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環球劇院的前世今生與一個瘋點子的誕生
很少有人不知道莎士比亞。
然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美麗的倫敦市區,有一座獨特的劇院。
它被林立的高樓大廈環繞,卻帶著古老的氣息。
圓形設計、白色牆壁、木製大梁、青苔屋頂,這一切都告訴你,它是十六世紀的再現。
而且,它主要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
它就是英國著名的環球劇院。
1599年,莎士比亞親自參股,他所屬的宮廷大臣供奉劇團,在泰晤士河畔,建成了環球劇院。這裡演出了很多偉大的莎翁作品,成為當時最受歡迎、最著名的劇場之一。
1613年6月29日,人們正在如痴如醉地觀看《亨利八世》,突然,道具大炮發射,不知道怎麼點著了屋頂的茅草,整個劇場瞬間被燒成了廢墟!這對影迷們來說,是多麼令人悲傷的事情呵,所以很快,劇場在第二年重建,這次用瓦屋頂代替了茅草頂,於6月30日重新開幕,又一次成了當時的網紅打卡地。
可惜,1642年,環球劇院遭遇了倫敦其它劇場一樣的命運,被清教徒永久關閉。
直到1987年,薩姆華納麥克成立莎士比亞基金會,才決定重建環球劇院。人們在距原劇院200米的地方重新奠基,並且從為數不多的文獻中,拼湊出了劇場的結構原貌,重建的過程持續了10年之久,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來參觀。
1997年6月12日,劇院在女王的主持下正式開放,當年的首演,從6月一直持續到了9月。從此以後,每年4月到10月,就作為劇院的開放期。期間劇院每天座無虛席,有的人為了更近距離感受莎劇的風採,甚至不惜露天睡在劇院旁邊。
400年來,人們對莎翁和莎劇的喜愛,從未稍減。
他們在這裡歡笑、哭泣,在角色和自己之間,尋找人性的共鳴。
精神共通的力量,是巨大的。
2012年,受倫敦奧運會的啟發,環球劇院舉辦了一次「從環球到全球」的戲劇節:為期6周,一個不落地排演莎翁的37個劇本,每個劇本邀請一個海外劇團。令人意外,其實也不應該意外的是,這個計劃迅速在全球範圍傳播,並且得到了非常熱烈的反響。
很多知名的藝術家,更多的,卻是那些年輕、熱情、有創造力的人,要求加入進來。
南蘇丹為了演出《辛白林》,專門成立了新的國家劇團。
4月23日,莎翁的誕辰日這天,,37種語言、37場劇目的表演,正式開啟。它包括白俄羅斯語演出的《李爾王》、立陶宛語演出的《哈姆雷特》和《奧賽羅》、漢語普通話演出的《理查三世》等等。
人們不需要聽懂語言,僅僅從服裝和動作上,就能看懂劇情!
活動的藝術總監伯德說:
「最令我驚訝的是,莎劇在世界各地觀眾心中的地位,因為人們已經不把莎翁僅僅看作一位英國詩人,而是把他看作世界文豪。」
環球劇院前藝術總監多米尼克德羅姆古爾,在《帶莎士比亞走遍全世界》這本書中,回憶起這次戲劇節時,也說道:
「戲劇節的巨大成功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也許,環球劇院的前世今生,間接地證明了莎翁的魅力所在:他不僅是英國的,也是全世界的。
「環球」兩個字,也有了一種更深刻的意義。
就在戲劇節後不久,環球劇院的工作人員在酒吧閒聊,多米尼克突然說道:
「咱們帶著《哈姆雷特》去全世界巡演吧。」
令人意外的是,這個看上去有點傻氣,有點瘋狂的點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仿佛它早就在那裡,根本不需要理解就被人接受了。
2014年4月23日,莎翁誕辰450周年之際,環球劇院將這個誕生在酒吧裡的瘋點子,付諸實施。
02 為什麼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與《麥克白》、《李爾王》、《奧賽羅》一起,構成了莎翁的四大悲劇,它的代表性,當然毋庸置疑。
但對多米尼克來說,選擇《哈姆雷特》,更是因為它的內涵。
故事裡,年輕的丹麥王子正在德國讀書,卻聽說父親突然去世,當他趕回家時,叔叔成了新國王,母親成了新的王后。從父親的鬼魂口中,他知道了叔叔弒兄篡位的真相,又通過戲子演戲得到確認,但一直到最後,他才殺死了叔叔,自己也中毒死去。
曾經效忠於父親的人們,現在熱烈追捧叔叔;本該全心愛他的未婚妻,卻為了驗證他是不是真的瘋了待在他身邊;他從第一幕就知道了真相,有很多次機會殺了叔叔,卻在一次又一次的猶疑中放棄了機會……
這是一個披著宮廷陰謀外衣的故事,哈姆雷特所遭遇的困境,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存困境?
我們都背負著壓力、挫折,卻仍要苦尋出路;我們在苦苦追求時,都遭遇過痛苦和絕望。所以,當莎翁那名經典名言「是生存還是毀滅」喊出時,人們,怎麼可能不被擊中?
這也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真正意義。
人們在巨大的心靈衝擊之下,會做出令自己都無法想像嘆為觀止的舉動。
1608年,在獅子山附近,一艘叫巨龍號的船上,船員們為一群來訪官員表演了《哈姆雷特》,而這場演出之所以能夠完成,僅僅因為他們在環球劇院看過一次這場表演,憑著記憶將它還原了出來!
10年後,一個名叫「英國喜劇人」的表演團,帶著緊湊、刺激的縮編版《哈姆雷特》,在北歐進行了巡演。那以後,它走進了世界各地,劇院、田野、洞穴、貧民窟、皇宮,都留下了它的影子。
《哈姆雷特》讓無數觀眾落淚,卻輕易走進了人們的心,他們在辦公室談論它,在教室裡背誦它,在情人的耳邊訴說它。它就像一股秘密的力量,被人珍藏在心靈深處,讓我們不再對這個傷人的世界心懷恐懼。
一部戲劇的力量竟然如此巨大。
那些被藝術感染的人們,在一次又一次將自己的感動傳播出去後,那每一次微不足道的改變,都使人相信:「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
所以,有什麼理由不選擇《哈姆雷特》呢?
何況,它帶給人的感動與驚喜,會越來越多。
03 走遍世界的力量
2年,16個人,當他們在2016年4月23日再次回到環球劇院,他們走完了198個地區。海邊、酒吧、露天劇場、交通環島都是他們表演的場地,觀眾,有時候是擁擠不堪的幾千人,有時候,是屈指可數的幾個羅馬尼亞孩子。
他們是索馬利蘭共和國歷史上第一個到訪的劇組,他們到達的時候,那裡還沒有被非盟和聯合國承認,正處於恐怖中。在手握致命武器的年輕人護衛下,他們前往文化中心參與記者會。人群遠遠地看著他們,羞澀地給他們讓路,對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尊敬。
有人問:「現在沒有人敢來這兒,你們為什麼願意來?」表演者之一阿曼達回答:「人人都有聽故事的權利。」
多米尼克在書中說,他原本只有令人尷尬的滿足感,但這個精妙的回答,讓他決定要牢記。
在索馬利蘭期間,一個當地的年輕女孩總是黏著他們,說她想當劇作家,想成為下一個莎士比亞,他們承諾,後來也真的把她介紹給了倫敦的某劇院。
在書中,多米尼克說:
「我們帶著遺憾和不舍跟她告別,心裡也有一些愧疚。對我們來說,「翻篇」並開始下一段旅程是多麼容易呵。」
在敘利亞的難民營裡表演時,沙塵暴突然來襲,四周變得一片黑暗,大風拍打著鐵皮屋,孩子們開始哭鬧,母親們在尖叫,當演員們呆呆站著時,人們衝上臺抱住了他們:那一刻,演員們是可信賴的,他們帶給人們力量。
事實上,這又何嘗不是哈姆雷特的力量呢?
(哈姆雷特)「對所有那些被這個世界的殘酷傷了心,卻仍然願意在灰燼中,為更好的未來而努力的人發出呼喚。」
無論是莎翁、哈姆雷特,還是演員或者觀眾,都讓我們看到了:忘記人類的缺陷、痛苦,不滿足於現狀,追求不止的樣子,這恰恰是《帶著莎士比亞走遍世界》傳達的意義:
人類,是多麼了不得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