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了玄武門政變,這十人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

2021-01-10 小島知風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六月初四,大唐發生了巨變,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帶領十名將領在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進皇宮的路上玄武門設下伏擊,李世民帶領十名將領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在玄武門擊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從而逼迫父親李淵退位,開啟了貞觀之治。

據《舊唐書·卷六十五·列傳第十五》記載:「六月四日,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十人,入玄武門討伐李建成、李元吉,平之。

李世民帶領的這十名將領也後世稱為玄武門十將,下面就來說一說這十人的最終下場如何。

凌煙閣第一功臣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出身將門之後,他的父親長孫晟是隋朝名將,母親則是北齊皇室樂安王高勱之女,可以算是名門之後,但長孫無忌自幼父母雙亡,他與妹妹自幼就被舅舅高士廉撫養長大。

高士廉與李世民之父李淵當時都在隋朝為官,兩人交情不錯,也因此長孫無忌自幼就與李世民結交,兩人可謂是布衣之交,後來長孫無忌非常認可李世民為人品性,將妹妹長孫氏嫁給了李世民,也就是後來歷史上有名的賢后長孫皇后,兩人更是成為郎舅姻親關係。長孫無忌也可以說是唐初功臣之中最了解李世民的大臣了。

玄武門之變主要就是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杜如晦幫助李世民參與謀劃,起初李世民不肯發動政變弒兄殺弟,當然,也可能是李世民想看看天策府眾部屬的決心故意表示不肯發動政變,當時房玄齡和杜如晦雖是謀臣,但畢竟是外人,不能和李世民說狠話,這時候正是長孫無忌痛罵了李世民一頓。

長孫無忌當時痛罵李世民大意就是:你當不當皇帝無所謂,但你得為部下著想啊,這麼多人為了保你已經把太子和齊王得罪透了,將來如果太子繼承皇位,我們這些人都將死無全屍。

長孫無忌一番話罵醒了李世民,也堅定了李世民決定發動政變的決心,因此李世民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謀劃發動了玄武門政變,在政變當天長孫無忌作為李世民最心腹的人又親自跟隨李世民參與政變。

玄武門政變之後李世民順利繼位為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篡改歷史掩蓋弒兄殺弟逼父屠侄的真相,他立刻命令長孫無忌為國使館總纂官監修國史,就是因為長孫無忌是當時他最為信得過的人,兩個人可謂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是一榮則榮,一損俱損關係,所以李世民就讓長孫無忌去善後玄武門之變的歷史記載。

後來李世民評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時就將長孫無忌列為第一位,以對李世民個人而論長孫無忌確實功勞無人可比,因此長孫無忌會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長孫無忌從始至終都是李世民最為倚重的外戚加重臣,李世民臨終前將唐高宗李治也就是長孫無忌的外甥託付給了長孫無忌,在唐高宗時代長孫無忌是以輔政大臣身份輔佐唐高宗李治。

在唐高宗時代,長孫無忌權力達到頂峰,他藉此機會排斥異己,先借房遺愛謀反逆案賜死了李世民諸子中最為文武雙全最像李世民的兒子吳王李恪,這其中也有長孫無忌想替外甥唐高宗鞏固皇權的想法,李恪之死是長孫無忌一手所致,長孫無忌賜死了李恪,也間接導致了後來武則天專權,李唐宗室無人出來制止。

在房遺愛一案中被牽連的李唐宗室不止李恪一人,李世民堂弟也是唐初名將李道宗也因為平素與長孫無忌不和,被長孫無忌故意牽扯進房遺愛案中,被長孫無忌藉機褫奪封爵流放嶺南途中病逝。

長孫無忌對李恪和李道宗兩個很有威望且還很有能力的宗室進行迫害,最終他自己也遭到了報應,在唐高宗想冊立武則天為皇后之時,長孫無忌堅決不許唐高宗改立武則天為皇后觸怒了武則天。

長孫無忌的最後結果就是被一代女皇武則天用政治手段給整死了,可以說是老家雀敗給了小家賊,武則天誣陷長孫無忌謀反,迫使唐高宗將長孫無忌罷官奪爵流放黔州(現今重慶彭水縣一帶),到了黔州之後很快武則天就派人逼令長孫無忌自盡,長孫無忌死後家產全被抄沒。但唐高宗最後還是允許長孫無忌陪葬李世民的昭陵。

長孫無忌在唐太宗時代還能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到了唐高宗時期權力達到巔峰就開始排斥異己,最終他還是敗在了武則天手上,可以說是典型的現世報。

李世民的救命恩人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是李世民忠實的死忠追隨者,隋末時期尉遲敬德跟隨軍閥劉武周起兵,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在柏壁大破劉武周,尉遲敬德於是就投降了李世民,此後一直作為李世民天策府部將跟隨李世民。

歷史上的尉遲敬德不善謀略,但是他勇冠三軍,可以作為大軍開路先鋒為主帥先驅披荊斬棘,所以李世民對尉遲敬德還是非常喜愛。而且尉遲敬德也多次在戰陣中搭救李世民的性命。

李世民攻打洛陽軍閥王世充時,曾經單騎刺探王世充軍情,被王世充部將單雄信發現,單雄信一路追殺李世民,幸虧尉遲敬德出馬打跑了單雄信救下了李世民。像這種戰場上搭救李世民性命的事尉遲敬德沒少幹。

所以當李世民登基後,曾經有人在李世民面前誣告尉遲敬德蓄養死士圖謀不軌,李世民召尉遲敬德御前對質,尉遲敬德什麼話都沒說,只是默默地把自己衣服解開,向李世民展示了他身上當初跟隨李世民徵戰沙場為了救李世民留下的傷疤,這意思就是我如果想圖謀不軌暗害你,當初還救你幹什麼。李世民看後痛哭不止,連忙向尉遲敬德道歉,認為自己不該懷疑尉遲敬德,最後君臣二人痛哭一場,澄清了誤會。

尉遲敬德在玄武門之變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還是有些猶豫不決,除了長孫無忌痛罵李世民之外,尉遲敬德和侯君集也輪番勸說李世民,尉遲敬德更是說出了門外將士已經齊集,你現在說不幹也晚了的話,也是堅定了李世民發動政變的決心。

玄武門之變伊始,李世民搶先搭弓射箭一箭射死了大哥李建成,隨後李元吉就逃跑,李世民單騎就去追李元吉,半道李世民的坐騎被樹木絆倒,李世民摔下馬來不能起身,李元吉回身就想殺害李世民,這時候正是尉遲敬德衝了上來,一槍挑死了李元吉。

後來李建成的部下薛萬徹和馮立等人率軍攻打玄武門,眼看玄武門攻破在即,又是尉遲敬德割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帶領李世民的玄甲兵去向唐高祖李淵逼宮,尉遲敬德直接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扔給李淵看,表面上尉遲敬德向李淵表奏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圖謀作亂被李世民誅殺,他是來保護李淵安危的,但是尉遲敬德在給李淵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時就是在向李淵暗示,如果李淵再不交權,那下一個人頭就是李淵了。

老奸巨猾的李淵當然知道此時該如何做了,他果斷下旨遣散了李建成的部下薛萬徹和馮立等人,然後就禪位給了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李世民這一方面的人都要求李世民嚴懲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黨羽,將他們罷官奪爵抄沒家產分給李世民這頭的人,這時候尉遲敬德站出來堅決反對,尉遲敬德認為首惡已誅,不可再牽連其他人,更何況治理國家也需要這些人才,而且牽連面太廣會引起政局動蕩。

從這可以看出尉遲敬德不止驍勇善戰,頭腦也非常清醒,尉遲敬德的提議被李世民欣然採納,李世民於是寬恕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黨羽。

可以說尉遲敬德為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立下大功,後來尉遲敬德又跟隨大唐戰神李靖攻滅了東突厥。最後李世民在評定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時,將尉遲敬德名列第七位。

尉遲敬德在李世民在位中後期自認為有大功與李世民,開始逐漸居功自傲起來,他先後與李世民的重臣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不和,經常在李世民面前揭露他們的短處。

終於在後來尉遲敬德因為座位問題拳打了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之後,李世民對他忍無可忍,李世民漢高祖劉邦誅殺韓信、彭越的事情警告尉遲敬德,李世民說:「我之前認為漢高祖殺戮功臣過重,現在看到你做了高管之後居功自傲,狂妄不法,我才明白漢高祖的苦衷,希望你不要逼我做漢高祖,讓我背上殺戮功臣的罪名。」

尉遲敬德聽了李世民這番話之後終於被徹底警醒,他開始反思自己,於是尉遲敬德開始收斂,在唐太宗晚年,尉遲敬德乾脆直接告老退休,從此閉門家中,以迷信道教丹藥來打發時間,在此後十六年中尉遲敬德都是閉門謝客,不與政壇上其他官員交往,只結交道士追求丹藥長生不老,後來直到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尉遲敬德才去世,享年74歲,死後唐高宗允許尉遲敬德陪葬李世民的昭陵。

尉遲敬德可以說是歷史上結局非常不錯的開國功臣了,他前期居功自傲,但幸虧遇到的是不善於誅戮功臣的李世民,在經過李世民警告之後,中後期尉遲敬德反思自身開始收斂,最終使得自己得享天年。

自尋死路的功臣侯君集

侯君集早年為人行事就是比較浮誇,文武都不行,但是一張嘴卻是非常能說會道,後來侯君集被李世民所賞識加入了天策府,被李世民所倚重。

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猶豫不決時,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瑾四人都是力勸李世民發動政變,堅定了李世民的決心。

玄武門之變時,侯君集率領玄甲兵在外廷接應尉遲敬德控制了唐高祖李淵和李淵的心腹重臣。

李世民登基後,侯君集又跟隨李靖徵討吐谷渾,大破吐谷渾,之後又單獨率軍攻滅了高昌古國。以功勞而論,侯君集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七位。

在攻滅高昌古國時,侯君集私吞高昌國財寶,又縱容部下劫掠,班師回朝後受到了司法追究,侯君集被彈劾入獄,最後李世民念及侯君集的功勞赦免了他的罪過。

侯君集出獄之後便開始怨恨李世民,恰好當時李世民的東宮太子李承乾因為李世民過度寵愛其弟魏王李泰,所以李承乾擔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又正好是太子李承乾的東宮官員,於是李承乾通過賀蘭楚石的關係聯繫上侯君集,向他請教自保之道。

侯君集認為李承乾為人昏庸無能可以加以利用,他就想再來一次玄武門之變,通過兵變逼迫李世民讓位於李承乾,到時候侯君集又有了擁立之功,李承乾為人昏庸無能,易於把控,屆時侯君集就可以專權擅政了。

於是侯君集就勸說李承乾兵變逼李世民退位,但李承乾逼父退位的事情很快就敗露了,李承乾被李世民廢為庶人,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為求自保立刻就出賣了嶽父,將侯君集與李承乾的謀劃一五一十都交代給了李世民。

侯君集這回被司法論罪死刑,李世民認為侯君集是有大功的功臣,不忍心殺戮侯君集,群臣一再勸說不殺侯君集天理難容,於是李世民揮淚批准了侯君集的死刑,但要求給侯君集留全屍,於是侯君集被賜自盡。

按照唐代律法,侯君集犯的是謀逆之罪,家人都理應被處以極刑,但侯君集死後李世民保全了他的家人,只是將他的家人流放嶺南。

這也可以說明李世民算是歷史上對功臣殺戮比較少的皇帝了,以侯君集的罪過放到哪個皇帝身上都基本是滿門抄斬的結果,但侯君集不僅保留全屍,還保全了家人子孫。而侯君集作為開國功臣也是自尋死路,才逼得李世民對他舉起了屠刀。

勤政愛民的張公瑾

張公瑾最初是洛陽軍閥王世充的部屬,王世充被李世民攻滅後,張公瑾也投降了唐朝,後被李世民所賞識選入天策府,成為李世民的得力幕僚。

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猶豫不決,長孫無忌、侯君集、尉遲敬德輪番勸說,李世民就想著通過佔卜決定是否發動政變,此時,張公謹從外而入,將佔卜的龜殼扔在地上,並對李世民說道:「佔卜是為決定疑難之事,現在事情並無疑難,還佔卜什麼?如果佔卜的結果不吉,難道能夠停止行動嗎?」李世民對此深表贊同,於是堅定了李世民發動政變的決心。

後來在玄武門之變時,李建成的部下薛萬徹和馮立領軍進攻玄武門,張公瑾臂力過人,一個人獨自關閉玄武門死頂著玄武門,暫時擋住了薛萬徹和馮立軍隊的進攻,為尉遲敬德和侯君集控制唐高祖和朝中重臣爭取到了寶貴時間。

李世民登基後張公瑾又作為李靖的副手率軍參與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張公瑾因這些功勞被封為郯國公,後來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位列第十八位。

張公瑾文武雙全,武能為統帥攻伐他國,文能對內治理地方,張公瑾最後唐太宗任命為襄州都督,張公瑾在治理湖北襄陽地區時為官清正廉潔,能為百姓伸張公義,在地方上官聲非常好,深得百姓愛戴。

貞觀六年(632年),張公瑾在襄州都督任上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年僅39歲,張公瑾去世後李世民極為悲痛,他不顧群臣勸阻要到郊外衝著張公瑾去世的方向哭祭。

張公瑾是李世民的開國功臣中官聲比較好,為官比較清正廉潔的功臣,但很可惜他最終因為在職位上認真負責積勞成疾而去世。

戍邊名將劉師立

劉師立最初也是洛陽軍閥王世充的部屬,王世充被李世民攻滅後,劉師立投降唐朝,李世民賞識劉師立勇武,引以為親衛。此後劉師立就一直作為李世民的親衛隨李世民徵戰沙場。

玄武門事變時劉師立依舊是作為李世民的親衛護衛李世民,等到李世民登基後,劉師立就被李世民任命為右武侯大將軍。

李世民登基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心腹羅藝不滿,羅藝因為與李建成關係密切,擔心李世民繼位後對自己進行政治清算,於是舉兵反唐。劉師立與羅藝曾經同在隋朝為官,兩人關係十分親密,因此羅藝舉兵反唐之後,很多人都勸李世民提防劉師立與羅藝勾結,建議李世民免去劉師立右武侯大將軍的職位。

劉師立為了證明自身清白,主動申請率軍平定羅藝叛亂,李世民對劉師立非常信任,也想讓劉師立證明自己的清白,於是派劉師立統軍前往平定羅藝叛亂。

後來劉師立果然不負李世民的厚望和信任,很快平定了羅藝叛亂,羅藝兵敗逃亡路上被部下所殺。劉師立因此被李世民封為左驍衛大將軍、岐州都督、襄武郡公。

唐代的岐州指的是現今陝西鳳翔一帶,當時這屬於唐朝的邊境,劉師立從此成為了唐朝初期的戍邊名將。在岐州任上,劉師立先後抵禦了党項和吐谷渾的入侵。

貞觀十四年(640年)劉師立因病去世,整體來說作為戍邊名將劉師立的結局還是非常不錯。

江湖遊俠公孫武達

公孫武達是長安人士,自幼性格就是豪爽俠義,少年時曾是長安一帶有名的江湖遊俠,後來公孫武達因為俠名和勇氣被隋朝徵召為驍果侍衛,李淵佔領長安後,公孫武達投降了唐朝。

後來公孫武達被李世民相中,選入天策府作為李世民的親衛。此後公孫武達就開始了和李世民出生入死徵戰沙場,在大戰劉武周時,正是公孫武達拼命救護了李世民,拼死力戰擊退了劉武周的部將宋金剛。

玄武門之變時公孫武達也是追隨李世民發動政變,直至李世民登基為帝,李世民登基之後,公孫武達也成為統軍一方的名將,曾率軍徵討東突厥。

公孫武達最後以右武衛大將軍的身份在唐高宗永徽年間病逝,死後被唐高宗下詔陪葬李世民的昭陵。

李世民的親家獨孤彥雲

獨孤彥雲是隋唐時期著名的獨孤家族出身,但他這個家族可並不是真的複姓獨孤,他的家族本姓李,因為獨孤彥雲的父親獨孤楷是北周名將獨孤信的家臣,深得獨孤信喜愛,所以被賜姓為獨孤。

大家都知道獨孤信生了三個女兒都是皇后,這其中之一的皇后就是唐高祖李淵的老媽被追諡為元貞皇后。因此李家與獨孤家族世代交好,獨孤彥雲在李淵佔領長安後就歸附了李淵,後來被李世民選入天策府。

獨孤彥雲在李世民登基之後,本來應該得到封賞享福了,但是李世民登基之初,東突厥頡利可汗想利用大唐內部不穩的機會攻打長安,於是又展開了長安保衛戰,在長安保衛戰中獨孤彥雲力戰東突厥而犧牲。

李世民十分悲痛獨孤彥雲之死,後來李世民念及獨孤彥雲陪伴自己徵戰半生,結果卻一天榮華富貴都沒有享受到又犧牲在了對東突厥的戰鬥中,於是下旨將自己最喜愛的十四女安康公主下嫁獨孤彥雲之子獨孤謀,後來唐高宗又讓獨孤彥雲陪葬李世民的昭陵。

李世民的保鏢頭子杜君綽

杜君綽最初是隋末農民大起義中的一支義軍首領,李淵平定長安之後,杜君綽歸順了李淵,之後就被李世民相中選入天策府,跟隨李世民徵戰沙場。

李世民登基之後,杜君綽就被任命為禁軍統領,專門護衛玄武門,可見李世民對杜君綽的信任。此後終李世民一朝杜君綽基本作為李世民皇宮禁軍將軍的身份出現,說白了杜君綽到了最後就是李世民的保鏢頭子了,通常這類人都是既低調又深受皇帝信任的人。

到了唐高宗時期,由於唐朝的開國名將逐漸老死凋零,唐高宗想徵討朝鮮半島,於是啟用了當了半輩子保鏢頭子的杜君綽為遼東道經略大使,負責前線徵討朝鮮半島的事務。

杜君綽雖然常年出任皇宮禁軍將軍的職務,很少親臨一線戰場,但是當年追隨李世民南徵北戰的經驗還是在的,所以杜君綽不負唐高宗厚望,率軍擊潰了朝鮮權臣泉蓋蘇文之子泉男生,斬首朝鮮士兵三萬餘人得勝回國。

最後杜君綽被唐高宗冊封為左戎衛大將軍,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杜君綽在上早朝時突發類似於心臟病似的疾病猝死於朝堂之上,享年61歲,唐高宗對杜君綽的猝死非常悲痛,特許杜君綽陪葬李世民昭陵,整體來說杜君綽的結局也非常不錯。

薛仁貴的伯樂鄭仁泰

鄭仁泰是早期李淵在山西出任太原留守時候的部下,那時候鄭仁泰就與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相交甚好,鄭仁泰積極擁護李淵晉陽起兵,李淵建立大唐之後,鄭仁泰就被李世民調入了天策府,從此跟隨李世民南徵北戰。

鄭仁泰雖是李世民早期的左右心腹,但李世民登基後他的官職並不高,只出任了統軍一職。貞觀十七年(643年),李世民開始親徵朝鮮半島,這時候鄭仁泰又被提拔成了左屯衛將軍隨李世民親徵朝鮮半島。

在這期間鄭仁泰發現了還是普通士兵的薛仁貴,後來薛仁貴在徵討朝鮮之戰中漸露頭角成為了貞觀後期的可用將才。

到了唐高宗時代,鐵勒九部發生叛亂,老將已經逐漸凋零,唐高宗啟用鄭仁泰為左武衛大將軍兼鐵勒道行軍大總管,以薛仁貴為他的副總管,率兵徵討鐵勒,之後鄭仁泰與薛仁貴率軍徵討鐵勒九部,三戰三捷,天山一戰,鄭仁泰和薛仁貴大破鐵勒九部十餘萬人打的鐵勒九部一蹶不振。

之後鄭仁泰又作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為大唐戍衛邊境防備吐蕃,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鄭仁泰在青海管道行軍大總管任上病逝,享年63歲,陪葬李世民昭陵。

鄭仁泰作為李世民早期心腹,但在貞觀時期政治地位並不高,史書中對他在貞觀時期的記載幾乎很少,可能是貞觀時期名將雲集掩蓋了鄭仁泰的鋒芒,直到唐高宗時代,唐初開國名將日益凋零,鄭仁泰憑藉老資歷開始展現自身的能力,統軍一方,為大唐開疆拓土,而且結局也是非常不錯。

大盜從良李孟嘗

李孟嘗本來出身趙郡李氏世家,但到了他父親這一輩就已經開始沒落,李孟嘗長大之後恰逢隋末農民大起義,於是李孟嘗入山為盜,是河北一帶有名的巨盜。

後來李孟嘗歸附了另一位實力強大的大盜王君廓,之後王君廓率軍投降了瓦崗李密,李孟嘗也隨王君廓投降李密。最後王君廓脫離李密,歸順了唐朝,李孟嘗也由此歸順了唐朝。

歸順唐朝之後李孟嘗獲得李世民賞識被調入天策府,最終李孟嘗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後李孟嘗被任命為右監門中郎將,和杜君綽的官職相類似,李孟嘗的官職也是負責皇帝保衛工作。

但是李孟嘗在負責李世民保鏢工作之餘,還偶爾能親臨一線戰場殺敵,在貞觀三年(629年)之後李孟嘗一直作為唐初名將李勣的副手參與徵討東突厥。

討伐完突厥後,李孟嘗又回到中央繼續擔任皇帝的保鏢頭子工作,一直到唐高宗時代李孟嘗官至右監門衛大將軍,依舊還是主要負責首都和皇宮的保衛工作。

但唐高宗對李孟嘗還是很信任,唐高宗外出巡幸時,李孟嘗都是作為長安留守保衛都城長安。乾豐元年(666年),李孟嘗暴斃在自己家中,享年74歲,死後陪葬李世民的昭陵。

寫在最後

總體來說當初跟隨李世民參與玄武門之變的十名將領結局下場都比較好,除了極個別的像侯君集這樣自尋死路還有獨孤彥雲英勇犧牲之外,基本都是享受到了榮華富貴,並且安享晚年,而且絕大多數人都陪葬在了李世民的昭陵之內,可見李世民對功臣是很有感情的皇帝。

相比於歷史上其他皇帝動輒誅戮開國功臣,李世民還算是歷史上對開國功臣比較不錯的皇帝了,唐初的開國功臣除了一些像侯君集這樣自尋死路的功臣之外基本上都得到了善終。

歷史上能做到與功臣同甘苦,共富貴的皇帝不多,李世民算是其中之一,不管李世民對待父親、兄弟、侄子有多麼狠辣,但是他對待功臣這方面還是非常溫情的。

自古以來與普通人是同甘苦難,共富貴容易,而與帝王則是同甘苦容易,共富貴難,李世民是歷史上極少數能與功臣同甘苦,共富貴的溫情皇帝,李世民不是一個好兒子、好弟弟、好哥哥、好伯父、好叔叔,但他絕對是一個好皇帝,他對得起天下人,卻唯獨對不起他的父親、哥哥、弟弟和侄子。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相關焦點

  • 李世民是如何瞞過李淵,強殺李建成的?揭秘太子背後的強大衛隊!忒有料
    公元626年六月初三,李世民向父親李淵控訴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次日,趁著李建成、李元吉途徑玄武門前往皇宮參加「對峙、問詢」,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在這場軍事政變中,李世民殺死兄弟、控制父親,成為最後贏家。但是這場疑雲重重的政變到底怎麼成功的呢?到了解它,我們需要層層推理。
  • 史書上說「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被逼無奈的行動,果真如此嗎
    唐朝初年的「玄武門之變」,史書上說是李世民被逼無奈,「兔子逼急了也要咬一口」的行動。對這樣的說法,我是很懷疑的。我認為,李世民發動這場政變,是有組織有預謀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房玄齡知道後,便對李世民說:「那些人被調走並不可惜。但杜如晦是個王佐之才,你要是安於做個富貴王爺,便不用管他。若是想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聽後,馬上想盡辦法把杜如晦追了回來。由此可見,李世民絕不甘於做個富貴王爺。四、收買常何。常何本是李世民手下的將士,後來因功被封為玄武門守將。
  • 玄武門之變時,高士廉的囚徒預備隊為什麼不去支援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爆發。但李世民當時能用於政變的兵力只有八百人,而李建成的兵力則有數千人。為了彌補巨大的兵力劣勢,長孫皇后的舅舅高士廉趕往長安大牢,發動囚徒做預備隊。「玄武門之變」開始後,高士廉立刻到長安大牢裡組建了大約幾百人的囚徒預備隊。
  • 三花談歷史:一場政變,他手沾兄弟鮮血,玄武門之變緣何發生
    但是儘管唐太宗治國賢明,他身上還是有這一個抹不去的汙點。那就是一場殺兄弒弟的政變,也稱玄武門之變。長久以來,玄武門之變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難以了解的千古之謎。關於這場政變的背後是眾說紛紜的討論,李世民是如何策劃這場政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有沒有給秦王設伏?秦王李世民真的是被逼無奈才殺兄弒弟嗎?這種種的問題距今都已不可考證。
  • 如果李建成當上了皇帝,他會殺掉李世民嗎?還會有「貞觀之治」嗎?
    這得看看當時李世民擔任官職幾乎囊括了大唐三品以上的軍職和政府實權職務。李世民在大唐軍界政界的影響力是李建成比不上的。沒有發動玄武門之變前的李世民擁有秦王、太尉、司徒、尚書令、中書令、陝東道大行臺、雍州牧、涼州總管、上柱國、十二衛大將軍、天策上將等多個職務。分析一下李世民的官職。
  • 為什麼讓李世民認為是奇恥大辱呢?
    「渭水之盟」,一直是李世民喉嚨裡的一根刺。直到雪恥後,他才把這根扎進肉裡的刺吐出來! 後來,李淵建立了大唐,李世民又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剛剛坐上皇位,突厥人就帶領大兵,直逼長安城! 渭水之盟的經過 公元626年的夏天,對於李世民來說絕對是個永生難忘的夏天。那個夏天發生的兩件大事,影響著李世民的一生。
  • 李世民殺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卻善待了所有的侄女,真相是什麼
    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不只是單純的剷除自己的最大政治威脅太子李建成,而是要迫使唐高祖李淵讓出權力。李世民受到的威脅其實不只是來自於太子李建成,而是皇帝李淵。李淵能夠穩坐皇帝,全靠了他的三個兒子,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實力不相伯仲之後,李淵必須要進行舍取。
  • 兩篇墓志銘揭開謎底:在玄武門之變中,程咬金秦瓊幫沒幫李世民?
    唐高祖李淵武德九年,大唐宮廷劇變: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以及二王十個兒子全部被殺,揮起屠刀的就是當時的天策上將秦王李世民及其麾下一群悍將,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尉遲敬德等人十人。因為《舊唐書》和《新唐書》語焉不詳,很多人都不知道秦瓊和程咬金在玄武門之變中到底做了些什麼,甚至與這二人有沒有去玄武門,都成了一個謎題——新舊兩唐書以李世民修改過的實錄為依據,對秦程二人的記錄只是咋理解都行的「從討」、「從誅」以及「事平」之後的賞賜,但這賞賜可以被看作是李世民登基之後的普調職位和工資,那兩個「從」字也說明不了啥問題:秦瓊程咬金不「從」,還能「反」嗎?
  • 奪嫡引發的玄武門之變背後,實則是開國第一功臣反皇帝清洗的鬥爭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長安玄武門附近發動了一場政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且趁勢派尉遲恭進宮「護衛」唐高祖李淵,面對這種局勢,李淵自然是配合李世民,不僅沒有追究其罪,還立其為皇太子,兩個月以後又禪位於李世民。
  • 南北朝權力更迭,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都離不開石虎諸子敗亡的教訓
    李世民在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掌控了唐朝大權,更是不久後便登基為帝,開創了貞觀盛世。李世民為何如此果斷的發動兵變?除了他自身對形勢地判斷外,更多的來源於後趙石虎諸子敗亡的教訓。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為何總是被權臣篡權?北齊高氏之間為何爭鬥如此厲害?也與石虎後趙滅亡的教訓有關。
  •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已沒有多少權力,為何李淵還是沒鬥贏他?
    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不是鬥不過李世民,而是沒想到李世民敢孤注一擲地發動政變,從正常的鬥爭手段來說,李世民是無法和李淵,以及李建成爭鬥的,李淵以為一切盡在掌握。李淵是唐朝的頭牌,掌握著所有的權力,包括對李世民任免的權力,他可以一言而定李世民的生死和榮辱。
  • 姬發是嫡次子,姬昌為何傳位於他,學者:或發生了唐版玄武門之變
    歷史上的周文王,與正妻太姒一共育有十個嫡子,其中伯邑考是嫡長子,姬發(周武王)是嫡次子,但為何周文王卻最終傳位於嫡次子姬發? 《史記》: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司馬遷還提到了一點,就是伯邑考死於周文王之前。因此,既然姬發、姬旦比伯邑考更有才華,且伯邑考又早已去世,所以周文王只能傳位嫡次子姬發。 伯邑考到底如何死的呢?
  • 李世民拿龜殼進行佔卜,卻被大將摔了:這有用?後李世民將其重用
    對於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唐朝初期,然而這個人沒有因為摔東西而被處決,反而還因為這樣被李世民重用,如此一來讓人們感到 十分疑惑,究竟當時發生了什麼?我們知道在古代人眼中,尤其是皇帝眼中,似乎對佔卜看的極為重要,因為不管是自己朝廷的命運還是自己的命運都會卜上一卦,因而很多佔卜的結果就會影響事情的走勢,可以說是天機不可洩露吧。
  •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的四大馬仔都是什麼下場
    武德九年六月,當秦王李世民率領諸位秦王府嫡系在玄武門狙殺李建成李元吉,太子府齊王府兵馬與玄武門禁軍及秦王府兵馬打的熱火朝天,箭都射到臨湖殿屋頂的時候,唐高祖李淵正和他的四大馬仔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等人在緊鄰玄武門的內湖裡優哉遊哉的划船,仿佛外面一切都與他們無關。
  • 魏徵是李世民的鏡子?更像是一座活牌坊!
    1、「心寬寬闊、唯才是用」的牌坊魏徵這個人可以說是「太子殺手」,早年輔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處決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強納弟媳,殺子侄的同時,太宗登太子位,不久受父親內禪帝位,這一時間段中以「既往不咎」的寬闊胸襟接納了很多曾經的「太子黨」。魏徵就是其中一個,魏徵後來逐漸升官,官至 太子太傅,國公,其實更像是一個行走的「心寬寬闊、唯才是用」的牌坊。
  • 「玄武門之變」奠定了「貞觀之治」的基礎,「大慈不仁」一條路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射殺了自己的哥哥,即太子李建成,發動「玄武門之變」,隨後李淵退位,開啟了「貞觀之治」。大局已定之時,是時候誰來當權的問題被放到了桌面。李建成是太子,如無意外,自然而然坐上皇上。而此刻的皇帝是父親李淵,是否能平穩過渡,是不得而知的。
  • 解讀李淵與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二人間的關係,看後才發現,還有這樣...
    唐初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奪戰一直備受矚目。一個是皇帝欽定的太子,一個是功勳加持的秦王,二人之間從最開始的小打小鬧一路升級為血刃之仇。而作為父親的李淵竟然從不加以幹涉,甚至「左右搖擺」,讓人不免心生疑慮。李淵到底是怎麼想的呢,為何他能坐視骨肉相殘?實際上,李淵自始至終都只想讓李建成接管大唐江山。
  • 「武廟」最早是用來供奉誰的,最初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呢?
    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後登基即位,不久便因突厥入侵,被迫籤訂了《渭水之盟》,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唐太宗自稱為呂尚的化身,並且建立了太公廟,開始尋訪天下賢才輔政。唐玄宗即位後,國內剛剛從高宗後期以來的亂政中走出來,國家百廢俱興,繼續賢才輔政。於是,唐玄宗先是追封孔子為文宣王,改此前供奉孔子的宣聖廟為文宣王廟,這才有了後世文廟之稱。
  • 李世民的最後十年:一代雄主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這一年,曾經在玄武門之變中為李世民立下首功、親手割下李建成人頭,並從李元吉手中救下李世民性命的大將尉遲敬德被調任鄜州(今陝西富縣)都督,臨行前李世民對尉遲敬德說:「有人說你謀反,這是為什麼呢?」率性直爽的尉遲敬德非常憤慨,他說:「臣確實謀反!臣跟隨陛下徵討四方,身經百戰、傷痕累累。如今天下已經安定,陛下就開始懷疑我要謀反了嗎?」
  • 李世民殺兄娶嫂,為何不敢殺李淵?太宗聰明、李淵也不傻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隨後派尉遲將軍帶兵包圍李淵寢宮,稟告李淵太子謀反已被誅殺。 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冊立李世民為太子,國事均交給李世民處理,隨後很快禪讓帝位做太上皇,此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目標已經全部達成。 原因二:唐高祖李淵清醒放權、蝸居享樂 當尉遲將軍帶兵包圍李淵時,他心中的夢破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