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曾兩次侵佔山東青島,其罪行罄竹難書。在侵佔青島期間,日寇發行了很多青島的明信片,這組明信片是日寇在上世紀30到4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印製的。通過這些上色的老明信片,看那時的青島。
圖為青島體育館。當時這裡叫青島第一體育場,1932年冬始建,1933年7月建成,當時看臺配置東西向對稱觀眾坐席15級,可容納觀眾1.5萬人以上。1933年7月這裡成功舉行了第17屆華北運動會。
圖中迎面小坡上高高矗立著的雙塔樓建築,就是青島天主教堂,又稱聖彌厄爾教堂。如今的青島市在中山路與肥城路路口右拐,這幢建築仍然矗立在這裡。該建築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而設計。始建於1932年,1934年竣工,這裡是建國前山東省最高的建築,是中國唯一的祝聖教堂。
圖為當時青島山東路。山東路即今天青島市的中山路,如今的中山路是青島市的名片。該路南接棧橋,北接大窯溝,長約1500米。中山路在青島,就猶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
圖為當時青島山東路。1897年11月,德國武力強佔青島,德國人將這條路分為兩段,南段是棧橋至德縣路,名為弗裡德裡希路,這一帶居住德國等歐美僑民,這裡叫「歐人區」。北段自德縣路至大窯溝,名為山東街,這一帶是中國人居住,這裡被稱為「華人區」,俗稱大馬路。
圖為當時青島山東路。1914年德日青島之戰以後,日本取代德國對青島進行了8年的殖民統治,這條路南段改名為靜岡町,北段大部分改名為山東町。
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將這裡更名為山東路。1929年5月22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路。1938年,日寇再次侵佔青島,青島淪陷時期改為山東路,抗戰勝利後又復名中山路,中山路路名沿用至今。
圖為當時青島廣西路。廣西路曾叫亨利王子街、佐賀町,是當時青島最重要的街道之一。1922年12月,中國收回青島,1923年1月,青島所有帶有殖民色彩的路名均被廢止,這條歷經風雨的街道被命名為廣西路。
圖為青島海濱公園。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期間,將此地的黑松林帶改建為「曙濱公園」。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後改稱「海濱公園」。1950年,為紀念魯迅先生,這裡更名為「魯迅公園」。
圖為青島海水浴場。這裡即青島第一海水浴場,又被稱為匯泉海水浴場,位於青島市匯泉灣內。該浴場始建於1901年,這裡呈半月形,面廣沙平,既無暗礁隱壑,又無旋渦狂濤。浴場建成之初,專供外國人入浴,中國人不得入內,每年入浴者僅100人左右。 1914年,浴場對國人開放,入浴者逐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