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先鋒》雜誌2020年12月刊
作者:成都高新區(簡陽市)對口支援工作隊
滑動查看更多
雀兒山上接力 下足繡花功夫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距成都954公裡,是連接西藏、青海的重要交通樞紐。因海拔高、地形複雜,基礎設施滯後,曾是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有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是貧困村。
自2012年起,成都高新區對口支援德格縣,8年來,累計投入援建資金6億餘元,選派各條戰線支援幹部4批共686人。2020年,德格縣成功脫貧摘帽,與成都高新區傾力支援、成都高新區(簡陽市)對口支援工作隊的接力付出分不開。
成都高新區在德格縣援建的犛牛奶加工廠 於譚陽 攝
高新精神 繡出產業主幹
成都高新區,四川省新經濟的前沿陣地,技術、資本、智慧的集聚區;雀兒山,被稱為「老鷹也翻不過去的山」,一年中四個月的大雪封山,曾將這1.2萬平方公裡與外界隔絕,交通不便、信息不暢。
結對支援,高新和德格緊密聯繫在一起。把「創字當頭、惟高惟新,以質為炬、爭先率先」的成都高新精神和支援隊隊員們的堅強意志、熱烈情感,揮灑在這「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險」雀兒山下。
德格縣資源豐富,犛牛奶是特有的綠色食品,但苦於不成規模,不善經營。近年來,成都高新區在德格縣投入援助資金2000餘萬元,啟動「萬頭犛奶牛脫貧計劃」,為每戶貧困戶購買犛奶牛。隨著「龍頭企業+牧場奶站+專業合作社+牧戶」扶貧模式的逐漸完善,犛奶牛變成「致富牛」,成為當地牧民脫貧增收的法寶。
現在,成都高新區支援德格縣在馬尼幹戈鎮建成了佔地60畝的犛牛乳加工廠及犛牛文化展示中心:康北犛牛乳製品加工園區。同時,在阿須鎮、竹慶鎮、浪多鄉、亞丁鄉、錯阿鎮還同步建設了5個犛牛乳收購站,可日處理犛牛奶21噸,年收購牧民犛牛奶2100噸,年產值達3100萬元。
通過各鄉鎮收購站,牧民在「家門口」就實現創收,還可為當地提供犛牛養殖放牧、犛牛乳收購、產品加工與技術服務等就業崗位50餘個,惠及牧戶7000餘戶。作為園區的龍頭企業,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藍逸高原食品有限公司將帶動每戶牧民每年增收2~3萬元。
與此同時,有機蔬菜種植、藏醫藥等相關產業也在成都高新區的支援下逐漸形成規模,產業扶貧之花遍布德格。通過大力開展「千企幫千村」活動,將成都高新區的企業和德格縣貧困村緊密聯繫起來,因地制宜的產業合作進一步深入,德格縣的經濟基礎一步步堅實,德格農牧民的生活水平正發生著質的改變。
傳遞大愛 繡出生命綠葉
德格縣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30座,冬季最低氣溫達零下20℃,地勢險、條件苦。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曾經的德格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相對較低,缺醫少藥、缺人才、缺設備的現象比較嚴重。
成都高新區在德格縣援建的雨託新村鳥瞰圖 楊樹 攝
為解決衛生扶貧領域問題,成都高新區先後分4批派遣近百名醫療支援幹部和「傳幫帶」醫療衛生人才,赴德格縣實施「健康扶貧」工作。
醫療隊剛到德格縣人民醫院急診科時,發現科室就醫流程不是特別清晰,迅速幫助建立了清晰的預檢分診程序。
隨著醫療隊隊員們熱情耐心的診斷、教帶,德格縣、鄉醫療機構診療服務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比如,之前當地醫生不會使用影像檢測設備,病人做影像檢查需要奔波上百公裡到縣城,如今在片區中心衛生院就可以進行檢查,減少了病人的經濟負擔,也縮短了治療時間。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妍,為德格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帶去了微創生育調節類手術,31歲的澤朗江就接受了腹腔鏡下雙側輸卵管結紮手術,傷口很小,一個創可貼就能蓋住,既恢復得好,還減少了外出的麻煩。2020年1~4月,縣醫院婦產科手術同比增長了54%。
為了給德格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人才,幫助當地醫護人員取得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證,成都高新區對口支援醫療隊在完成醫院診治工作之餘,還為德格縣醫療系統需要幫帶的學員開展聯動直播培訓,培訓課件與影像資料均存儲在網絡伺服器上,可回放複習,為當地留下了看得見、聽得著、留得住的寶貴醫療教學資料庫。
德格縣城鳥瞰圖 龔自華 攝
達馬鎮衛生院院長姜濤說:「培訓老師展示了一個叫『腸繫膜血栓』的疑難病例,據說比較容易誤診。在老師的思路引導下,我也能準確地給出診斷意見並提出治療方案!」馬尼幹戈中心衛生院學員白瑪、張興志感慨:「經過這次培訓,我們答題的正確率大大提升,成都高新區的老師們讓我們對通過考試充滿了信心!」
支援隊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高新區醫療對口支援「傳幫帶」工程採用全新方式,進一步為德格培養一批「作風硬、實幹強、帶不走」的本地醫療專業技術人才,著力提升當地醫護人員的醫療服務水平,真正滿足當地群眾對健康生活的需求。
造夢未來 繡出教育之花
像很多貧困山區一樣,曾經的貧困農牧民家庭因為缺少經濟收入,加上思維方式限制,孩子的主要精力花在了放犛牛、挖蟲草上。「讓德格縣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把他們培養出來,是根本扶貧之策。」這是成都高新區支援德格縣的初心使命,也是支援隊的踐行指引。
成都高新區對口支援隊隊員和志願者一起,對當地兒童手把手輔導自我衛生護理和預防,大到生理衛生、防毒防愛滋等知識的培訓教學,小到洗手洗臉和刷牙,引導他們從習慣細節處進行改變。
經過支援隊教師團隊的用情用心傳授知識,加上孩子們的努力,有的同學勇敢舉手回答問題了,有的同學英語成績從50多分提高到100多分,還有同學從一單元測試的49分提升到期末的127分……這既使支教老師們的成就感倍增,也使孩子們的學習信心倍增。
當地孩子十分缺乏與外界的溝通交流,他們眼中的世界還沒有越過雀兒山。為此,支援隊積極對接各方資源,不斷組織學生到成都遊學、體驗生活、參與活動;也通過各種引進來、帶出去的雙向信息交流活動,為德格的貧困學子打開「希望之門」。
支援隊隊員、支教老師姚鴻源發揮自身足球特長,組建了德格縣城第一支校園足球隊,並利用課餘和周末無償指導學生訓練和開展足球體育課活動。由此,也給德格的孩子帶來外界更多的資源和平臺,組織當地少年足球隊乘飛機到成都高新區參加了2屆足球公益活動。
除了關注學生的成長,支援隊也特別關注當地教師隊伍的成長。僅2018年以來,支援隊教師團隊輾轉全縣37所學校,開展教師學科知識能力培訓等專題講座72堂,示範課、公開課上了388節,聽課評課948節,累計指導教師近2200餘人次,力爭為德格教育留下一批「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
8年來,在支援隊教師的傾力付出下,德格縣已有上百名學生考上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央音樂學院等高等院校,成都高新教育人「立德樹格、惟高惟新」教育扶貧理念在德格閃閃發光。
編輯 冉暉昱 傅可
校對 羅夢丹 全威帆
審核 黃鑫
更多內容·12月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