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愛你愛你啊,但是長江白鱘還是等不到國人的愛,就消失在地球上了。有著「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特有物種白鱘被宣布滅絕。
"水中熊貓"滅絕
2020年1月2日消息,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
沒看錯,是滅絕,從此我們只能在郵票上看看中華白鱘的模樣。
中國古代白鱘被稱之為鮪。春季溯江產卵,主產於中國長江自宜賓至長江口的幹支流中,錢塘江和黃河下遊也有發現。
它們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長江鱘有多少種?
長江裡的鱘一共有三種——白鱘、中華鱘、長江鱘。「白鱘最大的一個特徵是,它身體的前端有一個長長的吻,佔身體總長的三分之一。」
改革開放40年,帶來給我們富裕,卻帶給白鱘滅絕。
長江流域的居民表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江流域白鱘比較常見。
「那時,經常會看到,有人拖著比板車還長的白鱘,比較常見。」
「在長江裡打撈,一次能撈上來上噸重的白鱘。」
沒想到吧,僅40餘年,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珍稀動物白鱘從常見走向滅絕,令人心痛。
科技的掙扎
我國是否一直都在努力搶救白鱘?
答案是確定一定以及肯定!
中科院專家表示:曾經採集了百餘條白鱘幼體,但是養殖失敗了。
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是一位研究長江珍稀動物近40年的專家。他表示:「目前白鱘的研究非常有限,在宣布滅絕之前,我們科研工作者已經十多年沒有白鱘的標本收集和野外觀察記錄了,沒有像其他珍稀動物一樣,至少有一部分研究數據和經驗的積累,真的很遺憾」。
白鱘需要廣闊天地
中科院專家表示:曾經採集了百餘條白鱘幼體,但是養殖失敗了。
專家研究也不是萬能的,也沒能阻擋白鱘滅絕的腳步。
百條白鱘都養死了,想想都扎心!
大熊貓養殖成功,但是白鱘養殖失敗,可見白鱘需要的是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廣闊的天地,而不是圍起來像養寵物一樣。
實踐證明,高科技養殖技術不如良好的生態環境,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
不是所有的動物像人類一樣喜歡現代化的,它們更傾向於原始的生態環境。
阻止「下一個白鱘」悲劇
專家表示:中華鱘、長江鱘、鰣、鯮以及刀鱭,有的也已經很多年沒有見到過了。除魚類外,揚子鱷、山瑞鱉等水生動物也危在旦夕!
幸運的是,活著的揚子鱷還能聽到一個好消息。
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從2020年起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植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