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系軍閥首領、北洋之虎段祺瑞究竟有多少兵力?

2020-12-04 騰訊網

曾編練出清朝末年最精銳北洋軍的袁世凱,麾下有著名的三大將,分別為北洋之龍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狗馮國璋。

袁世凱

也正是這三人的輔佐,使得袁世凱從小站練兵開始,逐漸成為清朝最具實力的軍閥。正所謂水漲船高,隨著袁世凱的崛起,包括北洋三傑在內的北洋軍將領地位也越來越高。而這些人也為袁世凱推翻清朝,建立北洋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

北洋眾將中,段祺瑞堪稱出類拔萃。有「北洋之虎」之稱的段祺瑞跟隨袁世凱的時間很早,早在1896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開始,段祺瑞就已經被調任為新建陸軍任職,擔任隨營學堂監督。

段祺瑞是安徽合肥人,他的祖父曾以辦團練鎮壓捻軍起家,也曾擔任過淮軍統領。正是因為這種淵源,早在1879年時,段祺瑞就曾在山東威海淮軍軍營當過軍官。

段祺瑞

不過心懷大志的段祺瑞並不滿足這樣的生活,1885年他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順利畢業之後,段祺瑞進入旅順軍營修炮臺。1888年,段祺瑞再次獲得機會,他被選中到德國柏林軍校深造,並曾在德國克虜伯兵工廠實習。

學成歸國之後,段祺瑞先是擔任北洋軍械局委員,在小站練兵之後他調往袁世凱所編練的新軍中任職,並迅速脫穎而出,被急需人才的袁世凱看重。

段祺瑞先是在所練的新建陸軍擔任新建陸軍炮兵統代,隨後段祺瑞就開始了跟隨袁世凱的漫長生涯。他曾跟隨袁世凱在山東鎮壓義和團運動,也曾在直隸省擔任知府兼武衛右軍學堂總辦。

小站練兵

北洋軍第三鎮成立之後,段祺瑞先是擔任該鎮的翼長,隨後又被調任北洋第四鎮和第六鎮擔任統制。這個職位意味著什麼呢?一鎮統制相當於現在的師長,而當時北洋軍一共只有六個鎮。

其後,段祺瑞還曾在地方擔任江蘇江北提督,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被啟用的袁世凱迅速召回了自己最為倚重的北洋之虎,將其任命為第二軍軍統,並率軍前往湖北鎮壓革命。

清政府被推翻之後,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將自己最為倚重的大將段祺瑞委任為陸軍次長。在袁大總統的麾下,段祺瑞擔任過陸軍次長,當過代理國務總理,也曾署理過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鎮壓白朗起義。

段祺瑞

然而,隨著袁世凱野心的逐漸膨脹,段祺瑞有樣學樣,他也開始不滿足自己現在的地位,尤其當袁世凱成立陸海軍大元帥統帥辦事處後,感覺自己軍權被剝奪的段祺瑞更是極為不滿,對於袁世凱的意見也日益加深。

正是這樣矛盾的積累,當1916年袁世凱悍然稱帝之後,他除了遭遇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之外,他最為倚重的段祺瑞等北洋大將也開始帶頭反對袁世凱稱帝。

由於幾乎眾叛親離,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並召回了召回了段祺瑞,將其任命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就在段祺瑞國回歸之後沒多久,袁世凱就因病去世。

段祺瑞

袁世凱去世後,北洋各大將們頭上再沒有了一個足以壓制他們的首領,在這種情況之下,北洋軍正式分裂,形成了以段祺瑞為首領的皖系,以馮國璋、曹錕為首的直系和起崛起於東三省的北洋旁系——奉系軍閥張作霖。

而在北洋三大派系之中,段祺瑞的優勢最大,地盤兒也最廣。北洋三傑中北洋之龍王士珍退隱,北洋之狗馮國璋長期在地方任職,只有段祺瑞始終在中樞,並幾乎控制了北洋政府。

也因此,重新上臺之後段祺瑞充分利用控制北京政府的有力局面,在北洋集團內部網羅了大批實力派。比如控制安徽的軍閥倪嗣衝,山東都督張懷芝,福建督軍李厚基,甘肅督軍張廣建,陝西督軍陳樹藩,浙江督軍楊善德,淞滬護軍使盧永祥等人,都成為皖系的一員。

段祺瑞最倚重的徐樹錚

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因此成為當時中國最為龐大的派系,當時的皖系不但控制了北洋政府,而且控制了甘肅、陝西、安徽、山東、浙江、淞滬、福建等省份。

同時,由於段祺瑞勢力如日中天,許多地方軍閥也紛紛成為皖系的附庸,例如佔領山西的閻錫山,駐紮海南的龍濟光,四川軍閥劉存厚等,也都追隨著皖系。

當時的皖系僅嫡系兵力就有9個師和14個混成旅。至於追隨皖系的各地方軍閥兵力,則更為龐大。

北洋軍閥時期 三大派系

正是皖系強大的實力和勢力,使得掌控中樞的段祺瑞開始以北洋正統派自居。他先是在府院之爭中,將非北洋派系出身的黎元洪趕了下臺。隨後,又借組織討逆軍平定張勳復闢的「再造共和」功勞,組成了完全聽命於自己的國會。

然而,也正是因為段祺瑞的倒行逆施,他遭遇了國民黨系統國會議員的強烈反對,並最終導致了護法戰爭的爆發。然而,此時志得意滿的段祺瑞並沒有因此改變的想法,他悍然提出了武力統一全國的政策,並開始調集兵力鎮壓護法運動。

然而,令段祺瑞萬萬沒想到的是,雖然是段祺瑞的皖系佔據了大量地盤,更擁有數十萬大軍,但是,這些割據一地的軍閥們卻並沒有完全聽令段祺瑞的想法,面對段祺瑞鎮壓南方革命軍的命令,各路軍閥陽奉陰違,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各行其是。

段祺瑞

而聽命進攻護國軍的軍閥也紛紛失利,在這種情況之下,段祺瑞被迫辭去了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的職務。

由於被各路軍閥陽奉陰違,痛定思痛的段祺瑞決定訓練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與日本合作,並任命親信徐樹錚開始邊練新軍。

這支以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名義編練的參戰軍,一共從安徽、山東、河南等地招募了3萬多名新兵,洛陽則為練兵的地點。當時,段祺瑞將這支參戰軍編為三個師。

北洋軍

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失去了參戰藉口後,段祺瑞又將這支參戰軍改編為了邊防軍,仍由其親自統領。其後,為了擴大皖系的實力,段祺瑞又組建了西北邊防軍,徐樹錚則擔任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

也正在此時,同屬北洋軍閥的直系軍閥與段祺瑞的矛盾越來越深。在直系軍閥向段祺瑞提出撤換安福系內閣、解散安福系、裁撤邊防軍、解除徐樹錚兵權等要求之後,毫無退路的段祺瑞與直系軍閥爆發了激烈的衝突,而這種衝突最終演變成戰爭。

為了應對直系的挑戰,段祺瑞將親自訓練的軍隊整編為定國軍,在河北廊坊一帶與吳佩孚率領的直系爆發了激烈的戰爭。皖系的定國軍雖然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但是,這支軍隊畢竟是新練之軍,並沒有經歷戰火,同時,皖系軍閥之中也沒有一個人能夠匹敵不佩服的軍事才華。

吳佩孚

最終,這支被段祺瑞寄予厚望的定國軍被吳佩孚擊敗。直皖戰爭以段祺瑞的慘敗而告終。直皖戰爭之後,大獲全勝的直系開始清算皖系:

段祺瑞被免去了本兼各職,他成立的西北邊防事務處被撤銷,西北邊防軍被遣散,徐樹爭被通令懲辦,安福俱樂部被解散,而皖系控制的北京、天津、山東、湖北、察哈爾、陝西等省份的軍隊也被繳械。

皖系自從徹底沒落,雖然盧永祥、鄭士琦等皖系軍閥首領依然擁有自己的軍隊並控制著淞滬,浙江,山東,福建廣大等諸多省份,但是,群龍無首的皖系各路軍閥再沒能整合起來,雖然段祺瑞在1924年借北京政變復起,但皖系軍閥早已退出了民國的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民國初期各軍閥的代表人物及控制範圍和兵力
    尤其在張學良將軍「東北易幟」前的十幾年時間裡(1912-1928),各大小軍閥連年混戰民不聊生,實力強勁的軍閥先後控制北京政府,成為民國政府的實際控制人。在民初的前幾年,一個官員擁兵數千都可以稱霸一方成為人們口中的軍閥,更別說擁兵幾十萬的大軍閥了。那民國時期大大小小的軍閥到底有多少個呢,他們的代表人物都是誰呢,分別控制的範圍有哪些呢?
  • 民國時期哪些地方的軍閥最強,他們有多少兵力呢?
    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有20萬大軍,海陸空兵種齊全,後勤充足,實力為首。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有4到5萬參戰軍,這是以參加一戰的名義向日本借款1億,史稱西原借款。後編為西北邊防軍。曹琨為首的直系軍閥有10萬左右軍隊。是曹琨E繼承馮國璋直系首領位置所得,其吳佩孚所訓第三公示有北洋第一勁旅之稱。閻錫山為首的晉系軍閥擁有2-3萬人左右,但其借風使舵屹立山西三十年不倒。陸榮廷為首桂系有2-3萬人左右,後被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取代。
  • 北洋時期十大軍閥
    第一位:建威上將軍,北洋之虎,皖系首領段祺瑞,段祺瑞字芝泉,北洋三傑的其中之一,袁世凱的五虎上將的其中一個,他曾經四次出任國務總理,因為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被人們稱為「六不總理」。段祺瑞曾經逼迫清朝皇帝退位。
  • 浙江軍閥控制2個省,兒子在上海非常狂,到底有多少兵力?
    例如晉系軍閥、桂系軍閥、奉系軍閥和西北各地軍閥等等。今天,我們聊聊盤踞浙江省的軍閥盧永祥。在鼎盛時期,盧永祥控制了浙江省和江蘇省,都是全國富庶地區。當然,盧永祥的名氣遠不如自己的兒子盧小嘉。盧小嘉在上海非常狂,堪稱是底氣十足。那麼,盧永祥到底擁有多少軍隊做後盾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浙江軍閥的兵力問題?
  • 西北系軍閥控制了6個省,下轄9個軍,到底有多少兵力?
    那麼,西北系軍閥到底擁有多少兵力?為何會迅速敗亡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各路軍閥情況。1912年,已經統治了200多年的清朝滅亡,我國進入了軍閥割據的階段。起初,大規模混戰並沒有開始。因為全國名義上在北洋軍閥集團的控制之下,各地小軍閥們還必須給北洋集團面子。
  • 北洋政府時期山東的軍閥最「硬」,山東人進來看看有自己老鄉嗎?
    北洋政府時期各個軍閥勢力之間展開了激烈複雜的戰爭,爾虞我詐,窮兵黷武。各路英雄豪傑層出不迭,你方唱罷我登場。那麼在如此混亂的時期山東人究竟扮演了那些角色呢?讓我們一起細數一下山東籍的北洋人物。1.吳佩孚吳佩孚,山東蓬萊人,秀才出身,直系軍閥。北洋政府時期最能打仗的男人,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
  • 「北洋三傑」,為何又被人喻為「龍」「虎」「狗」?
    該總督看到袁世凱所練新軍確比舊軍操練水平高,當場讚揚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北洋三傑」。但是,這「三傑」還名有一個外號,您知道是什麼嗎?袁世凱主政北洋政府期間,將他手下的三位愛將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分別列為福將、重將和主將。由於這個三個將領的性格各不相同,時人稱其為北洋「龍、虎、狗」。
  • 北洋三傑都是誰,他們後來各自的結局如何
    清末民初,袁世凱手下有三位猛將,被稱為「北洋三傑」。他們分別是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那麼,他們都有什麼成就?晚年結局如何呢?王士珍是今天的河北正定人。雖然是北洋三傑之首,王士珍卻為人低調,所以發跡很晚。
  • 民國時期北洋軍閥段祺瑞與青島的淵源
    為紀念孫中山,青島有中山路、中山公園。1912年9月28日,孫中山曾來青島,10月1日,孫中山與同盟會會員一起遊覽了嶗山,並攝影留念,照片現存青島檔案館。除了中山路,青島還有一條以人名命名的道路:芝泉路。而這個人就是北洋軍閥段祺瑞。
  • 追根溯源:為什麼民國時期的軍閥被稱作北洋軍閥?
    而北洋大臣則與南洋大臣相對,全稱為北洋通商大臣。1870年改稱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管理直隸、山東、奉天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由直隸總督兼任。 「北洋」一詞由此而來。
  • 奉系軍閥下轄6個軍團,控制了10個省,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盤踞山西省和綏遠省的晉系軍閥、晉綏軍集團。今天,我們聊聊近現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奉系軍閥和東北軍集團。在奉系軍閥鼎盛時期,控制了東北、華北、中原甚至江淮的大部分地區,下轄了6大軍團,總計控制了10個省。奉系軍閥的勢力這麼大,到底擁有多少兵力呢?
  • 有當代「班超」美譽的徐樹錚,為何死於馮玉祥之手
    馮玉祥殺徐樹錚完全是出於私怨,更多是因為軍閥對立關係,應該說,馮玉祥這事做得很窩心,在北洋時期,軍閥之間只要投降下野,就不會制人於死地。北洋軍閥之間為了利益各為其主不擇手段,他們之間的恩怨更是糾纏不清。殺徐樹錚不能用對錯來形容。
  • 民國四大軍閥:張作霖是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西南王都是誰?
    義和團戰敗於八國聯軍之後,慈禧深知舊世界根本不是新武器的一合之將,不顧國情下令發展新軍,致使地方團練現代化,勢力與日俱增。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馮玉祥立時響應,在灤州起義中頗有聲名。雖然灤州起義最終失敗,但馮玉祥也有了一股自己的勢力,在1912年就成為了一支獨立軍。
  • 北洋時期最荒唐的軍閥: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多少錢、多少女人
    北洋時期,全國各地大小軍閥林立,其中不乏有個性、有特點的軍閥,張宗昌絕對是軍閥裡面的一股清流,愛好作詩,附庸風雅,又滿口粗話,現在讀他的詩,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張宗昌出生於山東萊州,從小家境貧寒,上過幾天私塾認得一兩個字。
  • 北洋新軍從起步到衰亡:大清國運與袁世凱稱帝的歷史縮影
    1907-1911年,晚晴最後幾年,不斷在全國仿效北洋新軍的模式編連新軍,這些新軍戰鬥力與北洋軍相比如何,難以有結論,不過北洋軍是以清政府中央財政作為支持的,經費更充足一些。1912年,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將北洋軍擴編為12個師、16個混成旅,約22萬人,這支軍隊在當時的中國也是最強大的,如果算上袁世凱掌握的舊巡防營軍和東北張作霖等軍,共約計30餘萬人。1913年「二次革命」中,各地「討袁軍」在北洋軍的進攻下,紛紛戰敗,孫中山等人被迫出逃國外,可見當時的北洋軍還是很有戰鬥力的。
  • 「北洋三傑」合體升級為「北洋三總」,狗為總統虎為總理龍為總啥
    不久,袁世凱又把黎元洪強行請到北京,前往武漢迎接(實為押送)的正是段祺瑞,武漢地盤也被北洋系接管。黎元洪離開自己地盤到了北京,形同軟禁。即使袁世凱死後黎元洪順位為總統,對「下級」段祺瑞仍是忍氣吞聲。沒辦法,他對段祺瑞不低頭,就是得罪整個北洋系。另一方面,黎元洪是光杆司令,馮國璋則有實力撐腰。黎元洪離開武漢到北京做副總統,湖北都督換成了袁世凱的乾兒子段芝貴,對黎元洪的山頭進行了清洗。
  • 民國十大地方軍閥哪個最強?他們各自有多少兵力?
    清末之後是民國,民國時期中華大地上出現了許多的兵災之星,他們每人擁地做王,成為了掌控一地軍政大權的軍閥,這些軍閥數不勝數、窮出不窮,兵力有強有弱、有大有小,所以我們暫且說一下其中最強大的幾位軍閥。東北王張作霖我覺得當時全國各地最強大的軍閥應該是張作霖,張作霖當時坐擁東三省,勢力最龐大的時候甚至打到了北京,連山東、內蒙古都在他的勢力範圍內,張作霖時期的東北軍起碼有20多萬人,有全國最先進的瀋陽兵工廠,還有200多架的飛機以及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軍艦20多艘。
  • 北洋政府出兵遠東護僑往事(上)
    文:蕭冰眾所周知,海參崴是東北亞的良港名城,但每每提及此地,國人心中總有說不出的酸楚——160年前腐朽落後的清政府將其與外東北之廣袤河山拱手相讓!北洋政府,即便在內亂不寧的情形下,曾毅然出兵宣示國威:陸軍收復外蒙、護送西伯利亞華工;海軍軍艦駐紮海參崴護僑,多少給了國人一些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