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波旁王朝的開國君主——亨利四世的戲劇性上位史

2021-01-09 騰訊網

中國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歐洲有"當亞當耕地、夏娃織布的時候,誰是貴族?"整個社會從上到下,就連社會底層人士都對遙不可及的權勢中心有所渴望,因此這種在古今中外都是司空見慣的追求和野心,也就決定了王朝更迭的必然性。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迭,"舊人哭新人笑"的基本步驟都是訴諸武力和陰謀,這種勝者王敗者寇的"規律"似乎也成為歷代史書的濃墨重彩和後人的津津樂道。

而鑑於複雜多樣的繼承制度,歐洲的王朝更替要比古代中國複雜的多,除卻軍事對抗和政治陰謀,他們也願意通過直系血緣的聯姻、籤訂協約、聯合推舉等方式決定某一絕嗣王朝的繼位者。

以帶領法國君主專制走向頂峰的波旁王朝為例,開國君主亨利四世經歷各種考驗、醞釀多年才坐穩王位,他的上位史甚至比戲劇還要精彩。

一、進入王位繼承序列

亨利四世原名為亨利·德·波旁,原本是一個毗鄰法國的納瓦爾王國的國王,因為外公和母親與法國王室貴族的雙重姻親關係,小亨利算是當時在位的瓦盧瓦王朝的遠親,

但正常來說,法國王位的繼承次序很難臨到他,畢竟當時的法國王后凱薩琳·德·美第奇育有四個兒子。但

造化弄人,誰也沒想到法國這四個王儲接連去世。

凱薩琳的長子繼位後稱弗朗索瓦二世,但一年過後便病逝。接下來的查理九世也年紀輕輕遺憾病逝,雖然次子在位時間有十三年,但由於繼位時年紀過小,亦沒有留下子嗣,因此王位傳給了三子——亨利三世,而此時凱薩琳最小的兒子也因病去世,因此亨利三世是凱薩琳最後的希望。

由於自己丈夫亨利二世的早早過世,凱薩琳開始在政治舞臺上大展手腳,一方面是繼位的兒子年紀過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總之凱薩琳遲遲不願退至幕後。

在輔政查理九世時,法國陷入了宗教內亂,

天主教與新教的衝突曠日持久,境內的大小領主都深陷其中。亨利的父親是法國王室親王安託萬·德·波旁公爵,因此青年時期的亨利也參與其中,

並因為追隨母親的新教信仰逐漸被追捧為法國新教的首領。

法國的新教又稱為胡格諾教,因此這時期的宗教衝突在歷史上稱為"胡格諾戰爭",隨著戰爭的不斷升級,法國的生產和生活遭到了極大破壞,雖然法國王室是堅定的天主教徒,但凱薩琳意識到必須拉攏胡格諾,否則持續的宗教戰爭一定會動搖王位。

因此她決定把自己的女兒瑪格麗特公主嫁給本文的主角——胡格諾派首領亨利,而這兩人的婚禮也就象徵著兩大教派的握手言和,

故在婚禮前夕,大量胡格諾教徒趕到巴黎慶祝,然而

凱薩琳卻在和平喜慶的氣氛中喪心病狂地發動了"聖巴託洛繆之夜"的大屠殺,力圖將新教徒趕盡殺絕,宗教戰爭再起。

而此時的亨利不僅僅是新教徒的首領,也作為"駙馬"向繼承次序邁前了一大步,

但畢竟此時查理九世依然在位,查理九世還有兩個弟弟,因此亨利想要追逐王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二、軍事上的勝利

隨著二子和四子的先後去世,亨利似乎等到了時機。

此時的宗教戰爭也演變為王位爭奪戰——"三亨利之戰",依次為在位的法王亨利三世、吉斯家族的亨利和"駙馬"納瓦爾的亨利,

這裡的吉斯家族是當時法國政壇的一大巨頭,相當於中國古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自然也對王位抱有野心。

同時,

在弟弟死後,亨利三世有意將信仰新教的"駙馬"亨利,也就是自己的妹婿作為王位繼承人,這使得眾多天主教徒人心惶惶,於是推舉吉斯公爵亨利為保證自己的信仰而戰。

於是三亨利之間開始了你死我活的競爭。

不久,已經看清吉斯家族野心的亨利三世找人暗殺了吉斯公爵亨利,但戰爭並沒有就此結束,吉斯家族又選出後繼者繼續與王室對抗,還沒等亨利三世剿滅叛徒,自己也被刺殺了。就這樣,

"駙馬"亨利坐收漁翁之利,在亨利三世死後成為合法繼承序列的第一人,王位似乎近在眼前。但天降大任於斯者,通往冠冕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

三、宗教上的妥協

理論上說,波旁王朝的建立始於亨利稱王的1589年,但實際上稱王后的亨利四世只被追隨的新教徒們所承認,甚至連首都巴黎都進不去。

因為當時被稱為"天主教長女"的法國擁有大量的天主教徒,因此信仰新教的亨利很難服眾,

民眾難以接受,貴族更是害怕新教統治者對自己既得利益的損害,甚至在巴黎重新推舉出另一個天主教的國王,"一山不容二虎",故衝突再起。

雖然武力平定直接乾脆,但耗時耗力耗財,多年的軍事競爭告訴亨利四世這條路太過漫長和艱難,時不時還有可能身先士卒、戰死疆場,

於是亨利四世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為巴黎做一場彌撒是值得的",他宣布自己放棄新教信仰,改宗天主教,

獲得了民眾的認可。而對於渾水摸魚的貴族,他用金錢收買。

經過這一系列示好的舉動,亨利四世在1594年於一片歡呼聲中進入巴黎,以天主教徒的身份加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法國國王,

開始了波旁王朝的統治。此時的亨利剛滿四十歲,所以從青年亨利到中年亨利,他的上位史漫長、曲折但也充滿幸運。

入主巴黎後,亨利四世在1598年頒布南特敕令,確立"教隨國定"的原則,

承認信仰自由,實際上承認了胡格諾教存在的合法性,使得擴日持久的宗教戰爭終於落下帷幕。

南特敕令更為深遠的意義在於它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份帶有宗教寬容的敕令,打破了天主教一統天下的局面,適應了時代的需要。

且不論它的實施效果如何,亨利四世對於宗教輔助政治的策略和眼光是獨到的,因此極具進步意義。

結語

提起法國,提起波旁王朝君主的歷史,"太陽王"路易十四深入人心,誠然,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在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領先全歐洲,甚至在戰爭中單挑多國也是常事,

但這種強盛不是路易十四憑一己之力塑造而成的,必須要追溯到波旁王朝的開國君主亨利四世,他戲劇性的上位史塑造了他智慧、勇敢和變通的性格,不僅幫助他最終坐穩王位,更讓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勵精圖治,為後來的路易十四時代和法國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法國史》

《全球通史》

相關焦點

  • 最受歡迎的法國波旁王朝是如何走向消亡的?
    導語:「要使每個法國農民的鍋裡都有一隻雞」,這句名言流傳千年,正是最受歡迎的法國國王之一的亨利四世所說。亨利·德·波旁是亨利四世的本名,他本來是納瓦拉的王儲,但與當時的法國統治者盧瓦盧王朝的瑪戈王后結為姻親,當盧瓦盧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也逝世之後,盧瓦盧王朝再無後人,於是亨利四世名正言順繼承了王位。
  • 法國波旁王朝到底有多強大?打遍歐洲無敵手,穩居一百年歐洲霸主
    根據歐洲史料的確切記載,第一個姓波旁的男性叫路易,他是法國卡佩王朝第九位國王路易九世(尊稱聖路易)的孫子。路易九世仍然在位的時候,賞賜一塊叫波旁的領地給路易,路易就以波旁為姓氏,從此波旁家族不斷繁衍生息。既然叫朝代,就必須有君主,第一個當上君主的波旁家族成員就是亨利四世,他在公元1572年繼承母親胡安娜三世的王位,成為納瓦拉王國(法國歷史上的國家)的國王,波旁王朝建立。
  • 歐洲五個最強朝代:波旁、哈布斯堡、羅曼諾夫、霍亨索倫、漢諾瓦
    公元1572年,統治納瓦拉的阿里斯塔王朝女王胡安娜三世駕崩,她與波旁公爵安託萬所生的長子亨利四世繼承王位。由於亨利四世跟父親的姓氏波旁,所以波旁王朝取代阿里斯塔王朝統治納瓦拉。亨利四世是一位很出色的國王,那時候法國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為了各自的利益大打出手,令法國陷入傷亡慘重的內戰宗教戰爭,連當時統治法國的瓦盧瓦王朝都無力阻止這場內戰。
  • 他,法國最賢明的君主,理想是使每個法國農民的鍋裡都有一隻雞
    他是法國波旁王朝的創建者,被譽為「賢明王亨利」,並被追稱為「亨利大帝」。他就是深受人民愛戴的君主——亨利四世。他的理想是「要使每個法國農民的鍋裡都有一隻雞。」也因此成為流芳後世的君主。亨利四世亨利是旺多姆公爵安託萬·德·波旁的第三子,母親為納瓦拉女王讓娜·達布雷特。青年時代的亨利四世即捲入到了法國殘酷的宗教戰爭。作為胡格諾派的領袖他逐漸擁有了很高的聲望。
  • 法國朝代的滅亡巧合:所有朝代最後三位國王,都是同父同母三兄弟
    卡佩王朝最後三位國王:路易十世、腓力五世、查理四世; 瓦盧瓦王朝最後三位國王: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 波旁王朝最後三位國王:路易十六、路易十八、查理十世。 事實上,沒有什麼冥冥中早已註定的歷史,法國朝代出現這種情況,純粹就是巧合。
  • 至今統治西班牙的朝代——波旁王朝歷代國王,亡國兩次仍浴火重生
    腓力五世(1683年—1746年),西班牙波旁王朝開國國王,法國波旁王朝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孫子,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卡洛斯二世死前,指定有血緣關係的他繼承王位,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反對,雙方及各自盟友爆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幫助西班牙打敗奧地利,1724年讓王位給長子路易一世,不到1
  • 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國在任總統才是世界上權力最大的君主
    在如今的君主制國家中,歐洲的君主制國家多為君主沒有實權的君主立憲制(比如英國女王),而亞洲君主國家的君主多有實權(比如泰王)。但鮮為人知的是,世界上權力最大的君主從某種意義上不是亞洲的某位君主,而是法國在任總統。大約在九世紀的時候,摩爾人佔領如今的伊比利亞半島。
  • 法式王權:讀《從查理五世到查理十世的法國加冕史》有感
    路易十三:波旁王朝第二位國王 ,三十年戰爭中帶領法國成為新的歐洲霸主全書分為五大部分,起筆並非書名所說的查理五世而是極富典型性的路易十三加冕禮,而後再從查理五世時期加冕禮中的變動娓娓道來,從王權的有限性講到追求和實現絕對君主制時期加冕禮的變動,而後則是大革命之後以拿破崙為代表的君主們如何整合加洛林時期和波旁王朝加冕禮特徵與大革命時期的新的政治特色相結合
  • 法國19個叫路易的國王,從路易一世到路易十九,你能認出幾個?
    路易六世(1081年—1137年),法蘭西王國卡佩王朝第五代君主(1108年—1137年),稱號「胖子王」,因卡佩王朝開國君主于格一世是貴族篡位,貴族權力對國王權力有相當大的影響,所以他通過種種手段削弱了貴族的權力,加強了國王的權力,這對後來法國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有積極意義,1137年去世。
  • 1830的法國:路易菲利普與灰飛煙滅的波旁王朝
    可以說路易·菲利普一世是法國最後一位國王,他是最後一位使用King稱號的國王,他的全稱是King of the French,法國人民的國王。雖然在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後,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可以被看作是廣義上的法國國王,但作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國家元首,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使用的稱號是皇帝Emperor。
  • 德國最偉大的五位君主,腓特烈大帝只排名第四,前三位比他更偉大
    在前一篇文章中,筆者就以自己的理解,介紹了法國歷史最偉大的五位君主,按第一名到第五名分別是加洛林王朝查理一世、波拿巴王朝拿破崙一世、波旁王朝路易十四、卡佩王朝腓力四世、瓦盧瓦王朝查理七世,他們對法國都有著偉大的歷史貢獻。現在筆者趁熱打鐵,介紹法國的鄰國德國歷史最偉大的五位君主。
  • 法國的總統不僅是本國元首,還是歐洲這國的法定君主!
    418年日耳曼西哥特人在阿基坦(今法國西南部)建立王國,481 年,日耳曼法蘭克人克洛維繼承部落酋長後,開始全力擴張,486 年擊潰西羅馬在高盧的殘餘勢力,佔領高盧地區,建立了墨洛溫王朝(法蘭克王國第一王朝),以巴黎為都。507年,西哥特王國被法蘭克王國打敗,失去高盧大部分土地,此後西哥特王國中心移到西班牙。
  • 世界多國最偉大的君主,中國是秦始皇,俄國是彼得大帝,英國是誰
    中國秦王朝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中國秦王朝開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滅六國而統一中國,建立中國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秦王朝,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建萬裡長城、首創皇帝制度,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奠定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當之無愧的中國最偉大的君主。
  • 美第奇家族︱出了兩位法國王后,把藝術和時尚帶入巴黎
    長女伊莉莎白嫁給了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三女瑪戈嫁給了納瓦拉的亨利(即後來的亨利四世,開創波旁王朝)。凱薩琳和她的孩子們。               凱薩琳參與了亨利二世在世時挑起的胡格諾派鬥爭,她本希望扶持這個新教勢力為己所用的,以制衡吉斯家族,但是沒能有效控制複雜的黨派,形勢很快變得難以控制,釀成聖巴託羅繆大屠殺。
  • 從繁華走向沒落的波旁王朝:西班牙哈布斯堡末代公主,孤寂在法王宮...
    來自西班牙的瑪麗亞·特蕾莎,是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的女兒,她的母親伊莉莎白·德·波旁則是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和瑪麗·德·美第奇的女兒。作為西班牙皇室的女子,瑪麗亞的存在感並不強。她的母親十分美貌,可惜她更像父親腓力四世。雖然「哈布斯堡下巴」沒有那麼明顯,但也僅僅是個相貌平平的姑娘。
  • 都爆發過大革命,為何英國王室得到保留,而法國波旁王室被推翻
    比如波旁王朝復闢等,但這樣的復闢也僅僅是法國國內舊王室勢力的垂死掙扎。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法國人民又在19世紀進行了多次起義和革命,最終於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後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徹底確立了法國的共和體制。 而英國沒有先進的啟蒙思想作為指導,其本國資產階級和封建王室達成妥協,確立君主立憲制度,英國革命也就終止了。
  • 法國宮廷中的「頭號玩家」——17至18世紀法國王室遊戲風貌!
    在法國,隨著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從十六和十七世紀之交亨利四世創建波旁王朝開始,法國結束了中世紀的封建割據狀態,並加速向君主集權的絕對主義國家邁進。這種轉變也造成法國的「社會文化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以巴黎的宮廷社會為代表的統治上層在文化生活上日益與大眾階層隔絕開來,而形成一種以新式禮儀為基本特徵、其他階層很難模仿的獨特且封閉的宮廷文化。
  • 西班牙隊服上國徽錯成法國波旁王朝家徽
    今天凌晨,西班牙力壓法蘭西,不過讓西班牙上下尷尬的是,他們的隊服卻有著最直白的法國元素——西班牙國徽,被錯印成法國波旁王朝的家徽。  很少有人仔細觀察過這枚繁複的西班牙國徽。這一紋章原本的設計是在紅色外圈之內,以藍色填充的橢圓形空間裡包含著三朵百合花。但如今西班牙國家隊球衣上的這個紋章卻沒有了紅色的環繞,形狀也由橢圓變成了盾形,連百合花的形狀都有細微的差別,成了法國波旁王朝的家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