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大不同 | 南方人佩香囊,北方人掛銅錢?端午你選擇哪樣

2021-01-11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汪佳佳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每到這一天,掛香囊、划龍舟、吃粽子,都是保留節目。

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做這些事?

我們今天就來說道說道。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聞一多在《端午考》、《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中提出,古代的吳越民族以龍為圖騰,每年五月五日這一天,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的活動之一,就是以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競渡,娛神娛己。

聰明如你,一定想到了,這就是划龍舟呀。

圖騰祭祀,自然也少不了各種儀式。所以,每逢端午,人們都有插艾蒲、掛香囊、喝雄黃酒、佩戴鍾馗祛五毒銅錢等 「闢邪、禳毒、驅鬼魅」的習俗。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儀式,南北的差異越來越明顯。

南方人有掛艾條、懸菖蒲的習俗,相當於春節放鞭炮。

除此之外,南方人還有佩戴香囊的習俗,香囊內裝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事實上,這個歷史挺悠久的,在長沙馬王堆,不少出土文物都透露了這一信息。

香囊裡裝點什麼,也有講究,還蘊含了藥理。

進入農曆五月,天氣已經很熱了,各種毒蟲、病菌也開始活躍起來。在醫療水平較差的古代,這是一個疾病相對高發的季節。古人認為五月是兇月,是一年中毒氣最盛的日子。

而艾草、硃砂、雄黃等,都是可以驅除毒蟲蛇蟻的中藥,對健康頗有益處。

艾草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硃砂可以殺菌;雄黃則具備解毒殺蟲、燥溼祛痰、截瘧之功效。將這些東西放在身邊,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以往汨羅江畔的居民還有「搶龍水」的風俗。

村民們挑著水桶,來到汨羅江邊挑水,據說誰搶到第一桶水,用這桶「龍水」洗頭,頭髮就會變好,用來洗臉,就能達到明目的效果,給孩子們洗澡還能驅邪。

這當然是一種美好的期待了。

而在北方,端午節佩戴的是鍾馗祛五毒銅錢。

不過現在,逐漸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的習俗替代。

五毒肚兜顏色鮮紅,上面繡著蜈蚣、蠍子、蛤蟆、老鼠和蛇五種毒物,將五種常見的毒蟲繡上小孩的衣服,寓意是以惡制惡,以毒攻毒,達到平和安寧。

這個肚兜不是自己買的,是要家裡人送的。

有的地方流行姑姑姨姨送,有的地方流行祖母或外祖母送。

還有的北方人,選擇佩戴五色絲線作為端午闢邪的一種方式,將紅黃藍綠等各色絲線編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腳腕上,美觀精緻。

你們家是哪種習俗?偏南偏北?歡迎留言來說說。

相關焦點

  • 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 端午臨近,中藥香囊受青睞
    草木葳蕤,端午將至。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屈原《離騷》有曰:「扈江籬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端午佩香囊,可避邪祛瘟、祈福納祥。近期,大悟縣中醫醫院精心製作的中藥香囊頗受青睞。中藥香囊源自中醫裡的「衣冠療法」,民間曾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
  • 巧做香囊迎端午—古代香囊和五毒袋賞析!
    白玉鏤雕荷包式香囊明黃色緞地平金銀彩繡五毒活計,清同治,清宮舊藏。 清代滿族習俗,喜愛在腰帶或領襟之間的鈕扣上佩掛各類日常隨手可用的小雜品,如荷包、扇套等,通稱「活計」。這些活計既實用,裝飾性也強,並根據節慶時令的變化而佩掛紋樣形制不同的活計。
  • 山東端午習俗:吃雞蛋 插艾草 掛香囊 避邪保平安
    ,煮雞蛋,插艾草,掛香囊,小孩子還要戴「五毒兜」,慶祝端午節,祈求一年平安祥和,避邪保平安。記者謹以家鄉山東泰安市岱嶽區房村鎮農村的風俗習慣來介紹泰安端午習俗。包粽子,煮雞蛋,祈求一年的平安祥和包粽子,煮雞蛋是山東農村端午節習俗中必做的一項。在山東,傳統的粽子都是甜食,用白米,中多包棗,又稱棗粽子。
  • 把五彩繩系手上,把艾葉菖蒲放屋內,敢問端午習俗知多少?
    賽龍舟與食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那除了這兩個以外,還有哪些習俗呢?你又知道多少呢?別急,我們配合著詩作,一起來看看!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 端午給孩子戴五色線,中藥香囊安全驅蚊
    端午給孩子戴五色線,中藥香囊安全驅蚊 澎湃新聞記者 屠俊 通訊員 寶瑾 蒲欣 2017-05-27 15:20 來源:澎湃新聞
  • 21世紀最晚端午節怎麼過?賽龍舟、包粽子、香囊艾草備齊了嗎?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個民族共同的習俗。2.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 和動物寶寶一起佩香囊過端午
    文/羊城晚報記者嚴藝文 實習生 屠欣怡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孩子們為動物寶寶制香囊,共度端午啦!6月25日,廣州動物園舉辦了「動物馨香過端午」活動,邀請15組親子家庭和動物園的動物們一起過一個「馨香」的端午節,體驗端午習俗。活動當天,動物園工作人員和15組親子家庭一起動手幫小熊貓、金錢豹、黑熊和金絲猴這幾種中國本土動物製作香囊,進行氣味丰容。此次活動也採用線上直播的形式,讓未能入園的家庭也能了解到製作香囊的妙趣。
  • 【雲賞端午】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習俗 端午節從南到北,由西到東都有多彩的節日特色,賽龍舟,觀海潮,祭蛇神,驅毒荼,燒五毒,包粽子,蒸米飯,喝雄黃酒,戴香包……在全國各地端午過得都紅火多彩。1.吃粽子 粽子是中國傳統的節慶食物,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作為祭祀祖先、神靈的祭品出現,到了金朝的時候才成為了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 掛艾草 包粽子 戴五色線……「這些端午習俗讓節日更有意義」
    大河網訊(記者 賀志泉)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6月24日,在鄭州街頭隨處可見賣艾草、賣香包,以及包粽子的場景,這些祖祖輩輩傳下的習俗你是否也參與了呢?陳慧介紹,下午會把這些食材洗洗蒸蒸,然後再將艾草掛在門口,這樣可以驅瘴避邪,等冬天幹了,再取回來泡泡腳,對身體也好。  「這些習慣都是從小跟父母學的,雖然也有買粽子的想法,但想想還是自己包更有節日的氣氛,也更有意義。」陳慧說。
  • 端午節老北京人除了吃棗粽子習俗,還要吃黑桑葚不招蒼蠅
    端午節在北京人眼裡是個大節,是同正月春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並列的「三節」。古文中的「端」是初的意思,而農曆五月按地支順序紀月為午月,故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因「午」時為陽辰,故「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又因其月、日均為「五」,五五相重,故俗稱「重五節」,而老北京人習慣叫「五月節」、「粽子節」。百本張岔曲《端陽節》中,對老北京過端午節的習俗,有段很生動的描述:「五月端午街前賣神符,女兒節令把雄黃酒沽;櫻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開瑞樹,一枝枝艾葉、菖蒲懸門戶;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姑娘們鬢邊斜簮五色綾蝠。」
  • 端午節,你配香囊了嗎?朵雲軒直播手把手教你做香囊
    圖說:朵雲軒直播教你做香囊 官方圖作為百年藝術品牌朵雲軒旗下新近成立的子公司,主辦方上海朵雲軒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將致力美育的傳播推廣和藝術體驗的創新。以「藝術的生活和生活的藝術」為系列主題,用鮮活有趣的藝術創想,帶動年輕人的文化認同。
  • 端午節的習俗和由來 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要吃什麼食物?
    端午節習俗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
  • 端午帶香囊,3分鐘教會你自製香囊,比買的更「香」!
    端午節又要到了,而在端午節佩戴香囊則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習俗。相信很多朋友小時候每到端午節便會期待母親給綁的「五色線」,縫製的「香包」,帶在身上,逢人便要炫耀一番。3、香囊本身帶有一種中藥的芳香之味,佩戴於身不僅可以使人一身充滿芬芳之味,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醒神、怡情的作用。在我們的民間就有很多關於香囊的俗語,比如有句話叫做「端午帶個香囊袋,一年不怕五蟲害」!可見中國人對於端午節的香囊還是有一種特殊的情節的,只不過到了現代人們都忙於生活奔波,很多時間已經逐漸忽略了這些傳統習俗,實在是可惜。
  •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50字 端午節傳統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吃什麼
    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 又是一年端午節臨近,「五毒月」如何平安度過不「中毒」?
    這個月毒蟲肆虐、百病泛濫,瘴氣流行、瘟疫爆發、邪靈傷身,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所以在民間傳統中,人們多會在五月初通過插艾蒿、掛菖蒲和點雄黃等方式,從而達到避邪驅惡、防疫防病的願望。端午節習俗1、插艾草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蟲歸地府。
  • 揭秘香囊的習俗與功效 殺菌和提高抵抗力的作用
    佩帶用的香囊在宋代記載中處處可見。南宋於端午佳節,后妃諸合、大璫近侍獲賜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涎佩帶,及紫練、白葛、紅蕉之類。道宮法院多送佩帶符篆。一般市民在家門口「各設大盆,雜植艾蒲葵花,上掛五色紙袋,排飣果粽。雖至貧者亦然。」六月六日顯應觀崔府君誕辰,熱鬧的廟會也有「關撲」,即擲錢賭勝而贏得獎品或彩金獎品有香囊、畫扇、珠佩等。
  • 四哥雜談:端午快樂
    端午節竟然和清明節一樣,不讓說端午快樂,得說安康。雖說這安康也導致快樂,可畢竟沒有快樂那麼快樂啊。 TVB的經典臺詞不是說「做人,最重要是開心咯」,你看看,既然叫了節日,又是法定的假日,除了清明不好祝快樂之外,其他的說快樂應該沒有啥「麻達」噢!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 專家爭論端午習俗 稱喝雄黃酒促貧血等於吃砒霜
    插艾草掛香囊,吃五紅喝雄黃,這是傳統的端午習俗,老南京也有這樣的傳統。  昨天上午,南京君和堂中醫館舉辦的端午民俗會,中醫專家和民俗專家再論端午習俗,其中,喝雄黃酒應該鄙棄,因為雄黃酒裡有砷,這是砒霜的主要成分,端午節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 重慶人過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
    這一天,人們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拴五色線……紀念「懷石投汨羅以死」的屈原。端午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豐富多樣的習俗,至今仍是人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重慶人是怎樣過端午的呢?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