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有一個普遍現象,現在很多孩子越來越缺乏安全感,把精神寄托在一件物品上,這件物品將伴隨著孩子長大,可能是她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愛不釋手,不能脫離它的存在。這件物品可能是一個睡覺喜歡抱的布娃娃,一條洗澡不脫身的毛巾,一件經常穿戴的衣服,或者是一件睡覺必備的被子……這些物品孩子對它們情有獨鍾,可以說愛到瘋狂的地步,人們稱這為"戀物怪癖。"
歐陽妮妮一被子「盤」24年,天天聞著入睡,網友:我家娃是
娛樂圈裡歐陽三姐妹想必大家應該都熟悉,其中歐陽娜娜在娛樂圈是有著很大名氣的,而她的姐姐歐陽妮妮,就是典型的""戀物怪癖"者之一。
在一擋歐陽娜娜和兩位姐妹錄製的與粉絲互動視頻裡,姐姐倪妮自爆了她有戀物小怪癖,並向我們展示了一條"盤了"24年的被子,並且輕鬆的向我表示,這條被子的歲數比她還大,剛開始比現在厚很多,每天聞著才能入睡。
看到這,底下的網友坐不住了,紛紛自爆了自己或身邊的人有著也有這怪癖。特別是寶媽們更加激動"我家娃也一樣"。
有一位寶媽直接曬出了照片,照片裡,她的女兒抱著一件破舊不堪的白T恤睡覺,那件白T恤已經破得不成樣了,但是孩子每晚必須抱著它才能入睡,女兒還不讓媽媽洗它,必須有它的那個味道在,寶媽很無奈,好幾次想說服女兒不要這個T恤,可是女兒死活也不肯,還跟媽媽鬧起來。
分析
一件被子,一件T恤,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孩子如此迷戀。
說這種現象也可以理解成一種心理需求,父母不能長時間陪伴孩子和時時都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物品卻可以一直"陪伴"孩子,因此孩子就把精神寄託轉向了一件物品上,這些物品給予了他一定的安全感,漸漸的產生了依賴性,我這些戀物心理一般是具有階段性的,父母也不用急著把這些物品從孩子身邊拿走,如果一下子被拿走,孩子的安全感會瞬間缺失,就會更加不穩定。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及時讓擺脫孩子的戀物怪癖呢?
1、替代法
孩子年齡還小,對身邊的物品都是有新鮮感。當孩子對一件物品產生了過度依賴,例如一個星期內每一天幾乎24小時都離不開這個物品時,孩子父母要注意了,這就是孩子有戀物行為的開始。父母要敏銳的及時發現,並且嘗試用其他物品來替代它。當然父母不能強硬把它替換掉,找一個孩子覺得合理的理由慢慢說服孩子。
2、漸進法
當孩子已經迷戀這種物品無可自拔時,此時強行的替代掉只會產生副反應,我們可以嘗試用這種方法讓這個物品漸進有階段的消失。
有一個奶奶很好的做到了,她的身子迷戀一條毛巾,每天託在手上,睡覺時也要放在嘴裡,情況十分不妙,奶奶想了個辦法,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偷偷的買毛巾,拿來剪掉,就這樣漸漸的,一個月以後,毛巾只剩下巴掌大,孩子對它的依賴心也漸漸減少。
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奶奶也在恰當的時間用恰當的方法讓孩子擺脫了戀物怪癖。
3、轉移視線法
這需要孩子父母的時間陪伴,孩子之所以有戀物怪癖,也是由於父母無法長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所以這裡需要父對孩子的陪伴來轉移孩子對物品的視線,可以一段時間陪孩子一起睡覺,睡前講一下故事,跟孩子聊聊心裡話,孩子也會把對物品的視線轉移到父母身上,漸漸的孩子也更多的找回了安全感。
總結
孩子的戀物行為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訴求,因而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心理訴求,想辦法讓這種精神依賴變成父母而不是一件物品。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王亞玲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