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評價最高的封建帝王,在他統治時期積極納諫、注重民生、平定天下,不僅實現了輝煌的「貞觀之治」,還在徵服了周邊的民族,將大唐的國際地位推上頂峰。可是由於他的皇位是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逼迫自己的父親才得來的,所以應該說是「得位不正」。慘烈的玄武門之變,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為了矯正自己的歷史形象,唐太宗數次更改官修史書,提升自己在大唐開國時期的地位,貶低自己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隨著現在歷史研究的深入,李建成的形象被逐漸還原,但是李元吉的形象,卻依然很難被正確認識。其實,這位大唐的齊王,能力應該並不差。可能他是個不懂權謀的頑劣之徒,但是真要說打仗,他絕對不算軟蛋。
丟掉晉陽,情有可原
李元吉生平的第一場戰鬥,是晉陽的守衛戰。確切地說,應該是晉陽門戶并州的守衛戰。這一戰,在兩唐書和《資治通鑑》中有詳細描寫,但是一個小小的細節,卻讓李元吉的形象折損掉了70%。
晉陽保衛戰的經過如下。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淵在晉陽起兵,很快就平定了周邊勢力,開始謀划進攻隋朝的首都長安了。為了保證部隊的攻擊力,李淵的兩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必須隨軍出擊,而李淵也不信任親眷以外的其他人。所以,時年十四五歲的李元吉如同趕鴨子上架,被賦予了鎮守大後方的責任。據《舊唐書.李元吉傳》所載,「義師起,授太原郡守,封姑臧郡公。尋進封齊國公, 授十五郡諸軍事、鎮北大將軍,留鎮太原,許以便宜行事。武德元年,進爵為王, 授并州總管。」
現在的孩子,手中沒啥權力,獨自在家的話,還不知道要惹出什麼禍端,何況手握大權的李元吉。他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就暴露出了貪玩兒的天性,經常出外打獵,踐踏百姓田地,掠奪財物,搞得很不像話。李淵留給他的兩個助手,宇文歆還能勸諫一下,竇誕則是和李元吉同流合汙。宇文歆曾經給李淵寫信告狀,但是李淵卻始終沒有撤換李元吉。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原本就虎視眈眈的劉武周起兵,在突厥的支持下,對晉陽展開了進攻。劉武周領兵五千來到黃蛇嶺,李元吉竟然讓部將張達只帶領一百人去迎戰!結果張達失敗,認為是李元吉陷害自己,於是扭頭幫劉武周開路,很快就佔領了榆次。李淵兩次派遣援軍,尤其第二路的領軍將領是晉陽起兵的首功之臣裴寂。結果兩撥援軍都被劉武周擊敗。李元吉欺騙司馬劉德威,說自己是將帶領精兵出城作戰,結果卻是趁夜色逃跑。并州和晉陽不攻自破。
這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李元吉的無奈。為了保持戰鬥力,李淵帶走了絕大部分的士兵,李元吉手下沒多少兵可用,否則也不至於讓張達僅僅帶領一百人出擊。而且,兩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在這裡有著了細微的差別。兩唐書中,榆次陷落後,李元吉是直接欺騙劉德威就跑了。而《資治通鑑》中,卻多了一句:「劉武周圍并州,齊王元吉拒卻之。」不要小看這一句,李元吉的形象會因此發生根本的改變。如果說面對敵人的圍困,李元吉直接跑了,那他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而積極抵抗之後逃跑,則頂多算是個「敗軍之將」。而且,此時兩路援軍都被擊敗,其中裴寂的力量還很強。并州、晉陽一線,李元吉再也沒有援兵可以期待,自己實力又弱,想要活命,自然只有逃跑。
李元吉的錯處在於,先搞亂了人心,之後身為主帥,扔下大軍自己跑了。但是要看到,此時的李元吉還沒有正式成年,李淵讓一個半大孩子去管理廣大的後方,本身就有些強人所難。後來李淵自己也說,李元吉年幼,不懂軍事,這也算是實情。所以,晉陽兵敗,鍋不能讓李元吉一個人背,至少他還積極地抵抗過。作為老爹的李淵,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洛陽之戰,中規中矩
唐武德三年到四年,李世民曾經帶領李元吉共同討伐盤踞在洛陽的王世充。這之前,又有些飄的李元吉曾經借著酒勁要單挑大將尉遲敬德。尉遲敬德不斷躲避李元吉的攻擊,後來是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奪下李元吉的長槊,尉遲敬德三次得手。李世民在人前如此不給弟弟面子,這也就為日後李元吉投靠李建成埋下了伏筆。但是必須說,尉遲敬德是天下名將,李元吉敢於和他單挑,身上必然是有些真才實學的。
李世民攻略洛陽的一戰,可以說是大唐的立國之戰。雖然此時的西部,大唐的根基很穩固,但是如果洛陽還在別人手裡,那天下就不能算是完整。而且,中原地區經濟發達,一旦在洛陽的王世充緩過手來,大唐未必佔得到先機。所以,本次李世民出徵,帶去了唐朝的大部分軍隊,希望畢其功於一役。
但是,洛陽是天下堅城,唐軍久攻不下。而王世充又聯繫了河北的竇建德,雙方如果在洛陽城下會師,唐軍必然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為了攔阻王世充,李世民不得不將圍城的重任交給李元吉。不止如此,李世民還帶走了尉遲敬德、程知節等名將,還有自己手下最精銳的騎兵。洛陽一戰關乎國運,李世民必然不敢託大。他能將全軍的指揮權交給李元吉,已經說明了他對自己這位四弟的肯定。看來在晉陽丟失以後的日子裡,李元吉應該是成熟了不少。
在洛陽城下,李元吉確實也幹了件長臉的事:據《舊唐書》所載,在李世民走後,「世充出兵拒戰,元吉設伏擊破之, 斬首八百級,生擒其大將樂仁昉、甲士千餘人。」這一戰算是李元吉第一次成功的獨立作戰,戰果不錯,贏得漂亮。不過緊接著,李元吉就又敗了一陣,在和王世充不斷的另一次戰鬥中,李元吉敗了,損失多少不知道,但是大將盧君諤卻把性命交代在了前線上。不過要說明的是,此次李元吉的對手,是隋唐時期的另一位名將單雄信,這個人曾經帶人突襲過李世民,險些要了他的命。敗在他手上,李元吉也不算丟人。更重要的是,雖然戰鬥有勝有敗,但是李元吉從來沒讓王世充的人衝出過包圍圈!這一點,也說明了他的能力。
平定洛陽之後,李元吉便乏善可陳了。他投靠大哥李建成,成了二哥李世民的堅定反對者。而且對於二哥,他下手真是非常硬。導致兄弟公開決裂的李世民中毒事件,很多人認為下毒的人就是李元吉。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伏誅,從此自己的歷史名聲,自己就沒有發言權了。
後記
總體來說,李元吉的能力確實比大哥二哥差得遠,他魯莽、頑劣,經常惹事,沒什麼雄才大略,頂多也就算個一勇之夫。但是真要打起仗來,他也還算能頂得上去,不算是一個全然無用的廢物。說得大一些,這些方面有些蜀漢時期張飛的意思。在李唐王朝建立的時候,他也算是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這個功利應該被記住。只可惜,他在最應該受到管束的時候被放野,身邊也沒有良臣輔佐,最終也未能突破自己的桎梏,這一點很讓人遺憾。現在,關於李元吉的資料也依然很少,可能這位齊王真正的面目,只能沉入歷史的深淵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