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和李元吉,借宴飲之際毒害李世民,這件事如果不是記載於《舊唐書》,幾乎沒人敢相信它的真實性:
後又與元吉謀行鴆毒,引太宗入宮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狼狽扶還西宮。高祖幸第問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飲,更勿夜聚。」
這段記載存在幾處很明顯的漏洞:
其一,李建成與李元吉既然決定要殺害李世民,進入太子宮的李世民怎麼可能逃脫得了?即便毒酒藥力不夠,周邊肯定也有甲士幫忙。既然是宴飲,李世民也不大可能帶太多護衛隨身,只要李世民進了太子宮,斷無生還可能。
其二,李建成敢公然在太子宮行兇嗎?李淵對他們兄弟之間的爭端,早就痛恨不已,他對雙方都有過不同程度的懲戒,可見李淵的基本出發點,還是希望兄弟和解,斷然不會允許發生兄弟相殘。假如李建成公然行兇,很可能因此失掉儲位,這種髒活,李建成即便要幹,也得有人代勞。
其三,李世民有膽量赴宴嗎?中國最可怕的酒宴就是「鴻門宴」,正因為可怕,所以當李世民接到邀請時,絕對不會貿然赴約。在李建成毒害李世民前不久,他剛剛經歷了被李淵囚禁事件,太子宮和秦王府分別有人背鍋被流放。在雙方都劍拔弩張的時候,李世民可能那麼心大嗎?
其四,假如真有下毒事件,隨行的李神通為何緘口?從記載看,李世民當場吐血,由李神通攙扶李世民回府。李神通是李淵的堂弟,李建成、李世民的堂叔,也是李世民的擁躉。假如宴席上發生下毒事件,李神通就是重要的證人,為何事發後,沒見到他任何證詞?
其五,李淵發給李建成的敕令,是不是很玩味?他根本沒有提及下毒,只是說李世民不善飲酒,以後不許搞夜間聚飲。語氣很中性,連責罵都沒有。這個細節表明,要麼根本就沒存在毒殺事件,要麼李淵有一點點猜疑,下敕令無非是防患於未然。
其六,假如李世民被下毒,能逃得多御醫的診斷嗎?從李世民當場吐血來看,至少中毒不淺,御醫不是吃乾飯的,不可能診斷不出來。即便御醫被收買,還有秦王宮中的醫生,所以不可能瞞得住。
所以,從事件中多方的反應,以及邏輯推理看,李建成、李元吉毒殺李世民的記載,疑點極大,可信度不高。後人為了彌補這些漏洞,說李世民提前吃了解藥。這是個很扯淡的說法,不說解藥的可靠性,就算有解藥也必須對症下藥,要事先知道對方用的是哪一種毒,李世民可能這麼輕率地拿自己的命開玩笑嗎?
那麼,《舊唐書》怎麼就記載了這件事呢?
一般認為,《舊唐書》雖然在編撰上不嚴謹,但它所記載的內容最接近歷史真相,更可靠。但這不代表《舊唐書》就絕對可靠,至少在這件事的記錄上,沒有任何旁證。按照孤證不立的原則,這個記載的可信度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可能有人會說,《資治通鑑》也有記載。是的,可惜《資治通鑑》不是正史,而是司馬光視角的「歷史故事」,可信度更低。
在最可靠的《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中,都不見記載,《舊唐書》從哪裡獲取的史料,已經不可考。所以,我們有理由對其真實性表示懷疑。
這麼「粗暴」地推斷,顯得索然無味,本著吊胃口的精神,我們能不能打破一般邏輯,從「特殊性」著手,為這件事找到一個符合邏輯的「真實」呢?也許事件是這樣的: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宴請對象,不光是李世民,還有其他重要人物,是一次半公務性質的酒宴。在這種情況下,李建成根本沒有毒殺李世民的動機和可能性,李世民出席宴會是安全的,所以他去了。
現場吐血數升怎麼解釋呢?首先「數升」之說只是古人誇張表達的通用手法,可以理解為「很多」,不能當作實數。
即便沒有「數升」,可畢竟吐血了,而且是由李神通攙扶回去的,情形也非常嚴重啊,怎麼解釋呢?
有人認為這是李世民自編自導的大戲,意思是李世民宴席上自己服毒,毒量可控,既不至於要命,又能栽贓於李建成。
我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存在,栽贓的辦法多的是,哪有拿事主的命去賭博的?沒必要嘛。事實上這件事並未對李建成形成傷害,這麼愚蠢的行為太低估秦王府的智囊。
另外同樣無法解釋的是,只要涉及下毒,御醫一定會介入,誰下的藥一定會有結論,不可能不了了之。倘若是,李世民豈不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所以,自編自導說也難成立。
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李世民在過量飲酒之下,引發的身體反應。李世民常年徵戰導致健康出現問題,不善飲酒的他,又因過量豪飲,出現胃出血一點都不意外。
李淵親自去探視,說明那一次李世民病得確實比較重,御醫肯定也出動了。李淵發話的內容,也明顯是在告誡哥幾個以後喝酒得有點度,要養生,別搞夜飲了,絲毫沒有劍拔弩張的氣氛。
這件事有可能被某些史料記載了,而且是一筆帶過的客觀的記錄,很不詳細。《舊唐書》在編撰的時候,作者看不到事件的細節,覺得這件事一定不簡單,背後一定有陰謀。所以,他按自己的解讀,給事件加上了「謀行鴆毒」的性質。
好在作者還算有良知,他沒有添加自己想像的情節,大體上保留了原貌。於是一個不合邏輯,充滿謎團的李建成、李元吉毒殺李世民事件出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