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建國方略》中說到:
「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於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並駕。」
吃貨們都清楚一件事,同西餐相比,中餐的花色品種更多,菜系繁多,很多菜餚的加工方式有極其複雜,甚至於像茄子、白菜、豆芽等最普通的食材,到了中國人的手裡,都做出了國宴級別的美食。
比如紅樓夢裡說到的一道菜:茄鯗(其實就是炸茄盒)
劉姥姥去大觀園吃飯,賈母說你們天天吃茄子,也嘗嘗我們的茄子吧。劉姥姥一嘗,覺得一點茄子味兒都沒有,說您別蒙我,如果茄子這麼好吃我們就不種糧食了。
一邊的鳳姐兒解釋說:
「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籤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劉姥姥聽了,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只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說完茄子,再給大家說說中國的富貴之家怎麼吃白菜。
川菜十大名菜中的「開水白菜」,是清宮御膳流出,沒錯,白菜也可以成為御膳。
你首先要準備20斤大白菜,然後把最嫩的菜心剝出來。弄一隻5斤左右的老母雞、火腿4兩、排骨一斤、乾貝半斤、雞脯肉一斤半、瘦豬肉半斤、鹽、料酒、蔥、姜若干,8斤水。
製作起來就更麻煩了,要把這堆材料熬上3個小時,把湯過濾出來(其他材料就不要了)再次燒開,放入豬肉蓉攪勻,轉小火熬一段時間,繼續過濾,再把湯再燒開,再加入雞肉蓉(兩次)熬製,過濾。
到了這個時候就是去油,就是把湯弄的和清水一樣,再放一點鹽。把湯分成兩份,其中一份放入最好的白菜心,煮一會(七成熟),再用清水弄涼,再用銀針在菜心上來回抽查一遍啊一百遍,放在漏勺中,用另一份湯像淋浴一樣澆白菜心,知道燙熟位置,最後將菜心墊盛出,燒開另一份湯,倒入裝了菜心的大碗裡,就可以食用了。
可這種吃法,是當時的老百姓無法承受的,所以,真正的消費者,還是那些達官貴人。
郭德綱說于謙有三大愛好,分別是抽菸、喝酒、燙頭。
大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有三大愛好,繪畫、攝影、美食。
慈禧太后喜歡美術和攝影,其實她在書法和繪畫方面是小有天賦的,但距離可以傳世收藏的程度還差一點,所以她請了幾個繪畫老師進宮教學,其中水平最高的是一個名叫繆嘉惠(字素筠)的雲南女畫家。
繆嘉惠出生於1831年,比慈禧大4歲(二人在同一年去世,嚴重懷疑是被「殉葬」了。),二人又同是早早孀居,所以特別談得來,已經有了點閨蜜的意思,所以,慈禧繪畫中的精品被認為多是其代筆。
到了晚年,愈發孤獨的慈禧身邊就出現了一群女閨蜜,其成分有三。
1:精通繪畫、攝影的才女
2:王公們的大老婆
3:各國的公使夫人
這些人也就有機會陪著慈禧吃御膳了,慈禧喜歡吃美食是天下皆知的,她都吃些什麼呢?
據清史稿記載:
慈禧日常每頓飯要有48道菜(這是朝廷的規制,皇太后待遇。),碰到對大臣們」賞宴」活動,種類就多了。但日常基本保證瓜果梨桃、新鮮蔬菜、雞鴨魚肉俱全即可。御膳房給她準備的常規菜單如下。
菜類:八仙鴨子、鍋燒鴨子、紅白鴨子、口蘑鴨子、羊肉燉冬瓜、羊肉片炒胡蘿蔔、八寶野雞丁、豬肉燉白菜、醋烹掐菜、山藥黃悶肉、醬爆肉、木犀五香肘子、燉松肉、肉丁豆腐乾醬、山藥櫻桃肉、碎溜筍雞片、芽韭炒豬肉、溜丸子、燉燻肘子、冬菜氽丸子、羊肉絲炒疙瘩絲、羊肉片。
主食:、油酥火燒、燒賣、棗糖糕、白糖油糕、苜蓿糕、江米麵餑餑、藤蘿糕、脂油蔥花餅、發麵燒餅、玫瑰方脯、小米麵窩窩、椒鹽卷、蘋果饅首、散花糕、葫蘆卷、三角餅、如意卷、竹節小饅首、梅花餅、蓮花餅、千層餅。
粥和湯類:
羊肉響鈴湯、豆腐片湯、金銀鴨條湯、燕窩鴨絲湯、老米溪膳、小米粥、粳米粥、甜漿粥、荷葉粥、煳米粥、三鮮湯等等。
這裡面也有普通的青菜,其中就有她最愛吃的一道「炒綠豆芽」。表面上看只是用綠豆菜和豬肉餡製作而成,其實做起來也挺繁瑣。
重點是要挑選長、短、粗、細一致的綠豆芽,然後掐頭去尾,用細銅絲穿透、掏空,然後把肉餡塞進去,如果塞進去的肉餡不均勻,有多有少,那就是違規了。最後爆炒裝盤,如果豆芽斷了,漏肉餡了,也是不合格。
彼時因為攝影技術已經逐漸普及,很多歐洲美人就有機會看到慈禧的日常照片了,尤其是對這位中國統治者的衣食住行狀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慈禧晚年時,有個叫艾米麗·喬治亞娜·坎普(Emily Georgiana Kemp,1860——1939)的英國女畫家來到北京,這位牛津大學畢業的女學霸自然也想見見"老佛爺",但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如願,可在為一位經常入宮陪伴慈禧的貴婦閨蜜畫過肖像以後,有幸被其請到家中吃了一頓「便飯」(山寨御膳)。
都吃了什麼呢?她日後在英國出版的在中國的遊記《中國的面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書店找找晏方先生的譯本)中描述了這頓飯的細節:
「便飯開始,先用「無數個」小盆子」端來各種眼花繚亂的肉和蔬菜,常常的桌子中間,擺放著9個盒子,這是是用來裝甜點的。本以為這就可以了,可僕人們又端來「冷的」(我猜是熟食醬菜類,英國人不懂這個。)雞、鴨、香腸、鴿子、雞蛋、火腿。。。。。。還有很多我不認識的菜餚。不過我更喜歡那些熱蔬菜、醃肉蔬菜、油炸春卷、煎肉丸、燉肉、白菜燒肉等等。」
「女主人猜到我不會用筷子,就給我準備了刀叉,不過還是給了我一份小碗的米飯。主食吃完,又開始喝各種湯。宴席結束後,僕人又端上了茶、山楂脯、花生、蘋果醬等餐後食物。」
我們無法通過這個「歪果仁」的文字描述去了解具體的菜單名稱,但當時的權貴對飲食的高要求卻可見一斑。
吃貨朋友們對川菜是不可能陌生的,但是,為什麼都說川菜是中國菜系之首,就鮮有人知了。
秦漢時期就有了川菜體系的雛形,不過卻很原始,所以聲名不顯。到了秦國崛起的時候,秦惠王派將軍司馬錯徵服了地處四川的蜀國,改任國王為侯爵。引入秦軍對抗蜀國的巴國也沒有佔到便宜,被人家順手也「接管」了。
有了中國北方政權的影響,巴蜀菜餚品種逐漸增多,之後的劉邦和劉備分別又在這裡建立政權,可現代川菜的輪廓依然沒有成型,為什麼呢?
因為那時辣椒還沒有傳入中國,如果我沒記錯,麻椒大約也是秦漢之後傳入四川。到了唐代,王公貴族的飲食也極其單調,主食中的大米都不多見,主要是各種麥餅和黍米為主。至於蔬菜,主流的品種無非就是藕、茭白、韭菜、蘑菇、萵苣。菠菜據說是尼泊爾傳過來的,其他品種就是諸如莧菜、蓴菜、薺菜等野菜了。
直到100多年前,一個叫關正興的滿族人在成都開辦了一家川菜館,現代川菜終於迎來大發展的歷史機遇。
其實說到底,重點都在於「融合」二字。
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中國,皇帝都被逼的出宮避難,所以大量的達官貴人紛紛去南方避難。地勢險的卻物產豐富、遠離戰火的天府之國就成了世外桃源,成都和重慶等大城市當然是這些人的首選。
關正興本是朝廷大員府中的廚師,也跟隨著權貴們來到成都。因為隨著官員同行的還有大量的家屬,所以四川本土的餐飲業是遠遠無法滿足這些新顧客的需求的。他在朋友的幫助下,開辦了一家高檔的「南北融合菜館」,命名為「正興園」。
關正興除了繼續經營燒烤、魚翅、海參、八大碗、參肚席等北方菜餚,又引進和改良了四川本土的菜餚(比如麻辣豆腐),讓其在色、香、味等方面升級改版(四川的辣椒、麻椒等香料的質量最佳。)。所以,在這些政治、經濟等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川菜躍居為中國的第一菜系。
吃貨們,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