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越來越大,科學研究發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全世界人口大約是35億人,如今已經達到了75億人,在人口數量的快速增加下,野生動物的滅絕速度也隨之加快,2015年的一項科學研究報告指出:自1900年後,至少已有447個物種滅絕,包括69種哺乳動物、80種鳥類、24種爬行動物、146種兩棲類動物和158種魚類。
在人類的影響下,野生動物的滅絕速度加快了近一千倍,而有科學家甚至認為人類開啟了地球上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過程。
再來看看我國的情況,2015年5月,環保部公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顯示,中國境內的脊椎動物共有17種被列為「滅絕」,即4種滅絕、3種野外滅絕、10種區域滅絕,此外還有大量動物處於受威脅狀態,其中包括178種哺乳動物、146種鳥類、137種爬行動物、176種兩棲動物和295種內陸魚。
這些數目讓人心痛,我們也有必要來了解一下我國境內有哪些野生動物永遠消失在了我們的視野中。
一、肉食動物類
華北虎、新疆虎、紅豺狗、雲豹、沙漠貓、白鱘、白暨豚、小齒靈貓、歐亞水貂
華北虎,華北虎通常不被科學界承認,有些人並不認為它是一個獨立的物種,但事實上,華北虎有著自己獨特的行為方式和豐富的外形特色。
華北地區地處我國腹地,是很多野生動物南北匯集之地,而因此也形成了華北虎外形多變的特色,在西北地區,華北虎與新疆虎有基因交流,因此顏色呈現土黃色,也就是傳說中的麻老虎。
在秦嶺地區,華北虎與西南印支虎接壤,形成了秦嶺虎;在黃河南部,山西等地區與華南虎交流,在北方地區與東北虎有基因交流。因此華北虎會出現不同的顏色條紋,最著名的就是河北地區出現的藍虎,其顏色較深,陽光下反射藍色光彩,非常漂亮。
華北地區由於人口數量增長,加上華北虎生存地區較少,數量不多,因此滅絕時間較早,最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相關目擊記錄。
新疆虎。新疆虎滅絕於1916年,新疆虎主要生活在塔裡木河盆地附近,由於棲息地較小,數量減少,生態穩定性較差,由於獵殺等原因被滅絕。也有當地研究發現,新疆虎的滅絕與一種螞蟻有關,由於當地土地沙漠化,一種大型遷徙螞蟻會吞食新疆虎新出生的幼崽,導致其無法正常養大而滅絕。
紅豺狗。也叫土豺狗或者豺狗子,體型比狼小,主要以兔子、野豬等中小型動物為食物,有時候也會偷食家畜,分布在我國很多地區,被當做害獸消滅。
臺灣雲豹。臺灣雲豹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肉食動物,主要以中小型動物為食物,善於爬樹,由於被大量捕獵和棲息地的破壞,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滅絕。
白鱘。在地球生活了兩億五千萬年之久的白鱘是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是我國境內生存歷史最久遠的動物,經歷了恐龍時代,是長江中最頂級的掠食者。
2020年初,科學家宣布長江白鱘滅絕。
沙漠貓。沙漠貓是一種生活在沙漠中,生命力特別頑強的物種,它們以昆蟲、蜥蜴、蠍子等為食物,可以長時間不喝水,從食物中獲取水份。
沙漠貓是優秀的生存專家,但是卻不適應人類環境,有人捕捉它們作為寵物,而沙漠貓在人類飼養環境下幾乎不發情,以至於野外被捕捉的越來越多,特別是沙漠貓對家貓攜帶的疾病非常敏感,導致了沙漠貓的滅絕。
白暨豚。白暨豚是長江中的大型淡水鯨魚,是我姑特有的物種,1914年,美國人在洞庭湖一帶捕捉到一頭白暨豚,帶回美國研究後確認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從此白暨豚進入了科學研究的視野。
由於長江帶經濟的發展,航運、捕撈、水利設施等建設,白暨豚數量銳減,在2006年多國科學家聯合考察後確認白暨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小齒靈貓。我國特有的小型貓類,由於棲息地破壞而滅絕。
二、食草動物及雜食動物類
中國犀牛、高鼻羚羊、豚鹿、直隸獼猴、普氏野馬等。
中國犀牛。我國曾經是犀牛生活的主要區域,有三種犀牛在我國生活,它們是雙角犀牛,大獨角犀牛、小獨角犀牛。由於犀牛角被認為具有藥用價值,長期以來被獵殺。1916年,雙角犀牛也就是俗稱的蘇門答臘犀牛在我國滅絕;最後一頭大獨角犀牛也就是印度犀牛死亡。1922年,最後一頭小獨角犀牛也就是俗稱的爪哇犀牛死亡。
高鼻羚羊。也叫賽加羚羊,是一種跨國的野生動物,它們會長途跋涉進行遷徙,由於羚羊角也被認為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所以被大量獵殺,在六十年代時期就從我國絕跡了,目前我們尚且有115噸左右高鼻羚羊羊角,可見曾經狩獵的數量之大。
如今在俄羅斯和烏茲別克斯坦仍然有高鼻羚羊活動,但是已經不再進入我國境內。
中國豚鹿。生活在雲南耿馬等地區的小型鹿,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次發現的時候僅十餘只,三年後僅發現了四隻。八十年代已經絕跡。
直隸獼猴。直隸獼猴是我國生活區域最北方的獼猴,耐寒性很強,曾經是絕大部分耍猴藝人的夥伴。主要生活在河北的霧靈山,由於經濟的發展,霧靈山地區湧入大量的木材工人,直隸獼猴的生活環境被破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滅絕。
普氏野馬。普氏野馬是我國獨有的一種野馬,由於大量獵殺,在上世紀初期就已經在我國絕跡,但是,曾經歐洲人捕捉過一些飼養在動物園中,上世紀中期,我國又重新引入,如今在西北地區建立了半飼養半野化的環境。
三、爬行動物類
穿山甲、滇池蠑螈、雲南閉殼龜、斑鱉。
中華穿山甲。穿山甲分布範圍很廣,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發現,因此其也是很多中藥中的入藥物種,其鱗片被認為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在闌尾炎的疾病中均有應用,但事實上,穿山甲的鱗片與人類的指甲並沒有區別,都是角質層。
在2000年以後,已經從藥典中廢除,並且加以保護,但是如今仍然已經絕跡了。
滇池蠑螈。生活在雲南滇池的一種兩棲動物,主要棲息于田溝、水塘、稻田中,由於經濟發展導致滇池蠑螈棲息地較小,另外農藥等的使用造成環境汙染而滅絕。
雲南閉殼龜。數量稀少的珍稀烏龜,由於人為捕捉,幾十年未見,僅在2004和2005年發現兩隻,此後未發現。
斑鱉。斑鱉是一種大型鱉類,唯一的一隻雌性斑鱉在2018年死亡,目前全世界剩餘三隻全部是雄性,已經事實上滅絕。
四、飛鳥類
冠麻鴨。是一種長途跋涉的遷徙鳥類,在我國、西伯利亞、朝鮮、日本等區域生活,在上世紀滅絕。
白頭鸛。主要生活在沼澤地區和洪泛區,以小型魚類為食物,繁殖條件苛刻,遇到旱季不繁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突然滅絕,原因未知,估計與氣候變化有關。
鐮翅雞。一種中型的松雞,在東北林區和西伯利亞地區生活,2001年,新華社援引黑龍江專家的報導證實這種松雞已經在我國境內滅絕。
這些野生動物是我國最有名的已經滅絕的物種,了解它們才能更好的珍惜每一種野生動物,保護好現有的物種,保護好它們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