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十八軍「進藏最高山」:撫今追昔憶英雄(圖)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從邊壩縣城所在地草卡鎮出發,大約半個小時,就到了位於夏貢拉(又名「丹達山」)東麓的村莊——丹達村。

  這裡原是進藏路上的一處著名驛站「丹達塘」。不過,現在的丹達村,已經是經過整體搬遷後的丹達村,不在史料記載中的「丹達塘」的位置。原來的丹達村就在現在丹達村附近的山溝裡。從山上向下望去,原先密集的村居在暮色中靜靜佇立,片片殘垣斷壁顯得有些蒼涼。只有村邊的麥曲河水,還在不停地譁譁流淌。

  邊壩縣縣委宣傳部部長吳平告訴記者,之所以要整體搬遷,主要是考慮到該村原來的位置正處在山谷裡,有遭受泥石流的危險,可能危及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為了能更直觀地了解丹達村原址的真實情形,村裡73歲的老人次旺貢覺和76歲的老人羅布次仁主動帶領我們去位於山谷中的原丹達村。就在這個時候,一件令我們感到驚訝的事情發生了:當我們邀請兩位老人坐我們的車同行時,兩位老人卻婉言拒絕了,只見他們敏捷地登上了在一邊等候的自家的坐騎——摩託車,一溜煙地沿著蜿蜒的山路向山下疾馳而去。

  因為搬遷的緣故,曾經繁華熱鬧的「丹達塘」,這時顯得有些清靜與寂寥。要知道,這個如今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村落,歷史上曾經留宿了多少官員和商旅,以往他們在翻越丹達山之前,必須要在這裡留宿一晚。

  從丹達塘向山上仰望,茫茫蒼蒼的丹達山層巒疊嶂,一峰更比一峰高,山上的積雪看起來晶瑩美麗,尤其是在藍天紅日映照下,真是壯觀極了!在半山腰,一條廢棄的若隱若現的騾馬驛道顯得有些荒涼,它像一條蜿蜒曲折的帶子,緩緩地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因為新公路的通行,它給世人留下的只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

  表面上看,丹達山確實雄偉壯麗,美得妙不可言,可如果真要爬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翻越此山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的是人和自然進行一場力量和意志的較量。

  在丹達山上,曾經有這麼一個標語,「丹達山高六千三/進軍西藏第一險/英雄踏破三尺雪/浩氣驚碎美帝膽/亞東部隊政治部宣。」這是十八軍官兵們在翻山時留下的。雖然僅有20多個字,但是卻耗費了他們整整1個小時的時間。魏克在其《昌都到太昭沿途見聞》一文中詳細描述了當時十八軍官兵們寫標語時困難的情形。

  關於十八軍官兵翻山時的情況,王先梅在其《從昌都到拉薩》一文中這樣寫道:「在丹達塘經過實地勘察和調查,從中路到太昭,要翻越四座大山,其中東貢拉(也叫丹達山)山高路險,終年積雪,行走極為艱難……由於山上寸草不生,領導動員全體人員背柴上山。原來每人都背著槍枝、被服和乾糧,負重已達到七十多斤,後來再加上一捆柴,就是八九十斤重了。爬到第三峰時,由於氣壓低,高山缺氧,使人感到胸悶、頭暈、手臉發麻。臉和手指甲均呈現絳紫色。人馬呼吸急促,心臟好像要跳出軀體,走上十步、二十步,就得停下來喘幾口粗氣,稍事休息。回頭一望,四周山頭盡在眼下,覺得頭暈眼花,心跳不止,許多同志幾乎是在爬行了。就連平時習慣高原氣候的騾馬,也急喘起來。缺乏高原行軍經驗的漢族同志建議王其梅政委坐下休息,幸虧有熟悉高原氣候的平措旺階同志同行,他們知道,在空氣稀薄的山頂,一坐下來就有生命危險。」

  「當年十八軍到達這裡時,周圍的群眾很快就圍攏來了,有的是來看熱鬧的,有的是來賣東西的,看到他們雖然穿得破破爛爛的,但衣服很整潔,紀律也很嚴。他們在這裡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翻山了。」 羅布次仁回憶起當年見到十八軍官兵的情形時如是說。

  次旺貢覺老人深有感觸地說,以前翻越丹達山非常的困難。在翻山之前,必須要先在丹達塘住宿一晚,儲備好體力和乾糧,第二天早上6點多就要開始翻山,如果天氣好的話,下午3點多才能到達山那邊的查蘭松多,如果天氣不好,或者是冬天的話,至少也得12個小時才能到達。

  說起丹達山的艱險,羅布次仁老人補充說道,時間長不是問題的關鍵,山上道路也非常的危險,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墜入懸崖,此外,山上還有狗熊經常出沒,所以,以前要想翻山還必須得結伴而行,不然就有被狗熊襲擊的危險。因此,那個時候,我們村雖然與查蘭松多只有一山之隔,但村民們之間的聯繫非常少。

  是啊,丹達山因為難以翻越而出名,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村裡的這座僅保留了殘垣斷壁的小廟已經告訴了我們一切。

  在丹達村舊址,有一座僅剩殘垣斷壁的小廟。據有關史料記載,這座小廟裡面供奉著一個死在丹達山的漢人。相傳此人姓彭,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個參軍,在從四川往拉薩押運駐藏大臣衙門官員的薪俸餉銀過丹達山時,因雪太大,糧餉和人一起墜落雪窟之中,來年冰雪融化,才被人發現。他的屍體被移到丹達塘安葬,並修廟堂一所,內塑參軍像,當地人奉參軍為山神。自此以後,入藏清軍和群眾翻越夏貢拉(丹達山)時,都要到丹達廟求山神保佑,平安過山。據傳乾隆年間,清軍入藏反擊廓爾喀軍入侵,翻越夏貢拉山時,也到丹達廟祈禱,部隊順利通過。後來清軍將領奏請乾隆皇帝撥出專款,春秋致祭,乾隆還御書「教禪假柔」匾額懸於廟堂。

  正當記者沉浸在對歷史的回憶中時,兩位老人竟不約而同地問了一個相同的問題:「你說當年解放軍吃得那麼少,穿得那麼爛,也沒有去廟裡拜佛燒香,可他們就那麼順利地翻越過去了。難道解放軍真的是神仙,身上有特異功能嗎?」

  實際上,解放軍不是神仙,身上也沒有特異功能。可他們就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又是在「正二三、雪封山」的季節翻越了此山。他們能夠把丹達山踩在腳下,靠的不是神的力量,也不是他們身上有特異的功能,他們靠的是科學及時地總結經驗,更重要的是官兵團結互助和高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從四川樂山到甘孜,再從甘孜到昌都,十八軍官兵跨越了無數的高山,並在翻山越嶺的過程中,及時總結了經驗。比如,他們發現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上不宜多停留休息,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儘快通過「死亡地帶」,不會過多停留;據王貴在其《十八軍先遣偵察科進藏紀實》一書中回憶,從丹達山底爬到最高的一個埡口,他們共走了7個小時。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他們仍然豪氣滿懷,高唱「不怕那風來吹呀,不怕那雪花飄」,表明他們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心!

  正在沉思之際,有人突然拍了拍記者的肩膀。原來是次旺貢覺老人。

  「我們現在再也不走這條騾馬驛道了。因為我們有了新的路,這條新路從我們的新村直接通向山的那一邊。現在大家的生活好了,道路也平坦寬闊了許多。村裡家家戶戶都有摩託車,到山那邊一個小時左右就到了。而且我們進城都是坐汽車或者騎摩託車,再也不用走路了。」說這些話的時候,老人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採訪結束的時候,我們依然注目著那條古老的騾馬驛道,想像著那些堅毅、樂觀的十八軍官兵勇攀丹達山的情景。在他們翻越這座大山60年後,西藏這塊土地上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還有他們留下的後來被稱為「老西藏精神」的寶貴財富……

  丹達山

  丹達山,藏語名為「夏貢拉」,是念青唐古拉大山脈的一個山口,海拔5900多米(號稱6000米),此山脈是怒江水系和雅魯藏布江水系的分水嶺。以東的河水經丹達塘流到邊壩河,最後匯入怒江;以西的河水則經恩朱格、阿蘭多流往波密地區,最後匯入雅魯藏布江。這座山也是整個十八軍進軍西藏途中最高的一座大山。(記者 高啟龍 崔士鑫 張曉明 溫凱)

相關焦點

  • 【砥礪奮進70年】回望十八軍進藏 追憶崢嶸歲月
    圖為進藏部隊過冰河、翻雪山,奮勇前進。  這支部隊就是十八軍。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重溫歷史,我們會發現,十八軍的故事,那些紅色革命歷史從未走遠,他們精神的種子已深深植根於每個人的心中。  還記得我們用腳步丈量的幾千公裡進藏路嗎?
  • 十八軍162團:大戰「川藏天險」雀兒山
    1950年人民解放軍進藏之前,從成都到拉薩往返需一年之久,山高水遠,路途漫漫,行走在高山峽谷間,不知有多少群眾趕著犛牛,背著東西,途中遇險,葬身於此。在此條件下,進藏部隊和駐青海部隊,擔負起了勘測和修築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重任。  二野十八軍遵照毛主席「一面進軍,一面修路」的指示,執行搶修川藏公路的任務。這是一條世上最險峻、最壯美的「天路」。
  • 十八軍的覆滅:淮海戰前胡璉離職,劉伯承說拼光中野也要打掉它
    1947年冬,國民黨為了扭轉軍事上的失利,將各整編師一律編為軍,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編十一師升為十八軍。作為軍長的胡璉此時成了國民黨的「救火隊長」,針對胡璉所部戰鬥力極強的特點,毛澤東提出了「拖死胡璉」的戰法,即不與之作面對面的硬拼,他在一份下發給部隊的文件中批示「十八軍胡璉,狡如狐,勇如虎,宜趨避之,以保實力,待機取勝。」
  • 我國四大進藏鐵路,每一條都是超級工程,輻射藏南與阿克賽欽地區
    要談進藏鐵路,三弟就要先聊聊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有個頗為震撼的外號——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原腹地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最暖月平均溫度也不足10℃。大面積凍土和頻頻爆發的地質災害,讓這片區域成為了工程禁區,但中國卻通過一個個超級工程讓內地與南亞通過西藏連通,交流 由此有了更為便捷的通道。
  • 漢尼拔的戰爭,翻越阿爾卑斯山
    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2200多年,但是漢尼拔究竟是在哪裡翻越的阿爾卑斯山,至今為止眾多學者仍然在努力探索。目前來說主要有六種說法,在古代有兩種說法。關於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歷代說法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認為漢尼拔翻越的地點是在現在的聖伯爾納鐸山,羅馬歷史學家李維則認為是在聖伯爾納鐸山以南的蒙吉內夫羅。
  • 登山亦是一種參禪,我們翻越高山,只為看看山的那邊
    因為,我翻越高山,只為看看山的那邊。登山,說容易很容易,只要能走路就可以去,但是說不容易也不容易,因為他是一項充滿危險的運動。登山的過程,很累,是一項對體力和耐力要求很大的運動。有人說登山的過程猶如是一次煉獄,堅持下去,才能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 遊歷,穿越拉烏山高山草甸
    白雲藍天下,一片延綿起伏的高山草甸,遠處不時能見藏民夏牧時散羅棋布的白色氈房和成群牛羊在草原上自由的地漫步,充滿著自然祥和的氣息。因G318國道蜿蜒穿過拉烏山,來此遊玩除了芒康縣城內和周邊生活的藏民外,也吸引著全國各地自駕前往拉薩的遊客在此駐足觀光遊覽。高原草甸,並不像其他山那樣密綠蔥蔥,特色就是延續天際的綠色和漫山開滿的各式小花。
  • 翻越野人山時,中國遠徵軍曾遭遇過哪些恐怖的事?李明華是個亮點
    因為這是我們接受國際援助的最主要的通道之一!可惜,英軍指揮官亞歷山大貪生怕死,還沒見到日軍的刺刀,就一溜煙地跑了。這就使得日軍很輕鬆地切斷了中國遠徵軍的先頭部隊200師的退路和補給線。
  • 女子在博物館翻越護欄坐清末太師椅拍照:只圖好玩
    華商報安康訊 參觀博物館時,不顧警示標誌翻越護欄,並坐在展品中的一把清末太師椅上留念,女孩將照片發到自己的微博上後遭網友舉報。發現:多張照片中有「請勿翻越」等警示標識日前,安康市民馬女士瀏覽微博時,看到一網友發了一組拍攝於安康博物館的照片,「有好幾張是一個年輕女孩翻越護欄與展出文物合影,甚至有一張是女孩坐在一套樣子很古樸的太師椅上拍的。」隨後,華商報記者根據馬女士提供的截圖查詢到該女孩微博帳戶,經瀏覽發現,與博物館展出物品合影的女孩是博主本人。
  • 重溫紅色瞬間,銘記長徵精神:紅軍翻越過的幾十座雪山
    從今天開始,我們的「划船重走長徵路」體能大比武要進入第七個賽段、「夾金山段」的賽程了,之所以叫「夾金山賽段」,這是一段翻越重重雪山的艱難歷程——《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美國記者斯諾曾經統計過:紅軍在長徵途中一共翻越了18座山脈,其中5座是終年冰雪覆蓋的雪山。
  • 騎兵與軍馬的告別,戳中淚點……
    行舉刀禮迎軍旗軍旗獵獵、戰馬嘶鳴這場儀式上老兵們不舍地向朝夕相伴的「戰友」告別告別軍馬入伍之初從班長手中接過韁繩的那一刻起你便成了我身邊最親密的「戰友」我們並肩戰鬥、勇往直前奔騰於草原翻越過深溝無數次刀光劍影閃過
  • 2021年的許願瓶.陪你一起翻越前世今生
    許願瓶2021年的許願瓶你在我的囊中我的夢想在你的心中從此以後陪你一起翻越前世今生許願瓶2021年的許願瓶我有巴黎的夢如今你有城府如瓶元旦的大門開啟了我想陪你一起翻越前世今生漂亮的許願瓶#2021最想要#我最想要的是許願瓶。朋友們想要嗎?許一生夢想,許一世情緣。2021年的許願瓶,和往常沒有區別,除了傳遞情侶之間的情,就是前世今生的緣得以延續。
  • 【市民說創城】不翻越護欄 爭做文明市民
    在日常出行中,部分市民翻越護欄橫穿馬路,既威脅自身安全,又影響了城市的文明形象。 而部分市民圖一時的方便,心存僥倖心理,隨意翻越護欄、橫穿馬路。 市民 我覺得翻越護欄首先挺危險的,而且現在護欄有的也加的特別高,但是還看到有的人去翻越這挺高的護欄,我覺得這種行為是應該杜絕的
  • 列城第一場大雪來了,天寒地冷:印軍步槍被凍,印軍燒開水煮步槍
    我們可以從照片看到,這已經是第一場大雪了,周圍都是盤山路,而且路況很差,印軍運輸卡車就在盤山道上緩慢前進。 實際上拉達克主要特點就是高山,北面是喀喇崑崙山,南面是喜馬拉雅山西段。境內主要是海拔6000米的拉達克山脈,而且還是一個斜著的川字,因此,整個地形支離破碎,地形地貌非常複雜。
  • 這個軍比整編74師還牛,有個團被稱老虎團,全軍覆沒也不鬆口
    說起來在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有五大主力,其中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七十四軍,十八軍五支部隊,當然這五支部隊中,新一軍和新六軍都是曾經參與過緬甸戰場的部隊,後來在印度接受過美軍的訓練,清一色的美式裝備,而第五軍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機械化部隊,軍長為杜聿明,也曾參加過滇緬戰役,新一軍和新六軍算起來還是以第五軍作為搖籃
  • 媽媽帶著孩子在滾滾車流中翻越護欄 被罰款50元
    9月1日開始,鄭州市交警部門啟動專項整治行動,對行人翻越護欄交通違法行為進行專項整治行動。  9月1日16:00左右,交警二大隊民警翟傑斌帶領輔警宋爽,在隴海路和桐柏路交叉口向南100米的位置,對行人翻越護欄行為開展專項查處。  16:05左右,民警遠遠地看見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在車流中翻越護欄。
  • 最可怕敵人終於到來,幾十萬印軍面臨滅頂之災,這次莫迪求仁得仁
    而到那時,駐守在這裡的印度士兵也將不得不他們最可怕的敵人——凍傷。印度軍隊陷入嚴寒地獄對於駐守在印度北部高原山地地區的士兵來說,嚴寒氣候在過去許多年來一直都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可怕敵人。在1998年的印巴卡吉爾之戰中,由於缺乏合適的禦寒裝備,且對戰場情況估計不足,印軍因為凍傷而導致非戰鬥傷亡比起戰鬥傷亡,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儘管如今距離卡吉爾之戰已經過去了20多年,印軍也宣稱自己在禦寒防凍傷等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就眼下的實際情況來看,印度人所謂的「長足進步」或許採用的只是印度的衡量標準。
  • 隋朝末年的十八路反王,為何李淵能突圍而出?
    但和西晉一樣隋朝也是一個短命王朝,隋文帝死後他的次子楊廣即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隋煬帝,在位的十多年間隋煬帝修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西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搞得天下怨聲載道,不僅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些隋朝官員也紛紛舉起義旗,在歷史小說和評書中這些農民起義軍的首領被稱為「十八路反王」。
  • 山谷溪流,探釣「特級菜餚」軍魚,收穫500元一斤瀕危珍貴軍魚
    軍魚即光倒刺䰾,地方俗名青棍、黃娟魚、磚魚,坑堅、光眼魚、粗鱗魚等等,體稍呈圓筒形,吻較圓鈍,背鰭無硬刺,軍魚在背鰭起點處有一平臥向前的尖刺,埋於皮內,軍魚屬於中下層溪水魚類,軍魚喜歡生活於水流較急、礫石底質、水色清澈的泉水溪流中,軍魚是雜食性溪水魚類,食水生昆蟲和高等植物碎屑等為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