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時期的大唐王朝,卻兩次敗給同一小國,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滅

2020-12-05 騰訊網

鼎盛時期的大唐王朝,卻兩次敗給同一小國,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滅

唐人高適《李雲南徵蠻詩》云:

聖人赫斯怒,詔伐西南戎。肅穆廟堂上,深沉節制雄。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料死不料敵,顧恩寧顧終。

鼓行天海外,轉戰蠻夷中。梯巘近高鳥,穿林經毒蟲。

鬼門無歸客,北戶多南風。蜂蠆隔萬裡,雲雷隨九攻。

長驅大浪破,急擊群山空。餉道忽已遠,懸軍垂欲窮。

精誠動白日,憤薄連蒼穹。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

收兵列亭堠,拓地彌西東。臨事恥苟免,履危能飭躬。

將星獨照耀,邊色何溟濛。瀘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

歸來長安道,召見甘泉宮。廉藺若未死,孫吳知暗同。

相逢論意氣,慷慨謝深衷。

「李雲南」就是曾任雲南太守的李宓。唐玄宗天寶末年,李宓轉任劍南節度留後(代理節度使),受命統率大軍遠徵叛唐的西南少數民族政權南詔(大致位於今雲南省西部),也就是詩中所謂的「蠻」。

該詩詠贊的就是這件事。

一、徵蠻始末

看起來這應該是英雄文豪相得益彰的一段佳話。然而這首詩流傳不廣,雖在文學史上略有名氣,無奈卻是惡名——事實上,如果能預見到後來發生的事,高適一定希望自己從沒有寫過這東西。

要釐清這段公案,還得從頭說起。

唐玄宗天寶九載(西元750年),時任劍南節度使為鮮于仲通,此人「褊急寡謀」並無將才,靠結交佞臣楊國忠得此重任。此人一貫敵視南詔,其屬吏雲南太守張虔陀是貪婪之輩,時常橫徵暴斂,甚至汙辱南詔王族妻女。

南詔首領雲南王閣邏鳳不堪忍受,於天寶十載(西元751年)起兵攻殺張虔陀。隨後南詔軍就勢橫掃大唐附庸部族,連續攻取三十餘座羈縻州府。

鮮于仲通聞訊率軍八萬徵討,閣邏鳳派人請罪求和,表示願意歸還先前擄掠的人口財富。鮮于仲通驕傲自大不予接受,繼續進軍,在瀘水南岸遭遇南詔軍伏擊,幾乎全軍覆沒,鮮于仲通僅以身免。

南詔擊敗唐軍後,正式叛離唐朝,轉而依附吐蕃,接受吐蕃贊普冊封並改元建號(改天寶十一載為贊普鍾元年)。

天寶十二載,在楊國忠推動下,唐玄宗命侍御史李宓為帥,動員關中、河洛兵十餘萬大舉討伐南詔。唐軍長驅直入,進抵南詔都城太和城(遺址位於今雲南省大理市境內),但長途跋涉人困馬乏,不敵以逸待勞的南詔軍,大軍傷亡殆盡,李宓戰死。

這可是鼎盛時期的唐朝,面對南詔這個小國卻兩戰兩敗,差不多二十萬大軍就此灰飛煙滅。

此後楊國忠掩蓋敗報,繼續動員軍隊,企圖再行遠徵復仇,只是天寶十四載安祿山起兵反叛,計劃中的更大規模南徵只得取消。

這場戰爭緣起唐朝邊將貪暴,肆意欺凌依附部族,以致遭到報復。事發後朝廷邊鎮不思反省,反而倚勢凌人,輕率用兵徵伐。這種非正義戰爭名不正言不順,毫不意外的遭致慘敗。

很多人認為,大唐朝廷立國之本府兵,正是在這場戰爭中傷亡殆盡,以至於內地空虛,給了安祿山可乘之機,終於釀成安史之亂慘禍。

回頭再看高適這洋洋灑灑數百言,上不明和戰大計輕重,下不察士卒遠徵疾苦,一味稱頌昏君權臣庸將,字裡行間分明透出諂媚猥瑣,無怪乎文學史上將其作為反面典型。

當年那個鐵骨錚錚不畏權貴,仗義指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高達夫哪去了?

二、南詔其國

雖然唐朝君臣有諸多不靠譜之處,但大唐帝國是國力強大的巨無霸,南詔不過蕞爾小邦,倚仗地利自保也就罷了,憑什麼能夠一再大勝全殲優勢唐軍?

作為大唐王朝對立面,南詔政權雖然不曾縱橫天下,卻也長期稱霸西南,國祚綿延近二百年,對周邊影響甚大。

由於南詔統治中心在今大理市,與後來的大理國有一定傳承關係,大家受《天龍八部》影響,下意識覺得南詔也應該是漢化很深的文明佛國。

實際情況當然不是這樣!

南詔本名蒙舍詔,當時西南地區主要有六大部族,稱為六詔,蒙舍詔就是其中之一,因其地理位置較南,所以也稱為南詔。正因為其位置偏南,說明南詔與唐朝距離較遠,即使受到華夏文明影響,其開化程度也不會高於其他五詔。

兩唐書記:南詔為「烏蠻別種」,是當年諸葛亮徵討的南中蠻部後裔,正史將他們歸入南蠻或西南蠻,就是因為他們的政治經濟相對落後。

作者按:當然,南詔是在進步的,文化水平也在顯著提高。他們在戰勝唐軍後,立起了著名的南詔德化碑,記述了南詔立國經過,辯說與大唐王朝衝突的是非曲直。碑文近四千字,記錄了很多華夏正史所忽略的細節,史料價值很高。

六詔並存格局沒有維持很久,後來南詔逐漸強大,其首領蒙歸義(本名皮邏閣,歸義是唐玄宗賜名),吞併五詔,從此獨霸西南。

對於南詔吞併臨近部族,唐朝是什麼態度呢?

按兩唐書,南詔得到大唐王朝支持,才能順利吞併諸部。而這是劍南節度使王昱受賄,幫助蒙歸義向朝廷奏請的結果。

事情沒那麼簡單,節度使沒那麼大的政治能量,朝廷大佬們不是傻瓜,當然明白一個強大鄰居必然會向己方提出更多利益訴求,可能導致嚴重矛盾衝突。

按照政治制衡原則,「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分而治之,顯然更有利於朝廷進行羈縻統治。除非說大唐王朝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地方部族政權。

盛唐最大敵人是雄踞雪域高原的吐蕃帝國,為了保護財賦重地益州(大致在今成都市),唐朝在西南邊陲設立了劍南軍鎮,抵禦吐蕃入侵。

劍南鎮唐軍編制不過三萬出頭,比起同為抗擊吐蕃一線的河西隴右兩鎮,兵力要少很多。劍南道為富庶之地,不存在養不起兵的問題,只有一個解釋:劍南道地理上比較封閉,容易形成割據,朝廷不願意在此常駐太多兵力。

這樣一來,劍南鎮防務壓力就很大了,因此將軍們需要一個幫手來分擔,最終他們選擇了南詔。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唐方面預想很美好,南詔卻沒有當棋子的自覺——作為一個小國,夾在大唐吐蕃兩大勢力之間,輕率站隊很容易淪為炮灰,不到萬不得已他們都會儘量左右逢源。因此,南詔在合併六詔前積極參加對吐蕃戰爭,為的是顯示力量爭取朝廷支持,合併得手後態度即轉變為敷衍,更多致力於自身勢力鞏固擴張,不願再作馬前卒。

這無疑令大唐朝野大失所望,雙方貌合神離,矛盾逐漸尖銳。

早在開元二十七年(西元739年),鮮于仲通的前前任,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就與蒙歸義相看兩厭,真實原因當然不是什麼「言語不相得」。

《新唐書》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大致在蒙歸義在位後期,唐玄宗派大將何履安率軍平定毗鄰南詔部族,佔領安寧城(今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管控當地五個鹽井,並重新設立界標(馬援銅柱),釐清唐詔疆界——南詔德化碑於己方申辯不遺餘力,卻隻字不提此事,可見該地並不在南詔控制中。

這是對南詔含蓄的警告,一方面顯示大唐對西南蠻部的幹預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無意翻臉。

插一段題外話:大理國被小說田園牧歌化了。

該國實際政治生態相當惡劣,蠻部間矛盾激化,發展至後期,權臣秉政架空主上——因金庸而知名的大理三王:段正明、段正淳、段和譽(又名段正嚴,就是六脈神劍北冥神功無敵天下的段公子),都受制於權臣高氏(就是所謂忠臣善闡侯高升泰,此君甚至受禪稱帝,只是在死後還位段氏)。

歷代大理國王晚年大多皈依佛門不假,但真正原因不是他們信仰虔誠,而是權臣更願意操縱幼君,年齡漸長的前任只得識趣辭職,託蔽宗教勢力以保全首領。

三、閣邏鳳其人其事

南詔日益「驕大」,對朝廷便不再恭順,對周邊事態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按南詔德化碑記,章仇兼瓊曾試圖加強對臨近南詔的附庸東爨部族軍事管制,結果導致一場叛亂,這其中未必沒有南詔插手。此後朝廷派人招撫,並徵調南詔軍協助。而南詔喧賓奪主企圖主導東爨政治布局,因為唐朝沒有扶持南詔姻親部族,蒙歸義大為不滿,一面上躥下跳向劍南節度使控告唐軍主將李宓,一面調兵進行軍事威脅,迫使唐朝流放處分了李宓。

雖然南詔不遜令大唐上下不滿,但大敵吐蕃當前,朝廷沒有功夫跟他們計較太多,只能先曲意優容。

對於南詔來說,依附唐朝可以獲得可觀經濟利益,這是吐蕃所無法提供的。所以他們在大方向上願意站在大唐一邊,只是耍滑頭不肯出死力罷了。

雙方雖然各有心結,但南詔主觀上無意和大唐鬧翻,大家磕磕絆絆的,還能維持住表面親善。

直到天寶七載蒙歸義去世,其子閣邏鳳繼位。

按德化碑的說法,閣邏鳳對唐朝非常恭順,雙方「君臣一德,內外無欺」。

這只是南詔的一面之詞。兩唐書《楊國忠傳》都明確記錄了「南蠻質子閣羅鳳亡歸不獲」——楊國忠是被打倒再踩上一萬隻腳的臭狗屎,不可能再有人造謠幫他抹黑敵人,此必信史無疑。

所謂「質子」,指的是附庸部族為了向宗主國表示忠誠,將自己的繼承人(兒子或兄弟)送到宗主國充當人質。從現代觀點看,這種做法當然是野蠻不道德的,而在中世紀這是標配,哪怕是突厥可汗吐蕃贊普這種一方霸主,很多都曾在少年時當過質子,沒什麼不好意思的。

德化碑中對閣邏鳳的質子經歷諱莫如深,可見他在逃歸一事上必定理虧。

因為閣邏鳳逃歸既成事實,出於大局考慮,唐朝捏著鼻子承認其繼位合法性。但皇帝是記仇的,這事沒完。

閣邏鳳也心知肚明,不管自己有什麼理由,逃歸就是對天朝上國的極大蔑視。他心懷忐忑不能自安,擔心秋後算帳,於是兩面下注和吐蕃勾勾搭搭——德化碑不打自招,記錄了閣邏鳳迎戰鮮于仲通前,派人到浪穹(原六詔之一)向吐蕃御史論若贊求救一事。可見南詔吐蕃早有勾結,甚至還有合作攻唐的預案。

這樣一來,唐詔關係愈發扭曲,強勢一方覺得對方欠修理,弱勢一方雖然不願意被修理,但覺得早晚逃不過,也在做最壞打算。共同心理預期下,雙方關係只能趨向惡化。

四、張虔陀的真面目

攤牌的日子來得很快。

天寶八載,唐軍終於攻克天險石堡要塞,拔掉了吐蕃長期抵在自己腦門上的一顆鋼釘,取得重大戰略優勢。既然吐蕃威脅性降低,敲打白眼狼南詔的計劃便提上日程。

上帝擲下骰子,歷史選擇了一個人來開啟悲劇大幕。

這個人就是張虔陀。

張虔陀,時任雲南太守(或雲南都督、姚州都督、越巂都督,屬於劍南邊鎮系統,主要負責對西南蠻族的軍事監護)。

按正史記載,這廝就是人渣色情狂,貪婪無度經常向閣邏鳳索賄,被拒絕後又顛倒是非向朝廷誣告。尤為不堪的是,閣邏鳳「與妻子謁見都督,虔陀皆私之」。

是可忍孰不可忍?無怪乎閣邏鳳要起兵反抗。

事情當真如此嗎?德化碑中不經意間透露了一條信息:「張虔陀,嘗任雲南別駕,以其舊識風宜,表奏請為都督」。閣邏鳳竟然與張虔陀有舊交情!甚至其出任雲南都督(太守)還是南詔推薦的!

南詔是將張虔陀視為死敵的,自然不會在這個問題上胡謅,由此可見兩唐書對張的攻擊全不靠譜,如果張有寡人之疾,完全可以向閣邏鳳明示,南詔作為附庸自有進行性賄賂的自覺。張某人得多變態,才能放著送上門的不要,反而偷偷摸摸去勾搭?

作為「奸佞亂常,撫虐生變」的罪魁禍首,德化碑給張虔陀開列了六大罪狀:

1.私通吐蕃圖謀瓜分南詔;2.支持流亡在外的南詔王弟誠節返回爭權;3.庇護南詔敵對部族首領;4.打壓親南詔部族;5.加強軍備威脅南詔安全;6.強令南詔繳交更多物資。

儘管德化碑說得義憤填膺,但這六條都是政治問題,與人品道德無關。既然南詔收錢不辦事,不再積極協助唐軍打擊吐蕃,那麼朝廷當然不能再像從前那樣無保留的支持南詔,要求張虔陀遏制南詔擴張也是應有之意。

張虔陀其實不算特別敵視南詔。作為一個老練的軍事外交官,他覺得以大唐帝國威勢,能夠憑藉政治外交手段壓服閣邏鳳,沒有必要撕破臉兵戎相見。

只是他低估了閣邏鳳的決絕。

因為兩人原本關係良好,閣邏鳳才對此尤其憤怒——我推薦你升官你就這麼回報?

事實上唐玄宗雖然憎惡閣邏鳳,但尚未決心徵討。張虔陀本可因循舊例,安安穩穩的混過任期——能不能繼續升官另當別論,以他和閣邏鳳的私交,發一注橫財並不困難。但是老張不屑於庸庸碌碌,不說公忠體國,起碼是勇於任事。因此,當南詔兵臨城下,張虔陀並不搖耳乞降,而是很光棍的飲鴆自盡,為大唐帝國主義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

五、正史不屑記錄的唐詔恩怨

前面說過閣邏鳳以質子身份逃亡歸國,構成唐詔關係迅速惡化的直接導火索。

閣邏鳳為什麼要逃離大唐呢?

肯定不是在生活上受虐待。朝廷一直禮遇其父蒙歸義,而且大唐天朝氣象海納百川,雖然不提供什麼學習夥伴,但也並不歧視外蕃,各家質子們在長安還是過得比較愜意的。甚至有些人為大唐文明所折服,寧願留下當平民也不願回去當酋長。

從後來的表現看,閣邏鳳識時務能屈能伸,不至於在長安犯下什麼重罪。

一般情況下,唐朝也願意支持質子回國繼位。因為這些人習慣大唐生活方式,政治上相對親唐,有利於保持良好關係。

也就是說閣邏鳳根本沒有逃亡理由。

但他終究是逃亡了,必定事出有因。

事情很可能是這樣的:因為南詔桀驁不馴,朝廷一直有人主張對其進行削弱。當蒙歸義病危消息傳來,這派人提議暫時扣留閣邏鳳,派人煽動其弟(就是前面提到過的誠節)自立,然後再以支持正統為名,武力送閣邏鳳歸國,人為製造南詔內亂。不料消息不密走漏風聲,閣邏鳳當機立斷,趁朝廷議論未定星夜出逃歸國,粉碎了唐朝搞亂南詔的陰謀。

經此一事,閣邏鳳已成驚弓之鳥,當他又發現自己的舊識張虔陀竟然也表現出敵意,心中恐懼再無法壓抑,終於舉旗叛唐。

至於說其後南詔向鮮于仲通求和,那不過是緩兵之計,如果鮮于接受,那就先服軟裝孫子,歸還擄掠什麼的再慢慢扯皮。如果鮮于不接受,那也可以起到驕敵作用,閣邏鳳早將吐蕃軍勾引至浪穹,便是下定決心和唐朝對抗到底。果不其然,鮮于中計,遭致慘敗。

南詔吐蕃結盟,在西南戰線取得對唐戰略優勢。不久之後,唐朝內亂無力顧及邊陲,閣邏鳳就勢擴張,盛極一時。

國家間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唐朝衰落意味著吐蕃勢大,南詔赫然發現,他們再一次淪為馬前卒,不同的是這回驅使他們的是吐蕃人。

繞了一圈回來還是當炮灰的命,這當然不符合南詔利益。而且同為蠻夷的吐蕃窮鬼遠沒有大唐那麼大方,要南詔人賣命卻不捨得扔骨頭,一味索取盤剝之下,南詔自然不堪忍受。新任南詔王異牟尋一盤算,先前對唐攻掠所得已落袋為安,自顧不暇的大唐無意追究,虛弱的唐帝國迫切需要一個有力盟友對抗咄咄逼人的吐蕃,雙方力量相近急需報團取暖,這才構成好的合作基礎。

唐德宗貞元九年(西元993年),南詔假意派兵協助吐蕃,乘其不備在金沙江畔(神川)發動突襲,大獲全勝。然後南詔截斷連接蕃詔鐵橋(今雲南省中甸縣),宣布歸附大唐,上演了一出浪子回頭陣前起義的完美大戲。

此後唐詔保持了百年相對和平關係。到了晚唐時期,藩鎮割據遍布全國,朝廷威信進一步淪喪;而此時吐蕃也因內亂走向瓦解。失去制約的南詔二五仔本性復發,徹底放飛自我,再次起兵反噬大唐。

南詔只見他人樓塌了,卻不見自家簫牆之憂,浪到最後終歸是要還的。

六、成敗論英雄

儘管唐詔戰爭有鮮明個人色彩,但歸根結底是雙方力量對比不明晰導致的,當一方或雙方發現或自以為發現,自己得利配不上付出,自然要謀求改變現狀。

要明確雙方力量對比,最簡單的法子就是出來比劃一下,於是乎戰爭降臨。

戰爭爆發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戰爭進程顯然受到少數主導者影響:

被後世黑得最慘的張虔陀,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是戰爭導火索。天地良心,他辛辛苦苦聯絡南詔內部反對派,整合周邊反南詔部族,不就是想政治解決問題嗎——德化碑提到,南詔剛開始討伐老張,鮮于仲通就發兵攻打南詔,而閣邏鳳並不急於回救老巢,反而是先滅張虔陀,然後才從容迎戰劍南軍。可見老張手中沒幾條槍,根本不可能發動軍事打擊。

張虔陀的上司節度使鮮于仲通,做法就很不地道了。他能在閣邏鳳蠢蠢欲動時就及時動員出兵,可見在南詔留有眼線。而他事先不給老張加強軍備,事起不派兵救援,無疑是拿老張當棄子,作為他出兵鎮壓建軍功的藉口。只是此君不知己又不知彼,不顧自家實力有限,對比南詔並無多大優勢(劍南軍編制三萬出頭,能機動的最多一半,剩下的無非是臨時動員民夫,再加上一些附庸部落,幾乎是烏合之眾),貿然深入敵境卻不能預判吐蕃可能插手,大意無備遭到詔蕃兩軍夾擊,以至全軍覆沒。《新唐書》說他「少方略」,還真不是誣衊。

接替鮮于主持戰事的李宓倒是沙場宿將,早在蒙歸義當政時期,就曾統兵徵戰南荒(因南詔使壞被貶官)。李宓熟悉西南地理,創奇謀另闢蹊逕取道交趾(大致位於今越南北部),側面打擊南詔。他不避艱險決心雪恥,果然出敵意料首戰獲勝,可惜為戰場外因素左右,不能一鼓作氣克竟全功;待其捲土重來時,時過境遷戰機不再,最終兵敗身死。

作者按:德化碑記李宓徵南發生在贊普鍾三年,即天寶十三載,這是南詔官方公告,刻諸石碑,不可能出錯;而《舊唐書》記為十二年,這也是官方記錄,且有高適《李雲南徵蠻詩序》為旁證——「天寶十一載,有詔伐西南夷,右相楊公兼節制之寄,乃奏前雲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擊之。道路險艱,往複數萬裡,蓋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載四月,至於長安,君子是以知廟堂使能,李公效節。適忝斯人之舊,因賦是詩」(高適寫詩意在向權貴拜謁,通俗的說就是拍馬屁,不可能搞錯基本細節)。只有一種可能:李宓徵南分為兩段,十二載初戰告捷後,他奉命回京慶功;閣邏鳳趁機穩住陣腳,於十三載反攻倒算,大敗師老兵疲的唐軍。

釀成李宓悲劇的是劍南總後臺楊國忠。他的戰略決策沒有問題,不能縱容南詔尋釁滋事!不然其他部族有樣學樣,人心一散隊伍就不好帶了!他簡拔李宓於敗軍之際,也算得上知人善任。無奈這廝過於看重政治影響,未竟全功便召回主將,意圖挽回前番隱匿敗報造成的政治失分,以至貽誤軍機。

閣邏鳳在這場縱橫捭闔中幾乎贏得了全部。命運之神也站在他一邊,安史之亂適時爆發,避免了戰事綿延拖垮經濟落後的南詔。更重要的是他眼光足夠長遠,在最得意時還不忘立德化碑自辯,給後人埋下將來反覆的伏筆。從南詔的立場看,閣邏鳳遇強不畏,小挫不餒,大勝不驕,真一代雄主也!

唐詔戰爭,本質上是一場古典帝國主義戰爭,是新興勢力同老牌霸主爭奪地區霸權的戰爭。

戰爭決定的是西南地區秩序重構。

無關道德,只是利益使然。

就整體戰略而言,這一仗是必打無疑的,不存在什麼誤判。從南詔的角度出發,擴大權利減少義務是他們力量增長的必然要求,有人不同意那就逼他同意;站在大唐的立場上,維持既得利益,口子不能亂開,有人不守規矩就得好好教育。

落實到具體戰役,新興的南詔可以力往一處使,老大的唐朝卻有太多牽絆幹擾,這才是蠻荒遠徵做成慘劇的根本原因,與主事者道德水準沒有半毛錢關係。

正史每每強調楊國忠驕縱狂妄擅起邊釁,這不過是「政治正確」,未嘗沒有詆毀醜化。須知這廝雖然烜赫一時,但最終身敗名裂遭致全面清算。接下來的當權派是曾經倍受楊家打壓迫害的太子一系(即後來的唐肅宗),當然要將楊國忠一黨打到批臭永世不得翻身。

正因為如此,有理由相信,有關遠徵南詔戰爭的很多檔案曾被銷毀篡改,留下了無數不解之謎……

本文作者:鱷魚不哭,「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是伴隨唐朝200年,揮之不去的夢魘
    唐朝是我國歷史非常強大的王朝。縱觀唐朝200年滅東,西突厥,高句麗,薛延陀等30國,但有一王朝始終與唐朝紛爭不斷,這個王朝就是--吐蕃。但是,吐蕃卻以二十萬大軍猛攻唐軍後方輜重所在的郭待封所部。唐軍輜重盡毀,薛仁貴只能從烏海撤向大非川。而吐蕃則集中四十萬大軍追殲唐軍。名將薛仁貴頓首大非川,所率大唐戰甲全軍覆沒。這次戰役後,唐朝軍隊再也未曾涉足烏海今託索湖以西地區。公元678年,中書令李敬玄掛帥出徵,差點兒又一次搞得全軍覆沒。還好,部將黑齒常之率五百敢死隊從後方猛攻吐蕃大軍,挽救了覆沒的敗局。
  • 威武大唐!大唐六大都護府
    我看到歷史好多歷史書對古代王朝的版圖有所誤解,在地圖上標註的疆域比各個王朝真正版圖要小的多。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好多人不理解古代王朝對周邊民族實行的的政策。『羈縻制度』就是對中原王朝對少數民族採用的政策,承認當地土著貴族,封以王侯,納入朝廷管理制度。(ps:宋代西南土司,明代奴兒幹都司,都屬於羈縻制度,有點類似一國兩制。
  • 樓蘭一個西域小國,犯了什麼錯,讓人直呼:不破樓蘭終不還
    可是我們要知道,樓蘭古國,早在北魏時期就被北魏大軍給攻滅了,從此在世間存在六百餘年的樓蘭就此消散。而王昌齡此時距樓蘭滅亡已經數百年,緣何提到了樓蘭呢?也許是代指,樓蘭泛指周邊眾多的少數民族強敵。可是當時唐王朝的強敵眾多,為何偏偏選取了一個已經覆滅的西域小國呢,而且曾經西域三十六國,國度眾多,王昌齡緣何看上了樓蘭呢?
  • 牛鼻子老道上演的驚天奇蹟,六千人大敗二十萬薛延陀精兵,其一戰封神!
    大唐歷史上最為懸殊的戰鬥,當時大唐名將徐茂公手中只有六千兵馬,而面對的敵人薛延陀部卻又二十餘萬兵馬。 當時徐茂公以六千兵力對抗薛延陀部二十萬大軍,完全是以卵擊石,毫無勝算可言;但儘管如此,徐茂公還是下令主動出擊,當然戰鬥毫無懸念,很快六千大軍便處於下風,並且節節敗退。
  • 小國使者請求更改國名,武則天隨口應允,國號沿用至今已成強國
    西域各小國向唐朝俯首納貢,尊稱李世民為天可汗,東亞、東南亞的小國也爭相朝拜,甚至有些小國還以成為唐朝的附庸為榮,畢竟能受到大國的庇護,這也是一種生存之道。 正如《新唐書》所記載: 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 大唐悍將王玄策:一人滅一國,「單槍匹馬」平印度
    王玄策是我國唐朝時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曾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故事。在很多人看來,一人滅一國是不可思議的事,簡直是天方夜譚。不過王玄策卻做到了,他神奇地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話說,大唐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國力強盛,四周邦國競相派使節出使大唐,天竺國(今天印度北部)戒日王朝的國王戒日王也於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派使節訪問唐朝。
  • 全職獵人:蟻王敗了兩次,一次敗給人類的惡意!一次敗給愛意?
    「除了成本低廉,體積小,還具有極為驚人的殺傷力,只要製造技術夠純熟,就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大量生產,因為爆炸後的煙霧外型獨特被稱為「迷你玫瑰」也就是貧者的薔薇,深受獨裁小國的喜愛!」最可怕的還不是其爆炸產生的殺傷力,而是輻射毒素!
  • 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為何沒能戰勝一小國?
    那麼,蒙古騎兵被一個小國打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安南起初屬於中原地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王朝。秦朝正式劃入中原地區,並在秦朝末年戰爭時期獨立。但漢武帝登基後不久,又重新劃歸中原地區。此後,安南一直受中原管轄。 南北朝時期,雖然戰爭頻繁,但中原王朝始終控制著它。
  • 平均氣溫降低1個攝氏度,間接導致了明王朝的覆滅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關於它的覆滅總是眾說紛紜,比如:農民起義、財政危機、封建社會的土地兼併等等,但追究引發這一系類滅國原因的源頭,還要從明清的小冰期說起。我國一共經歷了6次小冰期,其中影響最大的一次要數發生在1560-1890年的明清小冰期。
  • 韓信劍走偏鋒:3萬士兵大敗趙國20萬大軍,後人無人敢用
    "兵家四聖"之一的韓信,在敵我力量差距懸殊巨大的情況下,僅僅用三萬士兵,就全殲了趙國二十萬大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井陘之戰。 原本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看到劉邦在楚漢相爭中佔據有利條件,準備倒戈,但是沒想到漢軍一年後卻在彭城敗給楚軍,於是乾脆保持中立,這對劉邦非常不利。 漢軍沒有繼續正面和楚軍對抗,而是決定先解決掉這些"牆頭草",這樣一來,項羽一方就會陷入孤立狀態,到那時楚軍就很容易對付了。韓信在成功平定魏地、滅掉代國後,準備繼續進攻趙國。
  • 古埃及文明:前王朝時期,文明的曙光
    在涅伽達文化II時期,社會上已經形成了奴隸主與奴隸、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差別,希拉孔波利斯等地已發展成為具有城市公社性質的獨立小邦一「州」,州的出現,表明這一時期的古埃及處於前王朝文化的最後階段,已進入文明時代。
  • 大唐齊王李元吉很像三國張飛,魯莽而頑劣,但戰鬥力不低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評價最高的封建帝王,在他統治時期積極納諫、注重民生、平定天下,不僅實現了輝煌的「貞觀之治」,還在徵服了周邊的民族,將大唐的國際地位推上頂峰。可是由於他的皇位是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逼迫自己的父親才得來的,所以應該說是「得位不正」。
  • 此人是建國後第一奇人,曾鼓動村民恢復大唐王朝,最後被公安消滅
    【此人是建國後第一奇人,曾鼓動村民恢復大唐王朝,最後被公安消滅】 回顧古代歷史,想重新恢復已經滅亡王朝的歷史事件比較常見,但是現在卻出現了這樣一位奇葩的農民,聲稱自己是李唐後裔,想重新建立大唐王朝!大唐王朝相信大家都知道,皇帝姓李,但是姓李就是大唐後裔嗎,答案肯定不是。
  • 《雍正王朝》年羹堯殺了孫嘉誠之後,為何沒有造反?真相太無奈
    和清朝有關的電視劇一直很多,比較多的就是關於後宮的愛恨情仇,不過小編更偏愛歷史劇,比如《康熙王朝》,而比它更早的《雍正王朝》,更為經典。《雍正王朝》描述了雍正如何在眾多皇子中笑到最後,登基後如何大力改革,劇中也描述大量黨派的博弈,讓人大呼過癮。
  • 還差點讓唐王朝覆滅
    在唐朝時期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將軍,僕固懷恩是唐朝一個少數民族部落的首領,由於先輩跟隨李績四處作戰,僕固家族獲得朝廷重視。僕固懷恩出生在軍人世家,從小就接觸到了兵法,長大之後進入到朔方軍,成為一名將軍,當時大唐王朝爆發安史之亂,朔方軍在郭子儀的帶領下和叛軍四處作戰,僕固懷恩在作戰中立下汗馬功勞,打敗了高秀巖、周萬頃等人。
  • 党項人前傳:曾受大唐庇護、也為大唐流血,卻為何要在北宋造反
    因此,東胡系雖然在武力上不如草原系,但韌性更強,往往能夠建立兼具兩種生活方式的王朝或帝國。今天重點要說的就是羌人系。羌人系既能遊牧又能農耕還能漁獵。但是,羌人系卻一直沒能建立強勢王朝。五胡十六國的前秦和後秦,只是曇花一現,且把大本營移到了關中地區。南北朝以來的吐谷渾,嚴格來說,這是一夥來自東北的鮮卑人。羌人係為什麼不能建立強勢王朝呢?
  • 大唐國祚綿延二百餘年,這條蛇和這隻老鼠功不可沒!
    唐朝,作為中國古代最輝煌的盛世,創造了一個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封建王朝。在隋朝末年的時候,天下風雲板蕩,民不聊生,各路反王此起彼伏,戰亂幾乎要撕裂這片已經不堪重負的土地。然而就在一片黑暗之中,一道還不是很明亮的曙光照了進來,那就是李淵的晉陽起兵。
  • 一位風水先生改變了隋朝的國運,成了大唐王朝的奠基人
    誰是大唐社稷的創始人?在正史上,高祖李淵是白紙寫成的。然而,在《資治通鑑》中,有另一句話,作者認為大唐之所以建立,是因為有一位名叫蕭吉的風水先生。在南北朝、隋朝時期,蕭吉是陰陽家、算術家、醫家。南蘭陵人,齊梁宗室出身,其祖父是梁武帝蕭衍的弟弟,也是長沙宣武王蕭懿。
  • 狂妄小國入侵中國,這位皇帝下令:給朕打到滅國!
    中國自秦始皇一統天下以來,就是一個區域大國,周邊小國莫不臣服。雖幾經分分合合,但中原王朝強大的實力,也一直被周邊國家所忌憚。消滅六國之後,秦始皇並沒有停下腳步,他開始了為華夏開疆拓土。除了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還派大軍「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