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剛到來,很多人就看到了一個壞消息。有媒體援引專家論文稱,長江裡的「大熊貓」、中國特有的白鱘和人類徹底告別了。
雖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尚未官宣白鱘滅絕的消息,但「白鱘滅絕」依然讓很多人感到震驚。
作為匙吻鱘科魚類現存的兩個物種之一,白鱘在地球上存在了1億多年,但我們人類40年就讓它滅絕了。
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白鱘的每年捕撈量最高能達到25噸[29]。
當時,魚子被做成魚子醬銷往國外換外匯,「肉用板車拖到街上去賣,像賣豆腐一樣,要多少,就切一塊給你,也不用稱。」
但是進入21世紀後,人們在2003年和這種美麗的生物匆匆見了一面。
這一面,竟成了永別。
發表「白鱘滅絕」論文的作者危起偉,也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他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不止白鱘,長江很多魚都要滅絕了。
此言不假。長江,是世界上淡水魚種類最豐富的生態流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河流之一。
在這片180萬平方公裡的流域裡,生活著超過4億中國人,承擔了整個國家40%的GDP。
經濟飛速發展,但長江裡的生物卻經歷了一場大型災難。
長江裡的魚,快沒了
白鱘的消失,不止是一個物種的悲劇,還是整個長江水生態系統的潰敗。
就像長江水產研究所科學家危起偉所說,「白鱘是生態系統裡一個最頂端的物種,它的滅絕代表了這個生態系統到了一定的危機程度,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
1994年3月18日,當時的郵電部發行了一套《鱘》特種郵票,現在想知道活著的白鱘什麼樣,已經看不到了 / 網絡
以前,長江流域特有種的胭脂魚佔長江三峽上遊部分捕撈量的10%以上,但從上世紀80年代初之後,這種魚也從下遊消失了。
甚至連長江裡最多的經濟魚類——青、草、鰱、鱅「四大家魚」,也遇到了產量危機。
到2013年,四大家魚只佔長江漁獲量的14%。
上世紀60年代,長江幹流高峰時四大家魚魚苗徑流量可以達到1000億尾,其中宜昌產卵場貢獻了5%到7%,但2011年左右,宜昌產卵場每年家魚產卵跌到了數千萬。
2011年至2017年之間,經過科研人員多次的生態調度,宜都斷面的魚卵總徑流量在2017年恢復到了29.9億。但還是和過去差很多。
對你來說,可能只是「今天沒有草魚、那就改吃鱸魚」這樣簡單,但對這些魚種來說,它們面臨的是生存危機。
現在全國淡水產品中,91%是靠淡水養殖,而這些養殖魚類中超過一半都是這四大家魚。養殖的魚類需要靠野外種群的魚苗來補充,而野生種群的減少,必將導致其基因流失或基因庫的萎縮。
野生四大家魚數量減少,動搖的是整個長江生態系統金字塔的地基。
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副研究員郝玉江發現,在1993年以後,長江江豚種群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雄性後代越來越多。
郝玉江推斷:儘管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該現象與種群的快速衰退有關,但是這種性別偏移必定會是種群發展的制約因素,也有可能導致種群的最終滅絕。
人類為了口腹之慾,把它們逼上了絕路。
截止現在,長江中約有70多種水生動物被列為國際或國家保護物種。
像我們熟悉的白鱀豚和長江鰣魚等,已經被列為功能性滅絕物種,它們的族群大小已經減少到不能再維持下去了,接近滅絕。
白鱀豚已經是功能性滅絕的動物,可以說離正式宣判滅絕不遠了 / edgeofexistence
就在三十年前,我們還能和白鱀豚和平共處。在1980年代初,白鱀豚的種群數量尚有約400頭。
1986年~1990年間,中科院和南師大的研究人員在長江考察不到一年,看見了一百多次白鱀豚群。
可到了2003年中科院觀測的時候,它們就已經消失在了滾滾長江中。
和白鱀豚一樣珍惜的中華鱘、長江江豚,被列為了極危物種。
可以說,從最常見的物種,到生物鏈頂端的王者白鱘,這片流域裡任何一種生物,都逃不過這場生態危機。
1985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編寫的《今日長江》,將長江描述為「已經進入它的黃金時代」。
但對長江裡的珍貴魚類來說,那已經是生命最後的時間。
長江物種曾經有多豐富
大家可能對魚類急劇減少的嚴重性,沒什麼概念。
換句話說,原來的長江是個大寶藏,現在,像個遺址。
長江是中國淡水魚最豐富的水系。
根據Fishbase數據,長江有416種魚類及亞種,佔中國淡水魚總量40%,相比之下,珠江只有296種,而第二大河黃河只有150種。
在這416種及亞種中,約有45%的魚類是長江特有種,更因白鱀豚、揚子鱷、長江鰣魚這些珍稀物種聞名世界。
在全世界,長江的淡水魚資源也舉足輕重,流域內有四個目的淡水物種,都佔世界淡水魚總量的10%以上。
長江跨度之長、內容之廣,甚至讓同一種魚,在上下遊可能都有不同的基因。
現在,長江依然奔騰不止,可千百萬年來住在裡面的原住民,卻一個接一個和我們告別,甚至連再見都來不及說。
白鱀豚,是長江獨有的動物。白鱀豚的近親原白鱀豚在距今2000萬年中新世時期的廣西地區就已經出現,現代白鱀豚的形態與古老的原白鱀豚幾乎沒有變化,它也就有了「活化石」的稱號。
白鱀豚 /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
白鱀豚在歷史上曾經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從宜昌的上遊到長江入海口,都有白鱀豚的蹤跡。
他們長得可愛,但生性警覺。一旦發現機船, 大豚就會託著幼豚潛遊而逃。
白鱀豚,可以說早就學會了如何和人類相處,它們長期生活在人類密集活動的長江裡。
研究所人工飼養的白鱀豚「淇淇」,剛到水生所的大池塘短短5天後,就會自己在池中捕魚,還好奇地觀察起研究員們吊在水中的水聽器。飼養到15天,就適應了人工的餵養方式,歡快地吃魚。
1998年,雄性白鱀豚」淇淇「在水生所的池塘裡。」淇淇「於2002年去世,是世界上人工飼養時間最長的白鱀豚/再說長江
但就是這麼警覺而聰明的動物,人類還是選擇了對它們趕盡殺絕。
《南方周末》報導顯示,1985年前白鱀豚標本的已知死亡原因中,人類活動造成死亡的約有90%;而1995後收集到的3具標本中,兩頭死於捕魚電擊,一頭死於清理航道的爆炸。
當人類如夢方醒,想要保護它們的時候,一切已經太遲了。
和白鱀豚遭遇類似的還有可愛的「微笑天使」——長江江豚。
與古老種白鱀豚相比,江豚屬於進化種,比白鱀豚更聰明。它的大腦發達,智力水平接近大猩猩,有靈性。
江豚是哺乳動物,用肺呼吸,經常露出水面換氣/steemitimages.com
多年跟蹤報導長江江豚的記者高寶燕就曾回憶道,曾經有工作人員圍捕江豚來體檢,平時扎堆的江豚知道要圍捕,就會四處散開;雄豚甚至會為了保護懷孕的雌豚,主動吸引人類的視線[19]。
江豚性格更活潑,尤其喜歡在水中上遊下竄,有時還會幾頭一起轉圈。
它們還有可愛的吐水行為,甚至人工飼養的江豚還會目標明確地對著餵食處或者飼養員噴水,告訴他們「快來餵我」。
中科院水生所人工飼養的江豚,會和研究人員親密互動/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
除了噴水以外,江豚還會直立出水、張嘴、點頭,提醒人類:「我餓了!」
這麼可愛的江豚,也沒有逃過人類的魔爪。
可愛的江豚 / busy.org
在江豚分布最為集中的八裡江江段,1989年約有260頭,十年後只剩下70頭左右,江豚數量的年遞減率約7.5%。
截止2018年,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下降趨勢得到了遏制,但它依然處於極度瀕危狀態。
它們為什麼消失了
不止是白鱘和其他淡水魚種滅絕了,甚至有些經濟魚種的產量也在減少。
白鱘/wikimedia commons
它們為什麼消失了?原因是多方面的。
長江裡的物種遭遇困境,首先是因為它們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變,加速了它們的滅絕。
我們以中華鱘為例,中華鱘慢慢走向滅絕,是因為它們「不孕不育」了。
以前,中華鱘要想「生孩子」,需要溯流去上遊產卵。
中華鱘產卵後,要順水漂流孵化至魚苗,再順河漂流生長,經長江河口入海,到海裡生長到性成熟,再溯河洄遊至長江產卵繁殖。
人類活動與河道工程的建設,阻斷了中華鱘往上遊河流遷徙的路線。
中華鱘沒有了足夠的水流刺激,加上水溫整體上升,性腺大幅退化,嚴重影響了中華鱘的產卵。
這可能就加速了它們的滅絕。
是人類,一步步毀掉了它們生存的家園以及活下去的希望。
香港海洋公園中華鱘館展出的少數珍稀魚種之一/Shankar S. Flickr
而且就算這些珍貴魚種真的產了卵,也未必能躲開其他魚類對魚卵的捕食,水文環境的變化和流量的減少更進一步影響了魚卵的孵化,而孵化出的幼鱘也未必能順利順流而下到達適合它們生存的下遊和河口。
歷史上的長江,江河湖海、幹流支流相互交織,是個複雜的「江湖網」。
魚在江湖之間自由移動、繁衍生息,這也是長江流域物種極豐富的原因之一。
但因為人類活動和工程建設,湖泊和長江被人為隔離開來。最近的證據表明,江湖分離使長江湖泊的魚類多樣性減少了38.1%。
而且長江湖泊本來就自身難保,在圍湖造田的影響下,很多珍稀魚類的棲息地鄱陽湖和洞庭湖面積都迅速縮小,偌大的長江,已經沒有它們容身之地了。
除此以外,長江流域魚類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人類的趕盡殺絕。
我們的人口多、經濟底子薄弱,整個長江流域都依賴漁業的發展。而我們的捕魚方法破壞性又極大。
早在2002年的時候,整個長江流域上,就有160多種漁具,其中最厲害的是各種升級版的長袋網,甚至出現毒魚、炸魚和電魚等違法行為。
當時,單單一個鄱陽湖半湖村的村民,就靠長袋網捕獲了8.5萬公斤的魚,其中包括30萬條鯉魚、青魚、草魚、鱅魚和鰱魚的幼魚。
過度捕撈的紅利,是短暫的。
長江漁業在1954年達到頂峰,產量為45萬噸,但從1950年到1970年,長江捕魚量下降了一半,隨後在2000年下降到13萬噸左右。
長江鰣魚,曾經長江中最具經濟價值的物種之一,被人類捕殺到了絕境,產量在1975年崩潰。
即使並非本意,人類也在無形中「殺死」了很多長江裡的生物。
對江豚和白鱀豚來說,每天在長江上航行的航船就是殺手,噪聲會擾亂它們的聲納,甚至會讓它們不辨方向撞死在螺旋槳上。
另一種大家都知道的松江鱸,60年代以前曾是長江著名的經濟魚種。但在21世紀初,就被中國紅皮書列為瀕危魚類,禁止捕撈幼魚。
被過度捕撈的,還有長得像鯰魚的長吻鮠,因為有些人認為它的魚鰾極具藥用價值,結果它就被吃到幾乎從市場上消失了。
不僅如此,水汙染也在加劇魚種的消失,甚至滅絕。水汙染,破壞了魚類的產卵場,育雛群耗竭,產量下降,甚至死亡率居高不下。
從今年1月1號開始,長江終於開始實行為期十年的「禁漁計劃」,部分江段水質已有所好轉,穩定至3類。
但長江早已千瘡百孔。我們,還來得及嗎?
希望,我們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