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孫中山,青島有中山路、中山公園。1912年9月28日,孫中山曾來青島,10月1日,孫中山與同盟會會員一起遊覽了嶗山,並攝影留念,照片現存青島檔案館。除了中山路,青島還有一條以人名命名的道路:芝泉路。而這個人就是北洋軍閥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出生於安徽六安縣太平集(今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太平村),人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為「北洋三傑」。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 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 段祺瑞以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而被稱為「六不總理」。他一生酷愛圍棋,資助過中國大批的圍棋手,包括吳清源、汪雲峰和顧水如等,被稱作「中國圍棋的大後臺」。
段祺瑞一生中曾經「三造共和」。1911年,段祺瑞率前線北洋將領46人聯名致電清政府籲請清帝退位,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蓄意稱帝時,他反對帝制,曾五次勸阻,結果三次被拒絕,兩次吃了閉門羹。1917年張勳復闢,段祺瑞率兵討伐,使復闢破產。其實,段祺瑞「三造共和」的目的是為自己爭權,在推翻袁世凱和張勳帝制後,仍實行獨裁統治。1924年至1926年他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發作,2日在上海宏恩醫院病逝,終年七十二歲。3日行政院決議國葬段祺瑞。1月11日靈柩運抵北京西山臥佛寺後殿。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戰爆發後,段祺瑞家人匆匆將段埋葬於北平西郊白石橋附近。1949年1月北平解放,段墓移到北郊清河鎮。1963年秋移葬於北京西郊香山附近萬安公墓。章士釗題寫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段祺瑞的一生頗為傳奇,不管其個人政治觀點對錯與否,但其個人操守還是為後代史家所稱道的,他也是民國初期各類軍閥裡少有的"清正廉潔"的高級軍閥。他在失去權力下野以後,晚年還曾到過青島。
青島市南區芝泉路是湛山寺門前的一條路,湛山寺是中國的佛教名剎,也是青島市區唯一的佛寺,現在在青島,每到佛事節日,人們都習慣去湛山寺。遇到重大的佛事盛典之時,無數善男信女齊聚此處,蔚為壯觀。
芝泉是北洋軍閥段祺瑞的字,段祺瑞與青島的淵源有兩處,第一,其曾經為修建湛山寺捐款1000銀元。段祺瑞捐款建廟時沒有怨言,"段祺瑞信佛後師從寶一和尚,當時倓虛法師主持修建湛山寺,除了葉恭綽、周叔迦等人捐款外,青島市市長沈鴻烈也無償撥給了土地,倓虛法師向靳雲鵬(曾任民國總理)和段祺瑞募化。靳雲鵬一心向佛,立即捐款,段祺瑞也捐了款。"段祺瑞大概在1920年左右開始信佛,當年恰逢直皖戰爭,段祺瑞與曹錕、吳佩孚惡戰一場,但最終以慘敗告終,由此心灰意冷。他搬到天津後,便開始吃齋,並在家裡闢出一間佛堂,每日清晨都起來焚香念經,並成為他每天的功課,從未間斷。
第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主張中國參戰,始為青島回歸創造了先決條件。1917年,段祺瑞主政的北洋政府加入協約國,對德國宣戰,從而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了巴黎和會以及華盛頓會議並收回青島主權。
華盛頓會議(又稱太平洋會議、九國會議)是指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中國九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國際會議。 華盛頓會議實際是1919年巴黎和會的繼續。它是為了解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關於海軍力量的對比,以及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中國的利益衝突而召開的。在會上起主導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會議期間和結束時,與會國籤訂了一系列條約、協定和決議案。
其中,會議期間討論了山東問題。中國代表強烈要求收回山東主權和廢除「二十一條」,在美英斡旋下,中日兩國於1922年2月4日在會外籤訂了《解決山東懸案的條約》及其附約。規定:恢復中國對山東的主權,日本將膠州灣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將其全部開為商埠,並尊重日本在該區域內的既得利益;日軍撤出山東,青島海關歸還中國,膠濟鐵路及其支線由中國向日本贖回,前屬德國人的煤礦由中日合辦。這樣,山東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華盛頓會議暫時調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關係,承認了美國的優勢地位,使日本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又使中國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因為這兩段特殊的淵源,在段祺瑞1936年去世後,青島市長沈鴻烈將湛山寺門前的佛海路改成芝泉路以為紀念,後面的小山,也被命名為「芝泉山」。本來,沈不想張揚這件事,因為段祺瑞晚年一直名聲不佳,後來,沈的幕僚透了口風,一經傳播,市民譁然,「芝泉路」命名,遂成了沈鴻烈主政時為討好段祺瑞,沽名釣譽的一樁醜聞。
1966年文化大革命,紅衛兵上街改路名,所有涉及舊社會舊思想的路名都被更改,中山路紅衛兵自然是不敢改的,天門路就不同了,那是為了紀念國民黨的沈鴻烈市長的,因為沈鴻烈老家在湖北天門縣。紅衛兵故而將其改為"延安路"。至於"芝泉路"麼,或許是因為它隱藏得太深了,紅衛兵知識少,愣是不知道這"芝泉"是段祺瑞的字,還以為是咱中國的某個縣名,故而"芝泉路"幸運地保留到了今天。目前這條路仍安安靜靜地在湛山寺門前聽著鐘聲,沒有人關心它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