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故事 | 雀兒山上接力 下足繡花功夫

2021-01-10 騰訊網

來源:《先鋒》雜誌2020年12月刊

作者:成都高新區(簡陽市)對口支援工作隊

滑動查看更多

雀兒山上接力 下足繡花功夫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距成都954公裡,是連接西藏、青海的重要交通樞紐。因海拔高、地形複雜,基礎設施滯後,曾是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有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是貧困村。

自2012年起,成都高新區對口支援德格縣,8年來,累計投入援建資金6億餘元,選派各條戰線支援幹部4批共686人。2020年,德格縣成功脫貧摘帽,與成都高新區傾力支援、成都高新區(簡陽市)對口支援工作隊的接力付出分不開。

成都高新區在德格縣援建的犛牛奶加工廠 於譚陽 攝

高新精神 繡出產業主幹

成都高新區,四川省新經濟的前沿陣地,技術、資本、智慧的集聚區;雀兒山,被稱為「老鷹也翻不過去的山」,一年中四個月的大雪封山,曾將這1.2萬平方公裡與外界隔絕,交通不便、信息不暢。

結對支援,高新和德格緊密聯繫在一起。把「創字當頭、惟高惟新,以質為炬、爭先率先」的成都高新精神和支援隊隊員們的堅強意志、熱烈情感,揮灑在這「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險」雀兒山下。

德格縣資源豐富,犛牛奶是特有的綠色食品,但苦於不成規模,不善經營。近年來,成都高新區在德格縣投入援助資金2000餘萬元,啟動「萬頭犛奶牛脫貧計劃」,為每戶貧困戶購買犛奶牛。隨著「龍頭企業+牧場奶站+專業合作社+牧戶」扶貧模式的逐漸完善,犛奶牛變成「致富牛」,成為當地牧民脫貧增收的法寶。

現在,成都高新區支援德格縣在馬尼幹戈鎮建成了佔地60畝的犛牛乳加工廠及犛牛文化展示中心:康北犛牛乳製品加工園區。同時,在阿須鎮、竹慶鎮、浪多鄉、亞丁鄉、錯阿鎮還同步建設了5個犛牛乳收購站,可日處理犛牛奶21噸,年收購牧民犛牛奶2100噸,年產值達3100萬元。

通過各鄉鎮收購站,牧民在「家門口」就實現創收,還可為當地提供犛牛養殖放牧、犛牛乳收購、產品加工與技術服務等就業崗位50餘個,惠及牧戶7000餘戶。作為園區的龍頭企業,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藍逸高原食品有限公司將帶動每戶牧民每年增收2~3萬元。

與此同時,有機蔬菜種植、藏醫藥等相關產業也在成都高新區的支援下逐漸形成規模,產業扶貧之花遍布德格。通過大力開展「千企幫千村」活動,將成都高新區的企業和德格縣貧困村緊密聯繫起來,因地制宜的產業合作進一步深入,德格縣的經濟基礎一步步堅實,德格農牧民的生活水平正發生著質的改變。

傳遞大愛 繡出生命綠葉

德格縣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30座,冬季最低氣溫達零下20℃,地勢險、條件苦。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曾經的德格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相對較低,缺醫少藥、缺人才、缺設備的現象比較嚴重。

成都高新區在德格縣援建的雨託新村鳥瞰圖 楊樹 攝

為解決衛生扶貧領域問題,成都高新區先後分4批派遣近百名醫療支援幹部和「傳幫帶」醫療衛生人才,赴德格縣實施「健康扶貧」工作。

醫療隊剛到德格縣人民醫院急診科時,發現科室就醫流程不是特別清晰,迅速幫助建立了清晰的預檢分診程序。

隨著醫療隊隊員們熱情耐心的診斷、教帶,德格縣、鄉醫療機構診療服務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比如,之前當地醫生不會使用影像檢測設備,病人做影像檢查需要奔波上百公裡到縣城,如今在片區中心衛生院就可以進行檢查,減少了病人的經濟負擔,也縮短了治療時間。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妍,為德格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帶去了微創生育調節類手術,31歲的澤朗江就接受了腹腔鏡下雙側輸卵管結紮手術,傷口很小,一個創可貼就能蓋住,既恢復得好,還減少了外出的麻煩。2020年1~4月,縣醫院婦產科手術同比增長了54%。

為了給德格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人才,幫助當地醫護人員取得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證,成都高新區對口支援醫療隊在完成醫院診治工作之餘,還為德格縣醫療系統需要幫帶的學員開展聯動直播培訓,培訓課件與影像資料均存儲在網絡伺服器上,可回放複習,為當地留下了看得見、聽得著、留得住的寶貴醫療教學資料庫。

德格縣城鳥瞰圖 龔自華 攝

達馬鎮衛生院院長姜濤說:「培訓老師展示了一個叫『腸繫膜血栓』的疑難病例,據說比較容易誤診。在老師的思路引導下,我也能準確地給出診斷意見並提出治療方案!」馬尼幹戈中心衛生院學員白瑪、張興志感慨:「經過這次培訓,我們答題的正確率大大提升,成都高新區的老師們讓我們對通過考試充滿了信心!」

支援隊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高新區醫療對口支援「傳幫帶」工程採用全新方式,進一步為德格培養一批「作風硬、實幹強、帶不走」的本地醫療專業技術人才,著力提升當地醫護人員的醫療服務水平,真正滿足當地群眾對健康生活的需求。

造夢未來 繡出教育之花

像很多貧困山區一樣,曾經的貧困農牧民家庭因為缺少經濟收入,加上思維方式限制,孩子的主要精力花在了放犛牛、挖蟲草上。「讓德格縣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把他們培養出來,是根本扶貧之策。」這是成都高新區支援德格縣的初心使命,也是支援隊的踐行指引。

成都高新區對口支援隊隊員和志願者一起,對當地兒童手把手輔導自我衛生護理和預防,大到生理衛生、防毒防愛滋等知識的培訓教學,小到洗手洗臉和刷牙,引導他們從習慣細節處進行改變。

經過支援隊教師團隊的用情用心傳授知識,加上孩子們的努力,有的同學勇敢舉手回答問題了,有的同學英語成績從50多分提高到100多分,還有同學從一單元測試的49分提升到期末的127分……這既使支教老師們的成就感倍增,也使孩子們的學習信心倍增。

當地孩子十分缺乏與外界的溝通交流,他們眼中的世界還沒有越過雀兒山。為此,支援隊積極對接各方資源,不斷組織學生到成都遊學、體驗生活、參與活動;也通過各種引進來、帶出去的雙向信息交流活動,為德格的貧困學子打開「希望之門」。

支援隊隊員、支教老師姚鴻源發揮自身足球特長,組建了德格縣城第一支校園足球隊,並利用課餘和周末無償指導學生訓練和開展足球體育課活動。由此,也給德格的孩子帶來外界更多的資源和平臺,組織當地少年足球隊乘飛機到成都高新區參加了2屆足球公益活動。

除了關注學生的成長,支援隊也特別關注當地教師隊伍的成長。僅2018年以來,支援隊教師團隊輾轉全縣37所學校,開展教師學科知識能力培訓等專題講座72堂,示範課、公開課上了388節,聽課評課948節,累計指導教師近2200餘人次,力爭為德格教育留下一批「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

8年來,在支援隊教師的傾力付出下,德格縣已有上百名學生考上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央音樂學院等高等院校,成都高新教育人「立德樹格、惟高惟新」教育扶貧理念在德格閃閃發光。

編輯 冉暉昱 傅可

校對 羅夢丹 全威帆

審核 黃鑫

更多內容·12月刊目錄>>>

相關焦點

  • 雀兒山高度(時代楷模)
    周 兵攝川西高原,雀兒山。陽光下,雪峰聳入藍天,川藏公路絲帶一樣在五千米海拔上繚繞。鏡頭裡的雀兒山風景如畫,但在過往司機的眼裡,這是令人不寒而慄的危險路段。那些年,隔些時候就會聽說,有人因為高原反應或行車遇險,在這裡長眠不醒。
  • 四川省甘孜州鄉城縣圍繞「三個最大」奏響脫貧摘帽最強音
    2018年,該縣把脫貧摘帽作為全縣頭等大事和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圍繞脫貧攻堅最大政治責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發展機遇,萬眾一心發起脫貧摘帽攻堅戰。歡樂的宴會(鄉城縣委宣傳部 供圖)  以最大政治責任為導向,發起「四大戰役」  該縣始終落實「1+8+12+22」攻堅指揮體系,接力發起「春季攻勢」「夏季戰役」「秋季攻堅
  • 雀兒草成為村民的「致富草」
    「真沒想到,在我們這隨處可見的雀兒草還能賣錢。現在,寨子裡好多在家帶娃娃的婦女和老人都在採摘,雀兒草已經成了我們村增收的『致富草』了。」每天清晨,天剛蒙蒙亮,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村民胡伯會就背上背篼上山了。在山坡上,他熟練地將雀兒草的嫩芽尖摘下放入筐中。
  • 麻求生:雀兒寨永遠的守巢人
    「紮根農村,立志雀兒,是我一直堅守的信仰。」麻求生感嘆道。眼前的麻求生,身材瘦弱,皮膚黝黑,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剛從任教42年的雀兒村小學退下來的他,身退心不退,正與學校商量以另一種身份回來任教,餘生繼續做雀兒寨鄉村教育的守巢人。麻求生口中的雀兒寨,屬鳳凰縣禾庫鎮,是一個典型的苗寨。
  • 小時候的樂趣:「上山掏雀兒,下河洗澡兒」的事你幹過嗎?
    所謂雀(讀qino)兒,這些都是蘭州話,大體指一些乾旱山地棲息的野禽,有麻鵝子、蠟嘴子、金翅子、火食架架(大山雀)、土百靈以及野鴿子、紅嘴鴉兒等。山是黃土山,沒有樹林,只有野草和一些耐旱的小灌木,稱之為「刺棵子」,因為有些鳥巢就築在懸崖上,藏在「枯泉」(山洪衝刷而成的井狀深坑)裡,躲避天敵。
  • 《裝臺》三集過後,堪稱經典,陝西文化硬菜,大雀兒墩墩都是亮點
    電視劇《裝臺》的主角們性格明確,故事內容具備地氣精神,已經毋庸置疑。作為一部眾生相的影視劇作品,該劇在配角演員的故事內容上,也是非常具備真實味道。很多內容,都是能夠讓觀眾信服的。比如,已經播出的三集劇情當中,其實就有兩組人物,是成互文關係的。第一組,是順子和疤叔。第二組,是大雀兒和墩墩。這種性格互文,是一般電視劇作品當中所少見的。
  • "金絲雀",雀兒歡
    >金絲吐豔,雀兒歡騰
  • 說說《裝臺》裡面的小人物,大雀兒勤勞善良印象深刻
    該劇根據陳彥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裝臺人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以及古城西安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故事。很多觀眾很可能會把焦點集刁順子和蔡素芬身上,因為他們畢竟事主角,更受關注也是自然的,對他們的評論話題也自然會多一些。既然大家都關注他們比較多,我就不打算再絮叨他們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說說劇中不太起眼的小角色——「大雀兒」。為什麼要說他呢?
  • 我和我的村莊丨熱炕頭兒上聽大頂子山下的故事
    如今,村裡不僅實現了摘帽脫貧,同時蓋起了新房,硬化了道路,建起了辣椒加工廠、旅遊影視基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駐村5年,冷書記用相機拍下小南河四季更迭的風景,拍出小南河村的新產業,也拍了一個特別的攝影展。 「全家福」是小南河村年三十兒一道特殊的「大菜」。五年來,每到年三十兒,冷書記就走家串戶拍下了一戶戶變化、一張張笑臉。現在的小南河村自然、自足、自養、自樂,小南河人越來越有精氣神兒,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 十八軍162團:大戰「川藏天險」雀兒山
    圖為進藏部隊修路 圖片來源:人民網  1951年10月,甘孜機場基本竣工,為了儘快地貫通川藏交通,162團同54師的兄弟部隊一起,去執行年前打通風雪瀰漫的雀兒山任務。  「登上雀兒山,伸手能摸天,一步三喘氣,頭暈加目眩,四顧霧茫茫,風雪瀰漫漫,深溝天壑多,斷崖峭壁連。」雀兒山,海拔5047米的埡口,峰巒險峻、地勢高寒、氣候惡劣、嚴重缺氧,每年有八九個月被雨、雪、冰雹所封鎖,被人們看作是川藏路上的一道天險。  「壽亭在完成修築二郎山、修建甘孜機場等任務後,又率領162團和兄弟部隊的同志們一起投入了打通雀兒山的戰鬥。
  • 禾雀花開的日子,總在春暖花開之際
    冬意猶在、乍暖還寒的日子裡,耳根處多了幾句人們談及禾雀花盛開的聲音。恰逢三五知己決意驅車前往廣州天鹿湖野郊森林公園觀禾雀花,隨往。登山覓徑,一路 「拈花惹草」,然未見禾雀花之蹤影,卻被山間清新的空氣衝淡了失望之情。
  • 老北京麻雀稱"老家兒雀兒" 啄木鳥叫"笨叨木"
    老北京麻雀稱"老家兒雀兒" 啄木鳥叫"笨叨木"   老北京話帶兒音,在清代稱為「京片兒」或「官話」,在清代以前的明代官話應是安徽語音,又如宋代官話是河南語音,皆與皇帝的籍貫有關係。
  • 《裝臺》大雀兒把妻子「託付」給刁順子,這麼「愛妻子」,值嗎?
    他想要牛氣一會,這會是真心的,下了決心的。就算「狗日的」「寇鐵」打電話讓他去裝臺,他根本就不甩,不好意思,老子沒空!一句話,讓平時趾高氣昂,神氣十足的寇鐵也摸不著頭腦,終於吃了次癟。這個時候,應該是順子這一生活得最輕鬆,最愉快,最自在的時候,三個字,「挺起來」了!然而,偏偏就是這個時候,大雀兒帶著妻子,女兒進城裡來了。
  • 《裝臺》:大雀兒的計劃,出了兩個意外,小看刁順子了
    這其中裝臺班子的二號人物,工作吃苦耐勞,生活積極樂觀,對家庭充滿責任感的大雀兒,是最讓觀眾意難平的角色。也是劇中,最悲劇的角色。  和刁大軍相比,大雀兒這輩子沒有風光過,沒有享受過,最後一刻也沒有家人陪伴在身邊。而他拼盡了自己所有的一切,失去了健康,最終換來的不過是八萬塊錢,女兒手術費用的四分之一。
  • 《裝臺》:大雀兒去世讓人痛惜,刁順子蔡素芬離婚令人可惜
    不管是刁大軍的病倒、一病不起,還是大雀兒的猝然離世,還是刁順子和蔡素芬的離婚,這些不幸,也都是冥冥之中註定的。拆東牆補西牆的大軍,表面上風光無限,卻是一個實打實的賭徒,對於這樣的結果既讓人憐惜,又讓人憤慨。可是大雀兒這樣的好人,猝然離世,著實讓人感覺到一絲命運的不公。讓人慨嘆:短暫和無常才是真實的人生。
  • 《裝臺》大結局:大雀兒病逝,菊花趕走周桂榮,順子最終孤獨終老
    其實大雀兒他們也並非不想自己幹,那樣還能多掙兩個錢。但現實是劇團就認順子,沒有順子,大雀兒他們又攬不到活,所以這就讓他們備受煎熬。順子是一個心軟的人,特別是他看到了大雀兒女兒的真面目之後,硬是被嚇了一跳。這一追問,順子才知道,原來大雀兒的命比他苦多了。大雀兒進城務工,目的就是為了掙錢,給他臉部燒傷的女兒做手術。
  • 講述佛坪一線故事 助力陝西脫貧攻堅
    9月5日下午,在《我和我的祖國》的深情旋律中,2019年「鏡頭中的脫貧故事」網評引導活動在佛坪啟動。在活動的全景式直播主會場,由三位專家共同組成故事「推薦人」,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分別推薦了關於農村醫療、貧困戶脫貧和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故事。此次活動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主題,通過講述佛坪縣的一線故事、總結脫貧經驗,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切實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脫貧戰線上的「巾幗鐵娘子」:「繡花」功夫繪扶貧畫卷
    氣溫驟降,這兩天潘銀花的工作很忙,但她有點放心不下陳閘村76歲的貧困戶汪秀英。一方面突然冷了,她很掛念汪奶奶身體好不好;另一方面,每月這時,她都會定時給汪奶奶送眼藥水。所以,預約採訪時,潘銀花說乾脆直接約在村裡吧。她說,貧困戶家變化可大了,她也很想讓記者們一起上門看看貧困戶的改變,「不僅家裡變好了,精神面貌變化更大。」
  • 「雀紅」人物茶,做舌尖上的美德,講另一片茶葉的故事
    息心齋茶文化公司2019年在成都天府新區成立雀紅茶葉股份公司,2015年牽頭成立蒲江縣雀紅茶葉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位於蒲江縣長秋山脈光明鄉金花村,四川省AAA櫻桃山風景區,合作社成員123名,其中農民有108人,650畝茶山,海拔600米——1200米,北緯30°,基地植被上有馬尾松、中有櫻桃樹、下茶樹形成的葉面肥立體種植,是全國最具有特點的茶葉種植基地。
  • 《裝臺》:蔡素芬刁順子離婚,刁順子兄弟大雀兒去世,淚崩了
    不過更為糟心的是好兄弟大雀兒的不幸離世。對於大雀兒來說,其自身的病症早已預料,但是起初大家認為只是大雀兒太累太困睡著的緣故,殊不知這是發病的症狀。如今在北京又一次發病,依然沒有引起大家注意。大雀兒為了滿足女兒的心願,前往遊樂場玩樂,沒想到這一玩卻是永別了。大雀兒徹徹底底倒在了遊樂場,年輕的生命就此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