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上官媽(高級母嬰護理師)
一到冬天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凍著了,一些年齡偏小的寶寶對溫度的感知能力太差,即使他們說自己不冷,也可能會出現感冒或凍得發抖的情況。
因此,父母除了會根據外面的氣溫給他們增減衣服外,還喜歡通過觸摸孩子身體的某些部位,來判斷他們冷不冷。
但許多父母撫摸的地方不一樣,得出的結果就不一樣,給他們添了衣服,可能讓本就感覺暖和的孩子,又覺得燥熱,反而容易感冒。
案例
小怡的孩子快兩歲了,去年冬天是奶奶帶娃,給孩子穿衣服的任務自然也在奶奶身上,小怡也沒操心他在什麼樣的溫度,穿什麼樣的衣服,什麼時候增減衣物。
今年冬天,小怡的小姑子剛剛生了孩子,需要婆婆照顧一下,於是給孩子穿衣的重任就落到了小怡身上。由於陪孩子過第一個冬天,小怡也很緊張,就怕孩子凍著了。
她時不時摸摸孩子的手,覺得有點涼就給他添衣服,直到手熱起來,最後孩子在室內依然裹得像個球。
幾天後,孩子開始咳嗽不止,小怡嚇得給婆婆打電話,婆婆不得不向女兒請假回來照顧一下孫子。一進門就看見孩子裹得像個球,婆婆忍不住批評小怡你怎麼給他穿這麼多。
小怡委屈地說孩子的手一直是冷的,加這麼多衣服才能熱起來。
「你這是胡鬧。」婆婆說著就把自己溫熱的手,放在孩子的頸後,果然發現頸後又熱又潮溼。
婆婆告訴小怡,小孩子的手一般都是涼的,摸手看溫度是不正確的,應該摸摸後頸,如果涼了就真的代表他穿少了。
最後婆婆給孩子換了乾燥、合適的衣服就和小怡送他去醫院了。
摸這兩個部位,判斷孩子冷不冷,該不該加衣服
1、觸摸寶寶的頸部、背部
寶寶的頸部和背部是離心臟較近的地方,此處供血充足,一般是溫熱的。
如果這裡比較涼,就代表孩子的衣物不保暖,他的熱度都散出去了;如果這裡溫度過燙,還有潮溼感,就代表寶寶此時的衣物過多。
因此,寶媽想判斷孩子冷暖時,首先應觸摸它的頸部或背部。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用涼手去摸,這會讓孩子覺得更加寒冷,可以把自己的手捂熱了去摸,也可以用額頭觸碰。
另外,如果孩子的後背出了汗,除了減少衣服外,也要幫孩子換乾燥的貼身衣物,或用吸汗巾墊住,否則寶寶身體的熱量很容易被帶走,風一吹就會著涼。
2、觸摸寶寶的腳
雖然孩子的心臟比較小,心臟泵收縮一次出的血,很少能到達四肢末梢,導致小孩子的手腳基本是冰涼的,但腳底有很多穴位,也是寒氣最容易入侵的部位之一,要注意保暖。
孩子的腳底溫度可以偏低,但一定不能是冰冷的。如果冰冷還有一點虛汗,就表示他身上也是涼的,此時該及時給寶寶添衣。
除此之外,寶媽還可以看寶寶睡覺的睡姿,判斷他晚上冷不冷。
育兒專家陳博士介紹過:「孩子睡覺時呈蜷縮的樣子,很可能是心理恐慌或身體寒冷。」
家長可以給孩子增添被褥,看他的睡覺姿勢能否改變。
也需要摸摸孩子額頭的溫度,以及觀察寶寶有沒有表現出焦躁不安、多動、身體發抖等狀態,判斷他是否在發燒,如果發燒,就要去醫院檢查了。
家長冬天急著給孩子添衣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怕他們感冒,其實除了增添衣物,還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預防孩子冬季感冒。
1、堅持戶外運動
一到冬天,有的父母就怕孩子凍著,於是不讓他們出門;還有的父母,為了孩子有一個好身體,逼著孩子出門跑步、鍛鍊。
但這都是不可取的,孩子冬天長期不出門,呼吸道受不到外界的刺激,以後可能耐不了寒,稍微接觸冷空氣就感冒,不運動的話,免疫力也會降低,感冒的機率也大。
而冬天一直讓孩子在戶外鍛鍊,也可能會使孩子感冒。因為人在運動的過程中,免疫力是先下降然後上升的。因此,每天讓孩子鍛鍊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了。
鍛鍊時,也要挑選陽光充足、風少的時候,以免孩子出汗後再吹風,出現感冒的情況。
2、注意衛生
孩子生病,很多時候都是細菌從手上傳到嘴裡。因此,一定要讓孩子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大人在給孩子拿食物吃,也要洗乾淨手,以免細菌傳給他們,導致孩子感冒。
3、保持充足的睡眠
研究表明,睡一個充足的覺,可以使人的免疫細胞保持活力。
因此,1歲左右的孩子每天要睡足15個小時;2歲的要睡足14個小時;3~4歲的要睡足13個小時;5~7歲的睡足12個小時;8~12歲的睡足10個小時。
4、飲食均衡,補充水分
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都可以提升孩子的抵抗力、免疫力,因此,父母需要讓孩子保持均衡的飲食,每天都要有水果、蔬菜,肉奶蛋魚也要攝入足夠,才能讓他們有個好身體。
冬季水分的補充也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保持孩子呼吸道的溼潤。
5、避免去人聚集的地方
人們在冬天非常容易感冒,因此,家長更應該避免帶小孩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比如,商場、電影院等,儘量避開已經感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