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北洋軍閥段祺瑞與青島的淵源

2021-01-11 墨城尚書

為紀念孫中山,青島有中山路、中山公園。1912年9月28日,孫中山曾來青島,10月1日,孫中山與同盟會會員一起遊覽了嶗山,並攝影留念,照片現存青島檔案館。除了中山路,青島還有一條以人名命名的道路:芝泉路。而這個人就是北洋軍閥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出生於安徽六安縣太平集(今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太平村),人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為「北洋三傑」。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 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 段祺瑞以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而被稱為「六不總理」。他一生酷愛圍棋,資助過中國大批的圍棋手,包括吳清源、汪雲峰和顧水如等,被稱作「中國圍棋的大後臺」。

段祺瑞一生中曾經「三造共和」。1911年,段祺瑞率前線北洋將領46人聯名致電清政府籲請清帝退位,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蓄意稱帝時,他反對帝制,曾五次勸阻,結果三次被拒絕,兩次吃了閉門羹。1917年張勳復闢,段祺瑞率兵討伐,使復闢破產。其實,段祺瑞「三造共和」的目的是為自己爭權,在推翻袁世凱和張勳帝制後,仍實行獨裁統治。1924年至1926年他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發作,2日在上海宏恩醫院病逝,終年七十二歲。3日行政院決議國葬段祺瑞。1月11日靈柩運抵北京西山臥佛寺後殿。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戰爆發後,段祺瑞家人匆匆將段埋葬於北平西郊白石橋附近。1949年1月北平解放,段墓移到北郊清河鎮。1963年秋移葬於北京西郊香山附近萬安公墓。章士釗題寫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段祺瑞的一生頗為傳奇,不管其個人政治觀點對錯與否,但其個人操守還是為後代史家所稱道的,他也是民國初期各類軍閥裡少有的"清正廉潔"的高級軍閥。他在失去權力下野以後,晚年還曾到過青島。

青島市南區芝泉路是湛山寺門前的一條路,湛山寺是中國的佛教名剎,也是青島市區唯一的佛寺,現在在青島,每到佛事節日,人們都習慣去湛山寺。遇到重大的佛事盛典之時,無數善男信女齊聚此處,蔚為壯觀。

芝泉是北洋軍閥段祺瑞的字,段祺瑞與青島的淵源有兩處,第一,其曾經為修建湛山寺捐款1000銀元。段祺瑞捐款建廟時沒有怨言,"段祺瑞信佛後師從寶一和尚,當時倓虛法師主持修建湛山寺,除了葉恭綽、周叔迦等人捐款外,青島市市長沈鴻烈也無償撥給了土地,倓虛法師向靳雲鵬(曾任民國總理)和段祺瑞募化。靳雲鵬一心向佛,立即捐款,段祺瑞也捐了款。"段祺瑞大概在1920年左右開始信佛,當年恰逢直皖戰爭,段祺瑞與曹錕、吳佩孚惡戰一場,但最終以慘敗告終,由此心灰意冷。他搬到天津後,便開始吃齋,並在家裡闢出一間佛堂,每日清晨都起來焚香念經,並成為他每天的功課,從未間斷。

第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主張中國參戰,始為青島回歸創造了先決條件。1917年,段祺瑞主政的北洋政府加入協約國,對德國宣戰,從而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了巴黎和會以及華盛頓會議並收回青島主權。

華盛頓會議(又稱太平洋會議、九國會議)是指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中國九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國際會議。 華盛頓會議實際是1919年巴黎和會的繼續。它是為了解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關於海軍力量的對比,以及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中國的利益衝突而召開的。在會上起主導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會議期間和結束時,與會國籤訂了一系列條約、協定和決議案。

其中,會議期間討論了山東問題。中國代表強烈要求收回山東主權和廢除「二十一條」,在美英斡旋下,中日兩國於1922年2月4日在會外籤訂了《解決山東懸案的條約》及其附約。規定:恢復中國對山東的主權,日本將膠州灣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將其全部開為商埠,並尊重日本在該區域內的既得利益;日軍撤出山東,青島海關歸還中國,膠濟鐵路及其支線由中國向日本贖回,前屬德國人的煤礦由中日合辦。這樣,山東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華盛頓會議暫時調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關係,承認了美國的優勢地位,使日本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又使中國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沈鴻烈

因為這兩段特殊的淵源,在段祺瑞1936年去世後,青島市長沈鴻烈將湛山寺門前的佛海路改成芝泉路以為紀念,後面的小山,也被命名為「芝泉山」。本來,沈不想張揚這件事,因為段祺瑞晚年一直名聲不佳,後來,沈的幕僚透了口風,一經傳播,市民譁然,「芝泉路」命名,遂成了沈鴻烈主政時為討好段祺瑞,沽名釣譽的一樁醜聞。

1966年文化大革命,紅衛兵上街改路名,所有涉及舊社會舊思想的路名都被更改,中山路紅衛兵自然是不敢改的,天門路就不同了,那是為了紀念國民黨的沈鴻烈市長的,因為沈鴻烈老家在湖北天門縣。紅衛兵故而將其改為"延安路"。至於"芝泉路"麼,或許是因為它隱藏得太深了,紅衛兵知識少,愣是不知道這"芝泉"是段祺瑞的字,還以為是咱中國的某個縣名,故而"芝泉路"幸運地保留到了今天。目前這條路仍安安靜靜地在湛山寺門前聽著鐘聲,沒有人關心它的來歷。

相關焦點

  • 追根溯源:為什麼民國時期的軍閥被稱作北洋軍閥?
    袁世凱繼榮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大力啟用北洋新軍相關人員,諸如馮國璋、段祺瑞、徐世昌、張勳、趙秉鈞等。 民國建立後,袁世凱任大總統,遂在軍政兩界大力啟用原北洋系相關人員。袁世凱死後,這些人各自為政,互相攻伐,自成軍閥,遂統稱為北洋軍閥,主要由馮國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張作霖的奉系及其後繼者組成。
  • 北洋軍閥時期各派系將領介紹
    那時候的中國正處於封建軍閥混戰時期,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色人物都登上了歷史舞臺演出了一場場鬧劇。今天小編就那個時期的軍閥給各位看官進行介紹:民國時期主要有: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這些派系是由北洋軍閥頭目袁世凱死後,當時佔據中國重要省份軍閥演變而來的。
  • 皖系軍閥首領、北洋之虎段祺瑞究竟有多少兵力?
    北洋眾將中,段祺瑞堪稱出類拔萃。有「北洋之虎」之稱的段祺瑞跟隨袁世凱的時間很早,早在1896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開始,段祺瑞就已經被調任為新建陸軍任職,擔任隨營學堂監督。 段祺瑞是安徽合肥人,他的祖父曾以辦團練鎮壓捻軍起家,也曾擔任過淮軍統領。正是因為這種淵源,早在1879年時,段祺瑞就曾在山東威海淮軍軍營當過軍官。
  • 民國初期各軍閥的代表人物及控制範圍和兵力
    尤其在張學良將軍「東北易幟」前的十幾年時間裡(1912-1928),各大小軍閥連年混戰民不聊生,實力強勁的軍閥先後控制北京政府,成為民國政府的實際控制人。在民初的前幾年,一個官員擁兵數千都可以稱霸一方成為人們口中的軍閥,更別說擁兵幾十萬的大軍閥了。那民國時期大大小小的軍閥到底有多少個呢,他們的代表人物都是誰呢,分別控制的範圍有哪些呢?
  • 電影《讓子彈飛》背景是民國哪一年?那是中國歷史最混亂的時代
    除了「袁大頭」在全國通用以外,民國陷入空前的混亂;全國各地擁有武裝力量的軍隊過去是打著「護法」的旗號,進行的是圈地盤的軍閥式發展,內戰多如牛毛。從1916年到1928年僅四川省在這段時期就發生了400餘次內戰。軍閥之間發生了140次地盤爭奪的戰爭,中國已經處於分裂的邊緣。
  • 北洋軍閥時期的終南捷徑
    由於軍閥爭雄在廟堂之上攪得雞飛狗跳的指揮棒,北洋時期很多人把當土匪作為一種終南捷徑,借土匪方式實現關於廟堂、經濟之間的社會流動。土匪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接受招編,以及最直接的誘惑,那就是升官發財。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凡幾百人或千數人一「杆」的大杆土匪,一般都要被招撫。一旦被北洋正統招撫,就會根據人槍的多寡分別委以軍、師、旅、團等職務。
  • 歷史上的混成旅:是北洋時期的產物,隨著北洋軍閥的倒臺而消亡
    混成旅,是軍隊中的一種編制,最初,出現在民國時期,北洋軍閥中有所謂的「混成旅」,就是由若干個營或團的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甚至輜重兵等組成。 最早時,清朝陸軍學的是德國,日本陸軍則先學法國,此後在後學德國,民國時期,北洋軍閥對軍制改制時,就參考了日本陸軍的編制
  • 黑暗統治的鬥爭——反對北洋軍閥時期的濟南
    引言山東省濟南地處京津寧滬之間,是北洋軍閥爭食的一塊肥肉。張宗昌督魯後,投靠日本帝國主義橫徵暴斂,濟南及山東人民被推向苦難的深淵,張宗昌北洋奉系軍閥,字效坤,山東掖縣人。少時流落東北為胡匪。張宗昌「禍魯」辛亥革命時,率胡匪百人回煙臺,投山東民軍都齊胡瑛,隨至上海任光復軍團長。「二次革命」中,在前線倒戈,投降北洋將領馮國璋。
  • 5本精彩絕倫的民國軍閥類小說,人物形象生動,戰爭激情澎湃!
    從一個土匪一個車夫成為了北洋軍閥,再成為了革命元老,最後卻又掉下雲端。可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了。二百七十萬字紙上風雲,起於軍閥混戰之時,終於文革暴亂之際,校長以截然不同的角度來重新敘寫那段蒼涼悽烈又大氣磅礴的動蕩年代。此書可以說是校長風格最濃鬱的一本,用網絡文學的格式來敘寫傳統的內涵,以主角陳子錕與各路名人打交道的歷程,來完成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解讀。
  • 北洋政府時期山東的軍閥最「硬」,山東人進來看看有自己老鄉嗎?
    北洋政府時期各個軍閥勢力之間展開了激烈複雜的戰爭,爾虞我詐,窮兵黷武。各路英雄豪傑層出不迭,你方唱罷我登場。那麼在如此混亂的時期山東人究竟扮演了那些角色呢?讓我們一起細數一下山東籍的北洋人物。1.吳佩孚吳佩孚,山東蓬萊人,秀才出身,直系軍閥。北洋政府時期最能打仗的男人,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
  • 民國八位總統書法手跡,值得一看!
    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八位民國總統書法藝術手跡,敬請愛好書法的朋友們鑑賞.!一、孫中山袁世凱(1859年-1916年),字慰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軍事人物,北洋軍閥的首腦。早年在朝鮮發跡,歸國後在天津小站督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推動近代化改革。
  • 北洋軍閥到底有多「可愛」?吳佩孚的一樁「溫情往事」告訴你
    這類「溫情」場面,放在軍閥混戰成一鍋粥的民國時代,其實並不罕見。一邊是「今天王大帥打李大帥,明天趙大帥又打王大帥」,動不動「大帥」們就桌球亂打。但另一邊,哪怕是打紅了眼,「大帥」之間的私人關係,也常見客客氣氣,見面也經常各種其樂融融景象。有時還一道捐助個學校禮聘個「大師」。相關的「民國風度」,也在後世愛好者裡圈粉無數。「北洋軍閥真可愛」的論調,也長期很有市場。
  • 民國初期北洋軍閥控制了哪些地盤?為何武漢與南京在當時地位很高
    袁世凱藉此向清政府就施壓,最終逼清帝退位,由此進入民國,袁世凱出任大總統。 北洋軍由河北,山東地區南下進入了湖北,但是由於南北議和的成功,雙方在湖北地區全面停火,北洋軍也沒有繼續南下。隨後北洋軍以湖北為中心向外擴散,勢力慢慢向周邊地區滲透。
  • 日本曾五次出兵青島,民國無力抵抗,民眾卻能奮起搗毀日領館
    從上個世紀一十年代開始,日本為了侵佔青島乃至山東,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就曾五次出兵青島,給青島和山東帶來了巨大的創傷。而民國積貧積弱,基本無力抵抗,相比而言,青島民眾反而能夠奮勇抗日,甚至在日軍駐紮時,還搗毀過日本領事館。
  • 舊時代的中國軍隊,北洋軍閥時期,到底採用了什麼編制?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時期,綠營軍的規模開始穩定下來。綠營軍分為了66個鎮,鎮為綠營軍的最高軍事編制。一個省下轄了好幾個鎮,例如太原鎮、高州鎮等等。有提督大人負責管理一個省的各鎮官兵,一個鎮的長官為總兵。
  • 青島之痛:日本和德國之間爭奪,中國卻無可奈何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很長時間,直到清朝覆滅,民國成立,中國的國力依然十分的虛弱,列強依舊想瓜分中國,滿足自己的私慾。青島,這是一個位於山東的美麗城市,歷史淵源悠長,在商周時期,這裡就已經最早的採鹽地。秦始皇曾巡視這裡,徐福就是在這裡登船東渡。元朝時,這裡修建了一條專門運送糧食的海上漕運。明、清兩朝,這裡已然演變成北方一個非常重要、繁華的城市。
  • 傳說中的民國「十年黃金時期」:1927年-1937年到底是什麼情況?
    一直以來,關於民國時期,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個說法——「黃金十年」,這指的是1927年-1937年這段時期,有一種說法是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水準比較高的一個時期。但對於這段歷史該如何評價,這在網上一直是兩極分化,一派將其捧到天上,認為這是中國強盛的開始,按這個套路發展中國將完成強國偉業;另一派則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所謂「黃金十年」一文不值,完全是為反動統治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