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中有句經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什麼是」如如不動「呢?
禪宗裡有一個公案:有個出家人在山上一個草棚裡打坐,一個老太婆每天派人給他送飯, 供養他, 有一二十年的時間。
一天,這個老太婆想檢查一下這個師父修行的境界, 就是想知道,供養了他這麼多年,他修行得怎麼樣。人們供養師父,是希望師父修行得道,這樣他們的供養才沒有落空。
所以,她就派了一個女孩子去試探他,說你在送飯的時候突然把他抱住,問他感受怎麼樣。
女孩子就照做了,去了以後真的就突然把師父抱住了。於是問他:「感受怎麼樣呢?」這個師父被抱住的時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如如不動,他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
他描述他現在被抱住的感覺,就像在嚴冬裡,一棵乾枯的樹靠在冰冷的石頭上,一點兒熱氣和生機也沒有。
這個女孩子回去以後,向老太婆報告了師父的反應,老太婆說,我們供養了他這麼長時間,看來他還是一個俗漢。於是,就把師父修行的茅屋拆掉了,把他趕走了。這說明老太婆對師父的修行境界不滿意。
在古代,修行是不分僧俗的,有些在家人即使是老太婆,修行的境界也很高。
她覺得這個師父修行的境界還不是最高。為什麼呢?
當然有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抱住你,能夠像木頭一樣,這應該也是凡人所不能及,但是仍然不是佛法的境界。
佛法的境界不是這個,佛法的境界是說,他的心是不動,但是他又能如實覺知一切, 在動和不動之間。固然不是像普通的人一樣,但也不是像石頭那樣。
何以見得?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實際上就是一尊感動的著薩。
我們通常說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慈就是給予快樂,以別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悲,就是以別人的痛苦為自己的痛苦,解決別人的痛苦就像解決自己的痛苦一樣,所以悲叫同體大悲,慈叫無緣大慈。
慈悲的菩薩,其實就是感動的菩薩,他是非常容易被感動的,是世界上最容易被感動的人,隨時隨地準備著被眾生感動,這就是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的意思就是說,他隨時隨地在傾聽眾生的呼喚,傾聽眾生心靈的聲音,傾聽他們的呼救,隨時隨地去幫助他們,給子他們快樂,解除他們的痛苦。這是一顆完全開放的、時刻準備著被感動的心,大悲心。
我們如果有困難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我們都希望觀世音菩薩在第一時間被我們感動,做出反應, 我們肯定不希望觀世音菩薩「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
不過,觀世音菩薩的感動和我們凡人的感動不一樣, 他隨時隨地準備被我們感動、準備幫助我們,但又隨時隨地是自在的,所以我們又叫他觀自在。
可能有時候我們是會被感動,比如說,現在股票市場行情很好,我們也許被這猛長的數字感動了,可是我們不自在。
我們也許會被一個便貌的異性感動,但是你要分寸拿捏不妥的話,你也是感動而不自在。觀音菩薩不然,他是感動而又自在。
所以說,」如如不動「並不是不知痛癢,而是」能感動而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