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雄獅——吐蕃王朝的軍事政治體制 大非川之戰

2021-01-08 騰訊網

前言:大非川之戰是唐朝前期一場重要的戰役,也是唐朝前期擴張中較少的慘重失敗之一,極大地改變了唐朝與吐蕃的戰略形勢,那麼。大非川之戰是怎麼爆發的?唐軍為何失敗?唐朝吐蕃的實力對比又是如何?我們以大非川之戰為例,分析吐蕃的軍事政治體制

一 吐蕃的早期歷史

吐蕃是在青藏高原崛起於7世紀初期的奴隸制政權。是今天藏族的祖先,關於吐蕃的來歷,《新唐書》援引《後漢書》以來諸史籍,認為「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在西羌諸部中的發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紀時,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其地距中原絕遠,互無往還。《新唐書》根據「蕃發聲近」的理由,認為吐蕃即發羌的後裔。另一說,吐蕃是鮮卑族的南涼王朝禿髮利鹿孤之後。禿髮利鹿孤有二子,一名樊尼,一名傉檀。傉檀為西秦乞伏熾磐所滅;樊尼率殘部臣服於北涼沮渠蒙遜。北涼亡,樊尼率所部過積石山,西越黃河,成為諸羌部的首領。古羌人西遷而形成吐蕃,「羌藏同源」之說,源於古漢文史籍。在目前是主流學說。

現今西藏山南地區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發祥地。早年居住在這裡的人民,史稱「鶻提悉勃野」部,或「悉勃野」部。又稱「雅隆部」。(犛牛之意)雅隆河流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自然環境很適宜於人類生息繁衍。吐蕃民族的誕生,與許多民族一樣,具有神話色彩。傳說中自天而降的聶赤贊普,在到達雅隆河流域後,做了六犛牛部的領袖。他就是吐蕃的首任贊普。聶赤贊普及其後六代贊普,史稱「天赤七王」,史籍記載多神奇玄怪色彩,不盡可信。「贊普」是雄強丈夫的意思,以後成了吐蕃君長的尊稱。從聶赤贊普開始,吐蕃確立了酋長世襲制度,第八世贊普布袋鞏甲以後,吐蕃社會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逐漸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之後,又有所謂「上丁二王」「中累六王」、「地帶八王」、「下贊三王等等諸王。大多歷史記載不詳細。在悉勃野部興起的同一時期,其鄰近地區還有被稱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勢力,它們在現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區一帶)、塔布(今山南地區東部)及雅魯藏布江中遊的拉薩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各據一方,分散發展,其社會發展階段,也與悉勃野部相近,彼此之間語言相通,且有比較密切的交往。隨著悉勃野部實力的發展壯大,它們與悉勃野部的關係,或聯盟,或對峙,或先盟而後叛,情況各異。直到第三十二任贊普囊日論贊(松贊幹布之父)力挫群雄,悉勃野部才取得獨佔的優勢地位。並開始發動統一青藏高原的戰爭。

聶赤贊普

當悉勃野部兼併鄰近諸部,北遷拉薩河流域時,表明吐蕃王朝的雛形已經確立。但是,此時新建立的奴隸制吐蕃政權還很脆弱。囊日論贊對新徵服或新歸附地區的貴族,加以封賜和籠絡,他敢於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貴族,或授予軍權,麾師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舊貴族的極大不滿。隨後,囊日論贊自己的庶民心懷怨望,王妃所屬的庶民則是公開發動叛亂,外戚如香雄、蘇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繼叛離,囊日論贊內外交困,最後被人毒死。在此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囊日論贊之子松贊幹布(《新唐書》作棄宗弄贊,?—650)幼年嗣位,開始了他顯赫一生的政治生活。松贊幹布即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主,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位後,首先平息本部的叛亂,誅滅毒殺父王的兇手,原來叛離的屬民,又都重新歸入他的統轄之下。約於633年(唐貞觀七年),松贊幹布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和鄰近諸部往來不斷增多的形勢下,遷都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贊幹布在吐蕃社會穩定、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先後徵服青藏高原上的諸羌部。如蘇毗、羊同、白蘭、党項、附國、嘉良夷等,以及屬於鮮卑人的吐谷渾部,將它們變為吐蕃的屬部。幾乎統一青藏高原

7世紀中的吐蕃疆域

松贊幹布與文成公主

吐蕃一詞,始見於唐朝漢文史籍。蕃,藏語作「bod」,為古代藏族自稱。根據較普遍的說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轉而來;也有人認為,蕃意為農業,與卓(bro,牧業)相對。吐,多數人認為是漢語「大」的音轉,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稱「大蕃」而音譯;也有解釋為藏語「lho」(意為山南,吐蕃王室的發祥地)或「stod」(意為上部,即西部)的音轉。

二 吐蕃崛起的原因

松贊幹布時期,吐蕃施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使得吐蕃具有較強的軍事政治實力,松贊幹布將吐蕃國土劃分為五個「如」(軍區),「如」有部、翼的意思,有點類似於後來的八旗制度。每個「如」下設有若干東岱(千戶)。每個「如」都設有「如本」、「元帥」、「副將」等職,千戶設有千戶長(又稱千夫長),下設有百夫長等職務。「如本」和「千戶長」既是軍官,又是地方行政官員,負責軍政民政事務。以地域劃分的「如」(軍區)保證了,每個「如」內部的軍隊都是原來的部落民,每個千戶長所統的兵士大都是同一部落的人組成。相互之間能夠團結,互相照應,並為自己部落的聲譽不惜犧牲,極大的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據《五部遺教·大臣遺教》、《賢者喜宴》等史料記載,吐蕃每個「如」的軍馬由同一種顏色的馬匹組成,旗幟亦各有區別,因而只要一看到馬匹和旗幟,就可以判斷出是哪個「如」的軍隊,十分有利於行軍作戰和調遣指揮。這項被稱之為「五如六十一東岱」的制度設定,將吐蕃的軍事、社會、行政和生產生活結合在了一起。除了國家層面的制度設定外,吐蕃還將國內的平民階層分化成了「桂」和「庸」兩個等級。按照藏史《賢者喜宴》的解釋,「桂」屬於高等屬民,從事和軍事相關的事務,也就是擁有「軍籍」。負有為政府提供男丁,戰時從軍打戰,並自行負擔戰爭所需的武器、馬匹和糧草,這種身份的設定和唐朝初期府兵制中的府兵非常相似。這些奴隸「平居散處耕牧」,戰時從徵。在吐蕃奴隸制下,從軍者稱「武士」,藏語稱「桂」,皆出自豪室貴族,奴隸不準為武士。戰時武士出徵,皆帶有許多奴隸隨行,謂之「奴從」。這些人是真正被驅使作戰者。這就是所謂「出師必發豪室,皆以奴從,平時散處遊牧」(《新唐書·吐蕃傳》)奴隸的待遇是十分悲慘的。動輒被奴隸主買賣。虐待,殘殺。(甚至到近代農奴都是如此)。這樣,吐蕃可以說是全民皆兵,所以在戰時,經常拖家帶口。往往一個部落十幾萬甚至數十萬人一哄而上,如在大非川之戰中,吐蕃號稱「眾四十萬」,高宗顯慶元年(656),吐蕃大將祿東贊「率兵一十二萬擊白蘭氐等」。除了軍戶地位高於一般農戶外,吐蕃還有一整套獎懲機制,對於戰場捨死忘生的勇士獎勵以虎豹皮製的服飾,而對於怯懦者則在其頭上懸掛狐狸尾巴,「表其似狐之怯」。《賢者喜宴》:「勇者褒以豹及虎(皮),懦夫貶以狐尾」。《通典》載:「(蕃軍)重兵死,惡疾終,以累代戰沒者為甲門,臨陣奔北者,懸狐尾於其首,表其似狐之怯。」《舊唐書·吐蕃傳》載:「(吐蕃)軍令嚴肅,每戰,前隊皆死,後對方進,重兵死,惡病終。累代戰沒,以為甲門。」此外,在佔領的漢地(如河湟地區 河西地區),吐蕃還模仿唐制,設置有所謂的「東五道節度」。掌管青海、甘州、河州、涼州及瓜州等五個節度區,併兼管松州道節度。主要駐地在河州(今甘肅臨夏),有時在隴州(今陝西隴縣)。節度駐所稱「大節度衙」。設節度大使(或稱東道節度、東道都元帥、東軍相令公),佩刻有飛獅和藏文「大節度衙令」的印信,負責掌管軍政事宜,統領各節度,傳達吐蕃贊普政令,召開節度會議,權力甚大。

吐蕃贊普禮佛圖

在朱悅梅先生的《吐蕃王朝歷史軍事地理研究》中,朱先生認為,吐蕃軍隊作戰時,具有以下特點,由於青藏高原畜牧業較為發達,吐蕃人和吐蕃軍隊具有不少遊牧軍隊作戰時的特點,例如(1)驅趕牛羊為補給。,在唐軍與吐蕃作戰時,往往能繳獲大批牛羊,如鹹亨元年(670)大非川之戰中,薛仁貴擊破吐蕃前部,「收其牛羊萬餘頭」開元二年(714),王呁,薛訥(薛丁山的原型)等人大破入境侵犯的吐蕃,「斬首萬七千,獲馬羊無慮二十萬」等,這與出徵只帶馬和羊群,「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隨行羊馬自食、食羊盡則射兔、鹿、野泵為食,故屯數十萬之師,不舉煙火」的蒙古騎兵非常類似。吐蕃軍隊沒有系統的後勤保障制度,,「而師無饋糧,以滷獲為資」。繳獲的財物也都歸私人所有,《冊府元龜》記載:「(蕃軍)出疆之資,亦無定給,而臨陣所得,便為己有,所以戰伐吞併,往必成功」。(2)吐蕃騎兵數量眾多,戰鬥力強,《唐書·郭子儀傳》記載「每賊(吐蕃)兼乘數四」,吐蕃非常善於重騎兵作戰「人馬俱披鏁(鎖)子甲,其制甚精」,「其戰必下馬列行而陣,死則遞收之,終不肯退。」。兼顧機動性與衝擊力。吐蕃軍隊的盔甲製作工藝十分發達。多裝備鎖子甲。「其鎧胄精良,衣之周身,竅兩目,勁弓利刃不能甚傷。」–《新唐書·吐蕃》,受中原軍隊影響,吐蕃軍隊也大量裝備扎甲。如圖所示。吐蕃人掌握了較為先進的「冷鍛法」青藏高原金屬礦藏豐富。使得吐蕃能大量裝備重騎兵,重步兵,甚至大量出口。直到宋朝時,吐蕃冷鍛法通過吐蕃殘部傳入西夏,《夢溪筆談》" 青堂羌善鍛甲,鐵色青黑,瑩徹可鑑筆發,以麝皮為絤旅之,柔薄而韌。鎮戎軍有一鐵甲,匵藏之,相傳以為寶器。韓魏公帥涇、原,曾取試之。去之五十步,強弩射之,不能入。嘗有一矢,是中其鑽空;為鑽空所刮,鐵皆反卷,其堅如此。但是,與完全意義上的遊牧軍隊不同,吐蕃似乎不是很擅長騎射,史書記載「(吐蕃軍隊)槍細,而長於中國者。弓矢弱而甲堅。人皆用劍,不戰亦負劍而行。」(3)吐蕃軍隊作戰時,往往驅趕奴僕和附屬各族人民充當炮灰或僕從軍。如在大非川之戰中,吐蕃統帥論欽陵麾下就有不少吐谷渾,象雄,羌族各部士兵,再如《舊唐書 東女國傳》記載「自中原多故,女國等皆為吐蕃所役屬」《舊唐書李德裕傳》記載「諸羌久苦蕃中徵役」在佔領河湟地區之後,吐蕃也經常奴役當地漢人,無需冗述。此外,吐蕃具有較為完善的指揮體系,將領受贊普節制。每有戰事,「徵兵用金箭,寇至舉烽燧,百裡一亭」。傳送軍情指命者稱「驛人」,又稱「飛鳥使」,「有急兵,驛人臆前加銀鶻」。吐蕃進軍以統兵大臣為信,無信不敢妄動,其法極嚴。軍中還有隨軍咒師,參預謀劃和佔卜吉兇。

大昭寺壁畫裡的吐蕃武士(注意裝備的扎甲)

吐蕃軍隊

我們不能忽視吐蕃崛起與氣候的重要關係,經過竺可楨、朱士光等前輩學者的整理,認為,隋唐處於所謂「溫暖期」,其平均氣溫較高。史料記載也可以佐證這一結論,唐玄宗時期(公元712-756年),梅樹可以生長於長安的皇宮,妃子江採蘋因其所居種滿梅花,被稱為「梅妃」。詩人元稹(779年—831年)在《和樂天秋題曲江》中,寫到曲江邊的梅樹,「長安最多處,多是曲江池。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黃河流域竟然能大量種植梅花。杜甫(712-770年)的《病桔》一詩,提及李隆基在長安宮中蓬萊殿種植柑桔。唐代筆記《酉陽雜俎》記載,「天寶十年(公元751年)秋,宮內有幾株柑樹結實一百五十顆,味與江南蜀道進貢柑桔一樣。」,平均氣溫較高的溫暖期,對於主要生活在高原地區的主要從事高原農牧業的吐蕃先民來說,顯然是大為有利,極大地提升了其生產水平。這也解釋了為何青藏高原在隋唐時期誕生了吐蕃這一強大政權的原因。

吐蕃軍隊

吐蕃藏甲

中國古代溫度曲線

三 早期的唐吐關係與大非川之戰

早期,唐朝與吐蕃的關係經過不少反覆。早期,吐蕃最強大的對手是吐谷渾,吐谷渾是位於祁連山脈和青海的黃河上遊谷地以及涼州的一個獨立國家。4世紀由慕容鮮卑所建立,為了對抗吐谷渾,630年,吐蕃遣使唐朝,提議夾擊吐谷渾,唐朝欣然應允,並與第二年出兵攻打吐谷渾,之後,松贊幹布於貞觀八年(634年)遣使與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贊幹布派專使去長安請婚,但是,此時,出於種種目的,(主要是唐朝想將吐谷渾作為緩衝地,緩衝吐蕃的擴張,不願讓吐蕃過分強大)唐朝不允,松贊幹布大怒,在使者的挑唆下,認為「:初至大國,待我甚厚,許嫁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有相離間,由是禮薄,遂不許嫁。」是吐谷渾挑撥離間,並發兵攻打吐谷渾與唐朝,兵臨松州()雖然唐軍擊退了吐蕃軍,但是唐朝也見識到了吐蕃的力量。兩年之後,松贊幹布又派大臣噶爾·東贊域松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許嫁於吐蕃贊普松贊幹布,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於吐蕃。」---《舊唐書》。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新唐書》記載松贊幹布親迎於柏海,文成公主進藏時把各種漢地的生產技術轉入吐蕃,如營造與工技著作六十種,能治404種疾病的醫方百種,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醫學論著四種,還有大批日用品和農作物種子等。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將近40年,於680年去世。這次聯姻是中國中原統治者與吐蕃之間第一次建立起正式的聯繫。

步輦圖

在松贊幹布在世的時期,唐蕃之間保持著和平友好的關係,雙方使節來往逐年增加,吐蕃也成為唐朝與天竺之間的交通要道。645年唐太宗親徵高句麗後返回長安,松贊幹布派噶爾·東贊域松到長安祝賀凱旋,並獻高七尺的黃金鑄成的鵝作為禮品。648年唐朝使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適逢天竺發生戰亂,唐朝使臣被搶劫,王玄策逃到吐蕃,松贊幹布派兵幫助,並徵兵於尼泊爾,由王玄策帶領前往天竺,平定了戰亂,使唐朝使團順利返回,並獻俘於長安。「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往西域,為中天竺所掠。吐蕃發精兵與玄策擊天竺,大破之,遣使來獻捷。」——《舊唐書》後來王玄策在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還經過吐蕃出使天竺,至今在西藏吉隆縣還保存有題為《大唐天竺使出銘》的摩崖石刻。

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遣使入蕃告喪,並封松贊幹布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松贊幹布派專使到長安弔祭,獻金銀珠寶15種置於太宗靈前,並上書表示對唐高宗即位的祝賀和支持。又再致書司徒長孫無忌稱:「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以赴國除討。」唐高宗又晉封松贊幹布為「賨王」,並刻松贊幹布石像立於唐太宗的昭陵之前。總體而言,在松贊幹布時期,唐吐維持較好關係。

吐蕃贊普禮佛圖

650年松贊幹布去世後,由孫子芒倫芒贊繼位為贊普,實際政權掌握在噶爾·東贊域松(即前文的祿東贊)家族手中。噶爾·東贊域松繼承松贊幹布的方針,完善法律,清查戶籍,確定稅負,安定吐蕃內部。作出了很大貢獻《舊唐書》稱:「噶爾·東贊雖不識文記,而性明毅嚴重,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之並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新唐書》稱:「噶爾·東贊不知書,性明毅,用兵有節制。吐蕃倚之,遂為強國」652年(永徽三年),噶爾·東贊發兵徵服洛沃(今阿里地區)和藏爾夏(今後藏地區)。656年(顯慶元年),噶爾·東贊率十二萬大軍攻滅羌族白蘭部。同時為避免唐朝的壓力,噶爾·東贊採取積極和好的策略,兩次向唐朝請求和親。659年(顯慶四年),噶爾·東贊開始對青海湖一帶的吐谷渾展開大規模入侵。663年,吐谷渾大敗,河源王慕容諾曷缽及弘化公主脫身走投涼州,遣使告急。由於圍繞吐谷渾舊地的爭奪,吐蕃要求承認吐蕃對吐谷渾舊地的佔領,唐朝不許,唐吐關係迅速惡化。(「吐蕃使論仲琮入朝,表吐谷渾罪,帝遣使者譙讓,乃使來請與吐谷渾平憾,求赤水地牧馬,不許。」《新唐書》)吐蕃遂出兵西域,由於唐庭準備不足。667年,670年,青海北部十二州和安西都護府相繼淪陷。

噶爾·東贊域松死後,其子(一說孫)論欽陵繼續控制朝政。670年,唐朝為了支持吐谷渾,出動十幾萬大軍護送吐谷渾王慕容諾曷缽還國,論欽陵調集吐蕃四十多萬軍隊迎戰,隨即,大非川戰役爆發。根據王忠先生在《新唐書吐蕃傳箋證》中《五部遺教》有記載四如共有「軍士四十六萬兩千四百人」,而朱悅梅先生估算青藏高原吐蕃本土人口有300-400萬左右。如此算來,吐蕃幾乎是傾巢而出。對此戰極為重視,

大非川戰役的過程,許多文章都有敘述,大致是這樣的,四月初九,唐朝以左衛(一說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一說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其副,領兵5萬(一說10餘萬。《冊府元龜》《舊唐書本紀第五》《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說領兵五萬,有人根據作戰過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軍為5萬:大非川之戰的過程,薛仁貴出擊帶的是戰兵,輜重兵留給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萬人,所以輜重兵應該不多於2萬。按照李靖兵法,唐軍每1萬人中輜重兵3千,按照這個比例,10萬的話輜重兵超過2萬,10萬之說有誤;5萬的話,輜重兵1.5萬加5千戰兵守輜重正好2萬。所以5萬之說正確。)無論十萬,五萬,唐軍兵力相對吐蕃都是絕對劣勢。而且是利於吐蕃軍隊作戰的高原地區作戰。十分不利。薛仁貴率軍經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貴深知吐蕃軍兵多將廣,且以逸待勞,唐軍須速戰速決,方能取勝。而烏海(今豆錯湖)險遠,輜重車馬不便往行,又易喪失戰機,故留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糧草,令其於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隨後,薛仁貴即率主力,輕裝奔襲。兩軍於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猝不及防,大敗,傷亡甚眾,損失牛羊萬餘頭。薛仁貴乘勝進佔烏海城,以待後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制,擅自率後隊繼進,又未能及時與主帥會合。吐蕃軍抓住戰機,以20餘萬之眾邀擊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敵,輜重、糧草盡失。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對於大非川的位置,比較可信的是青海湖東南的切吉曠原,沙珠玉河流域(《吐蕃王朝軍事地理研究》)八月,吐蕃軍在欽陵指揮下,以40餘萬大軍逼唐軍決戰。薛仁貴無險可據,更無糧草供應軍需,大敗,損失慘重,薛仁貴等「與欽陵約和而還」(《通鑑》卷201)。

唐軍失敗的原因探究:

對於大非川之戰的敗因,郭待封的輕敵冒進,是戰敗的最主要原因。對於此,傳統史家多認為是統帥不合,認為薛仁貴郭待封不合是戰敗的主要原因。例如,《資治通鑑》記載,「:郭待封先與薛仁貴並列,及徵吐蕃,恥居其下,仁貴所言,待封多違之。」然而,也有不同的觀點,例如,謝越認為,在大非川之戰前,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正三品,郭待封則為左衛(一做右衛)將軍一級,從三品,(《唐六典》記載「左右威衛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顯然,左衛將軍的地位低於大將軍。無論官職品位,薛仁貴都在郭待封之上,「郭待封先與薛仁貴並列,及徵吐蕃,恥居其下,仁貴所言,待封多違之。」不一定能成立,謝越認為,高原反應是唐軍失敗的主要原因。薛仁貴的部隊經歷了一個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急速前進的過程。青藏高原本身是一個地形複雜、間有起伏的高原。唐軍出發地點當在鄯州(今青海省樂都縣),這裡位於河湟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這個高度上出現高山(原)反應的可能性很小。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烏海則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出現高山(原)反應,有發生急性肺水腫、心臟病的危險,而多數人則會眩暈、頭痛、心慌、腹瀉、疲乏。更何況薛仁貴指揮部隊「輕銳倍道」,也就是說快速由低海拔地帶推進到海拔較高地帶,缺乏適應高原環境的必要時間,而且體力消耗一定很大,這樣造成的後果會更加嚴重。由於缺乏認識,許多古人將高原反應視為「瘴氣」,例如,《隋書》便記載「(大業)五年,車駕西巡,將入吐谷渾。子蓋以彼多鄣氣,獻青木香以御霧露。」認為吐谷渾舊地「多瘴氣」。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看,朱悅梅先生則認為,未能控制交通要道都蘭(如下圖 都蘭和河口中間的湖泊即是茶卡鹽湖,在今天也是通往大非川的必經之路)經茶卡鹽池的道路,是唐軍失敗的重要原因,通過都蘭經茶卡鹽池東出,吐蕃軍隊可以突然由本土東進出現在大非川地區,使唐軍猝不及防,進而大敗,(可以將都蘭認為是街亭)。如若能搶先控制都蘭,據險固守,則唐軍尚有獲勝可能。(《吐蕃王朝軍事歷史地理研究》)對於吐蕃的輕敵,吐谷渾地區的不熟悉,也是導致唐朝戰敗的重要原因。戰前,唐廷以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反擊吐蕃軍,說明唐朝的戰略目的可能不止僅僅是「護吐谷渾還國」(《新唐書·吐蕃傳》),甚至有可能準備一舉滅亡吐蕃,使吐蕃再次臣服,但無論十萬五萬,想一舉殲滅吐蕃主力是不可能的,因此,筆者大膽推斷,與對突厥和高昌的戰爭類似,唐軍希望通過速戰速決,搞偷襲(不講武德)邏些城,搞斬首行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薛仁貴「輕銳倍道」的進軍。唐廷對吐蕃十分輕視,如當時大臣魏元忠說「彼吐蕃蟻結蜂聚,本非勁敵」,無論唐軍五萬還是十萬,面對吐蕃四十萬大軍,兵力還處於絕對劣勢,還分兵兩處,其失敗確實在所難免。

在大非川之戰中,唐軍覆沒。從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湖地區,並進一步與唐朝爭奪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力圖取得對絲綢之路的控制權,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唐朝吐蕃激烈的全面戰爭也隨著拉開序幕。。。。。

參考文獻

1 《新唐書》

2 《舊唐書》

3 《吐蕃王朝歷史軍事地理研究》朱悅梅

4 《賢者喜宴》

5 《唐與吐蕃大非川之役雜考》謝越

往期文章

相關焦點

  • 綿羊藏北豐盈,六穀山南豐足:氣候變暖對唐代前後吐蕃興起的影響
    3.大非川之戰 實為吐蕃輝煌薛仁貴和郭待封在大非川的失敗,是唐帝國早年最大的軍事失利,特別是唐軍主帥薛仁貴的軍事才能在高句麗戰場才得到了肯定,這樣的失敗就更從側面驗證了吐蕃帝國在特定戰場的強大。一再的強調郭待封的剛愎自用和無能並不能說明問題的本質,事實是人口壓倒吐蕃的唐帝國在青海戰場,卻必須忍受一比八的人員劣勢,吐蕃巨大的軍事動員成就更加說明了國力的強盛。
  • 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是伴隨唐朝200年,揮之不去的夢魘
    唐朝是我國歷史非常強大的王朝。縱觀唐朝200年滅東,西突厥,高句麗,薛延陀等30國,但有一王朝始終與唐朝紛爭不斷,這個王朝就是--吐蕃。唐朝滅西突厥之戰,是控制西域,保障絲綢之路的重要一戰唐朝曾向強大的東突厥稱臣,後來只用三年,就滅掉東突厥吐蕃是統治青藏高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其來源至今沒有一個得到各界廣泛認同的觀點,「吐蕃」一詞至唐朝才見諸史料,之前史籍中並無相似讀音部族出現,因此吐蕃可能是中華文明中一個獨立發展的支系,早期可能局限於西藏南部地區,因山河隔絕與中原文明幾乎沒有交流,直至初唐時期
  • 鼎盛時期的大唐王朝,卻兩次敗給同一小國,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滅
    二、南詔其國 雖然唐朝君臣有諸多不靠譜之處,但大唐帝國是國力強大的巨無霸,南詔不過蕞爾小邦,倚仗地利自保也就罷了,憑什麼能夠一再大勝全殲優勢唐軍? 作為大唐王朝對立面,南詔政權雖然不曾縱橫天下,卻也長期稱霸西南,國祚綿延近二百年,對周邊影響甚大。
  • 盛唐和吐蕃的一次慘烈戰役,被稱為屠城之戰,可屠的是自己人
    詩中提到的「哥舒」,就是盛唐名將,曾任河西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西屠石堡」指的是盛唐重要戰役——石堡之戰。一、血沃鐵刃城石堡城,原址位於今青海省湟源縣日月山,是唐代著名軍事要塞,曾在大唐與吐蕃之間多次易手。該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被吐蕃稱為「鐵刃城」。
  • 叱吒東漢王朝的涼州軍事集團
    這裡所說的涼州軍事集團,並不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體,而是指漢代在涼州地區湧現的一群著名豪族軍事將領,他們在地方安全和王朝政治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影響巨大。1 涼州軍事集團崛起涼州軍事集團的出現是當地長期歷史人文發展的必然。
  • 吐蕃是什麼意思?吐蕃為何改名西藏?「西」和「藏」有什麼含義?
    首先我們來說說吐蕃的「蕃」字是什麼意思,在吐蕃的歷史上,關於這個字的含義,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意思是說,在遠古時期,人們都不知道農業是什麼,只有狩獵,於是會經常面對猛獸,如果遇上危險的時候就會在山頂發出「瓦耶」的求救聲,這種方法叫做「蕃巴」,這就是蕃的來歷。
  • 「吐蕃」——「烏斯藏」——「西藏」,藏地歷史稱謂的演變
    其二、「吐」為「上部地區」之意;近代某些西方藏學家認為,當時的「吐蕃」分為上、下二部,而「吐蕃」應為「上部蕃部」之意。其三、「吐」為「大」之意,「吐蕃」就是「大蕃」。但即便這三種說法流傳最廣,各有擁躉,但任何一種都難稱完美,各有各的問題。首先,《唐書》所記吐蕃為禿髮一部,屬於明顯的附會無稽。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主導的政治體制由其憲制地位所決定
    新華社香港9月7日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發言人9月7日表示,近日有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話題引起社會關注討論,林鄭月娥行政長官發表談話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制是「行政主導」,而非「三權分立」。對此,我們表示贊同和支持,對於這個原則性問題,有必要明確予以澄清。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吐蕃告身制度
    雖然如此,這些對衣服裝飾的種種規定,即「服制",作為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還與社會各時期的政治、經濟、律令、機構管理等密切相關,仍應為我們所重視。吐蕃王朝的服飾制度,文獻記載中涉及不多,其中又尤以告身制度為詳,足見其重要。關於吐蕃的告身制度,諸藏、漢文史籍(如《賢者喜宴》、《第五教法源流》、《新唐書吐蕃傳》、《冊府元龜》等)記載即有不同處,已有學者對此詳加考察,茲據已有研究略作概述。
  • 沈琛:吐蕃與于闐佛教交流史事考述
    其餘的古藏文佛典主要集中於安得悅遺址,安得悅遺址位於和田東部,今屬巴州若羌縣,是一座圓形城堡,其中有一座回字形佛寺(E.i),還有較大的軍事駐所(E.iii)。安得悅佛寺遺址中出土了一些貝葉《大乘稻芊經》和其他佛教文書殘片[67]。這些貝葉經的材質主要是瑞香科,斯坦因猜測其應該是從西藏傳來,而那些非貝葉經形制的古藏文文書則是和田當地的用紙[68]。
  • 法國波旁王朝的開國君主——亨利四世的戲劇性上位史
    而鑑於複雜多樣的繼承制度,歐洲的王朝更替要比古代中國複雜的多,除卻軍事對抗和政治陰謀,他們也願意通過直系血緣的聯姻、籤訂協約、聯合推舉等方式決定某一絕嗣王朝的繼位者。 以帶領法國君主專制走向頂峰的波旁王朝為例,開國君主亨利四世經歷各種考驗、醞釀多年才坐穩王位,他的上位史甚至比戲劇還要精彩。
  • 龜縮江左的晉王朝為何會贏得淝水之戰(四):空前強大的北府兵
    之前講過,謝安於公元360年出仕,到公元373年把欲行篡位之舉的桓溫搞死,此時的東晉王朝,在王,謝,桓三家的相互制衡下還算安穩,但來自北方的威脅越來越大,謝安,桓衝等人深知風雨飄搖之際,計較個人恩怨實在無益於國家民族,遂拋除私怨,攜手抗擊前秦:公元375年,謝安輔政,雖然桓氏與謝氏有所衝突,但桓衝以自己的氣量和涵養不及謝安
  • 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
    如,消滅約克家族的王位覬覦者、利用子女與歐洲其它國家的政治聯姻鞏固都鐸王朝在西歐國家中的地位、與法國籤訂「埃塔普爾條約」、與西班牙、尼德蘭、丹麥和佛羅倫斯訂立商約、降低國王在財政問題上對議會的依賴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亨利七世以個人能力和忠君程度而非家族和政治背景作為衡量標準,從中等階層中擢升了一批新貴族,任命他們為政府一些重要部門的官員,把官職任命作為政治控制和強化王權的有力武器。
  • 吐蕃截斷河西走廊後,西域唐軍的羌歌白髮!
    為了儘快剿滅叛亂的唐軍,李适以割讓安西、北庭、涇(甘肅涇川縣)、靈(寧夏靈武)四地,以及每年「贈送」一萬匹彩絹為代價,換取吐蕃軍隊協助平叛。朱泚叛軍平復後,吐蕃大相尚結贊前來索要酬勞。李适雖然對吐蕃軍隊行動遲緩、沿途劫掠和未能如約協助收復長安,感到不滿,但還是決定履約。
  • 對吐蕃歷史感興趣?推薦去藏南瓊結,藏王墓所在地
    人們管巴毛窮宗叫天堂之門,這是藏北野生動物等待死亡的天堂之門。格薩爾王史詩記載說這裡一年四季都有著美味的青草,清澈的湖水,潔淨的藍天,適中的溫度。所以生活在藏北的野生動物即將死亡時,它們就會長途跋涉聚集到這裡,等待著生命的終結。
  • 巴丹吉林沙漠吐蕃藏文刻石及其意義
    藏文創製於松贊幹布執政時期,主要用於翻譯佛經和日常政治,因系一時創造,字的寫法並不貼切穩定,而且有異文,現存吐蕃時期的碑銘和寫本可作印證。至814年,由拉薩宮廷的譯經僧集體釐定佛經譯語(「skad gsar bcad」),經贊普欽定後貫徹於譯經。後世追述此事,認為也包括了釐定藏文的正字法。
  • 兩面三刀,沒有核心的政治理念,日本的大國夢註定可望不可及
    一 、經典騎牆派追溯至大唐年間,隨著鑑真東渡為日本帶去了佛法和唐代先進思想,日本高層便以唐為師,派出遣唐使來華學習,依據唐代體制進行大化革新,完成了從奴隸制國家到封建制國家的蛻變。那時的日本,上至政治制度,下至宮殿樣式,可謂是一比一複製唐朝。隨著時間的流逝,轉眼間到了文藝復興時期。
  • 從海外藏對鹿紋掛錦見吐蕃時期絲路多元文化的交融
    敦煌莫高窟去年舉辦的「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中有兩件罕見、織造工藝極高的大幅聯珠紋團窠對鹿紋掛錦,這兩件掛錦主要為裝飾吐蕃贊普以及吐蕃貴族的行帳所用。筆者認為,兩件聯珠紋團窠對鹿紋掛錦產地在中亞,而非敦煌等地,並推測其產地極有可能就是中亞粟特布哈拉(安國)附近的贊丹尼村落。
  • 橡樹 | 明帝國與葡萄牙的屯門之戰
    日軍與蘇軍的戰爭外交:張鼓峰會戰綜述中央軍官學校教導總隊殉國記之前傳:突擊群戰術與胡迪爾周末談兵:遠望班公湖,閒談中印邊境問題軍事解讀從抗戰到內戰的五次會戰:山海關會戰因此,人們因為對古代文明的滿心尊崇而對朱明王朝驅逐蒙古,重塑華夏之功績,總是有著深懷難以言述的感情。繼而,在反思中國經歷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庚子國變、抗日戰爭而走向現在的歷史——人們總是深信,泱泱中華至尊無上,純粹為滿清耽誤,這才在近代史上跌跌撞撞地走向了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