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經:一分地養出5萬斤魚

2020-11-21 農博網
   
  抓鯰魚的村民

  2007年12月26號,是河南省武陟縣的何永利這年賣魚的第五天了,再有三天,他的魚就可以全部賣完。對於何永利來說, 這又是一個豐收年。

  何永利:「像這個塘有三分大,大概一米六七深,可以出15萬斤左右的魚。」

  一個3分大的魚池養了15萬斤的魚!一分地就是養5萬斤,在何永利的5個大棚裡面,養了24萬斤魚,價值70多萬元。

  村民:「這個魚肚子是軟的,抓它刺下邊這,除了這哪都不中,抓哪它都會跑掉。」

  村民:「往裡一扔就進去了,猛抓不行,上面滑,身上有粘液嘛。」

  記者:「這樣反覆折騰了幾次,這魚不會受傷嗎?死亡嗎?」

  村民:「這個魚相比之下是不會受傷的,因為這個魚皮厚,非常結實,即使把它放在幹地上,也需要一星期才能死亡。」

  這天來買魚的是一個陝西客戶,這一次他就訂了50萬斤的魚。從陝西到河南來買魚,他就是看中了這種魚存活時間長。

  西安客戶:「陝西那邊路況不是太好,不耐運輸,這個魚成活率比較高,98%-99%左右,基本上沒有閃失。」

  養魚的池子和運魚的汽車隔著一道圍牆,為了趕時間,何永利租來一輛起重機來吊魚。

  何永利賣的這種魚叫革鬍子鯰魚,他從2000年就開始養殖。 但是一開始何永利和其它養殖戶一樣,也是在外塘養鯰魚,5月份放苗,11月份左右賣成魚。

  2002年,何永利養了1萬多公斤鯰魚,等到11月份賣鯰魚的時候,卻賣不上價兒了。

   
  一個3分大的魚池養了15萬斤的魚

  何永利:「當時按照市場價是2.6元一斤,但是這時候市場的魚販子拼命的壓價錢,只出1.9元,2元都不出。」

  鯰魚收購商之所以降低了價格,是因為這種鯰魚的生存溫度必須在10攝氏度以上。何永利賣魚的時候,偏偏河南開始大幅降溫。

  何永利:「不賣沒辦法,再不賣魚馬上就要凍死了,所以說給你什麼價錢都得賣,凍死以後一分錢都不值了。」

  1萬多公斤魚最後少賣了1萬多元,虧就虧在氣溫上。只要能夠提高溫度,就不會這麼被動。何永利想能不能在養魚的水上做些文章呢?

  何永利:「這魚最低存活溫度是10攝氏度,因為冬天的井水的溫度是16攝氏度,我想16攝氏度魚都死不了,死不了放在池裡面肯定行。」

  2003年,何永利又養了2萬多公斤鯰魚。賣魚的時候,因為南方養殖的鯰魚大量進入當地市場,鯰魚價格一路下滑,何永利決定把魚繼續養起來。

  何永利修了一個一分二大的水泥池,把當年養的2萬公斤鯰魚全部放了進去。不斷引入井水保持水溫。為了保溫,何永利還在水池上面搭了塑料棚子。 

  水產經銷商 何現忠:「這膽子大得很,我給南方人打電話,南方人都懷疑呀,說北方4萬斤魚,兩萬斤都存不了,水溫低於10攝氏度就要死魚的,存4萬斤要全部死去。」

  何現忠做了20年的魚生意,也算得是一個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人。但他第一次在北方見到有人這麼養魚。要是一般魚種,就是用了增氧機也不能養這麼高的密度,但是何永利對於這些鯰魚能暫養在這麼小的面積裡有自己的認識。

  何永利:「這個魚皮膚都能呼吸,不是靠鰓來呼吸的,它如果能翻過身,它就能呼吸。所以它不會缺氧。」

  養了一個多月,何永利的鯰魚沒有像何現忠預言的全部死掉。2004年春節,鯰魚價格開始上漲了。 

  何永利:「原來的價格是1.9,2.0元吧,我存了一個多月,價格就上漲到2.6元多了。一斤多賣了6角多錢。」

   
  村民

  一斤漲了6角錢,2萬公斤魚能多賣2萬4千元,可是何永利卻沒掙上那麼多。

  何永利:「魚掉重掉得比較厲害,掉了百分之七八左右,扣下掉的分量,算了算也就是多賣了1萬多元錢。」

  要讓鯰魚不掉分量,就得讓它吃食,可是這些暫養的鯰魚基本上不進食。原來胡革子鯰魚屬於熱帶魚種,要讓它吃食生長,最適宜的溫度是二十七八攝氏度。何永利腦子裡又冒出個想法:能不能自己把水燒到這個溫度來養呢?然而他這個想法在本地養殖戶看來太異想天開了。

  村民:「說的也不少,說啥的都有。」

  何現忠:「俗話說水響肉爛,水溫高了魚成活不了。」

  妻子 馬彩蘭:「村裡人說你們餵魚太稀罕了,哪有這種魚還燒熱水餵呢

  何現忠:可以說大部分人都在看他的笑話。」

  搭保溫棚,買鍋爐和煤碳需要五六萬元錢,何永利手裡只有兩萬多,他找到鎮裡的信用社申請貸款,卻碰了個釘子。

  武陟縣農村信用聯社詹店鎮信用社主任 馮建橋:「當時的情況是,在我們這裡這樣養魚他是第一例,在一分多地裡養幾萬尾魚,上幾萬斤,我們聞所未聞,所以我們當初沒有考查也沒敢貸給他。」

  款貸不了,何永利只有東拆西借了,父母的,親戚朋友的,一共借了四萬多元,這回一直過著安穩日子的母親也開始為他擔心了。

  何永利的母親 宋普根:「親戚朋友都借了,怎麼辦呢,他說想掙大錢,我說這不容易掙。」

  2004年10月,何永利把7萬多尾在外塘裡已經養到4兩多重的鯰魚放進了水泥池子裡,就等著定做的鍋爐到貨。就在鍋爐送到家裡的當天晚上突然下起了暴雨。

   
  何永利

  何永利的妻子 馬彩蘭:「清早,四五點鐘有人來敲門,就說魚池翻了翻了」。

  何永利:「對,就是這個池子,下大雨,地基軟了以後,一泡軟,水比較多,撐勁兒比較大,把它撐開了,這個牆,一下全倒了,7萬多尾魚全跑了,跑到後邊地裡面去。」

  當時魚池的周邊還都是大面積的水田,鯰魚隨著水流到處亂鑽。

  村民:「80畝地,那麼大一片,誰見了誰逮,跑得哪都是,會沒人逮。」

  最後,何永利請了10多個工人,整整逮了三天,7萬條鯰魚只逮回了一半兒。這事兒過後一個多月何永利沒敢見父母的面兒。

  何永利的母親 「宋普根:他害怕大人說他,本來他心情不好,大家再一笑話,心情更不好。」

  鄉親們覺得這回何永利可得罷手了。可沒過幾天,人們看見何永利又在折騰了。 

  何永利:「當時我從家裡,這條路,大概有七八公裡,每天早上跑步過來,大概跑四五十分鐘吧。」

  記者:「當時是燒這個鍋爐?」

  何永利:鍋爐現在已經沒有了。」

  記者:當是這塊是個鍋爐? 」

  何永利:「那邊煙囪還在,那就是當時的鍋爐的煙囪。」

   
  鯰魚

  妻子馬彩蘭:「回到家裡眼睛上眉毛臉上都是黑乎乎的。」

  記者:「小孩子怎麼說他爸爸?」

  馬彩蘭:「說像黑毛猴。」

  何永利重新建好水池,用鍋爐把水燒到28攝氏度左右後充到魚池裡,為了保持水質,一天至少要換兩次水。

  何永利:「這邊搭個棚子,那邊是碳,火下了之後,再加碳,一天燒六七個小時吧。」

  這時何永利發現,鯰魚開始正常吃食了。怕剩下的鯰魚再出什麼意外,何永利就搭了個窩棚天天守在魚池邊。

  何永利:「當時也沒感覺出來苦,反正挺有心勁的,天天都在這幹著,看著魚一天吃多少料,在那長,也不覺得苦。」

  2005年1月,何永利的大棚鯰魚養成了。 

  何永利:「那魚的上面是魚,下面是魚,池裡面都是魚,池子是一米五深的,把水放掉,有70釐米深的水,80釐米厚的魚。」

  按照以前的養殖經驗,何永利判斷這池裡面的鯰魚至少有五、六萬斤。但是這麼多的鯰魚的銷路又成了難題。就在何永利到處找銷路的時候,河南一帶接連幾天下雪,何永利的鯰魚銷售出現了轉機。 

  水產批發商 雷建昌:「沿途這一路都下雪,從武漢到鄭州都下雪,車過不來,缺口大,有多少都能銷完」。

  市場上缺貨,雷建昌打聽到何永利這有鯰魚,急忙跟何永利聯繫拉魚,價格是6元一公斤,比當時他從廣東進魚的價格每公斤提高了6角錢,而就在雷建昌去拉魚的時候,半路卻殺出來一個叫王小起的人。

   
  鯰魚

  水產批發商 王小起:「要一斤半到三斤的,按一斤半到三斤的規模挑。」

  王小起:「我們也定了,但是他們也來了,原來我只說到這來拉魚,沒說拉多少貨,結果我來了大車了。」

  王小起也是鄭洲水產市場的批發商,他聽說雷建昌早上要去拉魚,半夜就帶著車要拉3噸鯰魚。雖然都是第一次跟何永利合作,但是兩個人一下子都看上了何永利的鯰魚。

  王小起:「因為在路在,從廣東回來得三天時間,我們這幾個小時就到了,沒有經過長途運輸,體質比較好一點。」

  市場上缺魚,誰能有貨誰就能掙錢,所以兩個人都想做成這筆買賣。

  何永利:「都想拉這個魚,當時我就為難了,而且當時他們都想一個人拉完,不允許別人拉,還要打架。」

  經過協商,兩個人最後平分了何永利的鯰魚。

  王小起:「我說我多出一毛錢,多裝。」

  雷建昌:「我跟何永利磋商,他一斤少算我5分錢,我拉魚便宜了5分錢。」

  賣魚過秤後,何永利才知道,這口只有一分二面積的池子裡面居然養出了5萬斤鯰魚,可是夫妻倆一算帳,只掙到了5萬多元錢。

  原來,那一年煤碳的價格一噸從300多元漲到了600多元。用鍋爐燒熱水養魚,不僅成本高,而且靠人工燒水控制水溫也比較麻煩,何永利就是想擴大規模也很困難。2006年初,何永利打聽到相鄰的修武縣有一個養魚的好地方。 

  何永利:「發現在電廠這邊有冷卻水,溫度是二十七八度,剛好適合魚的生長,發電的爐子比較熱嘛,這是冷卻那個爐子的冷卻水,到冷卻池以後,那裡有管道,我接了個管道把水引過來,有閥門需要用水的時候把閥門打開。」

   
  養魚大棚

  用這循環水養魚,養殖成本一下子降了不少。

  何永利:「原來燒鍋爐出的水是有限的,這個出的水比較多,我算了一下,光一年的碳錢一年就省了8萬多元錢,節約了8萬多的成本。」

  2006年,何永利就租用電廠裡面的空地,建了10個水泥池,養殖量擴大到了12萬公斤。產量不斷增加,何永利的鯰魚也吸引了陝西和山西的客戶。

  記者:「2007年你要從他這買多少魚?」

  西安客戶:「50萬斤左右。」

  記:「來了幾天了?」

  西安客戶:「五六天了,我們特別喜歡這種大規模的養殖,收購比較好收購。」

  今年何永利計劃再承包60畝地,建一個年產200萬公斤的溫室鯰魚養殖基地,而那些原來嘲笑、觀望的鄉親們現在也希望跟著他一起養鯰魚了。

  記者:「你們也想跟著他幹嗎?」

  村民:「也想跟著他幹。」

  水產經銷商 何憲忠:「很多人現在物色地呢,想開挖魚塘,也想上這個項目。」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詳細內容請登陸央視國際網站CCTV-7《致富經》欄目查詢!

相關焦點

  • 海南瓊中縣養「生態魚」圓致富夢 30萬斤紅羅非遠銷歐美
    海南瓊中縣養「生態魚」圓致富夢 30萬斤紅羅非遠銷歐美2014-05-23 14:5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南海網        瀏覽量: 2282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瓊中縣地處山區,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瓊中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瓊中縣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發展瓊中漁產業,引進新品種
  • 別人不養的魚,他一養就2萬斤,開啟年入2000萬元的致富傳奇
    現在,吳少波的養殖場共有十多個品種的魚,以前他的養殖場大部分都是用來繁殖魚苗,養成品魚的數量少、品種也少,而到了2008年,他突然轉變了思路。深圳的魚,基本都是從海南島拉過來的,鮮活魚類是有損耗和運輸費的,等到了市場裡,這魚的價格就比剛捕撈的時候,高了2成了。吳少波就像,如果他能邊賣邊養的話,這多出來的2成費用不就是自己的了嗎?
  • 常州養魚戶沈田祥:一畝半水面養20萬斤青魚
    最近他把池塘水抽掉重新改造,「過去用傳統的養殖方法,100畝水面能出20萬斤青魚,現在改造了這個新的池塘工程化養殖系統,這1畝半的水面保守估計就能養出這麼多。」&nbsp&nbsp&nbsp&nbsp沈田祥介紹,這個新的養殖系統的原理就是通過增氧設備排氧或者用水泵加速主養區和淨化區水的流動,保證主養區水的質量,「過去100畝水面養的魚,現在就都養在這1畝半水面裡了。」
  • [致富經]養上長不大的螃蟹之後
    ]養上長不大的螃蟹之後    2009年,五十歲的董惠春欠債百萬又二次創業,靠一個意外發現,他用三年時間打破了當地養不出大螃蟹的定律,讓崇明的螃蟹脫胎換骨,長到了五兩以上。    董惠春:這個蟹要養大,養得小還是賺不到大錢,一定要養大蟹。    2005年,一心要做成蟹生意的董惠春去了安徽,在那裡他摸索出一個特殊的養蟹方法——養蟹先種草。    董惠春:提前鋪草,安排好了,水大上來,蟹把它咬斷點,這裡也有了,這裡也有了。    在草裡面,董惠春也費了一番心思。
  • 「蚯」得致富經「蚓」出環保計
    毛雷在自家院子裡養蚯蚓。記者 李嘉斌 攝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養豬致富、養雞致富、養魚致富的案例早已不新鮮,可你是否見過養蚯蚓也能致富呢?自學成才,小院內養出「金蚯蚓」走進毛雷10平方米的小院內,地上晾著不少廚餘垃圾還有各種砂石建築餘泥,一片用磚塊圍起的小菜地顯得尤為引人注目。「別看這地兒小,裡面的『金蚯蚓』可不少。」毛雷用手翻開磚塊,把底下的泥土扒拉到一邊,一團蚯蚓在裡面不停蠕動。他隨手一抓,五六條20釐米長的肥大蚯蚓便全部在手。
  • 1包料大34斤魚畝產1萬斤美國紅魚 25年老手養出「尖叫」數據
    1包料大34斤魚畝產1萬斤美國紅魚 25年老手養出「尖叫」數據2015-09-25 18:41:00  水產養殖網今年他養殖的一批美國紅魚(當地俗稱「黃花魚」),創下了1包料大34斤魚、畝產1萬斤左右、每斤魚毛利潤1.5元左右的好成績。梁華體對海水魚類病害頗有研究,經常有養殖戶前來請教。
  • 貨櫃和廠房內養魚,「魚工廠」每天遊出萬斤活魚
    記者看到,這些魚從打撈到配送全程,均在一個空曠的大廠房裡進行。廠房裡有七個大小不一的圓形水泥池,高兩米左右,每個池的周圍均有供氧設施不斷地往池裡增氧。「每個池裡品種不一樣,我們現在養的主要品種有黃顙魚、銀鱈魚、鱖魚等。」
  • 陳慶龍:念好養鵝經 走上致富路
    陳慶龍:念好養鵝經 走上致富路 陳慶龍推來滿滿一車掰好的菜葉,揚向小鵝們,小鵝伸著脖子,開懷地吃著菜葉。在鵝舍附近的水池裡,吃飽了的小鵝不時跳入水中歡快地遊著。看著小鵝,盤算著今年的收益,陳慶龍的心裡甭提多高興了。陳慶龍是當地有名的養殖戶,做了多年養殖的他從前是以養殖肉食雞為主,但肉食雞養殖不僅成本高,而且風險較大。去年,陳慶龍開始試著養殖肉鵝。
  • 長壽湖萬斤起魚現場 場面壯觀
    昨日,美麗的長壽湖萬斤魚兒起網,好一幅魚躍人歡的和諧場景。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鞠芝勤 高科 苑鐵力 甘俠義 攝近20斤的魚王出水面。工人對魚進行分揀。經銷商現場取貨。重慶晨報上遊影像中心忙碌的直播現場。
  • 海兔魚一天上岸30萬斤
    2013/12/18 14:04:56   來源:青島晚報       昨天記者從沙子口國家中心漁港了解到,眼下每天有至少30萬斤的海兔子魚上岸
  • 黃巖李師傅養的2萬斤魚 一夜之間全翻了白肚 環保專家解釋可能是...
    「辛辛苦苦養的2萬斤魚,損失少說也有10萬元啊。」  一年的希望在臨近年末時,全都化為泡影。目前,黃巖警方、環保部門都已介入調查。不大可能是汙染也不大可能是投毒李志勇的魚塘大約有15畝。是他和同村另外兩個村民租來的,裡面養的全是花鰱魚。
  • 400多畝蟹塘套養的4萬斤小龍蝦讓他賺了160萬,來看洪湖的魚蝦蟹...
    400多畝蟹塘套養的4萬斤小龍蝦讓他賺了160萬,來看洪湖的魚蝦蟹養殖致富經2018-10-22 18:2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養殖網        瀏覽量: 10675 次 我要評論 編者按:「水產大數據中國行」活動於2018年8月23日正式啟航。
  • 魚塘突現神秘「天坑」,一夜吞吃5萬斤魚,直接損失高達50萬元
    文/玉濁清魚塘突現神秘「天坑」,一夜吞吃5萬斤魚,直接損失高達50萬元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不再局限於種田,很多農民開始了養殖業,承包魚塘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但是沒想到,廣西有位農民養的好好的魚塘就受到了滅頂之災。
  • 山東青島:頭大肚小海兔魚一天上岸30萬斤
    山東青島:頭大肚小海兔魚一天上岸30萬斤2013-12-18 09:3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青島晚報        瀏覽量: 7982 次 我要評論   昨天記者從沙子口國家中心漁港了解到,眼下每天有至少30萬斤的海兔子魚上岸。
  • 網曝海口上萬斤垃圾魚流向市場 官方介入調查
    鯰魚成眾多魚煲店主材。許多市民青睞「魚煲」,卻不知食材多為「垃圾魚」。海口鬧市區內暗藏多個魚塘,水域周邊遍布養豬場、家禽屠宰場、廢品收購站;與大型醫院垃圾池僅一牆之隔;魚塘水面上漂浮著大量生活垃圾以及死魚、死雞……每天從這裡撈出上萬斤「垃圾魚」流向海口市場。額滴那個神啊,童鞋們,看到這些後還屁顛的找魚煲來吃嗎?
  • 鹽城草廟鎮副鎮長賣假魚藥毒死4萬斤魚(組圖)
    上周,記者實地調查發現,3種所謂「牧王牌」魚藥,只是虛假批號的非法產品;所謂「江蘇牧王集團有限公司」,也是沒有經工商登記註冊的虛假公司,其中核心公司——江蘇牧王藥業有限公司的法人,還長期擔任草廟鎮副鎮長一職。  護魚的「牧王」,竟成了魚的剋星  「死了4萬斤魚!」
  • 6萬斤魚缺氧死亡 入庫溝渠底部沙呈黑色
    養了一年的魚,再過幾天就可以捕撈上市,不料,最近接連幾天卻出現大量死亡,家住漳州漳浦縣舊鎮高林村的鄭淮陽一家有苦難言。鄭淮陽認為,他在事發的水庫養了快20年的魚,突然之間出現這種情況,是跟水庫上遊去年才剛投入運營的廢渣處理廠所產生的汙水有關。
  • 善後河30萬斤魚突然死亡 「回流水」致魚群缺氧
    7月3日,海州區板浦鎮浦東村漁民李先生向本報反映,該村十幾戶村民在附近善後河裡養的約700箱魚出現大面積死亡現象,養殖戶虧損數百萬元,「成片的網箱裡都是白花花的死魚,真讓人心疼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魚大面積死亡?養殖戶該如何降低自己的損失?記者走訪了相關養殖戶和相關部門。
  • 黃鰭鯛養殖連續五年豐收,頭批一次上市量達1.7萬斤的經驗之談
    說到黃鰭鯛養殖,就不得不提到粵海來自珠海區域的的養戶郭容勝老闆,連續5年賺錢,其近期頭批魚提前1個月出魚,頭批一次上市量1.7萬斤,創了當地記錄!且聽聽他有什麼成功經驗之談。人物介紹在其的引導和幫助下,小林周邊的養殖戶、珠海平沙、木乃及江門新會睦州等部分客戶也走上了養殖黃鰭鯛致富的康莊大道。郭老闆養殖規劃及模式不斷創新,見證了黃鰭鯛這條魚及粵海黃鰭鯛專用料在珠海小林區域版圖的不斷擴大,產業鏈的不斷完善,產業良性的健康發展。養殖成績
  • 黔東南這裡有喝山泉水長大的魚!最大的可以達到7斤哦!
    「我看到這裡的溪水很清澈,而且溪流旁還有一個小壩子可以改造成魚塘,我就想,在這裡養魚,肯定能養出好魚來。」回想起初,莫若彬有點激動,他退休後經常走山串水,去過很多地方,只有這個地方讓他有了養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