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爆發過大革命,為何英國王室得到保留,而法國波旁王室被推翻

2021-01-09 騰訊網

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近代世界歷史兩場影響深遠的歐洲革命運動。但這兩場革命給英國和法國帶來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在大革命爆發後,英國政治體制不斷變革,最終卻保留君主制。法國政治體制也不斷變革,但最終成為共和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上圖_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第一,從革命的指導思想上看,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比英國更激進、更民主、更徹底。

英國革命並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其更像是一場資產階級的向本國君主階層的「奪權內戰」,還帶有點宗教色彩。議會軍隊大都信仰清教,王黨君主勢力大都信仰天主教。

這一點可以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上找到答案。1640年,英國下院的資產階級勢力要求限制王權,此舉被國王拒絕。議會和國王走向分裂。從1642年開始,英國議會組織軍隊和國王勢力展開內戰。經過7年內戰,英國議會軍隊戰勝國王軍隊,於1649年取得政權,建立英吉利共和國。

這個英吉利共和國是英國歷史上的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制政權,但由於缺少類似於法國啟蒙運動思想的先進思想作為指導,英吉利共和國領導人克倫威爾認為:只要共和國成立,革命就萬事大吉了。克倫威爾上臺後還搞起了獨裁,英吉利共和國名存實亡。等到斯圖亞特王朝復闢和光榮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和王室達成了妥協,英國君主制被保留下來。

上圖_ 讓-雅克·盧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與英國資產革命缺少先進指導思想,甚至帶有點宗教色彩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就極其明確——啟蒙思想。

啟蒙思想的主力軍為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伏爾泰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教會,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提出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學說,這也是美國等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政治體制。從當時的情況看,三權分立體制對反對西方封建專制具有極其鮮明的進步意義。而盧梭破天荒的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國,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主張。這種思想在封建統治者看來是「大逆不道」。

啟蒙思想的傳播讓法國國內的激進民主思想空前濃厚。由於有啟蒙思想作為指導,法國的資產階級根本不能容忍王室的倒行逆施。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全面爆發。此後,法國人民又進行了多次起義,不僅推翻了國王的統治,還沉重打擊了國內的封建復闢勢力。雅各賓派專政更是將法國國內推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革命政權的反動勢力鎮壓下去。

上圖_ 法國大革命,攻佔巴士底獄

到了後來,法國出現了短暫的封建王朝復闢。比如波旁王朝復闢等,但這樣的復闢也僅僅是法國國內舊王室勢力的垂死掙扎。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法國人民又在19世紀進行了多次起義和革命,最終於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後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徹底確立了法國的共和體制。

而英國沒有先進的啟蒙思想作為指導,其本國資產階級和封建王室達成妥協,確立君主立憲制度,英國革命也就終止了。

上圖_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示意圖

第二,相比較英國王室,法國波旁王室的 「作死」表現讓君主政體逐漸失去人民的信任。

英國王室儘管反對資產階級奪權,並組織王黨軍隊和議會軍隊展開內戰。但英國王室並沒有做出出賣英國國家利益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在光榮革命時期,英國資產階級才能和王室達成妥協,敲定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政體。對於不幹涉國家政治這個原則,英國王室倒還能欣然接受。因為早在1215年6月15日,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約翰王就頒布了大憲章,承認英國市民階層對王權的限制。

在光榮革命後的英國王室看來,1640年的英國革命僅僅是資產階級用武力再次強迫王室接受《大憲章》,並非徹底推翻王室統治。既然英國歷史上早就有《大憲章》,王室按《大憲章》,同意君主立憲制制度即可。這對於英國資產階級和王室而言,都是雙贏。

上圖_ 大英圖書館裡的《大憲章》

英國王室的表現還算「乾淨」,法國王室的表現可就有出賣國家的味道了。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後,法國王室並沒有被人民推翻。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派勢力和王室達成妥協,建立君主立憲體制,國王承認議會的最高合法權力。如果法國王室沒有自己作死,革命或許會到此為止。

但就在此時,法國王室卻在自己作死:法國王室一邊口口聲聲的承認議會,一邊和國外勾結起來,出賣本國利益。為了保住王位,路易十六的王后,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託瓦內特將本國的軍事情報係數出賣給普魯士和奧地利,普魯士和奧地利軍隊在王黨叛軍的配合下進攻法國本土,法軍和普奧軍隊、叛軍在瓦爾密地區展開炮戰。

而瑪麗·安託瓦內特出賣本國情報的信件又被革命組織發現了。這一下就直接引起了法國民眾的憤怒。在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看來,瑪麗王后的行為就是叛國,如果沒有瑪麗王后勾結普奧兩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不會進攻法國瓦爾密。既然王后成為「祖國的叛徒」,王室也就沒有保留的必要了。最終,法國革命當局於1793年10月15日判處瑪麗王后死刑,而罪名就是「叛國罪」。

瑪麗王后勾結國外,出賣祖國利益,國王很難脫得了干係。最終,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瑪麗被送上了斷頭臺。這也算二人罪有應得。

上圖_ 路易十六 (法蘭西波旁王朝復闢前的最後一位國王)

路易十六和王后被處死,法國王室也就被革命勢力「千夫所指」了。在法國革命者看來,推翻王室的鬥爭不僅僅是爭取民主自由的鬥爭,更是保衛祖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正義鬥爭。畢竟王室和國外勾結,出賣國家情報。法國王室早已不是法國國家和人民的代表人。換句話說,從瑪麗王后出賣國家情報的那天開始,路易十六和瑪麗王后就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後來,雖然法國出現了波旁王朝短暫的復闢,但這個復闢和「張勳復闢」一樣,僅僅是法國波旁王室的垂死掙扎而已。1815年,波旁王朝復闢,但到了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波旁王朝再次被推翻。

更為重要的是,瑪麗王后的叛國行為讓法國君主制政體逐漸失去了民眾的信任。在法國大革命結束後成立的諸多王國和帝國中,除了支持大革命的拿破崙領導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歷史評價較高,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歷史評價都很差。最終,在普法戰爭結束後,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民眾又一次推翻,法國君主政體徹底進入歷史博物館。

上圖_ 命喪斷頭臺的路易十六夫妻

英法兩國在資產階級大革命後完全不同的走向表明了兩點歷史啟示:

第一,先進的指導思想是推動革命前進的火車頭。沒有啟蒙思想,法國大革命是很難徹底蕩滌法國國內的封建勢力和君主專制思想。

第二,背叛祖國的人沒有好下場。法國王后瑪麗出賣國家情報,勾結普奧軍隊進攻祖國,這種行為讓瑪麗和路易十六被處死,讓法國波旁王朝失去了民眾的支持,讓法國君主政體逐漸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法國大革命》 威廉 多伊爾著 譯林出版社

【2】《啟蒙運動》 羅伊 波特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都是大革命,為何英國王室得到保留而法國王室卻被推翻
    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近代世界歷史兩場影響深遠的歐洲革命運動。但這兩場革命給英國和法國帶來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在大革命爆發後,英國政治體制不斷變革,最終卻保留君主制。法國政治體制也不斷變革,但最終成為共和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為何法國王室破產,引發大革命,而英國王室延續至今!
    1789年,法國發生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從此統治法國長達幾個世紀之久的波旁王朝覆滅,法國王室破產。這是我們在中學就已經耳熟能詳的歐洲近代歷史,但或許就有人疑問,為什麼同樣是歐洲王室,英國王室卻能延續至今呢?
  • 近代歐洲最慘的王室,國王被革命軍處決,王后與公主被輪番施暴
    在歐洲歷史上,波旁王朝算得上是顯赫一時的朝代,曾經統治過包括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多個國家。波旁王朝統治法國期間,把法國發展成為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是波旁王朝最輝煌的時候。 不過,當一個朝代被推翻的時候,這個朝代的皇室或王室成員下場都不是很好,古今中外有無數例子可以證明這點。
  • 21世紀的英國為什麼仍保留著古老的王室
    當時歐洲大多數國家都在致力於加強王權,然而英國卻在這時誕生了旨在限制王權的《大憲章》。在後來英國貴族與王室的鬥爭中《大憲章》一再被提及,到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事《大憲章》又被重新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如今的英國憲法就是以《大憲章》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美國的聯邦憲法和各州憲法在制定時也都參考過《大憲章》。當然英國的憲政制度也不是在一天之內就建立完善起來的。
  • 法國波旁王朝到底有多強大?打遍歐洲無敵手,穩居一百年歐洲霸主
    波旁王朝,是歐洲歷史上統治過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盧森堡等國家的朝代,至今仍然統治西班牙和盧森堡兩個歐洲國家。在歐洲歷史上,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最強大和最著名,後世只要一提到波旁王朝,大多會聯想和特指法國的波旁王朝。那法國波旁王朝到底強大到什麼程度?一句話概括:打遍歐洲無敵手,穩居一百年歐洲霸主。
  • 盤點法國腐敗統治階級的11種,最終導致法國大革命的方式
    儘管瑪麗·安託瓦內特可能並沒有真正說過「讓他們吃蛋糕吧」這句話,但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幾十年裡,法國的君主和貴族們,表現出了一種近乎可笑的,與普通人脫節的生活狀態。儘管歷史學家指出了法國大革命的各種原因——從經濟和社會問題到政治問題,但法國王室的過度行為,在造成平民和王室之間的隔閡方面,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 法國宮廷中的「頭號玩家」——17至18世紀法國王室遊戲風貌!
    然而在法國,波旁王朝的君主跟大臣和貴婦們一起徹夜遊戲(包括賭博)都是家常便飯,而我們也將在下文中看到,舉行這些遊戲正是路易十四興建的凡爾賽宮的一個重要功能。甚至當一位太子妃不願意參加這種遊戲集會時,她還遭到了路易十四的嚴厲訓斥。正如文中所說,這些遊戲實際上是一種宮廷儀式,法國的國王們除了從中獲得娛樂,還把它們當作重要的統治手段。
  • 最受歡迎的法國波旁王朝是如何走向消亡的?
    波旁王朝在其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中,湧現出一個又一個名傳千古的統治者,奠定了一個又一個興盛的時代。那麼如此強大的王朝,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消亡的呢?亨利四世奠定王朝基礎納瓦拉、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義大利、盧森堡,這些國家都曾被波旁王朝斷斷續續的統治過。作為法國君主制前期的最後一個王朝,法國在波旁王朝的統治下,在接下來的幾百年內,都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霸主。
  • 法國王室的修養:王后踩到為其行刑劊子手的腳,依舊鄭重道歉
    法國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考究發現最早的法國遺蹟可以追溯到200萬年以前。現代的法國在世界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美食、輕工業,時尚等等。我們在歷史中了解最多的就是法國的一些封建統治,比如他所經歷的一些大革命等、運動等,最終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確實不容易。
  • 歐洲五個最強朝代:波旁、哈布斯堡、羅曼諾夫、霍亨索倫、漢諾瓦
    在歐洲歷史上,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俄羅斯是古代和近代歐洲最強大的五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有朝代和改朝換代,筆者將會交叉介紹這五個國家最強大的朝代:漢諾瓦、波旁、霍亨索倫、哈布斯堡、羅曼諾夫,排名不分先後。
  • 至今統治西班牙的朝代——波旁王朝歷代國王,亡國兩次仍浴火重生
    腓力五世(1683年—1746年),西班牙波旁王朝開國國王,法國波旁王朝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孫子,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卡洛斯二世死前,指定有血緣關係的他繼承王位,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反對,雙方及各自盟友爆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幫助西班牙打敗奧地利,1724年讓王位給長子路易一世,不到1
  • 「高盧雄雞」丨曾經用來諷刺法國人的稱呼為何變成法國的象徵?
    二、聖女貞德給予「高盧雄雞」新的象徵意義,法國王室將此意義得到鞏固並成為法國人民的象徵公元1337年,國王菲利普六世打壓封建領主勢力,英國不願被法國控制,在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帶領下對法國進行反抗鬥爭,英法百年戰爭的篇章就此展開。第一階段英國戰勝法國,1355年兩國重新交戰,法國軍隊節節敗退,被迫與英國籤訂停戰協議並進行割地。
  • 法國朝代的滅亡巧合:所有朝代最後三位國王,都是同父同母三兄弟
    如果細心研究過法國歷史上的朝代,可以發現一個相當有趣又巧合的現象,就是法國所有朝代的最後三位國王,都是同父同母的三個親兄弟。由於查理四世同樣沒有活到成年的兒子,至此卡佩王朝絕嗣而亡,由旁系王室成員腓力六世繼承王位,瓦盧瓦王朝開始。
  • 北歐四國中,為何只有芬蘭沒有王室,看芬蘭的歷史就知道了
    除了這些,還有就是這些國家幾乎都有王室。北歐四國中有三個國家都有王室。挪威、瑞典、丹麥都有自己的王室,只有芬蘭沒有王室。這在北歐國家中還是很特殊的。很多人想不通,君主制在北歐如此受歡迎,芬蘭為何沒有王室呢。其實我們看一下芬蘭的歷史就知道了。
  • 法國王室的皇家城堡,見證了達文西與國王的忘年戀
    法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騎士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將文藝復興的風潮從義大利帶回了法國,同時帶回的,還有那位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下圖為達文西死在弗朗索瓦一世懷中的情景)1516年,64歲的達文西接到了剛剛即位的22歲的年輕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請,歷經長途跋涉來到法國,住進了弗朗索瓦一世幼年時曾經居住過的克洛·呂斯城堡,距離國王所住的昂布瓦茲城堡僅10分鐘的步行路程。
  • 帽子、樹懶、牛肉乾:英國王室每年收到啥禮物?
    有所不同的是,由於英國法律規定,每年年底王室都要公布一份這一年所收到禮物的詳細清單,讓我們有機會得以一窺王室每位成員都得到了什麼禮物。和西班牙及大部分君主制國家一樣,英國王室成員禁止接受太過奢侈或昂貴的禮物——他們所收到的許多禮物大部分都只有象徵性的價值。
  • 法國19個叫路易的國王,從路易一世到路易十九,你能認出幾個?
    路易十三(1601年—1643年),法蘭西王國波旁王朝第二代君主(1610年—1643年),稱號「正義王」,1589年瓦盧瓦王朝第13代兼末代君主亨利三世死後,瓦盧瓦王朝絕嗣而滅亡,王室遠親亨利四世建立波旁王朝,他是第二代君主,亨利四世長子。
  • 法式王權:讀《從查理五世到查理十世的法國加冕史》有感
    從查理五世到查理十世的法國加冕史法國的加冕禮有著歐洲最為悠久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加洛林時期的查理曼加冕禮。法國人Godefroy早在17世紀便出版了一本收錄了大部分重要加冕禮記錄的作品Le Ceremonial de Franais,從這一角度來說,在加冕儀式的記錄上法國人要早於其近鄰英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