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軍162團:大戰「川藏天險」雀兒山

2021-01-16 中國西藏網

  在面臨川西剛解放,祖國大陸上的解放戰爭基本結束時,國家進入恢復時期。為早日解放西藏人民,完成統一祖國大陸的偉大事業,黨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澤東主席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修築川藏、青藏公路。

  自古以來,西藏和內地之間山脈縱橫,高峰林立,阻隔著西藏和內地的往來。1950年人民解放軍進藏之前,從成都到拉薩往返需一年之久,山高水遠,路途漫漫,行走在高山峽谷間,不知有多少群眾趕著犛牛,背著東西,途中遇險,葬身於此。在此條件下,進藏部隊和駐青海部隊,擔負起了勘測和修築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重任。

  二野十八軍遵照毛主席「一面進軍,一面修路」的指示,執行搶修川藏公路的任務。這是一條世上最險峻、最壯美的「天路」。冬季大雪封山,夏季塌方、泥石流不斷,漫漫川藏線,地貌奇特,驚險相伴,工程之艱難世界罕見。擔任進藏任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為開闢「天路」經歷了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


圖為進藏部隊修路 圖片來源:人民網

  1951年10月,甘孜機場基本竣工,為了儘快地貫通川藏交通,162團同54師的兄弟部隊一起,去執行年前打通風雪瀰漫的雀兒山任務。

  「登上雀兒山,伸手能摸天,一步三喘氣,頭暈加目眩,四顧霧茫茫,風雪瀰漫漫,深溝天壑多,斷崖峭壁連。」雀兒山,海拔5047米的埡口,峰巒險峻、地勢高寒、氣候惡劣、嚴重缺氧,每年有八九個月被雨、雪、冰雹所封鎖,被人們看作是川藏路上的一道天險。

  「壽亭在完成修築二郎山、修建甘孜機場等任務後,又率領162團和兄弟部隊的同志們一起投入了打通雀兒山的戰鬥。部隊到達這裡時,雖然已經是十月上旬,但它早已銀裝素裹,平地積雪2至3米,凍土硬似鋼板,施工真是困難重重啊!」十八軍進藏女兵、原十八軍54師162團政委翟壽亭妻子李桂榮回憶道。

  就在此時,從北京和西南局傳來黨中央、毛主席對築路部隊的指示和鼓勵,部隊及時組織學習中央領導的指示,幹部戰士進一步認識了搶修川藏公路的重大意義,戰士們說:「雀兒山再高,沒有咱的信心高,雀兒山石頭再硬,沒有咱的意志堅。」


圖為十八軍築路部隊在絕壁上鑿路 圖片來源:《中國西藏》雜誌

  「部隊沿山扎帳篷,樹枝鋪在雪地上好像鋼絲床。」施工中,同志們以熱血擋冷風,沒有水就化雪吃。由於山高陡峭,人沒處站,就把繩子拴在腰間,懸空打炮眼。「當時也沒有機器,打炮眼的時候就是用鋼釺和掄大錘鑿一個洞,然後放上炸藥炸。有的時候人夠不著,就在身上拴根繩子,另一頭栓到樹上或者石頭上,把人吊在半山腰打炮眼。因為打炮眼的過程中會震動,有的樹和石頭就會晃動,有時候連人帶樹就一起摔下來了。當時人掛在半山腰,就像葡萄一樣。爆炸的時候,碎石到處都是。當時挑石頭需要扁擔,一個人能挑兩筐,背的話就不能背這麼多,戰士們就去砍樹枝回來做扁擔。我愛人就擅長做這些,不知道編了多少筐,做了多少副扁擔。當時每個人挑的扁擔負重都沒有下過100斤。」李桂榮回憶道。

  如鋼鐵般的凍土,一鎬下去震得虎口欲裂,僵凍麻疼十分難忍。在翟壽亭的發動下,戰士們冒著高山嚴重缺氧的生命危險,爭先恐後地攀到險山砍伐樹木,肩扛人抬弄回去燒化凍土,大大提高了工程進度。「對斜坡線上的沼澤地,深達1至2米的爛泥,戰士們還得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凜冽寒風,赤腳跳到冰冷刺骨的泥水裡去作業。」

  這段工程對部隊來說是個嚴峻的考驗和鍛鍊。搶修公路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激勵著每個人,全體指戰員高度地發揚了愛國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投入到革命英雄主義的勞動競賽之中。

  可隨著公路向前延伸,當時運輸補給越來越困難,糧食不能按質按量供給。同志們過於勞累,體力消耗嚴重,不少同志生了病,有的身體浮腫,臉面黃瘦。「在戰爭年代早就得了胃病的壽亭,病情更加嚴重,可他要炊事班給其他同志做病號飯,自己卻吃簡便的素食,從不給炊事班添麻煩。為減少病號,壽亭親自參加值班守夜,深夜巡視帳篷,為同志們包紮好頭上的禦寒毛巾,替戰士們蓋好被子,生怕同志們受涼凍病了。」


圖為翟壽亭(前排左一)與戰友的合影 圖片由翟壽亭之女翟新利提供

  雀兒山打通後,部隊開回玉隆休整。1952年春,部隊又要徒步行進,翻過雀兒山去繼續執行修路任務。「當時有個幹部去師裡辦事時順便向師長反映了壽亭的身體狀況,師長很乾脆地批給了一匹馬,說今後不準壽亭走路,要騎馬做指揮,這個工程目前不能離了他。這位幹部騎著馬回來,告訴壽亭說這是師裡專批給你的。我愛人把他批評了一頓,說這麼多戰士大家都能走,就我不能走嗎?誰讓你跑去叫苦了?我不騎!馬讓病號騎,用來馱物資。軍人就要像個軍人樣!」於是,他沒有騎馬而是和其他團指戰員一樣,一步一步地堅持翻越過了海拔5047米高度的雀兒山埡口。(中國西藏網 記者/孔夏 吳建穎 講述者/十八軍五十四師162團政委翟壽亭之妻李桂榮 )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砥礪奮進70年】回望十八軍進藏 追憶崢嶸歲月
    這支部隊就是十八軍。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重溫歷史,我們會發現,十八軍的故事,那些紅色革命歷史從未走遠,他們精神的種子已深深植根於每個人的心中。  還記得我們用腳步丈量的幾千公裡進藏路嗎?
  • 雀兒山高度(時代楷模)
    周 兵攝川西高原,雀兒山。陽光下,雪峰聳入藍天,川藏公路絲帶一樣在五千米海拔上繚繞。鏡頭裡的雀兒山風景如畫,但在過往司機的眼裡,這是令人不寒而慄的危險路段。那些年,隔些時候就會聽說,有人因為高原反應或行車遇險,在這裡長眠不醒。
  • 麻求生:雀兒寨永遠的守巢人
    「紮根農村,立志雀兒,是我一直堅守的信仰。」麻求生感嘆道。眼前的麻求生,身材瘦弱,皮膚黝黑,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剛從任教42年的雀兒村小學退下來的他,身退心不退,正與學校商量以另一種身份回來任教,餘生繼續做雀兒寨鄉村教育的守巢人。麻求生口中的雀兒寨,屬鳳凰縣禾庫鎮,是一個典型的苗寨。
  • 《裝臺》:大雀兒的計劃,出了兩個意外,小看刁順子了
    這其中裝臺班子的二號人物,工作吃苦耐勞,生活積極樂觀,對家庭充滿責任感的大雀兒,是最讓觀眾意難平的角色。也是劇中,最悲劇的角色。  和刁大軍相比,大雀兒這輩子沒有風光過,沒有享受過,最後一刻也沒有家人陪伴在身邊。而他拼盡了自己所有的一切,失去了健康,最終換來的不過是八萬塊錢,女兒手術費用的四分之一。
  • 雀兒草成為村民的「致富草」
    「真沒想到,在我們這隨處可見的雀兒草還能賣錢。現在,寨子裡好多在家帶娃娃的婦女和老人都在採摘,雀兒草已經成了我們村增收的『致富草』了。」每天清晨,天剛蒙蒙亮,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村民胡伯會就背上背篼上山了。在山坡上,他熟練地將雀兒草的嫩芽尖摘下放入筐中。
  • 翻越十八軍「進藏最高山」:撫今追昔憶英雄(圖)
    因為翻越此山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的是人和自然進行一場力量和意志的較量。  在丹達山上,曾經有這麼一個標語,「丹達山高六千三/進軍西藏第一險/英雄踏破三尺雪/浩氣驚碎美帝膽/亞東部隊政治部宣。」這是十八軍官兵們在翻山時留下的。雖然僅有20多個字,但是卻耗費了他們整整1個小時的時間。魏克在其《昌都到太昭沿途見聞》一文中詳細描述了當時十八軍官兵們寫標語時困難的情形。
  • 花中奇葩,禾雀花
    「遠看『禾雀』群群聚,近觀原是花瓣香……每年三四月,正是天鹿湖郊野公園禾雀花盛開的時節,像長蛇般的藤蔓飛架於山澗,盤繞在古樹上,枝條上垂下成串成坨的禾雀花,每一朵小花的花萼、花瓣、 花蕊都活像是一隻小鳥的鳥頭、翅膀和長長的尾巴,酷似一群禾雀棲息在-塊,栩栩如生,如見其動,如聽其聲,惟妙惟肖,讓人叫絕
  • "金絲雀",雀兒歡
    >金絲吐豔,雀兒歡騰
  • 這個軍比整編74師還牛,有個團被稱老虎團,全軍覆沒也不鬆口
    說起來在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有五大主力,其中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七十四軍,十八軍五支部隊,當然這五支部隊中,新一軍和新六軍都是曾經參與過緬甸戰場的部隊,後來在印度接受過美軍的訓練,清一色的美式裝備,而第五軍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機械化部隊,軍長為杜聿明,也曾參加過滇緬戰役,新一軍和新六軍算起來還是以第五軍作為搖籃
  • 《裝臺》大結局:大雀兒病逝,菊花趕走周桂榮,順子最終孤獨終老
    其實大雀兒他們也並非不想自己幹,那樣還能多掙兩個錢。但現實是劇團就認順子,沒有順子,大雀兒他們又攬不到活,所以這就讓他們備受煎熬。順子是一個心軟的人,特別是他看到了大雀兒女兒的真面目之後,硬是被嚇了一跳。這一追問,順子才知道,原來大雀兒的命比他苦多了。大雀兒進城務工,目的就是為了掙錢,給他臉部燒傷的女兒做手術。
  • 十八軍的覆滅:淮海戰前胡璉離職,劉伯承說拼光中野也要打掉它
    1947年冬,國民黨為了扭轉軍事上的失利,將各整編師一律編為軍,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編十一師升為十八軍。作為軍長的胡璉此時成了國民黨的「救火隊長」,針對胡璉所部戰鬥力極強的特點,毛澤東提出了「拖死胡璉」的戰法,即不與之作面對面的硬拼,他在一份下發給部隊的文件中批示「十八軍胡璉,狡如狐,勇如虎,宜趨避之,以保實力,待機取勝。」
  • 小時候的樂趣:「上山掏雀兒,下河洗澡兒」的事你幹過嗎?
    所謂雀(讀qino)兒,這些都是蘭州話,大體指一些乾旱山地棲息的野禽,有麻鵝子、蠟嘴子、金翅子、火食架架(大山雀)、土百靈以及野鴿子、紅嘴鴉兒等。山是黃土山,沒有樹林,只有野草和一些耐旱的小灌木,稱之為「刺棵子」,因為有些鳥巢就築在懸崖上,藏在「枯泉」(山洪衝刷而成的井狀深坑)裡,躲避天敵。
  • 探秘軍山鳥類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軍山景區早已成了鳥兒們的天堂,戴勝、黃鸝、雀鷹以及其他多種鳥兒都來軍山做過客,甚至安過家。
  • 脫貧故事 | 雀兒山上接力 下足繡花功夫
    滑動查看更多 雀兒山上接力 下足繡花功夫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 成都高新區在德格縣援建的犛牛奶加工廠 於譚陽 攝 高新精神 繡出產業主幹 成都高新區,四川省新經濟的前沿陣地,技術、資本、智慧的集聚區;雀兒山
  • 《裝臺》大雀兒把妻子「託付」給刁順子,這麼「愛妻子」,值嗎?
    然而,偏偏就是這個時候,大雀兒帶著妻子,女兒進城裡來了。是他們,又徹底讓他在一次淪陷進去了。是大雀兒一家的困境,是大雀兒的女兒的悽慘,悲哀,和兄弟們的求情,讓他再次失足。沒辦法,誰叫你心軟,誰叫你是刁順子,誰叫你願意為兄弟兩肋插刀呢?
  • 志願軍全殲北極熊團,27軍兩個主力師被打殘,上萬人傷亡
    志願軍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副司令陶勇,由20軍,26軍,27軍組成,在入朝之前,三個軍都做了調整,各個團,各個營都是四四制,甚至是五五制,九兵團入朝總兵力達到了15萬人。九兵團入朝之前,作為攻臺主力,一切戰備訓練都是為解放臺灣準備的,但是由於前方戰況緊急,這些來自南方的部隊官兵還沒有來得及換冬裝,以及做好在高寒地區的戰鬥準備,就匆匆北上。
  • 說說《裝臺》裡面的小人物,大雀兒勤勞善良印象深刻
    今天我想和大家說說劇中不太起眼的小角色——「大雀兒」。為什麼要說他呢?不為別的,就是因為他那勤勞樸實、敢於擔當、嘴上不說卻把愛與情深埋心底的行為,讓我身為感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起大雀兒,這個角色的設定還是讓觀眾印象蠻深刻的。他飯量很大卻一直在省吃儉用以攢錢為目的。他有一個女兒,在兩歲時被火燒傷,治療和植皮需要昂貴醫藥費,大雀努力掙錢,節儉度日就是為了女兒治病。
  • 紅五軍湘北獨立團智取雞籠山
    1929年,彭德懷率領的工農紅軍第五軍曾在這裡組織貧困百姓鬧革命。1930年,先後吸納陳文恆、姚天才等7位農民知識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中共蘇維埃壁山區委員會宣告成立,並相繼成立了農民協會、共青團、兒童團、婦委會,湘北紅色革命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
  • 《裝臺》:大雀兒去世讓人痛惜,刁順子蔡素芬離婚令人可惜
    不管是刁大軍的病倒、一病不起,還是大雀兒的猝然離世,還是刁順子和蔡素芬的離婚,這些不幸,也都是冥冥之中註定的。拆東牆補西牆的大軍,表面上風光無限,卻是一個實打實的賭徒,對於這樣的結果既讓人憐惜,又讓人憤慨。可是大雀兒這樣的好人,猝然離世,著實讓人感覺到一絲命運的不公。讓人慨嘆:短暫和無常才是真實的人生。
  • 老北京麻雀稱"老家兒雀兒" 啄木鳥叫"笨叨木"
    老北京麻雀稱"老家兒雀兒" 啄木鳥叫"笨叨木"   老北京話帶兒音,在清代稱為「京片兒」或「官話」,在清代以前的明代官話應是安徽語音,又如宋代官話是河南語音,皆與皇帝的籍貫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