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編練出清朝末年最精銳北洋軍的袁世凱,麾下有著名的三大將,分別為北洋之龍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狗馮國璋。
袁世凱
也正是這三人的輔佐,使得袁世凱從小站練兵開始,逐漸成為清朝最具實力的軍閥。正所謂水漲船高,隨著袁世凱的崛起,包括北洋三傑在內的北洋軍將領地位也越來越高。而這些人也為袁世凱推翻清朝,建立北洋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
北洋眾將中,段祺瑞堪稱出類拔萃。有「北洋之虎」之稱的段祺瑞跟隨袁世凱的時間很早,早在1896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開始,段祺瑞就已經被調任為新建陸軍任職,擔任隨營學堂監督。
段祺瑞是安徽合肥人,他的祖父曾以辦團練鎮壓捻軍起家,也曾擔任過淮軍統領。正是因為這種淵源,早在1879年時,段祺瑞就曾在山東威海淮軍軍營當過軍官。
段祺瑞
不過心懷大志的段祺瑞並不滿足這樣的生活,1885年他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順利畢業之後,段祺瑞進入旅順軍營修炮臺。1888年,段祺瑞再次獲得機會,他被選中到德國柏林軍校深造,並曾在德國克虜伯兵工廠實習。
學成歸國之後,段祺瑞先是擔任北洋軍械局委員,在小站練兵之後他調往袁世凱所編練的新軍中任職,並迅速脫穎而出,被急需人才的袁世凱看重。
段祺瑞先是在所練的新建陸軍擔任新建陸軍炮兵統代,隨後段祺瑞就開始了跟隨袁世凱的漫長生涯。他曾跟隨袁世凱在山東鎮壓義和團運動,也曾在直隸省擔任知府兼武衛右軍學堂總辦。
小站練兵
北洋軍第三鎮成立之後,段祺瑞先是擔任該鎮的翼長,隨後又被調任北洋第四鎮和第六鎮擔任統制。這個職位意味著什麼呢?一鎮統制相當於現在的師長,而當時北洋軍一共只有六個鎮。
其後,段祺瑞還曾在地方擔任江蘇江北提督,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被啟用的袁世凱迅速召回了自己最為倚重的北洋之虎,將其任命為第二軍軍統,並率軍前往湖北鎮壓革命。
清政府被推翻之後,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將自己最為倚重的大將段祺瑞委任為陸軍次長。在袁大總統的麾下,段祺瑞擔任過陸軍次長,當過代理國務總理,也曾署理過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鎮壓白朗起義。
段祺瑞
然而,隨著袁世凱野心的逐漸膨脹,段祺瑞有樣學樣,他也開始不滿足自己現在的地位,尤其當袁世凱成立陸海軍大元帥統帥辦事處後,感覺自己軍權被剝奪的段祺瑞更是極為不滿,對於袁世凱的意見也日益加深。
正是這樣矛盾的積累,當1916年袁世凱悍然稱帝之後,他除了遭遇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之外,他最為倚重的段祺瑞等北洋大將也開始帶頭反對袁世凱稱帝。
由於幾乎眾叛親離,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並召回了召回了段祺瑞,將其任命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就在段祺瑞國回歸之後沒多久,袁世凱就因病去世。
段祺瑞
袁世凱去世後,北洋各大將們頭上再沒有了一個足以壓制他們的首領,在這種情況之下,北洋軍正式分裂,形成了以段祺瑞為首領的皖系,以馮國璋、曹錕為首的直系和起崛起於東三省的北洋旁系——奉系軍閥張作霖。
而在北洋三大派系之中,段祺瑞的優勢最大,地盤兒也最廣。北洋三傑中北洋之龍王士珍退隱,北洋之狗馮國璋長期在地方任職,只有段祺瑞始終在中樞,並幾乎控制了北洋政府。
也因此,重新上臺之後段祺瑞充分利用控制北京政府的有力局面,在北洋集團內部網羅了大批實力派。比如控制安徽的軍閥倪嗣衝,山東都督張懷芝,福建督軍李厚基,甘肅督軍張廣建,陝西督軍陳樹藩,浙江督軍楊善德,淞滬護軍使盧永祥等人,都成為皖系的一員。
段祺瑞最倚重的徐樹錚
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因此成為當時中國最為龐大的派系,當時的皖系不但控制了北洋政府,而且控制了甘肅、陝西、安徽、山東、浙江、淞滬、福建等省份。
同時,由於段祺瑞勢力如日中天,許多地方軍閥也紛紛成為皖系的附庸,例如佔領山西的閻錫山,駐紮海南的龍濟光,四川軍閥劉存厚等,也都追隨著皖系。
當時的皖系僅嫡系兵力就有9個師和14個混成旅。至於追隨皖系的各地方軍閥兵力,則更為龐大。
北洋軍閥時期 三大派系
正是皖系強大的實力和勢力,使得掌控中樞的段祺瑞開始以北洋正統派自居。他先是在府院之爭中,將非北洋派系出身的黎元洪趕了下臺。隨後,又借組織討逆軍平定張勳復闢的「再造共和」功勞,組成了完全聽命於自己的國會。
然而,也正是因為段祺瑞的倒行逆施,他遭遇了國民黨系統國會議員的強烈反對,並最終導致了護法戰爭的爆發。然而,此時志得意滿的段祺瑞並沒有因此改變的想法,他悍然提出了武力統一全國的政策,並開始調集兵力鎮壓護法運動。
然而,令段祺瑞萬萬沒想到的是,雖然是段祺瑞的皖系佔據了大量地盤,更擁有數十萬大軍,但是,這些割據一地的軍閥們卻並沒有完全聽令段祺瑞的想法,面對段祺瑞鎮壓南方革命軍的命令,各路軍閥陽奉陰違,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各行其是。
段祺瑞
而聽命進攻護國軍的軍閥也紛紛失利,在這種情況之下,段祺瑞被迫辭去了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的職務。
由於被各路軍閥陽奉陰違,痛定思痛的段祺瑞決定訓練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與日本合作,並任命親信徐樹錚開始邊練新軍。
這支以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名義編練的參戰軍,一共從安徽、山東、河南等地招募了3萬多名新兵,洛陽則為練兵的地點。當時,段祺瑞將這支參戰軍編為三個師。
北洋軍
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失去了參戰藉口後,段祺瑞又將這支參戰軍改編為了邊防軍,仍由其親自統領。其後,為了擴大皖系的實力,段祺瑞又組建了西北邊防軍,徐樹錚則擔任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
也正在此時,同屬北洋軍閥的直系軍閥與段祺瑞的矛盾越來越深。在直系軍閥向段祺瑞提出撤換安福系內閣、解散安福系、裁撤邊防軍、解除徐樹錚兵權等要求之後,毫無退路的段祺瑞與直系軍閥爆發了激烈的衝突,而這種衝突最終演變成戰爭。
為了應對直系的挑戰,段祺瑞將親自訓練的軍隊整編為定國軍,在河北廊坊一帶與吳佩孚率領的直系爆發了激烈的戰爭。皖系的定國軍雖然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但是,這支軍隊畢竟是新練之軍,並沒有經歷戰火,同時,皖系軍閥之中也沒有一個人能夠匹敵不佩服的軍事才華。
吳佩孚
最終,這支被段祺瑞寄予厚望的定國軍被吳佩孚擊敗。直皖戰爭以段祺瑞的慘敗而告終。直皖戰爭之後,大獲全勝的直系開始清算皖系:
段祺瑞被免去了本兼各職,他成立的西北邊防事務處被撤銷,西北邊防軍被遣散,徐樹爭被通令懲辦,安福俱樂部被解散,而皖系控制的北京、天津、山東、湖北、察哈爾、陝西等省份的軍隊也被繳械。
皖系自從徹底沒落,雖然盧永祥、鄭士琦等皖系軍閥首領依然擁有自己的軍隊並控制著淞滬,浙江,山東,福建廣大等諸多省份,但是,群龍無首的皖系各路軍閥再沒能整合起來,雖然段祺瑞在1924年借北京政變復起,但皖系軍閥早已退出了民國的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