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注雪域高原 愛灑藏區同胞

2020-12-07 人民網

  圖為302醫院醫務人員在藏北高原為牧民普查包蟲病期間,到部分貧困包蟲病患者家中走訪。
  陳愛平攝(新華社發)

  美哉,玉樹巴塘!

  碧草無垠滿眼綠,遠山含黛雲錦簇——巴塘草原之美,讓每一位初上高原之人讚嘆不已。

  就在這田園牧歌、如詩如畫的美景下,隱藏著一種嚴重危害藏區草原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傳染病——包蟲病。

  作為一種人畜共患性寄生蟲病,它在西藏、青海等部分牧區發病率較高,有「蟲癌」之稱,更是導致當地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為讓藏區包蟲病患者早日解除病痛,2015年11月,中華慈善總會發起「藏區貧困家庭包蟲病患者救助行動」倡議,解放軍第302醫院等單位積極響應,組織多批次專家醫療隊赴西藏、青海等地開展包蟲病篩查和防治工作,並將疑難重症患者接到北京免費治療,使大批貧困藏民得到幫助,在萬裡高原之上譜寫出一曲「軍民團結一家親、人民生命高於天」的時代讚歌。

  軍民情深——

  「物質扶貧只能扶一時,健康扶貧才能扶一世」

  2015年國慶剛過,解放軍302醫院接到中華慈善總會的電話:藏區包蟲病嚴重,急需醫療力量予以救助。

  在隨後查閱資料中,一段文字更讓他們揪心:有「蟲癌」之稱的包蟲病,病死率高達94%。在西藏、青海等部分牧區,發病率高達10%以上,受威脅人口5000多萬。

  然而,一個包蟲病手術要花費好幾萬元(由於當地技術問題,無法根除和痊癒)。這對於不富裕的藏區農牧民患者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物質扶貧只能扶一時,健康扶貧才能扶一世。」302醫院黨委一班人形成共識:「扶貧先扶人,救貧先救病。」

  2015年11月,302醫院率先響應中華慈善總會發起的「藏區貧困家庭包蟲病患者救助行動」倡議,部署安排專家醫療隊分赴西藏、青海等地開展包蟲病疑似病人篩查和救治。

  11月的西藏,已經非常寒冷。302醫院愛心醫療隊驅車正前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日喀則市昂山縣普查篩查。越野車行駛在崎嶇的山路上,當車行至一處盤山路時,突然起了大霧,能見度不足3米,車子誤入了雪坑,車輪只能原地打轉,走不動了。

  「走,鏟雪推車!」帶隊的醫療隊隊長、肝膽外科二中心主任劉振文第一個跳下車,掄起鐵鍬鏟雪。

  大家紛紛下車,前鏟後推,車子以每小時1公裡的速度挪動。海拔越來越高,積雪越來越厚,隨隊的司機不敢前進。

  「我們往前一步,也許有死的危險,但帶給患者卻是生的希望。不要怕!繼續走!」醫療隊員心中信念堅定。

  不管路有多險,有患者的地方都要去;不管人有多累,絕不遺漏一個患者。今年7月,302醫院又抽調肝膽外科、肝衰竭、放射科、超聲科專家組成醫療隊赴那曲篩查包蟲病,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尼瑪縣連續奮戰9天,包村入戶、一個不漏為全縣百姓普查。

  兩年來,302醫院先後派出6批專家醫療隊,赴西藏自治區的日喀則、山南、林芝、那曲和青海省玉樹州等地,帶領當地及駐地部隊醫院篩查藏族群眾7100餘人。

  生命讚歌——

  「如果我們退縮了,患者連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都沒了」

  27歲的小夥子安靜地躺在手術臺上。

  他就是體內查出9個包蟲囊,4個長在肝上、2個長在腹腔、3個長在盆腔的重症患者藏族牧民多吉。

  多吉是拉藏鄉久噶村人。2013年夏天,他在家鄉醫院做了首次包蟲病手術,由於手術沒有徹底清理乾淨,兩年間包蟲囊迅速長滿了胸腔和腹腔。

  這是一起複雜的包蟲病案例。做吧,需要進行腹腔鏡下盆腔包蟲切除、腹腔包蟲切除、肝包蟲外囊剝離、膽囊切除術等多項綜合手術,難度大、風險高;不做,等待多吉的只有死亡。

  「如果我們退縮了,患者連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都沒了。」軍人的天職,讓劉振文主任做出決定。隨即,一場與死神搶奪生命的戰鬥悄然打響。

  小切口、游離、剝除、創面止血,柳葉刀在密如「織網」的血管間翩翩起舞。經過15個小時的奮戰,多吉體內9個包蟲全部切除。

  「是解放軍第302醫院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半個月後,在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下,面色紅潤的多吉出院了。

  藏族少年扎西多傑,是青海玉樹州稱多縣民族中學一名初三學生。

  去年,醫療隊在篩查中確認扎西多傑患有包蟲病。在當地衛計委的安排下,他被安排到醫院接受治療。

  檢查時,醫務人員大吃一驚:扎西多傑體內竟有一個足球大小的巨型包蟲囊,直徑長達20釐米,如不及時摘除,隨時有生命危險。

  肝膽外科二中心針對包蟲囊張力大,與膽囊粘連緊密,嚴重影響手術的實際,採取先用吸引器將囊內液體吸出再手術的辦法進行治療。經過8個小時奮戰,終於將這一足球大的肝包蟲囊成功摘除。

  以責任託起大義,用擔當挽救生命。兩年多來,軍地的友誼之花在藏區綻放,302醫院已為從藏區來北京的19個批次124名患者進行了治療,為99名疑難重症患者實施手術,手術成功率100%,無1例復發。

  大愛無痕——

  「我們的使命就是把健康中國戰略落到實處」

  31歲的旦增玉珍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

  旦增玉珍是西藏措美縣哲古鎮哲古村人,8年前,她在當地醫院篩查中查出體內有包蟲,由於當時經濟比較困難,一直沒有錢做手術。

  今年7月,當她攢夠錢正準備做手術時,11歲的女兒彭瓊在學校組織的篩查中也查出了包蟲病。

  就在悲傷欲絕的旦增玉珍走投無路之時,302醫院愛心醫療隊敲開了她家的門,經過詳細詢問病情和複查,劉振文主任決定將母女倆帶到拉薩免費進行手術。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20多名醫生現場觀摩了手術過程。

  「我們的使命就是把健康中國戰略落到實處」,302醫院的醫護人員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們注重在思想上立起藏族同胞「防」的意識,在技術上打牢藏區醫院「治」的基礎,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黨「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的莊嚴承諾。

  臧紅是醫療隊裡的一名女醫生,她的主要任務是宣傳包蟲病防治知識。每次出發前,她會針對不同人群,從生活習慣、到飲食衛生等等,準備各類卡片、宣傳單,讓藏族同胞看後就明白。

  「我們醫療隊既是戰鬥隊,也是宣傳隊,走一路,宣傳一路,普及一路。」院長姬軍生、政委葉宏志告訴記者,專家醫療隊還與當地醫院、衛生院等單位同行一起工作,邊篩查病人,邊根據病人情況講解包蟲病防治技術。

  「救治一名患者,溫暖一個家庭;普查一個縣城,影響一方群眾」,302醫院明確要求醫療隊員不僅要做治病救人的專家,還要做健康宣傳的使者。同時,醫院還充分發揮自身獨特技術人才優勢,聯合中華慈善總會,在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成立了第一家包蟲病治療中心,牽頭舉辦了全軍藏區包蟲病篩查診斷與治療技能培訓、西藏自治區包蟲病外科規範化診療技術培訓,並承擔了全軍藏區包蟲病救治「樣板工程」創建任務,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從2017年至2020年,軍隊衛生系統計劃利用近4年時間,聯合西藏自治區、青海省衛生計生委等相關部門,集中優勢力量,重點突出邊遠艱苦牧區的貧困人群,免費救治西藏自治區800例以上、青海省玉樹及果洛藏族自治州400例以上包蟲病貧困患者。對於手術難度和治療風險較大的患者,還將繼續送302醫院、聯勤保障部隊部分醫院等相關具備條件的軍隊醫院免費接受治療。

  時光如梭。今天,200多名包蟲病患者經解放軍第302醫院治癒後,無一不演繹著美麗的新生。

  在山南,曾經對生失去希望的卓瑪,如今變成美麗的大姑娘,自信樂觀,開起了小超市;

  在那曲,曾經被包蟲病折磨得不成人形的扎巴,笑聲爽朗,幹起活來不輸小夥子;

  在玉樹,曾經談「蟲」色變的牧民們,自覺從點滴做起,開始防治,決心以新時代的新面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新徵程……

  

  救治一名患者,溫暖一個家(快評)

  初冬的北京,解放軍第302醫院肝膽外科二中心的病房裡暖意融融。這裡有已康復做回訪的旦增玉珍母女,有正在接受治療的7歲藏族小朋友吳堅……醫護人員的悉心呵護,讓藏族同胞把醫院當成自己的家。

  這是一種溫暖,潤物無聲,卻惠及人民;這是一種奉獻,默然無語,卻豐碑永存;這是一種力量,看似無形,卻感天動地。這溫暖,就是黨的溫暖;這奉獻,就是愛的奉獻;這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始終把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作為重大任務,加強血吸蟲病等地方傳染病的疫控。然而,受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生產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影響,包蟲病在我國西藏、青海等部分牧區仍發病率較高,嚴重威脅著農牧民的生命健康,在今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頭,更成為當地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否有效防治包蟲病,已經成為關係藏區廣大農牧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大計。

  以解放軍第302醫院為代表的部隊醫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大無畏的勇氣和人民至上的情懷,深入青藏高原腹地、跋涉廣袤雪山草原、克服高寒缺氧危險,將黨的關愛實實在在送到了藏區牧民群眾的家門口,讓疑難重症患者在首都北京享受到了最高水平的及時有效救治。

  功績寫在萬裡高原,溫暖留在人民心底。在中央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在西藏、青海地方黨委政府全力推進下,源頭管控、保障覆蓋、診療幫扶,必將打贏藏區包蟲病防治攻堅戰;軍民共建、軍地聯合,必將為藏區千家萬戶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16日 09 版)

(責編:馮粒、袁勃)

相關焦點

  • 解甲援藏初心不改 雪域高原砥礪前行
    2016年7月,作為中組部第八批援藏幹部中的一員,肖洪欽第一次踏上雪域高原。克服嚴重的高原反應,他走訪並調研考察了西藏7個地市、60餘個縣、100多個鄉鎮、幾十家企業。走過進藏路線最為艱險的丙察察路,馬路旁邊就是萬丈深淵;去過阿里地區邊境第一村典角村;探訪了玉麥鄉的卓嘎姐妹…… 雪域歸來,他寫了一首對聯送給自己——「30年戎裝衛國青春無悔,50歲解甲援藏初心不改」。
  • 你們看見那一群雪域高原上的「紅背心」了嗎?
    你們看見那一群雪域高原上的「紅背心」了嗎? 就在這麼一個海拔很高、氣候很寒冷、自然條件極差的高原藏區,全縣365名普查員、186名指導員,開始了「七人普」工作,並付出了最大的熱情。
  • 雪域高原的「白衣天使」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初夏的青藏高原,遍開著多彩的格桑花。別看它花小莖細,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沿山巒紮根。在西藏那曲軍分區官兵和藏北羌塘高原農牧民心中,軍分區門診所護師、共產黨員彭燕就是雪域高原上最美的一朵格桑花。 32歲的彭燕12年來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風雪高原上,翻雪山、趟冰河、過沼澤……為守防官兵和當地農牧民送去關愛與健康。
  • 開拓雪域高原的夢想之路——來自青藏鐵路的蹲點報告
    2006年7月1日,火車的鳴笛迴響在雪域高原的長空,向世界宣示:中國把鐵路修到了拉薩!  山不再高不可攀,路不再遙不可及。從青海西寧至西藏拉薩,平均海拔近4000米,全長1956公裡,青藏鐵路列車「一日內到達」。  承載著中華民族「百年夢想」的青藏鐵路,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青藏高原的滄桑巨變,帶動了青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 繼空降兵之後,中國76集團軍重型合成旅,也抵達4200米雪域高原
    根據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在前段時間的報導,我們得知,雖然現如今西北戈壁灘的溫度已經達到了35攝氏度,而雪域高原的溫度卻已經達到了零下9攝氏度,然而這依舊沒有能夠改變我國軍人們的訓練熱情。曾經,我國空降兵某部只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將7000多名官兵,以及數百臺裝備,運送到了雪域高原上面。
  • 雪域高原鬥「蟲癌」 從飲水源頭切斷傳播渠道
    中新網成都12月13日電 題:雪域高原鬥「蟲癌」  作者 王鵬  「我現在不跟狗玩耍了,也讓媽媽挖蟲草時戴上手套。」家住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蝦扎鄉的索朗曲珍今年12歲,在學校學到包蟲病的防治知識後,她把衛生習慣帶回了家裡。
  • 展翅雪域高原 爭做行業典範——蘇州城市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參與...
    從太湖之濱到拉薩河畔,從江南水鄉到雪域高原,跨越4000多公裡的山川河流,20多年來,江蘇與西藏來往綿延不斷、心心相連,結下深厚情誼,奏響了一曲曲「藏漢一家、相親相愛」的時代強音。這一次,蘇州監理人開啟了建設領域對口服務的新徵程。
  • 雪域高原上最神聖的宮殿:布達拉宮,朝聖者心中的聖地
    布達拉宮是雪域高原上最神聖的宮殿,在這座世界 上海 拔最高、最雄偉、最具傳奇色彩的宮殿裡,珍藏著藏族文化的精髓。公元641年吐蕃松贊幹布在瑪布日山上興建布達拉宮,據說是為了迎娶來自長安的 文成 公主,那時的布達拉宮遠沒有現在的宏偉姿態。在地陪的帶領下,筆者首先來到了雪城。這個地方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辦公用房、附屬建築,還有僧俗貴族、官員甚至低等職員、工匠、農奴都住於此。
  • 他原本是雪域高原最大的王,死後骨灰卻不能入靈骨塔
    文/孫佳琦 他原本是雪域高原最大的王,死後骨灰卻不能入靈骨塔倉央嘉措出生於普通的農奴家庭,他的父母信仰的是寧瑪派,寧瑪派的人生活自由,他們可以隨意娶妻生子,過自己喜歡而嚮往的生活,但是倉央嘉措因被指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從他被五世達賴找到以後
  • 《雪域雄鷹》熱播 戰神白威上演制服誘惑
    白威飾袁野  搜狐娛樂訊 首部反映極地高原軍人風採的現實軍旅大劇《雪域雄鷹》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該劇自開播以來穩坐收視之冠寶座,高原極地、熱血青春、鋼鐵軍人作為亮點備受擁躉。「袁野對榮寧疼愛有加,不僅因為榮寧的媽媽救過他,還有對榮寧本身的那股勁兒的欣賞,加以訓練必成大才,袁野既是伯樂有事鞭策者」  該劇拍攝地海拔超過5000米創國產電視劇之最,為全景展現現代化軍事裝備及雪域極地特種兵高精尖全能信息化作戰能力,演員們荷槍實彈,與部隊同休同息,沒有表演,全部實戰。開機之前,演員們封閉訓練體驗特種兵生活,這對有著豐富軍中經驗的白威來說應付自如。
  • 青藏高原特有物種,因叫聲像豬人稱豬聲牛,藏民衣食住行都靠它
    青藏高原特有物種,因叫聲像豬人稱豬聲牛,藏民衣食住行都靠它相信從農村走出來的人們一定對家畜有一些了解吧!山羊、黃牛、豬、雞、狗等都是一些常見的家畜,對於農村人而言這些家畜對我們的衣食住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些家畜當中牛可以算得上是老大哥了,所以它必須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 雪域高原唱起「幸福的歌」
    雪域高原唱起「幸福的歌」 原標題: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西藏日前宣告,拉薩市城關區、日喀則市亞東縣、山南市乃東區、林芝市巴宜區、昌都市卡諾區5個貧困縣(區)脫貧,貧困發生率均下降至3%以下,在自治區率先實現脫貧摘帽
  • 《雪域雄鷹》完美收官 白威被贊行走的荷爾蒙
    白威飾袁野  搜狐娛樂訊 首部展現極地軍人風採的青春軍旅勵志劇《雪域雄鷹》已於央視完美收官。該劇聚焦90後年輕軍人,以青春、熱血、信仰為主題,講述新時代軍人不畏困厄挑戰,用生命捍衛榮譽、保衛家國的故事。
  • 藏在雪域高原的世外桃源 四川甘孜湧現生態建設新典範
    站在四川甘孜州道孚縣甲斯孔鄉的一座山崖上遙望遠處的那一片由冷雲杉針闊混交林組成的森林,戶外旅行愛好者孔林被眼前的美景驚呆了——層巒疊嶂的森林綿延而去,黃色、紅色和綠色組成的森林,宛如被上天打倒了染色盤,在高原形成一個巨大無匹的五彩世界,在雪山的映射下,美的驚心動魄。
  • 一顆種子的答案——雪域高原播種者鍾揚的「精神珠峰」
    然而在基因技術應用之後,由於沒有人在青藏高原採到過它的樣品和種子,無法對高原擬南芥進行基因組測序和深入分析。誰一旦找到了這種植物,就掌握了逆境生物學研究的新材料,就能再現高原植物的起源進化過程。  太熾熱的愛,往往伴隨著更刻骨銘心的痛。  鍾揚不是不知道高原反應的厲害。  西藏種質資源庫主任扎西次仁說:「鍾老師當時到了藏大,什麼都沒說,就是帶著我們一起去野外考察。他血壓高,剛到西藏時高原反應特別厲害,頭暈、噁心、無力、腹瀉,但他從不抱怨。
  • 2隻藏獒將回雪域高原 - 海口晚報數字報·海口網
    由於藏獒適合生活在高寒高原地帶,海南炎熱的天氣讓長期關在籠子裡的藏獒異常暴躁,為了能讓藏獒回到屬於它的地方,本報與省小動物保護協會將聯合西藏愛心人士,將基地的2隻藏獒送回家。  炎熱氣候讓藏獒變暴躁    據省小動物保護協會副會長蔡速明介紹,現在基地有2隻藏獒,分別是紅藏獒和虎頭藏獒。其中,紅藏獒是一個農場主留下的。
  • 布達拉宮、高原雪山、壯美湖泊……沙坪垻三峽廣場有來自高原的故事
    布達拉宮、高原雪山、壯美湖泊……沙坪垻三峽廣場有來自高原的故事 2020-11-09 1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奮戰在雪域高原的電網鐵軍-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的電網建設者紮根高原,為藏區建設堅強電網,服務藏區經濟社會發展。該公司所屬四川蜀能電力有限公司員工葉建剛、楊順兵、蘭天等,在參與建設川藏聯網工程、藏中聯網工程中,努力克服自然環境惡劣、施工條件艱苦等困難,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智慧,為建設好「電力天路」努力奮鬥。
  • 守護雪域「吉祥鳥」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生存和繁衍於高原的鶴類,被稱作高原的『精靈』,也是藏族群眾心中的『吉祥鳥』。」民兵扎巴群丹說,自打記事起,村裡老人就一直告誡他要保護黑頸鶴。「比起往年,今年回到這裡越冬的黑頸鶴數量明顯增多。」扎巴群丹說,入冬以來,越來越多的黑頸鶴成群結隊,回到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林周縣卡孜水庫,傳來陣陣鳥鳴。
  • 書評|《高原上的小星星》照亮了我的九月時光
    《高原上的小星星》是一部西藏紀實少兒文學。初讀它時,眼淚數次打溼了眼眶。書中提到的那些孩子,面對命運,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堅強與勇敢令我肅然起敬。而他們本身就像明亮的星星一樣,「譁」一下,就照亮了我的九月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