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祛「五毒」 這些毒蟲要當心

2021-01-08 青島晚報電子報
端午節祛「五毒」 這些毒蟲要當心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6.22 星期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這一天除了祭祀屈原、賽龍舟、包粽子、插艾蒿等民俗之外,也有驅毒闢邪的節令習俗。在我國民間,有人把農曆五月稱為「毒月」 ?認為正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也有說法為蜘蛛)出沒的時段,這些毒蟲會給人們特別是抵抗力較弱的孩子帶來疾病。所以,古人常在端午前後採用掛荷包、點雄黃酒的方式來祛「五毒」。記者從市疾控中心和島城多家醫院了解到,端午節後,毒蟲或者蛇類傷人的意外會增多,市民要學會科學驅蚊驅蟲,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蚊子
一個花盆蓋子能孳生幾百隻蚊子
    夏季一到,蚊子也跟著來了。蚊子是對人類致命係數最高的生物,全球每年致死70萬人。 「登革熱、寨卡等傳染病七成左右是通過病媒生物傳播的,我國蚊蟲傳染病發展趨勢是由南往北逐漸增加,除害是為了防病。 」市愛衛辦專家彭賀嶺介紹,島城常見的蚊子有7種:淡色庫蚊和白紋伊蚊最為常見,基本上每年最早出現最後消失;刺擾伊蚊在農村很常見,個頭最大;朝鮮伊蚊,主要在嶗山九水一帶出現;東鄉伊蚊在海邊生長,經常在白天咬人;中華按蚊和三帶喙庫蚊多出現在牛棚和豬圈,主要吸食牛血和豬血。
    市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科主任姜洪榮此前介紹,一般在4月10日左右,在市南區溫暖的海邊可以發現蚊幼蟲,5月下旬可以監測到成蚊,7月下旬和8月上旬達高峰,11月下旬則監測不到成蚊。「居民樓的暖氣管道井或者電梯井也可能有過冬的淺色庫蚊、中華按蚊等成蚊。
    「無水就無蚊,有些小區居民破壞綠地養花種菜,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積水是蚊蟲孳生的樂園,小小一個花盆蓋子就能孳生幾百隻蚊子。 」彭賀嶺說。
    生活中,小孩、老人、體溫高者、孕婦、出汗多的人似乎更招蚊子青睞。而實驗室觀察,確認兩類人是比較招蚊子的:一是肺活量大的較容易招蚊子,因為其呼出的二氧化碳較多,蚊子容易趨向二氧化碳的吸引;另外一類是容易出汗、體胖、新陳代謝快的人,出汗多的人,皮膚表面排洩出來的帶氣味的乳酸或其他成分,對蚊子有吸引力。
    驅蚊的方法,專家建議,相比蚊香或者氣霧劑,以及蚊不叮等塗劑(過敏性體質的人和2歲以下的小孩不建議使用),物理驅蚊是首選,如安裝紗窗、紗門等,既可以通風透氣,又能阻擋蚊子,嬰幼兒、孕婦建議最好用蚊帳;要及時清除家裡的積水;晚上將吸塵器對準房間的各個角落,如床底、屋角、天花板等蚊子容易聚集的地方強力吸塵,可以將大部分蚊子消滅於無形;針對蚊子趨光,喜高溫、陰暗潮溼環境和晝伏夜出的習性,可在傍晚關閉室內燈光,打開門窗,待蚊蟲飛到室外,再緊閉紗窗紗門,避免蚊子飛入;穿淺色衣服、穿襪子。
蜱蟲
被蜱蟲咬傷 寶寶高燒不退
    近日,青島婦兒醫院感染科收治了一名不慎被蜱蟲咬傷的孩子。據介紹,這個孩子和父母一起到野外郊遊,在草叢中玩耍時,被一隻不知名的蟲子咬了。孩子媽媽當時便將蟲子取下,但1天後孩子還是出現了發熱、頭痛等症狀,後來一直高熱不退,青島婦兒醫院感染科最終確診是蜱蟲咬傷導致蟲子攜帶的病原體感染。目前經過對症治療,孩子已經康復出院了。
    據記者了解,2019年,青島婦兒醫院感染科共接診10餘名因蜱蟲叮咬發熱就診的患兒。感染科主任佟建寧介紹,人被蜱蟲叮咬,可能導致多種疾病,包括斑疹熱、Q熱、森林腦炎、出血熱等81種病毒性、31種細菌性和32種原蟲性疾病。蜱蟲叮咬後,患者可能出現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以及噁心、嘔吐、厭食、腹瀉等症狀,在早期易與感冒等發熱性常見疾病相混淆,嚴重者可引起腎、肺、造血、中樞神經等多系統器官功能損害,威脅生命。
    佟建寧提醒家長,蜱蟲主要棲息地在草地、樹林等陰暗處,寶寶夏天出行的時候,儘量少暴露皮膚,收緊袖口和褲腳口,穿淺色的衣服,不要在野外長時間坐或者躺著。如果發現寶寶被蜱蟲叮咬,可用乙醚、煤油、松節油、旱菸油塗在蜱蟲頭部,或在蜱蟲旁點蚊香,把蜱蟲「麻醉」,讓它自行鬆口;或用液體石蠟、甘油厚塗蜱蟲頭部,使其窒息鬆口;儘量避免彈打,以免刺激蟲體,觸發更多毒素釋放;更要避免自行用鑷子拔除或用手指捏碎蟲體,這樣容易導致蜱蟲倒鉤留在皮膚內;如果被叮咬後出現相關症狀,應儘快到醫院處理,出現問題及時治療。
馬蜂
蜇傷後出現「醬油尿」要立即就醫
    記者從市第八人民醫院等島城多家醫院獲悉,每年夏秋季節都會有市民被蜜蜂甚至馬蜂蜇傷。專家介紹,馬蜂與蜜蜂是最為常見的蜇人蜂類。被蜇後首先要辨別是被蜜蜂還是馬蜂蜇傷,兩種蜂類蜇傷處理方法稍有不同。可以檢查傷口有無蜂刺殘留,如有蜂刺,多半為蜜蜂所蜇。
    專家建議,夏日出行,儘量不要穿黃色及黑色的衣服,儘量避免使用味道濃烈的香水。如果有蜜蜂及馬蜂在身邊經過,應選擇站立不動,不要奔跑。
    專家強調,如果被蜇傷後出現血壓下降或尿色加深呈現醬油色,需警惕橫紋肌溶解症候群導致的肝腎損傷。對於中毒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全身紅腫、呼吸困難、意識障礙、嚴重低血壓等。如被馬蜂蜇後出現這些狀況,一定要及時就醫,否則可能危及生命。

被毒蛇咬傷後要立即自救
    入夏後,島城也將進入蛇類活動的活躍期。作為半島地區唯一可以救治蛇咬傷的醫院,市第八人民醫院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記者獲悉,青島地區有蛇類10種左右,嶗山上有野生種群分布,其中黑眉蝮蛇在浮山等市內山上及黃島大小珠山和即墨的沿海地區山林中都曾被發現過,但還是以嶗山為最多。專家介紹,休眠一冬沒有出洞覓食的毒蛇口中積攢了很多的毒液,這時候的毒蛇攻擊性更強,毒性也更加猛烈。
    青島6月就開始進入蛇類活動的活躍期。一般情況下,每天傍晚6時到第二天早上7時為蛇類活動最活躍的時段,雨前悶熱和雨後初晴時,是蛇類最喜歡出來活動的時間。夏季天熱,蛇比較暴躁,攻擊性也較強,市民要特別注意提防。
    被蝮蛇咬傷後應該立即自救。正確的自救方法是,首先不要驚慌亂跑,減少活動,儘可能延緩毒素擴散。傷者應抓住最開始也是最關鍵的3分鐘,迅速用止血帶在距傷口5到10釐米的肢體近心端綑紮,沒有止血帶也可用繩子、布帶、鞋帶、稻草等代替,阻止靜脈血回流。另外,綑紮得不要太緊也不要太松。綑紮完成後每隔15分鐘放鬆1-2分鐘。
    有條件的可以用涼開水、泉水衝洗傷口及周圍皮膚,或者用拔火罐吸出蛇毒,或者用火柴、菸頭燒灼傷口,破壞蛇毒。即使已經做過急救處理,傷者也應儘快到醫院接受正規救治。
老鼠
滅鼠藥必須選用國家允許殺鼠劑
    青島市病媒生物防制協會專家介紹,在青島居民區中最常見的是褐家鼠和小家鼠。鼠是許多疾病的儲存宿主,通過其體外寄生蟲叮咬、排洩物汙染、機械攜帶以及直接叮咬等方式,可傳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熱、恙蟲病、鉤端螺旋體病、森林腦炎、地方性斑疹傷寒等。專家提醒,滅鼠首先要做到環境衛生整治,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清除鼠類賴以生存的食物;清除不必要的雜草、低矮灌木及雜物,減少鼠類藏匿場所;重點地區保持地面硬底化,並與綠地或綠籬之間保持一定距離,形成一道防鼠緩衝帶,避免鼠類從隱匿處直接進入建築物。
    專家介紹,市民可以在宿舍、超市、配電房、垃圾收集點、食品加工銷售作坊等重點場所鼠類侵入風險大的區域預防性布放毒鼠屋。專家特別提醒,滅鼠藥物必須選用國家允許使用的慢性抗凝血殺鼠劑。滅鼠藥的選購必須到具有合法經營資格的供貨單位購買。
本版撰稿 記者 黃飛

-

相關焦點

  • 端午節馬上到,民間有「躲五毒」的習俗,年輕人已經少有人知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這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各地區都有著濃厚的節日氣氛,到了端午節都要吃粽子,也有的地區在端午節期間會賽龍舟,端午節期間家家戶戶掛艾草與菖蒲,《荊楚歲時記》:「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也有的地方,在端午節期間放紙鳶、用艾草洗澡、身上掛五色的彩線、拜神祭祖等,不同地區的民俗方式有所不同。
  • 知道古人是怎麼過端午、驅五毒的嗎?扒一扒端午節那些有趣的事
    在這一天,人們主要的活動是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祛除五毒。前兩項都是和屈原緊密相連的,大家都是耳熟能詳,最後一項去除五毒則是和時令節氣有關。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古人是怎麼過端午,祛五毒的?端午節是農曆的五月初五,這一天已進入盛夏,天氣一天比一天炎熱,這個時候,毒蟲肆虐,容易感染疾病。於是在這一天,人們開始了豐富多彩的驅毒活動。
  • 通道侗寨端午節「避五毒」盛行
    「避五毒」。  紅網通道站6月9日訊(通訊員 李尚引)6月9日,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湖南省通道縣甲田侗寨家家戶戶都在為「避五毒」忙碌著。古老的端午「避五毒」習俗,在侗寨仍十分盛行。    人們將清晨從山上採摘下來的香樟葉、艾蒿、柏葉等各種植物逐一洗淨、切細、攪碎,然後混合起來,拌成漿狀,裝入桶中,再分灑在自家房前屋後,達到驅趕毒蟲、避除邪氣、不讓毒蟲靠近房屋的功效。    在侗族地區,所謂的「五毒」,是指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
  • 中華文化:端午為何稱「天中」?五瑞克五毒,究竟是哪五毒五瑞?
    端午傳情清代厲荃的《事物異名錄·歲時部·五月》記載:「(黃曆)五月五日午時為天中節。」天中的溽暑、溼熱驅動毒蟲,此時正值五毒齊出的開端。什麼是「五毒」、「五瑞」?「五毒」一般指的是蜈蚣、蛇、蠍、蟾蜍、蜘蛛,這些帶有毒性的毒蟲。現代人常用化學藥品去殺五毒,中華古人則有睿智,比現代人更先進,使用純天然「五瑞」植物以克制「五毒」,不會帶給人和環境遺毒的副作用或後遺症。
  •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等
    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主要是:  ①採藥。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製藥用。
  • 古錢幣上的「端午節」——「五毒」醒,驅「五毒」!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春秋之前,吳越之地有當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楚國詩人屈原於這一天投江自盡,就慢慢演變成一個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它與春節、中秋等同屬重要的傳統節日。
  • 端午至,「五毒」醒!五月五的健康線如何防守?
    其實,人們在五月初五這天「躲五毒」,主要是因為這個時候天氣會越來越熱,雨水漸漸增多,人們很容易生病,而且,很多昆蟲在此時都變得特別活躍。尤其是蠍子、蜈蚣等帶毒的動物,在這個時節也開始頻繁活動。因此,人們依舊保留「躲五毒」的習俗,並把五月初五這天定為驅趕瘟疫毒蟲的日子。那麼,五毒應該怎樣躲避呢?端午將至,你做好「躲五毒」的準備了嗎?
  • 端午到,五毒醒!端午過後,我們該如何避五毒?五毒中誰比較厲害
    從古代起,我們的老祖宗就認為農曆五月五日,也就是端午這天,是惡月、惡日。老祖宗們還有「不舉五月子」的說法!端午這天除了吃粽子以外,還有些地方在端午節這天有很多避諱,比如說嫁出去的閨女們,在這天會回娘家,來躲避端午之惡。
  • 端午節裡的中醫文化
    繼承端午節積極健康的民俗文化傳統,使古老的全民健身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進入現代生活。    採百草驅逐毒邪    端午節採集藥草,是最古老的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
  • 端午特輯| 射粽配五毒,明清端午節民間獨特習俗
    明清時,端午節佩戴艾虎的習俗更為流行,家中長輩還常將孩子裝扮成老虎:穿上虎紋褂、虎紋鞋、虎頭帽,再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上「王」字,十分可愛。宮裡也不例外,同治皇帝幼年時便曾扮成老虎,以求茁壯成長。6.配五毒明清時期,端午節佩戴「五毒」香囊流行一時。
  • 端午節戴玉指南:念屈原,避五毒,「五毒」在玉雕中的寓意
    端午節在傳統文化中是個重要的日子,驅兇闢邪是個這個節日的重頭戲,這不馬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大家都知道端午節由來最為主流的傳聞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被人們認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間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驅"五毒"~所以端午節這一天不僅要吃粽子
  • 端午故宮裡張天師斬的五毒,和《笑傲江湖》裡五毒教有什麼不同?
    文化小測試端午節斬五毒,請問五毒是哪五毒?(多選)A.蛇,B.蠍,C.蟾蜍,D.蜈蚣,E.壁虎,F.蜘蛛【文物】在故宮博物院,有一件「五彩張天師斬五毒紋小盤」,是明萬曆年間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為宮廷燒造,用作端午節使用的應景物品。盤中間畫的是「張天師斬五毒圖」,周圍繪製菖蒲葉、折枝石榴花、艾草圖案,寓意「袪毒闢邪」。
  • 端午五毒
    端午節跟植物淵源很深,和動物關係也十分密切,那端午動物都有哪些呢?  ●馬 端午又叫重午,指農曆五月五日,古人也稱其為午月午日。午乃十二地支第七位,跟它匹配的動物就是馬。  ●龍 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是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而且,端午起源中有古越民族圖騰說,這種圖騰就是龍。也許有人說了,龍是傳說中的動物,不應忝列其中。那如果硬聯繫的話,端午龍很可能指的是魚或鱷魚。
  • 端午節吃五黃是什麼 五毒是哪五毒養生與內涵習俗介紹
    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蛇、蠍、蜈蚣、壁虎、蟾蜍。其實,把這五種動物合稱為「五毒」,是古人的一種誤解,因為壁虎無毒,卻被認為是劇毒物。  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被人們認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間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驅「五毒」,就是要提醒人們注意防病。
  • 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那麼,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吧。
  • 端午你選擇哪樣
    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我們今天就來說道說道。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聞一多在《端午考》、《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中提出,古代的吳越民族以龍為圖騰,每年五月五日這一天,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的活動之一,就是以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競渡,娛神娛己。聰明如你,一定想到了,這就是划龍舟呀。
  • 端午節吃什麼傳統食品 13種端午節特色食物水果海鮮
    4、鴨蛋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就是要避五毒,因為傳說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會為害人間,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徵這五毒的血,吃著這些菜的時候,就會把五毒妖怪嚇跑,也就是吃五紅了,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闢邪避暑了。
  • 敗五毒,保健康 端午節4種傳統美食安排起來
    敗五毒,保健康 端午節4種傳統美食安排起來時間:2020-06-25 11:0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敗五毒,保健康 端午節4種傳統美食安排起來 端午節到了,關於端午節的來由,我們一般以為是因為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在五月初五這一日跳江,人們為了紀念他而有了端午節,有了粽子。
  • 立蛋、射五毒、點雄黃畫王字 上海豫園端午文化節開幕
    原標題:立蛋、射五毒、點雄黃畫王字,上海豫園端午文化節開幕5月16日,2017豫園端午文化節活動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看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朱偉輝圖  體驗傳統民俗遊戲,包括「強身健體」的射五毒、「七竅玲瓏」的立蛋、「捕魚護聖」的套圈圈、「五步折桂」的對詩……5月16日起,豫園中國日(節)2017豫園端午文化節在上海豫園中心廣場上舉行,活動持續至至5月30日(端午節)。
  • 端午要戴「五毒符」!這些老洛陽人的習俗您知道嗎?
    周朝的民俗觀念中,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這是因為陰曆五月正當仲夏,暑熱即至,毒蟲滋生,易犯疾病。久而久之,這種畏懼心理,導致人們各種禁忌和趨吉避兇的舉動,這些舉動就逐步演變為端午節的儀式和風俗。闢邪、除毒、祛瘟、止惡成為端午之源的主流。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們已經從禁忌恐怖的氣氛中走了出來,賦予端午節以紀念歷史名人的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