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提出「大幹100天,門診200萬,病床超九成」,不合適!
喬志峰
江蘇省中醫院回應「大幹100天門診200萬」:屬實,為方便患者。
日前,江蘇省中醫院一張會議現場照片流傳網絡。照片上,主席臺大屏幕上的PPT顯示「大幹100天,門診200萬,病床超九成」,「確保醫院門診量全省第一(全國前十)」。
網友對此議論紛紛。有人稱,醫院不應以患者數量增多為追求,或造成過度醫療;有人說,這是院方盡職盡責、不畏辛勞的表現;還有人認為,如此一來,醫生工作量過大,或難以負荷。
江蘇省中醫院一位醫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網傳標語屬實,此倡議是為了「方便病人。一方面,疫情期間,不少患者無法如常就診;另一方面,很多患者平時忙於工作、無暇求醫。此舉旨在滿足疫情期間積壓的就醫需求,同時方便患者節假日就診,「我們節假日基本上都開放」。(紅星新聞)
醫院提出「大幹100天,門診200萬,病床超九成」,合適嗎?我覺得不合適。否則,也就不會引發那麼多的爭議,甚至形成一個不大不小的網絡熱點新聞了。
有位知名教授就追問道:「正常的事情正常做,努力做好就是了。為什麼非得弄個驚天動地?大幹一百天,那平時怎麼幹?小幹?」確實如此,這種「打雞血式」的口號和運動式的「業績大躍進」,暴露出的是涉事單位浮躁的心態,以及並不科學的管理模式。
類似的做法,在一些小企業特別是不那么正規的營銷企業中比較常見,有時候不僅要喊出口號、打出標語,與之對應的還有一系列的苛刻甚至變態的考評機制。那些員工完不成業績目標而被迫在大街上下跪爬行之類的新聞,我們見過得還少嗎?
而作為醫院,特別是公立醫院,也搞這一套,就更加讓人難以接受了。醫院是救死扶傷的地方,事關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應該是最講科學的,不能強壓任務,追求「門診200萬」這樣的所謂門診量等規模。否則,必然給醫生施加過重壓力,一味追求看病的數量和速度,難免「蘿蔔快了不洗泥」,影響診病和治療的質量。
至於「病床超九成」,就有那麼幾分商家「招徠顧客、留住顧客」的意味了。酒店希望入住率高一點,可以理解;可醫院也追求「入住率」,其潛臺詞是否是希望病人越多越好呢?院方回應稱是「為方便患者」,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我是很難理解。都是成年人了,誰不知道誰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呢。
古時候,診所和藥店門口最常見的對聯是「但願世間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體現了醫者仁心,以及對人們健康無疾的美好祝福。可現如今,有些醫院的對聯卻變了味。
去年,一則關於河南周口項城市範集鎮衛生院張貼「生意興隆」對聯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中,範集鎮衛生院張貼的一副春聯為,「好生意(招財進寶)開門紅,大財源(日進鬥金)行旺運,橫批:生意興隆」。此視頻一經曝光便引發網友熱議,「這家衛生院說出了心裡話。」「衛生院貼對聯說日進鬥金,這太直接了吧。」該衛生院之後為此發布了致歉聲明,稱系後勤人員工作失誤。(2019年2月9日《東方今報》)
即使是失誤,也不應該啊。醫院畢竟是特殊行業,不能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罔顧社會效益,也不能不顧患者和公眾的感受,有意無意展示自身的「潛意識」。
醫院希望病床能住滿,跟棺材鋪希望多賣幾口棺材,其實質和效果是一樣的,都屬於忘記了自身行業的特殊性,違背了最基本的公秩良俗,喪失了醫者悲天憫人的情懷,有那麼幾分冷血無情,甚至有那麼幾分缺德無良。
教育產業化,並不意味著就能夠完全將教育當成一個生意來做。同理,醫療產業化,也並不意味著可以將醫院當成單純的賺錢工具。即便在市場化的今天,也必須堅守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底線。
醫院提出「大幹100天,門診200萬,病床超九成」,不是「不合適」,而是「非常不合適」!涉事醫院不要強找理由為自己開脫,否則很容易越描越黑,讓本就被傷害了的醫療形象雪上加霜。不合適的口號要收回,不合適的做法要糾正,同時更要強化職業道德的學習和反思,放正心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