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於平
剛進入21世紀20年代,兩個與漁、魚有關的新聞引發關注。首先是,農業部於新年到來的前幾天在官網發布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宣布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另一個是,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一個噩耗:「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
長江白鱘,是一個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五千萬年的物種,它見證了億萬年的滄海桑田,躲過無數次生死劫難,如此,卻滅絕於這個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這令人痛心,令人悲嘆。
長江白鱘並非第一個,此前同樣是長江的重要物種白鰭豚,也宣告滅絕,最後一隻白鰭豚「淇淇」,在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水池裡孤獨終老,死後被製成了標本。一些大型魚類,如江豚、中華鱘等,儘管還未滅絕,但大多岌岌可危,隨時都可能從地球上「消失」。
長江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實際上,長江不僅哺育了我們這個民族,也滋養庇佑了無數生靈,是一座令人嘆為觀止的生態寶藏。然而,如今的長江,在無節制的開發利用之下,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嚴峻,有關專家曾表示,用目前世界通用的IBI(生物完整性指數)來考量,長江已經到了「no fish」(無魚)的程度,這是最差的一個等級了。「無豚之江、無魚之江」早已不是危言聳聽。
在許多人看來,這種物種的消逝無可避免,是人類發展不可免的代價,是自然演進的必然結果。但實際並非如此,以白鰭豚為例,二十世紀50年代時,長江中還常見白鰭豚成群結隊,即便到80年代時數量也有400多頭,此後迅速走向滅絕。白鰭豚在長江消失,然而,和白鰭豚同屬一個家族的亞馬遜河豚、恆河豚現在依然活得好好的。
顯然,白鱘、白鰭豚亡於人類對於江河無節制的索取和開發,這一代價並不可避免,只要人與自然能相處更和諧一些,掌握好江河開發的節奏,至少,許多物種的滅絕速度,將會放緩很多。白鰭豚之後,我們卻沒能痛定思痛,採取措施,避免白鱘遭遇同樣的厄運,無論如何都是一大遺憾。
白鰭豚、白鱘相繼滅絕之後,長江十年禁漁計劃終於啟動。禁漁,對於長江魚類保護可謂立竿見影,一直以來,長江魚類「酷捕濫撈」已經到了令人觸目的地步,高強度的捕撈使得許多魚類種群苟延殘喘,更不用說還有電捕、炸魚、滾鉤、迷魂陣等非法捕撈的層層鬼門關。而相比以往每年3個月的休漁期,長達10年全面的休漁期,為物種的繁衍提供足夠的時間,以保護種群安全。
還得注意,長江魚類所面臨的威脅是全方位的,除了濫採濫捕,築壩、航運、沿岸開發、環境汙染、填土挖沙都會給魚類的遷徙和繁衍,帶來重大影響。以航運為例,對於江豚等大型魚類的威脅最大,近十幾年來,江豚被螺旋槳絞死打傷的個例可謂層出不窮。因此,保護長江魚類,禁漁之外,更需綜合治理,遏制對長江的無度經濟開發,從魚類棲息地到洄遊路線,實行系統性保護。
長江白鱘步白鰭豚後塵,宣告滅絕,這是長江的悲哀,也是我們的恥辱。別以為這一切與我們無關,生態系統其實是一個整體,人類的命運,與萬物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再不採取行動,明天將悔之晚矣。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