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殺兄娶嫂,為何不敢殺李淵?太宗聰明、李淵也不傻

2021-01-08 騰訊網

唐高祖李淵是被低估的一位帝王,在隋朝末年亂世中能夠一統天下,李淵具有精明的政治頭腦和包舉宇內的戰略眼光,但史料多將功勞算在太宗身上。

被低估的唐高祖李淵

公元613年,即隋煬帝大業九年,徵召天下之兵在涿郡集結,準備再徵高句麗,隋朝百姓不堪重負,各地起兵反隋的聲音此起彼伏。

大業年間,李淵轉任各地,其中在擔任弘化郡留守時,李淵的妻兄舉兵反隋,但生性謹慎的李淵仍然選擇暗中觀察,反而表現出膽小怕事,用來躲避災禍、獲取隋煬帝的信任。

公元617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晉陽宮監,獨掌一方軍政大權。在《三字經》中有「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李淵在太原審時度勢,積蓄力量,謀划起兵大計。

當時太原地理位置特殊,謹慎的李淵決定在起兵之前安撫北方的突厥可汗,信中李淵的口吻非常謙卑,甚至達到卑躬屈膝的程度,最後李淵確實換來後方穩定安全。

李淵起兵後目標明確,攜李建成、李世民直奔關中,中途遇到隋朝守將圍而不攻,僅用四個月時間就佔據長安,迅速控制關中形勢。李淵此舉讓遠在天邊的隋煬帝、混戰中的瓦崗軍和王世充都傻了眼,不得不讚嘆李淵的大局謀略。

太子秦王水火不容

公元618年,李淵接受禪位登基稱帝,唐朝建立。之後,李淵橫掃天下群雄,主要依靠的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四子李元吉。按照封建禮制傳統,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李元吉被封為齊王。

在統一天下過程中,秦王李世民率軍平定劉武周、竇建德,再徵王世充、劉黑闥等軍閥勢力,為大唐建立赫赫戰功。李世民在朝中地位也隨著戰功逐日增高,最終與太子李建成水火不容。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隨後派尉遲將軍帶兵包圍李淵寢宮,稟告李淵太子謀反已被誅殺。李淵看到此情此景,已經猜出其中大概,將李世民立為太子,三天後傳旨主動禪位給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

李世民為何不殺李淵

原因一:李世民目標明確—肅清政敵、登基稱帝

李世民主要政敵是太子李建成,殺死齊王李元吉只是順手牽羊的事,因為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

唐高祖李淵也曾為兒子間矛盾問題發愁,李淵童年時期經歷讓他非常看重親情,他不願看到手足相殘的慘劇發生。為了安撫李世民,李淵曾經許諾他天下兵馬大元帥,這是史無前例的職務,並且有意讓李世民居住洛陽,與李建成分開居住避免摩擦矛盾。

太子李建成並非庸才,只是職責不同工作不同,李建成更多的是坐鎮長安協助李淵處理政事。李建成曾主動請纓率兵平定河北叛亂,很短時間就凱旋,李建成雖然沒有李世民的能力,但是在安邦治國上頗有建樹。

李世民輸在自己不是長子,要想實現登基稱帝的目標,必須要除掉太子李建成,經過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已經成功清除政敵李建成和李元吉。

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冊立李世民為太子,國事均交給李世民處理,隨後很快禪讓帝位做太上皇,此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目標已經全部達成。

原因二:唐高祖李淵清醒放權、蝸居享樂

當尉遲將軍帶兵包圍李淵時,他心中的夢破碎了。李淵早就發現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或許是形勢所迫,或許是不忍殺戮,也或許兼而有之,總之,李淵極力想要維持和平局面,這個夢最終破碎。

李淵聽到尉遲將軍稟告太子和李元吉已被誅殺,就將最高統治權轉給李世民,李淵是毫不保留的那種,並不像乾隆皇帝晚年禪位嘉慶,但實權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淵在成為太上皇后,先是在太極宮居住三年之久,在貞觀三年才搬到大安宮居住。唐太宗李世民經常在炎熱夏季到九成宮避暑,而李淵都選擇深居簡出,基本不離開大安宮。

貞觀八年,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強大起來,周邊少數民族紛紛歸附大唐,多年鮮有露面的李淵在兩儀殿宴請突厥使臣,李淵誇讚李世民功勞說「今蠻夷率服,古為嘗有」,李世民則對李淵恭敬舉杯表示並非我一人之功。

在李淵隱居宮中期間,唐高祖沉湎美色,整日享樂不管朝政,這讓唐太宗李世民感到非常放心。唐高祖在此期間也生下不少兒女,其中有位叫李元嬰,被李世民封為滕王,封地位於山東滕州,他修建行宮,命名為滕王閣,後來被調離,又在江西南昌和四川閬中各修一座滕王閣。

唐高祖李淵在禪位後的種種表現,讓李世民感到非常滿意,李淵對自己並沒有威脅,並且對自己還有幫助。

原因三:李淵活著就是李世民立的牌坊

孝,在封建禮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非常講究倫理孝道,有「父子不同桌」的傳統。封建帝王為加強對百姓的管理約束,在禮制中加入「事君如父」的理念,這是將百姓籠絡在皇帝身邊,達到江山社稷永固昌盛的目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已經弒兄殺弟,在輿論影響上已經輸了一局,雖然李世民努力營造建成謀反被迫殺兄的形象,但是不免有民間傳言,這對於唐太宗登基後的統治是非常不利的。

即使唐太宗李世民想盡辦法消除影響,但玄武門之變對大唐王朝仍然產生巨大影響,後世發生的兵變事件、皇子謀反等等,都有多次。

李淵作為李世民的父親,太宗是無論如何也沒有理由殺死的,一旦殺死李淵,李世民殘暴兇狠、滅絕人性的形象就成為板上釘釘的事實了,而這一切顯然是李世民不想要的,所以李淵就是李世民向世人宣布的牌坊。

原因四:唐太宗李世民兵權在握誰也不懼

雖然李世民能文能武,但是李世民能夠登基稱帝的路上,主要依靠的是他手中的兵權。

在唐朝初立時期,李世民憑藉兵權獲得人心歸附、朝臣支持,在玄武門之變中,也是因為兵權而控制朝堂,登基之後的李世民更是掌握唐朝軍隊,這是唐太宗的底氣。

其實玄武門之變一直是唐太宗心中的癥結,李世民在位期間,他非常重視皇城布防,都是由自己的親信擔任。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清楚,李淵久居深宮,自己只要掌控天下兵權,那就誰也不怕。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弒兄殺弟,卻未殺李淵,這是經過多方權衡利弊後的最終選擇,唐太宗也通過勵精圖治留給歷史一個盛世唐朝,被譽為千古一帝。

相關焦點

  •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的四大馬仔都是什麼下場
    裴寂和李淵是老朋友,在長安就認識了,裴寂去太原當晉陽宮副監,李淵不久也當了太原留守,兩人每天密謀如何造反,進了長安後,裴寂首先勸進,李淵當了皇帝後封裴寂為宰相,每次上班必請裴寂同坐,下班後把他留在宮中,對他言聽計從,只稱裴監不呼其名,所享待遇滿朝文武無人能及。李淵每逢出巡都命裴寂留守,李淵還特賜裴寂鑄幣權,跟他結為兒女親家。
  • 解讀李淵與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二人間的關係,看後才發現,還有這樣...
    唐初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奪戰一直備受矚目。一個是皇帝欽定的太子,一個是功勳加持的秦王,二人之間從最開始的小打小鬧一路升級為血刃之仇。而作為父親的李淵竟然從不加以幹涉,甚至「左右搖擺」,讓人不免心生疑慮。李淵到底是怎麼想的呢,為何他能坐視骨肉相殘?實際上,李淵自始至終都只想讓李建成接管大唐江山。
  •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已沒有多少權力,為何李淵還是沒鬥贏他?
    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不是鬥不過李世民,而是沒想到李世民敢孤注一擲地發動政變,從正常的鬥爭手段來說,李世民是無法和李淵,以及李建成爭鬥的,李淵以為一切盡在掌握。李淵是唐朝的頭牌,掌握著所有的權力,包括對李世民任免的權力,他可以一言而定李世民的生死和榮辱。
  • 看淡紛爭,李淵可謂人傑
    #唐祖李淵起兵滅了隋朝,建立唐朝,他的兒子世民殺了建成元吉之後登基,成就了貞觀之治。隋唐演義中有一段,不知道真假,李淵逃跑的時候碰到了秦叔寶,秦叔寶救了李淵。可能這是給李淵被迫造反找一個由頭,歷史的真相不得而知!李淵攻克長安後,自己並沒有稱帝,而是尊代王侑為皇帝,自為大丞相,封唐王,待到隋煬帝死後代王禪讓稱帝。第二,李淵對兒子很好,不想讓兒子們紛爭,但恰恰由於優柔寡斷,引起了玄武門之變。
  • 西遊記中,十殿閻王都要出殿迎接李世民,為什麼李淵卻成了野鬼?
    在《西遊記》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那就是李世民被涇河龍王纏到地府打官司,又被添壽還魂的故事。但這段描述卻又引出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李世民地位究竟有多高,為什麼連十殿閻王都要出來行禮迎接呢?假如人間的帝王都有這待遇,那麼李世民的老爹李淵,又為什麼遲遲不能超生,流落地府街頭,成了孤魂野鬼呢?
  • 魏徵是李世民的鏡子?更像是一座活牌坊!
    魏徵後來又輔佐李世民的兒子——太子李承乾,李承乾依然不得善終,最後皇位落到了軟弱無力的李治身上,成就了武氏臨朝的亂局,這裡就不多說。2、從諫如流的牌坊據史料記載,魏徵一生大約進諫過二百多次,很多次都是直言太宗的過失,而太宗即使很生氣,也大都會聽從,甚至賞賜。其中最出名的當屬《諫太宗十思疏》了。
  • 李淵晉陽起兵,誰是主謀?誰又是幫兇?
    當時李建成等在河東,李淵對李世民說:「隋歷將盡,吾家繼膺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由此可見,李淵不是沒有反隋的打算,而是他在等待時機。當然晉陽起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其實完全歸功於李淵或者李世民皆是不足取的,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 武則天一夜徵服李世民,獲賜「武媚」,後來為何一直被太宗冷落?
    武則天一夜徵服李世民,獲賜「武媚」,後來為何一直被太宗冷落?如果李世民一直善待武則天,唐朝的歷史興許會改寫。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的女皇帝,武則天的治國能力是世所公認的,但是,因為她是女人當國,所以,在古代的皇帝中,遭受的非議與質疑也最多。比如,在男女之情上,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
  • 雀屏之選,竇府招親擇李淵
    當年,竇融的玄孫竇武,曾與陳番試圖剷除宦官,遭到臨朝稱制的女兒竇太后(竇妙)的反對,結果為宦官所殺。竇武的侄子竇統(竇章第三子)當時是雁門太守,聞知宦官劫持靈帝大肆屠殺竇家,就率部逃至漠北,建立了匈奴、鮮卑及漢羌多民族的部落,號為「沒鹿回」,竇統為部落首領。北魏時竇氏仍為朝廷貴族,號稱「吃豆陵氏」,因此,有人誤認為李世民是漢族與鮮卑族的混血兒。實際上竇氏是漢人。
  • 楊堅夢見洪水淹城,誓要殺盡天下姓李之人,李淵躲過,誰來背鍋?
    李淵我又把《隋唐演義》前幾回看了一遍,居然很精彩,就把這個故事分享給你們,並說說自己看法。那李淵看不下去,就奏了一本,勸諫隋文帝可以將廢太子楊勇及蜀王楊秀都降封小國,不需要廢為庶人。楊堅沒答應,但也沒怪罪他,可是李淵卻得罪了太子楊廣。又看他被父皇楊堅所倚重,心裡更是嫉妒得很。於是,楊廣與他的死黨張衡、宇文述商量怎麼除掉李淵。張衡又重提楊堅的夢境,向楊廣建議依然利用夢淹京城做文章,再度引起楊堅猜忌以除掉李淵。
  • 李世民是如何瞞過李淵,強殺李建成的?揭秘太子背後的強大衛隊!忒有料
    公元626年六月初三,李世民向父親李淵控訴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次日,趁著李建成、李元吉途徑玄武門前往皇宮參加「對峙、問詢」,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在這場軍事政變中,李世民殺死兄弟、控制父親,成為最後贏家。但是這場疑雲重重的政變到底怎麼成功的呢?到了解它,我們需要層層推理。
  • 隋朝末年的十八路反王,為何李淵能突圍而出?
    不過到了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密在宴會上暗殺了瓦崗軍原領袖翟讓,引發內部不穩,瓦崗軍的軍事實力也因此遭到重創,次年李密越王楊侗的招安,並率兵討伐宇文化及,雖然取勝但損失慘重,後被王世充擊敗,無奈之下李密西逃長安投奔了李淵,公元619年因圖謀叛亂被唐軍所殺。
  • 李世民殺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卻善待了所有的侄女,真相是什麼
    李世民殺了所有的侄子,那是政治需要;留下了所有的侄女,那是親情使然。玄武門之變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兩股政治勢力生死之爭的必然,就算李世民不對李建成動手,假以時日,太子李建成肯定會剷除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不只是單純的剷除自己的最大政治威脅太子李建成,而是要迫使唐高祖李淵讓出權力。李世民受到的威脅其實不只是來自於太子李建成,而是皇帝李淵。李淵能夠穩坐皇帝,全靠了他的三個兒子,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實力不相伯仲之後,李淵必須要進行舍取。
  • 勝利者為王,殺侄佔嫂卻名留千古
    勝利者為王,殺侄佔嫂卻名留千古。為了奪得更高地位,歷朝歷代都會發生奪權之戰。這就是生在帝王家的悲哀,沒有這樣的想法都會被摻和到其中,所以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生活,皇子們不得不提前做準備,為了奪權而被迫參與這些鬥亂之中,而玄武門之變就是典型的一場皇位爭奪戰,而且這場戰爭也讓人們明白了,只有勝利了才有繼續活下去的權利。
  •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的毒酒,為何卻沒被毒死?這應該是一次烏龍事件
    李建成和李元吉,借宴飲之際毒害李世民,這件事如果不是記載於《舊唐書》,幾乎沒人敢相信它的真實性: 其二,李建成敢公然在太子宮行兇嗎?李淵對他們兄弟之間的爭端,早就痛恨不已,他對雙方都有過不同程度的懲戒,可見李淵的基本出發點,還是希望兄弟和解,斷然不會允許發生兄弟相殘。
  • 正史趣聞:李世民姓李,他的親爹和親爺爺為何姓大野氏?
    一說到大唐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大家就知道他姓李,名叫李世民。一說到李世民的父親,大家都知道他名叫李淵。李淵,字叔平,他幼年之時的名字,叫大野淵。大野淵的父親,名叫大野昺。昺,讀音是餅。李世民姓李,他的父親和祖父為什麼會姓大野氏呢?這就得從武川鎮的發跡說起了。武川鎮位於今天的武川縣,是歷史上的北魏六軍鎮之一。
  • 李淵有一半匈奴血統,鄭成功有一半日本血統,他們都是正宗的漢人
    李昺和獨孤氏,生下了唐高祖李淵、特進同安大長公主李氏。雖然獨孤氏是匈奴人,但是李昺是漢人。按照宗法制來講,唐高祖李淵、特進同安大長公主李氏都是正宗的漢人。 獨孤信娶了漢人郭氏,生下了六個兒子,分別是:獨孤善、獨孤穆、獨孤藏、獨孤順、獨孤陀、獨孤整。
  • 李淵和隋煬帝是表親,他的家族背景是怎樣,後來又為何起兵反隋?
    隋煬帝對自己這個從小一塊玩的表兄弟也很不滿意,曾經召見李淵要問什麼事,但李淵剛好染病在家,就拜託傳話的人回復自己不能按時拜見皇帝。沒想到隋煬帝就打不高興,碰巧李淵有個外甥在後宮,楊廣就問到底怎麼回事,外甥說我舅舅確實是病了。楊廣陰陽怪氣地嘀咕了一句:「病得快死了嗎?」
  • 如果李建成當上了皇帝,他會殺掉李世民嗎?還會有「貞觀之治」嗎?
    而且李世民還可以擁有自己的行政班子秦王府,秦王府的人馬眾多文武俱全,武將有秦瓊,尉遲恭,程咬金,侯君集,文臣有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秦王府儼然就是一個小朝廷。李世民可以直接靠秦王府來發布命令,任命文武各級官員。李世民擁有如此高的功勞,如此大的權力,如此龐大的影響力,如此優秀的行政班子,李建成睡不著覺,李元吉睡不著覺,而最睡不著覺的人卻是李淵的。
  • 他功勞堪比兩個門神,卻因一個小名被殺,50年後才知道他是冤枉的
    但最終李淵建立了唐朝,還是李家得了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初年天下太平。 預示著他有可能取代他李世民的天下? 太宗宴畢,退至寢殿,細思李君羨為人。 這李君羨也是武藝絕倫之輩,本屬王世充貼身將領,因討厭王世充的為人,偷偷帶著數人從洛陽城逃出,投靠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