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鱘已經滅絕,中華鱘和長江鱘還好嗎?

2020-09-03 牧海

2020年初,白鱘被宣布滅絕,這一消息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長江生態及長江珍稀物種的高度關注。但可悲的是,許多社會公眾都表示,在看到白鱘滅絕的報導之前並不認識白鱘。更有甚者,在一些白鱘滅絕的新聞報導中,白鱘的圖片被錯配成了匙吻鱘。公眾對白鱘認知的匱乏說明白鱘的相關介紹沒有被廣泛傳播,白鱘滅絕的過程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除了已經滅絕的長江白鱘,長江中還生活著中華鱘和長江鱘

▲▲長江中的三種鱘魚,如今只剩兩種。

鱘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軟骨魚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億多年前的泥盆紀,那時的古鱈類分化形成的最早的鱘魚。世界現存的鱘魚有27種,我國有8種,分別是分布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史氏鱘、達烏爾鰉、庫頁島鱘,分布在新疆伊犁河的裸腹鱘,分布於新疆額爾齊斯河的西伯利亞鱘以及分布在長江的中華鱘、長江鱘和白鱘

下面我們就專門說一說長江中的鱘魚

關於長江中的三種鱘魚,自古以來有很多記載,古人用&34;來指代常見的鱘魚,對於白鱘,古人用專門的&34;字來指代。近現代以來,漁民用&34;來描述長江裡的兩種鱘魚,其中&34;指的是中華鱘,&34;指的是白鱘(白鱘的吻部很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象鼻)。

從這句俗語中可以看出,漁民認為白鱘的體重是要遠高於中華鱘的。事實也是如此,中華鱘的常見個體一般長1.5-3米,重50-300公斤,最大個體可達600公斤,也就是一千多斤;而目前發現最大的白鱘長達7米,重量足足有907公斤,雖然沒有一萬斤那麼誇張,但這個個頭兒足以在長江「稱王稱霸」了。

▲▲「千斤臘子」——中華鱘

▲▲「萬斤象」——白鱘

白鱘最大的特點就是吻部特別長,像一把利劍,非常容易辨認。另外兩種鱘魚,也就是中華鱘和長江鱘,它們在外觀上非常相似,但中華鱘的身體表面有5行很大的硬鱗,長江鱘則沒有這5行硬鱗。

另外,白鱘和中華鱘都是典型的洄遊性魚類,每年春季都會溯江而上,一直到長江上遊一帶產卵,但是水電大壩的修建嚴重阻礙了它們的洄遊路徑,這也是白鱘、中華鱘的種群數量急劇衰退的主要原因。這三種鱘魚中,只有長江鱘是沒有洄遊習性的,其種群繁殖受水電大壩的影響相對較小。

▲▲上圖是長江流域的水電站分布圖,從幹流到支流,密密麻麻的水電站在蓄水發電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

被稱為&34;的白鱘是如何走向滅絕的呢?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白鱘的數量就已經顯著減少了。在1976年以前,長江流域白鱘每年的捕撈量就有676尾,重25噸,這其中有很多都是被漁民誤捕的。

20世紀80年代,長江幹流興修水利,上下遊的白鱘種群因此被分離開來。特別是1981年,長江葛洲壩開始截流,將大批洄遊的白鱘親魚阻擋在了壩外,導致白鱘無法到上遊產卵,雖然長江中下遊地區也可能存在白鱘的產卵場,但生物學家一直都沒有監測到。

▲▲白鱘的模擬圖,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1994年前後,白鱘的數量就已經非常少了,白鱘滅亡的命運似乎已經不可逆轉。

2003年1月24日,四川南溪的一位漁民在長江誤捕了一條雌性長江白鱘,經測定這條白鱘體長接近4米,重150多公斤,其腹中還有大量的魚卵。發現誤捕時,長江白鱘已經被漁網傷得很重了,再加上被漁民在船上搬來搬去,最後白鱘的腹部都充血了,頭部和尾部也有明顯的傷痕。等到中國水產研究院的專家們到達現場時,這條白鱘已經奄奄一息。

25日,研究人員在護理並縫合了白鱘的傷口後,在白鱘的身上安裝了超聲波追蹤設備,用於調查白鱘的種群數量,但後來由於追蹤船觸礁損壞,徹底失去了追蹤信號。從此以後,國內再也沒有長江白鱘的目擊報告了。

▲▲長江白鱘在地球上生活了1.5億年,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白鱘成功地從數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卻沒能熬過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

▲▲對很多人來說,初次聽聞白鱘的消息就是滅絕。對於這樣一個古老的、國內特有的物種,很多民眾卻一點都不了解,甚至國內的媒體都將白鱘錯認成了匙吻鱘。

▲▲在上面這張圖片中,上面是匙吻鱘,下面才是真正的白鱘。

為了弄清到底還有沒有倖存的野生白鱘,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查詢並記錄了從1981年到2003年的210例長江白鱘目擊報告,綜合長江白鱘的捕撈地點、生物學信息,通過模型計算得出一個令所有人震驚的結論:長江白鱘已經在2005~2010年間滅絕!

為了救助白鱘,水產科技工作者們進行了很多嘗試,其中就包括長江白鱘的人工養殖。但遺憾的是,由於技術和硬體條件不足,人工養殖的長江白鱘最長的存活記錄也只有29天。後來條件具備了,但是卻再也見不到活體的長江白鱘了。

後來的研究表明,拯救長江白鱘的關鍵時期節點在1993年,最遲也要在2005年之前,顯然我們已經永遠錯過了這個機會。現在長江流域的其他物種也都處於滅絕的邊緣,比如中華鱘、長江鱘、花鰻鱺、長江江豚等,再不採取強有力的保護措施,這些長江原生魚類也可能會面臨同樣的命運。

中華鱘和長江鱘的生存現狀,也同樣不容樂觀

和白鱘相比,中華鱘的現狀只能說相對比較幸運。20世紀70年代,中華鱘的人工繁育技術就獲得了突破,但是商業捕撈卻一直存在。

1983年,國家禁止了對中華鱘的商業捕撈。1984年至今,相關科研院所一直進行著中華鱘的人工放流。1988年,中華鱘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即便如此,野生的中華鱘依然在持續減少。從1981到1999年,中華鱘幼體和親本分別減少了80%90%

2003年,三峽水電站開始蓄水發電,水文條件的變化直接導致中華鱘的產卵時間推遲了一個月,部分中華鱘的性腺出現了退化,有些鱘魚甚至不再產卵。

2010年,中華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的生存等級。

而2013-2017年的諸多現象表明,中華鱘的自然種群已經嚴重衰退,生存狀況十分瀕危。長江鱘的生存狀況與中華鱘相似,2010年,長江鱘的生存等級也被定為&34;。

▲▲長江鱘

棲息地與產卵場破壞、過度捕撈、水質汙染、航道整治、商業採砂以及誤捕等諸多因素,依然威脅著中華鱘和長江鱘的生存。

拯救長江瀕危物種,已經刻不容緩!

鱘魚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了至少1.4億年,近現代以來,它們面臨的生存危機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峻。鱘魚瀕危的背後,反映出的是接近崩潰的長江生態,其他水生生物也面臨著相似的命運。

2006年,「長江女神」白暨豚功能性滅絕,這一偉大的物種已徹底失去建立種群的能力。不久前,科學家宣布長江白鱘也在10年前已經滅絕。這些物種的命運是我們無法把握的,但我們能把握的,是那些還依然存活著的長江旗艦物種。

長江江豚,目前僅剩1000頭左右,該物種還在以每年5%-10%的速度減少,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未來10年內就有可能會滅絕。

▲▲江豚有3個亞種,其中有兩種生活在海洋中,而長江江豚是唯一的淡水亞種,也是目前長江中唯一的淡水哺乳動物。長江江豚俗稱江豬,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然而就數量而言,長江江豚遠比大熊貓更珍稀。2020年,農業農村部擬將長江江豚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近年來,中華鱘的情況也並不樂觀。2013年、2015年、2017年,科學家並未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活動。保守估計,再過30年,野生中華鱘就有可能從長江中消失。

白暨豚、長江白鱘、長江江豚、中華鱘都屬於長江旗艦物種,它們的生死存亡是長江生態健康狀況的直接反映。雖然長江已經&34;,但長江生態的恢復需要更多強有力的保護措施與更嚴格的實時監測。

保護長瀕危物種、保護長江生態,這註定是一場艱難而持久的保衛戰!

相關焦點

  • 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曾是「中國淡水魚之王」
    危起偉介紹,2019年9月中旬,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危起偉和張輝都參加了那次評估會。「大家尊重IUCN的評估模型和專家,但這一結果讓人心情沉重。」危起偉說。
  • 研究稱預計長江白鱘滅絕 專家呼籲關注「極危」物種
    白鱘號稱「中國淡水魚之王」,主要分布於長江水系,可在長江口鹹淡水區生活,在近海區也偶有發現,但以淡水生活為主。它和長江中華鱘一樣,是距今已有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危起偉指出,白鱘是洄遊魚類,產卵地只在長江上遊。受人類活動、長江魚類資源持續衰退等因素影響,加之其本身屬於珍稀物種,且不是每年繁殖,因此滅絕速度較快。
  • 農業農村部:單靠自然繁殖 長江中華鱘滅絕風險非常大
    農業農村部今日舉行發布會,介紹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及長江珍稀物種拯救行動實施情況。會上有記者問:我們都知道長江中除了白鱀豚和江豚,還有中華鱘、長江鱘、白鱘這三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它們的狀況怎麼樣,我們進行了怎樣的保護?未來還有哪些工作上的計劃?于康震介紹,白鱘號稱是淡水魚之王。
  • 「中國淡水魚王」長江白鱘滅絕,意味著什麼?
    來自長江的「中國淡水魚王」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一下子成為今年初最揪心的報導之一。美麗又奇特的長江白鱘,很多人都不知道,直到新聞報導我國珍稀動物,都驚訝又心疼!長江白鱘稱作中華匙吻鱘,名為中國劍魚,又俗稱為象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
  • 「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在文章末尾,該組織同時表示:「根據目前初步結果,白鱘的情況不太樂觀。」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滅絕」的定義,滅絕是一個數量概念,必須在確定某一物種最後一個個體已經死亡後,才能宣布這個物種的滅絕。但是對於大多數野生動物而言,實際上很難獲得關於一個物種最後一個個體是否存活的確切證據。
  • 2020年長江白鱘滅絕,如今「長江雙白」已經徹底離我們而去了
    2020年初,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宣稱:「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實際上,長江白鱘的滅絕時間應該更早,人類有觀測記錄以來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的蹤跡是2003年,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救助了一條長江白鱘,經過養殖恢復後,將其放生並裝備了跟蹤設備,然而,沒幾天就徹底失去了憐惜。
  • 痛心: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誰將是下一個?|生物多樣性喪失
    當年葛洲壩修建時,人們還沒有足夠的環保意識,過了很長時間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再去挽救時,一些長江珍貴的魚類種群已經急劇萎縮。時至今日,水壩建設、過度捕撈、水域汙染、航運繁忙、航道整治、挖沙採石、江湖阻隔、岸坡硬化等諸多問題,已經給很多土著魚類造成了嚴重不利影響,中華鱘、白鱘、長江鱘等瀕危物種是長江包括魚類資源在內的生物物資資源急劇衰退的縮影。
  • 「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滅絕,最後一次發現是在這一年
    科研人員拍攝到的長江白鱘。據楚天都市報這是繼白鱀豚(極危,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上述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博士,第一作者是該所的張輝博士。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在2005年到2019年之間,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據此前報導,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危起偉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自那以後科研人員就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
  • 「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白鱘:郵票證明我來過!
    你聽說過白鱘麼? 2020年伊始,一個消息令人悲痛不已——「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特有物種白鱘被宣布滅絕。網友們對於這個話題議論紛紛,哀嘆是人類的錯、應當反思,但很少人願意提到長江白鱘滅絕的真正原因。
  • 長江白鱘未能進入2020年,滅絕動物名單加一
    近日,著名國際學術刊物《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博士張輝等人的研究論文。研究稱,預計2005-2010年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長江白鱘,成魚體型巨大,可達7~8米,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白鱘的壽命一般在30年左右,最後發現白鱘是在2003年,白鱘也沒有人工養殖的個體存在,可以推斷已經滅絕。專家指出,白鱘是洄遊魚類,產卵地只在長江上遊。
  • 白鱘滅絕!長江又一物種消失……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輝博士。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該論文的預校樣(pre-proof)於2019年12月23日在線發布。
  • 別了,長江白鱘
    他們認為,對長江白鱘的保護開始得太晚了,拯救白鱘的關鍵時間點在1993年以前,即其功能性滅絕(指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的能力——記者注)以前;最晚在2005年以前,即預計的滅絕時間。  據危起偉介紹,1993年以前,學界沒有對白鱘的生存狀況進行過評估,「那時經濟條件、精力有限,只顧得上對中華鱘進行評估」,他多次向中外學者感慨「錯過了」。
  • 不止白鱘,長江很多魚都要滅絕了
    有媒體援引專家論文稱,長江裡的「大熊貓」、中國特有的白鱘和人類徹底告別了。雖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尚未官宣白鱘滅絕的消息,但「白鱘滅絕」依然讓很多人感到震驚。作為匙吻鱘科魚類現存的兩個物種之一,白鱘在地球上存在了1億多年,但我們人類40年就讓它滅絕了。
  • 中國又一物種滅絕,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的長江白鱘徹底消失
    該消息是由我國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所發布的研究論文而透露的,在論文中專家們表示,預計在2005年-2010年這個時間段內長江特有的白鱘以及滅絕。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專家對外界表示長江白鱘以及滅絕,早在2019年9月份的時候,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專家,就已經在杭州舉行的一個學術會議上表示,經評估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 科學家證實在2019年滅絕的動物,中國的斑鱉和長江白鱘在列!
    而與過去火山爆發或小行星撞擊導致的大滅絕不同,這次大滅絕可以說人類一手導致的。 根據《Revelator》報導,科學家公布了證實及確定在2019年滅絕的物種約有20種,其中包括了我國的斑鱉和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的長江白鱘。
  • 「水中大熊貓」滅絕!為什麼高科技養殖,不能阻止中華白鱘悲劇?
    2020年,愛你愛你啊,但是長江白鱘還是等不到國人的愛,就消失在地球上了。有著「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特有物種白鱘被宣布滅絕。"水中熊貓"滅絕2020年1月2日消息,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沒看錯,是滅絕,從此我們只能在郵票上看看中華白鱘的模樣。
  • 于康震:我都沒有見過長江白鱘,中華鱘僅靠自然繁殖可能滅絕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稱,他也沒見過長江白鱘。從15年前開始,中國沒再見到白鱘的蹤跡。澎湃新聞(www.thepaer.cn)在農業農村部新聞辦7月2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現場獲悉,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會上表示,長江裡寶物很多。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的消息,令人悲傷
    在文章末尾,該組織同時表示:「根據目前初步結果,白鱘的情況不太樂觀。」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滅絕」的定義,滅絕是一個數量概念,必須在確定某一物種最後一個個體已經死亡後,才能宣布這個物種的滅絕。但是對於大多數野生動物而言,實際上很難獲得關於一個物種最後一個個體是否存活的確切證據。對此,危起偉告訴記者,「(白鱘滅絕)這個結論是科學的,不會改變的。」
  • 「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被宣布滅絕 網友:從未遇見 聽聞已是永別
    專家們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 危起偉介紹,2019年9月中旬,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危起偉和張輝都參加了那次評估會。「大家尊重IUCN的評估模型和專家,但這一結果讓人心情沉重。」危起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