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這一天除了祭祀屈原、賽龍舟、包粽子、插艾蒿等民俗之外,也有驅毒闢邪的節令習俗。在我國民間,有人把農曆五月稱為「毒月」 ?認為正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也有說法為蜘蛛)出沒的時段,這些毒蟲會給人們特別是抵抗力較弱的孩子帶來疾病。所以,古人常在端午前後採用掛荷包、點雄黃酒的方式來祛「五毒」。記者從市疾控中心和島城多家醫院了解到,端午節後,毒蟲或者蛇類傷人的意外會增多,市民要學會科學驅蚊驅蟲,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蚊子
一個花盆蓋子能孳生幾百隻蚊子
夏季一到,蚊子也跟著來了。蚊子是對人類致命係數最高的生物,全球每年致死70萬人。 「登革熱、寨卡等傳染病七成左右是通過病媒生物傳播的,我國蚊蟲傳染病發展趨勢是由南往北逐漸增加,除害是為了防病。 」市愛衛辦專家彭賀嶺介紹,島城常見的蚊子有7種:淡色庫蚊和白紋伊蚊最為常見,基本上每年最早出現最後消失;刺擾伊蚊在農村很常見,個頭最大;朝鮮伊蚊,主要在嶗山九水一帶出現;東鄉伊蚊在海邊生長,經常在白天咬人;中華按蚊和三帶喙庫蚊多出現在牛棚和豬圈,主要吸食牛血和豬血。
市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科主任姜洪榮此前介紹,一般在4月10日左右,在市南區溫暖的海邊可以發現蚊幼蟲,5月下旬可以監測到成蚊,7月下旬和8月上旬達高峰,11月下旬則監測不到成蚊。「居民樓的暖氣管道井或者電梯井也可能有過冬的淺色庫蚊、中華按蚊等成蚊。
「無水就無蚊,有些小區居民破壞綠地養花種菜,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積水是蚊蟲孳生的樂園,小小一個花盆蓋子就能孳生幾百隻蚊子。 」彭賀嶺說。
生活中,小孩、老人、體溫高者、孕婦、出汗多的人似乎更招蚊子青睞。而實驗室觀察,確認兩類人是比較招蚊子的:一是肺活量大的較容易招蚊子,因為其呼出的二氧化碳較多,蚊子容易趨向二氧化碳的吸引;另外一類是容易出汗、體胖、新陳代謝快的人,出汗多的人,皮膚表面排洩出來的帶氣味的乳酸或其他成分,對蚊子有吸引力。
驅蚊的方法,專家建議,相比蚊香或者氣霧劑,以及蚊不叮等塗劑(過敏性體質的人和2歲以下的小孩不建議使用),物理驅蚊是首選,如安裝紗窗、紗門等,既可以通風透氣,又能阻擋蚊子,嬰幼兒、孕婦建議最好用蚊帳;要及時清除家裡的積水;晚上將吸塵器對準房間的各個角落,如床底、屋角、天花板等蚊子容易聚集的地方強力吸塵,可以將大部分蚊子消滅於無形;針對蚊子趨光,喜高溫、陰暗潮溼環境和晝伏夜出的習性,可在傍晚關閉室內燈光,打開門窗,待蚊蟲飛到室外,再緊閉紗窗紗門,避免蚊子飛入;穿淺色衣服、穿襪子。
蜱蟲
被蜱蟲咬傷 寶寶高燒不退
近日,青島婦兒醫院感染科收治了一名不慎被蜱蟲咬傷的孩子。據介紹,這個孩子和父母一起到野外郊遊,在草叢中玩耍時,被一隻不知名的蟲子咬了。孩子媽媽當時便將蟲子取下,但1天後孩子還是出現了發熱、頭痛等症狀,後來一直高熱不退,青島婦兒醫院感染科最終確診是蜱蟲咬傷導致蟲子攜帶的病原體感染。目前經過對症治療,孩子已經康復出院了。
據記者了解,2019年,青島婦兒醫院感染科共接診10餘名因蜱蟲叮咬發熱就診的患兒。感染科主任佟建寧介紹,人被蜱蟲叮咬,可能導致多種疾病,包括斑疹熱、Q熱、森林腦炎、出血熱等81種病毒性、31種細菌性和32種原蟲性疾病。蜱蟲叮咬後,患者可能出現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以及噁心、嘔吐、厭食、腹瀉等症狀,在早期易與感冒等發熱性常見疾病相混淆,嚴重者可引起腎、肺、造血、中樞神經等多系統器官功能損害,威脅生命。
佟建寧提醒家長,蜱蟲主要棲息地在草地、樹林等陰暗處,寶寶夏天出行的時候,儘量少暴露皮膚,收緊袖口和褲腳口,穿淺色的衣服,不要在野外長時間坐或者躺著。如果發現寶寶被蜱蟲叮咬,可用乙醚、煤油、松節油、旱菸油塗在蜱蟲頭部,或在蜱蟲旁點蚊香,把蜱蟲「麻醉」,讓它自行鬆口;或用液體石蠟、甘油厚塗蜱蟲頭部,使其窒息鬆口;儘量避免彈打,以免刺激蟲體,觸發更多毒素釋放;更要避免自行用鑷子拔除或用手指捏碎蟲體,這樣容易導致蜱蟲倒鉤留在皮膚內;如果被叮咬後出現相關症狀,應儘快到醫院處理,出現問題及時治療。
馬蜂
蜇傷後出現「醬油尿」要立即就醫
記者從市第八人民醫院等島城多家醫院獲悉,每年夏秋季節都會有市民被蜜蜂甚至馬蜂蜇傷。專家介紹,馬蜂與蜜蜂是最為常見的蜇人蜂類。被蜇後首先要辨別是被蜜蜂還是馬蜂蜇傷,兩種蜂類蜇傷處理方法稍有不同。可以檢查傷口有無蜂刺殘留,如有蜂刺,多半為蜜蜂所蜇。
專家建議,夏日出行,儘量不要穿黃色及黑色的衣服,儘量避免使用味道濃烈的香水。如果有蜜蜂及馬蜂在身邊經過,應選擇站立不動,不要奔跑。
專家強調,如果被蜇傷後出現血壓下降或尿色加深呈現醬油色,需警惕橫紋肌溶解症候群導致的肝腎損傷。對於中毒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全身紅腫、呼吸困難、意識障礙、嚴重低血壓等。如被馬蜂蜇後出現這些狀況,一定要及時就醫,否則可能危及生命。
蛇
被毒蛇咬傷後要立即自救
入夏後,島城也將進入蛇類活動的活躍期。作為半島地區唯一可以救治蛇咬傷的醫院,市第八人民醫院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記者獲悉,青島地區有蛇類10種左右,嶗山上有野生種群分布,其中黑眉蝮蛇在浮山等市內山上及黃島大小珠山和即墨的沿海地區山林中都曾被發現過,但還是以嶗山為最多。專家介紹,休眠一冬沒有出洞覓食的毒蛇口中積攢了很多的毒液,這時候的毒蛇攻擊性更強,毒性也更加猛烈。
青島6月就開始進入蛇類活動的活躍期。一般情況下,每天傍晚6時到第二天早上7時為蛇類活動最活躍的時段,雨前悶熱和雨後初晴時,是蛇類最喜歡出來活動的時間。夏季天熱,蛇比較暴躁,攻擊性也較強,市民要特別注意提防。
被蝮蛇咬傷後應該立即自救。正確的自救方法是,首先不要驚慌亂跑,減少活動,儘可能延緩毒素擴散。傷者應抓住最開始也是最關鍵的3分鐘,迅速用止血帶在距傷口5到10釐米的肢體近心端綑紮,沒有止血帶也可用繩子、布帶、鞋帶、稻草等代替,阻止靜脈血回流。另外,綑紮得不要太緊也不要太松。綑紮完成後每隔15分鐘放鬆1-2分鐘。
有條件的可以用涼開水、泉水衝洗傷口及周圍皮膚,或者用拔火罐吸出蛇毒,或者用火柴、菸頭燒灼傷口,破壞蛇毒。即使已經做過急救處理,傷者也應儘快到醫院接受正規救治。
老鼠
滅鼠藥必須選用國家允許殺鼠劑
青島市病媒生物防制協會專家介紹,在青島居民區中最常見的是褐家鼠和小家鼠。鼠是許多疾病的儲存宿主,通過其體外寄生蟲叮咬、排洩物汙染、機械攜帶以及直接叮咬等方式,可傳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熱、恙蟲病、鉤端螺旋體病、森林腦炎、地方性斑疹傷寒等。專家提醒,滅鼠首先要做到環境衛生整治,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清除鼠類賴以生存的食物;清除不必要的雜草、低矮灌木及雜物,減少鼠類藏匿場所;重點地區保持地面硬底化,並與綠地或綠籬之間保持一定距離,形成一道防鼠緩衝帶,避免鼠類從隱匿處直接進入建築物。
專家介紹,市民可以在宿舍、超市、配電房、垃圾收集點、食品加工銷售作坊等重點場所鼠類侵入風險大的區域預防性布放毒鼠屋。專家特別提醒,滅鼠藥物必須選用國家允許使用的慢性抗凝血殺鼠劑。滅鼠藥的選購必須到具有合法經營資格的供貨單位購買。
本版撰稿 記者 黃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