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看到網友提問:60年代的大叔大媽你們還記得小時候過年趣事嗎?這一個問題還真是冷不丁把我這記憶的閘門給打開了,冒著出賣年齡的風險忍不住回味回味我們小時候過年時的那些經年往事,遙遠溫暖又漸漸清晰。
那個年代貨品是憑票供應的,老早排隊購買年貨的時候,就感覺年味漸濃了。
要過年了!發動全家進行灑掃是必須的,根據自家條件或者把牆麵糊上報紙,也可能再吊一個紙質的棚面,就比較體面了,最後張貼年畫,什麼年年有餘啊,慶豐收啊,記得後期家裡牆上是劉曉慶和陳衝合照,就悄然多了一絲現代氣息。接下來是少不了的是找先生或者自己書寫製作春聯掛籤,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帶著孩子熱熱鬧鬧大張旗鼓的張貼起來。記憶中常常寫的是春節歡樂啊抬頭見喜啊出入平安啊五穀豐登啊,還有井泉有水啊金雞滿架啊,可是有意思呢!讀過書有些學問的家長還不免逍遙地吟誦兩句唐詩宋詞,極盡所能渲染佳節氣氛。也許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接下來就是蒸饅頭豆包啊,一定是滿屋子的熱氣騰騰和歡聲笑語。
正式過年的時候,首先不少的人家都要鄭重擺供祖譜,祭祖拜先人,然後晚輩要給長輩磕頭拜年,紅包不一定有,但是中規中矩磕頭拜年是一定有的。再有就是除夕過後,走親串門互相拜年也是必不可少,實實在在熱熱鬧鬧喜氣洋洋,記憶猶新啊。
那年代的日子大多過的很清苦,孩子們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機會穿上媽媽一針一線縫製的新衣,換上媽媽親手納的千層底新鞋子,雖然簡樸但是那可是濃濃的家的感覺愛的味道;女孩子的話,媽媽就會給扯上幾尺彩色頭繩,花花綠綠也是有的。穿戴整齊,煥然一新,兜兜裡放上大白兔奶糖就更是很奢侈了,喚上三五小夥伴美美的這家那家串門,美滋滋地拉拉扯扯著彼此的新衣服。那種感覺好幸福啊!
男孩子呢是一定要有鞭炮的,而且條件有限,不足夠多的鞭炮得拆開一個兩個的小心燃放,生怕一下子都放沒了就沒有玩的了。大家還有個攀比的心,更是捂著兜兜無比珍惜的把玩著,那情形現在想想都還有些小激動呢!歲月流逝,回憶起來依稀如昨,想起來讓人會心一笑,好親切溫暖的感覺在內心蕩漾開來。
年夜開始到正月十五前後,孩子們最愛的是手裡拎個小燈籠,有的燈籠簡單得只是一個玻璃罐頭瓶子安放一個小蠟燭,用個細繩子吊起來齊活;再好一點的是家長給札的彩紙燈籠,裝飾一番就有種朦朧的美感;更高級的就是家裡有木匠親戚的給做的木骨架的類似宮燈的樣子,那就是最牛最得意的了!大家在村子中間大道上穿梭著遊玩,那時候村裡半大孩子也多,一群群的男孩女孩呼朋喚友大聚會,前呼後擁,夜夜樂此不疲,不喚不歸呀!
過年有好吃的更是孩子們的念想,雖然只能是年夜才能吃到凍秋子梨,還有幾個凍柿子,甜美的滋味也是很幸福的記憶了,那個高興勁啊就別提了!差不多只有年夜才能吃到肉餡的餃子,白面的饅頭,或者白白的米飯,香噴噴的有滋有味啊!簡直可以用無比幸福甜蜜來形容。
……
年深月久了,現在回想兒時過年趣事,依然暗暗歡欣喜不自禁。然而我們想想今天物質生活富足了,日常生活條件都比那時候過年不知好上多少倍,雖然年夜飯場面更加隆重,看春晚生活也更加多彩豐富,咂咂嘴怎麼有種感覺年味變淡了呢?也許是時代變遷,那種曾經的過年的儀式感慢慢隨著時間流逝了,想想還真是有種莫名的失落和遺憾呢!你是不是也感覺很懷念那時候的年味?!
想到這裡,開始反思,是不是應該有意識的尋找回過年的儀式感呢!這何嘗不是一種文化的遺落呢!過年的儀式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傳承並發揚才是啊!你說呢?讓我們一起努力,重新找回流逝的年味!讓過年更加美好溫暖有盼頭!!!
(朋友!你是否也懷念兒時的年味呢?歡迎關注留言,我們一起扎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