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15起,央視財經新媒體推出十期系列訪談《別再傷害我:十種野生動物的告白》,每天晚上七點半在央視財經客戶端播出帶你走進一種野生動物,聽聽他們的告白。第三期節目我們請到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說說長江白鱘。
長江白鱘已經存在了一億五千萬年,曾經與陸地霸主恐龍水路並肩,曾經躲過了第四紀冰期,被稱為長江淡水魚之王。
長江白鱘的告白小片
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介紹:長江裡最後一次出現的白鱘,是在2003年,他和專家組在救治後放流長江,隨後進行追蹤。遺憾的是再沒發現白鱘。
長江水生生物多樣,長期以來受攔河築壩、水域汙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等活動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白鱘已經滅絕。
除了長江白鱘長江水生生物生存堪憂
數據顯示,2017—2018年長江共採集到314種魚類,歷史上有分布但未採集到的魚類達134種,接近佔長江魚類總種數的1/3。中華鱘、長江江豚等旗艦物種極度瀕危,特別是連續3年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繁殖。作為淡水養殖產業支柱的青、草、鰱、鱅「四大家魚」,曾是長江裡最多的經濟魚類,但如今卵苗發生量已經不足上世紀60年代的10%。
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實施10年禁捕
為保護魚類產卵季節繁殖親魚,我國自2003年起實施3個月的長江春季禁漁期制度,並於2015年將禁漁時間延長至4個月,並擴大了適用範圍。但實踐證明,4個月的禁漁期遠不能滿足資源保護需要,魚類在開捕後很短時間內就被捕獲一空,資源衰退趨勢並未得到遏制。在這種背景下,國家出臺了更嚴格的禁漁期制度。2019年12月底,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宣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自2020年1月1日0時起全面禁捕;長江幹流、重要支流和通江湖泊等天然水域,最遲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實行暫定10年的常年禁捕,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