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中,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那就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可是我們要知道,樓蘭古國,早在北魏時期就被北魏大軍給攻滅了,從此在世間存在六百餘年的樓蘭就此消散。
而王昌齡此時距樓蘭滅亡已經數百年,緣何提到了樓蘭呢?也許是代指,樓蘭泛指周邊眾多的少數民族強敵。
可是當時唐王朝的強敵眾多,為何偏偏選取了一個已經覆滅的西域小國呢,而且曾經西域三十六國,國度眾多,王昌齡緣何看上了樓蘭呢?
其實不僅僅是王昌齡對樓蘭心懷不滿,在樓蘭未曾被滅的時代,樓蘭也是一個不招人喜歡的西域小國。
樓蘭這個在後人眼中無比神秘的國度,其實就是一個反覆橫跳的蕞爾小國,不講信用,被人唾棄。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不能夠去怪罪樓蘭的蛇鼠兩端的行為,因為樓蘭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城邦國家。
名為一國,實際上連同一時期大漢的一個郡縣人口都無法相比,其位於漢朝通往西域的要道。
在《漢書·西域傳》中記載,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裡,去長安六千一百裡。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
這樣來看,樓蘭確實算不算大國,僅僅是一個人口規模客觀的大城市而已,相對的軍事實力也並不強。
西域諸國之所以能夠立足,重要的原因就是此地可以作為勢力波及範圍,但是無法長久控制。
不論是漢朝還是匈奴,都不願意將其納入實際疆域,更多是願意將其作漢朝和匈奴之間的緩衝之地。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西域諸國也是得以立足,而樓蘭也是其中之一。但是樓蘭和其他的小國不一樣,樓蘭的位置註定其不尋常政治決策。
向西南方向樓蘭通往拘彌、于闐等國,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通敦煌,可以說是西域地區的中轉樞紐。而且漢代的絲綢之路出漢朝疆域到西域,經過樓蘭之後分為南北兩道。
由此我們也能夠看出樓蘭在當時的重要性,同時樓蘭也是中原地區出使西域,出敦煌之後率先到達的第一批西域諸國。
但是在最初的時候,匈奴在西域的影響了又是最大的,因此也就使得西域諸國大多臣服於匈奴。而隨著漢朝的強大,西域諸國又要重新做出選擇了。
但是樓蘭的狀況無疑是最慘的,因為那些身居西域內部的國家,漢朝的實力還未能夠影響到哪裡,他們無所謂去投降誰。
因為匈奴在這裡的勢力還未動搖,然而樓蘭就不同了,因為樓蘭此時身居漢朝出西域的一線。漢朝想要擴張在此地的勢力,第一個開刀的便是樓蘭。樓蘭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玩起來無間道。
面對強大的漢朝,樓蘭也只得選擇臣服,成為漢朝的藩屬國,然而自己背後還有著自己曾經的老大哥。
所以說該如何決策,成為了樓蘭此時最大的問題。於是樓蘭就玩起了無間道,實而臣服漢朝,時而臣服匈奴,又是坑匈奴一把,要不就坑漢朝一把。可是這樣的日子終究不可能長久,終於惹怒了漢武帝。
漢武帝聽從了張騫的建議,命令趙破奴率軍數萬進攻樓蘭,來拔掉這個牆頭草。趙破奴僅僅是帶了七百人的先鋒部隊,便攻破了樓蘭。
在這之後樓蘭的反覆無常才稍有停歇,一方面是忌憚於漢朝的強大,另一方面也是匈奴在西域的勢力有所收斂。當時漢武帝曾多次派使者前去和匈奴約定,對於樓蘭的控制權在大漢手裡。
其實樓蘭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作為小國,不論是匈奴,還是漢朝,隨便派點人就能夠將其滅了。
但是雙方介於政治、軍事的緩衝需要卻又不願意去奪取樓蘭,最終也是使得樓蘭兩頭為難,只得做牆頭草。
作為西域連接中原的軍事要衝,無論是什麼時候,奪取樓蘭都是雙方戰爭扭轉戰局的重要手段。
即便是漢朝之後,魏晉南北朝時期,樓蘭因為地理位置問題,依舊是面對多方的圍困,進退不得。最終也是在戰亂之中被其他勢力消滅,延續六百年的樓蘭古國,就此消散於歷史之中。
總結
樓蘭的消散其實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戰爭、瘟疫、環境變遷等,這樣一個繁盛於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就這樣消散於歷史,確實讓人惋惜。
然而樓蘭人的所作所為,確實令人不齒,不論是漢代,還是魏晉時期,一般進軍西域,第一個開刀的便是樓蘭。可以說樓蘭因為自身實力問題,也是受人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