眾生皆為人,其必有一死,死後火化或可得舍利子,舍利子為何?《魏書·釋老志》有云:「佛既謝世,香木焚屍。靈骨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壞,焚亦不燋,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舍利子難求矣。
在古代,人們死後通常都是會進行土葬以及風葬等,很少會有火葬,而舍利子則是經過火葬得來的,這也便是為何古代很少有舍利子發現的原因。後來在人們死後一般會通過殯儀館進行火化,然後再讓其骨灰埋葬於地底。人們或許也會因此感嘆,為何火化還是很少有舍利子的存在,死者火化後產生的舍利子會被火化師拿走嗎?
《元鎦績霏雪錄》中有記載:「舍利子,按照佛書中可以叫做室利羅或者設立羅,此雲骨身,又雲靈骨。有三種顏色,白色的叫做骨舍利,黑色叫做發舍利,而赤色則叫做肉舍利」。它是人在死後經過火化所得到的一種晶狀物品,在佛教中舍利子一般是由「修行功德」煉就而成的,通常為非常堅硬的珠狀體,五彩耀目。
舍利子的出現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有三種說法。第一說便是佛教的說法,只有那些參透世間萬事萬物,參透佛理成為高僧的人在死後才會有舍利子的出現。第二說是從現實的人體學與物理學說起,人體一共有兩百多塊骨骼,這些骨骼的硬度都不盡相同,有的因為太硬所以導致沒有完全燃燒,在高溫下就會因為化學變化或者是物理變化而形成一種類似瑪瑙一樣的東西,也就是人們說的舍利子。
第三說便是從醫學界講起的,在醫學界中他們認為,人在生前會攝入很多各種各樣的礦物質,而這些礦物質如果不能在人體體內轉換或者排出的話就會產生結石,大的結石可以取出,而小的則不會對人們造成影響,故而留在體內。
等到人死火化後,這些東西便會聚合在一起,從而成為佛家口中所說的舍利子,不過那些患了結石的人在死後通過火化也還是很少有舍利子的出現。因為這一說法在人們看來都是有依據的,所以不少人就會覺得在火化後,這些舍利子肯定是被工作人員撿走了,畢竟也只有他們與死者親密接觸過。
工作人員撿走舍利子的說法也是有人相信過的,但奈何大家都對他們不熟悉,並且很多人都對他們這一工作有許多的偏見,認為只是一個簡單的火化就行。其實他們的工作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還是有一定的專業性,除此之外還得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再加之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必定會有一個良好的職業素養。
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們和很多事業單位的人一樣是需要通過考試的,合格了才能錄用,不合格則會被淘汰。他們不僅要具備專業的書面知識,就連操作都必須要熟悉,看似只要能會操作便行,但其實往往沒有這麼簡單,火化的溫度也還是需要專業的調控,這樣才能保證順利火化,想要成為一個火化師,是沒有那麼容易的。
因為要經過正規知識訓練與職業素養的訓練,所以如果他們發現舍利子的話也一定會第一時間通知死者的家屬,而不會獨自一人藏匿。就算這個舍利子再值錢,但畢竟是死者的東西,還是要還給死者的家屬,這也能讓他們在精神上得到慰籍,而對於火化師們來說也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總體而言,藏匿是不存在的,不然殯儀館也不會一直開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還得存在。
現在只要是在城市中,不管城市的大與小都會有殯儀館的存在。對於世人而言,或許很多人都會對這一工作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他們是非常低賤的存在。可人與人之間並沒有什麼低不低賤的區分,萬生皆是平等,他們的職業同樣需要被世人讚頌著,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或許在城市中的人們連死者埋葬在哪裡,怎麼埋葬都不知道,他們也如那些接生小孩子的醫生一樣偉大。
人的一生最值得被看中的幾件事便是出生、嫁娶以及死亡,它們都是人們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缺一不可。而也正是這樣,所以殯儀館的眾人們才更應該被世人尊敬。
參考資料:
《魏書·釋老志》
《元鎦績霏雪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