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是伴隨唐朝200年,揮之不去的夢魘

2021-01-10 歷史有趣壇

唐朝是我國歷史非常強大的王朝。縱觀唐朝200年滅東,西突厥,高句麗,薛延陀等30國,但有一王朝始終與唐朝紛爭不斷,這個王朝就是--吐蕃。

唐朝滅西突厥之戰,是控制西域,保障絲綢之路的重要一戰

唐朝曾向強大的東突厥稱臣,後來只用三年,就滅掉東突厥

吐蕃是統治青藏高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其來源至今沒有一個得到各界廣泛認同的觀點,「吐蕃」一詞至唐朝才見諸史料,之前史籍中並無相似讀音部族出現,因此吐蕃可能是中華文明中一個獨立發展的支系,早期可能局限於西藏南部地區,因山河隔絕與中原文明幾乎沒有交流,直至初唐時期,吐蕃勢力才發展到青藏高原邊緣。

與匈奴、突厥等典型遊牧聯盟不同,吐蕃是一個農牧二元複合體,經濟結構相對穩定,既能組織強大騎兵,也能自力生產配備精良武器,甚至有一定文化輸出能力。

松贊幹布,西藏歷史上最重要、最廣為人知的藏王。他遷都邏些(今西藏拉薩),平定吐蕃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隸主統治的吐蕃王國。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

吐蕃為了發展,松贊幹布盯上唐朝的的廣大疆土,開始攻略大唐的青海道。青海道,比鄰安多藏區,向北可通西域、向東可就河西。

638年秋,松贊幹布藉口唐朝屬國吐谷渾從中作梗,親自指揮大約20萬吐蕃軍,開始攻擊唐朝的松州(今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並要求唐朝送嫁公主。唐太宗派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指揮5萬軍隊,援救松州。打敗吐蕃軍。

松贊幹布在恐懼中退出唐境,派特使到長安道歉,但再次要求和親。李世民考慮到還要面對薛延陀、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希望穩定次要方向形勢,同意公主下嫁。

641年,文成公主下嫁到吐蕃,松贊幹布非常高興,為文成公主建立了一個宮殿,還在見公主時穿漢服。並為公主免除了一些討厭的習俗。

此後唐太宗在位期間,唐朝與吐蕃進入蜜月期。並在攻打龜茲國時唐太宗就徵用了吐蕃軍隊。在王玄策在印度時,還向吐蕃借過兵,打敗了印度國王阿羅那順。

直到太宗和松贊幹布去世10幾年後,吐蕃和唐之間因吐谷渾和西域,衝突再起。

663年,吐蕃吞併吐谷渾,引起唐朝不滿。公元670年,薛仁貴率十萬唐軍西徵吐蕃,爆發了大非川之戰。此次西徵,先鋒出擊,連戰連捷、快速推進到烏海地區(今青海瑪多縣境內)。但是,吐蕃卻以二十萬大軍猛攻唐軍後方輜重所在的郭待封所部。唐軍輜重盡毀,薛仁貴只能從烏海撤向大非川。

而吐蕃則集中四十萬大軍追殲唐軍。名將薛仁貴頓首大非川,所率大唐戰甲全軍覆沒。這次戰役後,唐朝軍隊再也未曾涉足烏海今託索湖以西地區。

公元678年,中書令李敬玄掛帥出徵,差點兒又一次搞得全軍覆沒。還好,部將黑齒常之率五百敢死隊從後方猛攻吐蕃大軍,挽救了覆沒的敗局。

公元681年,黑齒常之奉命出擊,取得良非川大捷。公元682年,出使吐蕃的監察御史婁師德臨危受命,迎戰進犯河源的吐蕃大軍,八戰八捷,在白水澗痛殲吐蕃大軍。此後,黑齒常之和婁師德駐軍河湟地區,抵禦吐蕃。

在西域,從670年-692年,20年間,安西4鎮在吐蕃和唐朝中反覆易手,武周長壽元年(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善,復收四鎮,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駐唐兵3萬。

武則天在收復安西四鎮後,開始在青海積極反擊吐蕃。694年,王孝傑在青海湖附近的冷泉,打敗吐蕃。699年,吐蕃內亂,贊婆和論欽陵的兒子論弓仁投奔武周。吐蕃實力開始衰落,唐朝與吐蕃之間出現短暫和平。

直到唐玄宗時期,714年,唐朝與吐蕃戰事又起,這段時間的基本上是吐蕃邊境襲擾,唐朝擊敗吐蕃,吐蕃求和,吐蕃再到邊境襲擾,再被擊敗,再求和。733年,唐朝與吐蕃訂立了赤嶺之盟。

755年,吐蕃趁唐平息安祿山叛亂期間,西北邊防虛弱,攻略隴右諸州。

763年十月,吐蕃聯合吐谷渾與党項20萬軍隊,逼近長安,唐代宗倉皇出奔陝州,吐蕃軍隊佔領長安,因吐蕃軍不適應長安秋季的酷熱,吐蕃軍中疾病流行,加上唐朝勤王之軍逼近,吐蕃軍入據長安15天而退出長安。至此,隴右道東段的十三個州全陷入吐蕃之手。

此後,吐蕃軍隊開始向西行,取黃河西北地區的隴右諸州,亦稱河西道。764年,吐蕃陷涼州;766年,陷甘州及州境的居延海(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吐蕃北邊界拓至回紇,至781年吐蕃軍勢達到鼎盛,唐朝長安以西已盡歸吐蕃之手,與西域的聯繫已完全被割斷。

因河西走廊被吐蕃控制,安西大都護郭昕、北庭大都護李元忠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受命繼續堅守西域。楊襲古在李元忠去世之後繼任北庭節度使,直至北庭被吐蕃攻陷。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隨著龜茲被也吐蕃攻陷,安西大都護郭昕殉國,西域的兩大都護府在堅守了四十多年後,最終沒能撐下去,大唐王朝的徹底勢力退出西域。

而每年的「秋防」也拖垮了唐朝軍隊。唐朝軍隊疲於應付吐蕃的擾邊,無力處理安史之亂的善後,導致了河北三鎮的做大,藩鎮割據的形成。

唐朝與吐蕃總共八次會盟,次次吐蕃背盟,使唐朝在經「安史之亂」後,始終無法全力於國內恢復生產,經濟建設。使得國力日漸衰退,藩鎮割據做大,中央已管不住地方勢力。在唐朝中後期,吐蕃已成了帝國最大的敵人。

相關焦點

  • 雪域雄獅——吐蕃王朝的軍事政治體制 大非川之戰
    並開始發動統一青藏高原的戰爭。 松贊幹布即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主,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位後,首先平息本部的叛亂,誅滅毒殺父王的兇手,原來叛離的屬民,又都重新歸入他的統轄之下。約於633年(唐貞觀七年),松贊幹布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和鄰近諸部往來不斷增多的形勢下,遷都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贊幹布在吐蕃社會穩定、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先後徵服青藏高原上的諸羌部。
  • 綿羊藏北豐盈,六穀山南豐足:氣候變暖對唐代前後吐蕃興起的影響
    七世紀興起的吐蕃帝國被譽為高原帝國,他在東西兩面對唐和阿巴斯帝國的戰爭中絲毫不落下風,甚至數次攻佔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長安。對於興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來說,藏民族強悍的身體素質,團結堅韌的民族性格成為他在冷兵器時代強大的基礎。
  • 吐蕃是什麼意思?吐蕃為何改名西藏?「西」和「藏」有什麼含義?
    首先我們來說說吐蕃的「蕃」字是什麼意思,在吐蕃的歷史上,關於這個字的含義,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意思是說,在遠古時期,人們都不知道農業是什麼,只有狩獵,於是會經常面對猛獸,如果遇上危險的時候就會在山頂發出「瓦耶」的求救聲,這種方法叫做「蕃巴」,這就是蕃的來歷。
  • 吐蕃、邏些、梵文怎麼念
    吐蕃是公元七世紀(唐朝初年)我國藏族建立的政權,在今西藏地區,強盛時勢力達西域、河隴。九世紀中葉該政權崩潰,宋、元、明史籍仍延稱青藏高原為吐蕃。《現代漢語詞典》注音tǔfān(土翻)。這種注音有待商榷。  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吐蕃傳》:「吐蕃本西羌屬。蕃、發聲近。」說明唐宋時期蕃、發二字諧音。
  • 馬達加斯加環尾狐猴青藏高原三年三產雙胞胎
    中新社西寧4月7日電 (記者 羅雲鵬)來自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的環尾狐猴在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三年三產雙胞胎,「家族」成員增至15隻,其中7隻為青藏高原本土孕育。
  • 開拓雪域高原的夢想之路——來自青藏鐵路的蹲點報告
    2006年7月1日,火車的鳴笛迴響在雪域高原的長空,向世界宣示:中國把鐵路修到了拉薩!  山不再高不可攀,路不再遙不可及。從青海西寧至西藏拉薩,平均海拔近4000米,全長1956公裡,青藏鐵路列車「一日內到達」。  承載著中華民族「百年夢想」的青藏鐵路,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青藏高原的滄桑巨變,帶動了青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 青藏高原上僅存的冰期動物——犛牛
    在藍天白雲下,除了矯健馬兒,那發出「豬叫聲」的犛牛成為了青藏高原上的特有標誌。千萬年來,犛牛與藏族人民唇齒相依,被誇贊全身上下都是「寶」。它們對高寒、低溫、缺氧的極端環境有著超強的耐受能力,也因此成為了承載著高原文明的動物。
  • 盛唐和吐蕃的一次慘烈戰役,被稱為屠城之戰,可屠的是自己人
    一、血沃鐵刃城石堡城,原址位於今青海省湟源縣日月山,是唐代著名軍事要塞,曾在大唐與吐蕃之間多次易手。該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被吐蕃稱為「鐵刃城」。唐玄宗開元十七年(西元729年),唐朔方節度使,李世民子孫中唯一能上戰場的武將,信安郡王李禕(唐玄宗族兄,吳王李恪之孫),奉命率兵徵討吐蕃,一舉攻克石堡城。唐朝改石堡城為振武軍,派兵長期駐守。
  • 高原鼠兔:青藏高原特有的小精靈
    這是7月6日在西藏思金拉錯湖邊拍攝的高原鼠兔。高原鼠兔是一種小型非冬眠的植食性哺乳動物,又稱黑唇鼠兔,被稱為「草原精靈」。高原鼠兔為青藏高原特有物種,主要棲居於高海拔地區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
  •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平糧臺、南海1號等入選
    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設西域都護,統轄整個西域地區軍政事務,標誌著新疆地區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公元前48年,西漢在今吐魯番盆地始設戊己校尉管理屯田事務,分戊校、己校分駐天山南北。東漢明帝時,遣西域都護陳睦駐烏壘(今輪臺地區)、己校尉關寵駐柳中(今吐魯番魯克沁),戊校尉耿恭屯金滿城(今吉木薩爾地區)。公元75年,耿恭「以疏勒城旁有澗水可固」,引兵以拒匈奴。
  • 為青藏高原高寒溼地「探家底」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供圖首次青藏高原科考留下的一頁空白如果說首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是一次「大發現科考」,那麼,在其取得的豐碩成果中仍有一頁空白——高寒溼地。2017年以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題野外考察逐步開展。2019年下半年,作為科考十大任務之一的「生態系統與生態安全」項目啟動,「溼地生態系統與水文過程變化」作為其中一項正式開啟。摸清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的類型及其分布,是溼地科考的基礎和關鍵。
  • 從海外藏對鹿紋掛錦見吐蕃時期絲路多元文化的交融
    吐蕃時期青藏高原的許多文物,既有中原漢文化影響的痕跡,又有來自於中亞、西亞的文化遺痕,這都充分展示出吐蕃時期絲綢之路多元文化的互動與交融頻繁這一時代特徵。2019年7月3日至10月22日,一場名為「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在敦煌莫高窟舉辦。
  • 唐朝藩鎮割據嚴重,最後竟被節度使滅了
    根本原因是唐朝從立國之初就頻頻對外用兵,對外作戰的失敗和天災引起的農民起義對唐王朝來說是致命一擊。     我們知道,唐朝從立國開始就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與西域諸國的交戰不利,與吐蕃作戰損失慘重。可以說,大唐王朝從立國之初的連續對外作戰損耗了大量的國力。尤其唐德宗時期與吐蕃作戰,對唐王朝來說雪上加霜。
  • 兩種青藏高原魚類有了名字
    11月11日,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由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系統調查了青藏高原各大水系魚類70多種,命名了裂腹魚類和高原鰍屬魚類新種各一種。青藏高原湖河縱橫,魚類物種資源豐富,是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生物類群之一,高原魚類的多樣性與其對高原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密切相關。「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基本囊括了青藏高原魚類優勢類群和重要區域,採用形態學、生態學、分子系統學和基因組學等方法開展研究,進一步增強了對高原魚類物種演化過程和多樣性的認識。
  • 青藏高原特有四倍體魚類基因組繪就
    他們繪製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異齒裂腹魚的基因組圖譜,為其他高原魚類進化、基因組多倍化和極端環境適應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參考。牟振波告訴《中國科學報》,過去5000萬年間,青藏高原一直處於隆升過程,並伴隨著極端地質運動和氣候變化。這使得青藏高原成為研究高原動物進化和適應機制的「天然實驗室」。而高原特色魚類是研究高原環境下生物進化、物種形成和適應性機制良好的生物材料。
  • 青海:青藏高原上的野生動物
    青藏高原近年來大力發展生態建設,野生動物得以生活繁衍。9月18日,青藏高原上自由生活的野生動物普氏原羚。中新社發 鍾福生 攝中新社發 鍾福生 攝9月16日,青藏高原上自由生活的野生動物巖羊中新社發 鍾福生 攝中新社發 鍾福生 攝9月17日,青藏高原上自由生活的野生動物祁連野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