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談歷史:一場政變,他手沾兄弟鮮血,玄武門之變緣何發生

2021-01-16 三花談歷史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三花談歷史。我們知道,由李氏家族開創的大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大一統王朝。它繼承了隋朝時的政治基礎,而且進一步發展。至唐太宗時期已經形成四方臣服,八方來朝的盛世局面。唐太宗也被叫做「天可汗」。世人每每提起歷史上有名的帝王時,都會說兩個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但是儘管唐太宗治國賢明,他身上還是有這一個抹不去的汙點。那就是一場殺兄弒弟的政變,也稱玄武門之變。

長久以來,玄武門之變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難以了解的千古之謎。關於這場政變的背後是眾說紛紜的討論,李世民是如何策劃這場政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有沒有給秦王設伏?秦王李世民真的是被逼無奈才殺兄弒弟嗎?這種種的問題距今都已不可考證。但不容置喙的是,在這次政變後,秦王李世民順理成章地繼承了本該由嫡長子繼承的皇位。唐高祖不久後就將皇位禪讓給李世民,即唐太宗。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自此在後世史書中就成了不忠不義不孝的代表人物。

成者王,敗者寇。自古以來,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可是令人好奇的是,秦王李世民到底經歷了什麼,才致使他向自己的兄弟舉起了屠刀。這個原因要探求到李氏家族的崛起。李家四個兒子,都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李淵對這四個孩子都是既嚴加教導又寵愛有加,兄弟之間都是一副孝悌友愛的樣子。可是自從李淵起兵後,尤其是建成,世民和元吉都漸漸擁有了自己的勢力,並且還在一步一步壯大。李淵在初期是很看好這種情況,畢竟多一份力量,李家的霸業也就多一份保障。兄弟幾個在南徵北戰打天下的時候確實團結協作。可這一切都在打進隋朝都城的那一刻變了。

從來都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李氏兄弟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李淵建立唐朝後,立太子這件事就被提上了議程。大臣們紛紛要求李淵儘快為李唐王朝立下太子。按照嫡長子繼承的古制來說,李建成無可厚非的成為了太子。這一下不得了,有人開始坐不住了。這個人就是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從少年起兵,為父親和李家南徵北戰、出生入死。說他對皇位沒有想法是不可能的。秦王李世民不是嫡長子,但他為這個位子奔忙了這麼多年,他當然不會心甘情願的讓出機會。可壞就壞在,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又沒有犯什麼大錯,他還有軍功在身和弟弟李元吉的支持。自己怎麼才能把大哥拉下皇位呢?李世民針對這個問題好好的謀劃了一番。

李世民受封秦王。按照父親李淵的意思,李世民主管大唐的軍事方面,也就是要一直在外打仗,皇位想都不要想。可是秦王的身邊聚攏著一批能臣謀士,這些人的前途都系在李世民一個人的身上。他們當然更希望自己效忠的君主能夠登上皇位。所以無論是自己的意願還是手下人的希冀,李世民都必須要奪得這個皇位。而且換個角度想,今天歷史是李世民成功了,可如果李建成真的如願成為皇帝,不見得他就可以容得下自己這個戰功赫赫、擁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弟弟。所以說,威脅二字,從來都是相對的。

話說李世民基本確定了自己的目標,正在朝堂上和太子齊王一夥勢力鬥得如火如荼、不可開交時,作為父親的李淵也洞察到了自己三個兒子關係之間的變化。從李淵的角度來說,他是不願意這樣的局面出現的。十個手指都是指指連心,手心手背都是肉,怎麼能夠任他毀傷。可是李世民的能力他也看到了,李淵心裡明白,太子和齊王註定鬥不過秦王李世民。所以他心裡的天平開始慢慢向太子一黨傾斜。這一傾斜不得了,秦王李世民策劃了好幾起針對太子的陰謀不僅沒有得逞而且還引起了太子一黨的警覺,開始對秦王勢力步步緊逼。特別是對於太子差點起兵謀反這件事,李淵也只是把太子召進宮中批評教育幾句了事。看到父親對太子如此偏心,心中最後的親情也被磨滅了。他終於下定了最後的決心,決定先發制人。

李世民先是告發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與后妃有染,扣他們一個不孝的大帽子。並且趁著李淵在行宮處還沒有回來,將建成元吉二人宣進宮中受審,並且不讓他們帶任何人馬和武器。當李建成和李元吉踏進玄武門的一刻,秦王一派早就埋伏好的軍士,在李世民的帶領下衝出來,迅速擊殺了太子和齊王,宣告了玄武門之變的勝利。而後當李淵回到長安時,被迫退位給秦王。

一場沾滿血的政變以秦王的勝利就此結束。好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了玄武門政變,這十人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
    玄武門之變主要就是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杜如晦幫助李世民參與謀劃,起初李世民不肯發動政變弒兄殺弟,當然,也可能是李世民想看看天策府眾部屬的決心故意表示不肯發動政變,當時房玄齡和杜如晦雖是謀臣,但畢竟是外人,不能和李世民說狠話,這時候正是長孫無忌痛罵了李世民一頓。
  • 史書上說「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被逼無奈的行動,果真如此嗎
    唐朝初年的「玄武門之變」,史書上說是李世民被逼無奈,「兔子逼急了也要咬一口」的行動。對這樣的說法,我是很懷疑的。我認為,李世民發動這場政變,是有組織有預謀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李世民劇照)三、追回杜如晦。在《舊唐書·杜如晦傳》中記載,說李淵為了避免爭奪儲位的悲劇發生,不僅將李世民的兵權移交給李元吉還把李世民身邊的家臣調任外地,杜如晦便是其中一個。
  • 奪嫡引發的玄武門之變背後,實則是開國第一功臣反皇帝清洗的鬥爭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長安玄武門附近發動了一場政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且趁勢派尉遲恭進宮「護衛」唐高祖李淵,面對這種局勢,李淵自然是配合李世民,不僅沒有追究其罪,還立其為皇太子,兩個月以後又禪位於李世民。
  • 姬發是嫡次子,姬昌為何傳位於他,學者:或發生了唐版玄武門之變
    周文王之妻太姒為人正派,伯邑考十兄弟深受母親太姒教誨,從小到大沒有做過背常理、荒唐離譜之事。 這是說伯邑考犯下大錯,或是周文王出於立賢,甚至或是姬發猶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一樣逼宮,最終周文王不得不廢掉伯邑考,然後立嫡次子姬發為太子。但伯邑考下臺,最大得利者是姬發,因此「文王廢伯邑考」的背後,是不是有姬發的推動? 《春秋繁露》記載:「伯邑考知群心貳,自引而退,順神明也。」
  • 歷史上最無意義的一次皇位之爭、最噁心的一次炒作———奪門之變
    土木堡之變這樣的事情歷史還會重演,不過被小人所利用,明代發生了最沒有意義的一次政變———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況且就在奪門之變當天,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禮部尚書胡濙等商議後決定共同上書請求復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而且奏疏已經寫好,只是當日時間已晚,眾人打算次日再呈上去。可見奪門之變是何等的沒有意義,可惜了于謙、王文等一幹忠臣的冤死。
  • 「玄武門之變」奠定了「貞觀之治」的基礎,「大慈不仁」一條路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射殺了自己的哥哥,即太子李建成,發動「玄武門之變」,隨後李淵退位,開啟了「貞觀之治」。大局已定之時,是時候誰來當權的問題被放到了桌面。李建成是太子,如無意外,自然而然坐上皇上。而此刻的皇帝是父親李淵,是否能平穩過渡,是不得而知的。
  • 玄武門之變到底有多殘酷?勝利者為王,殺侄佔嫂卻名留千古
    歷史的發展一直都是前進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也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人們為了奪得更多的權勢,大肆開戰,雖然會導致很多的死傷但是人們往往注重的不是過程而是結果。這就可見當人們不是處在和平年代時,生活會有多麼的而殘酷,無辜的人往往會成為戰爭的炮灰,但是改革就是推進歷史進步的一個前提,在古代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戰爭,那就是初唐時期的「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到底有多殘酷?勝利者為王,殺侄佔嫂卻名留千古。為了奪得更高地位,歷朝歷代都會發生奪權之戰。
  • 揭秘日本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政變:本能寺之變
    內容簡介 本能寺之變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政變天才織田信長為何會在即將一統天下之時被最為器重和信賴的部下背叛?肩負名門土岐一族存亡興衰的明智光秀是如何將計就計成功發起叛亂的?在所有事件的背後操縱這一切的人究竟是誰,誰又是最後的贏家?……四百多年以來的歷史謎題將經由明智光秀的後裔明智憲三郎之手一一解開,各種所謂的「定論」也將逐一受到「歷史搜查」的挑戰。
  • 玄武門遺址初現全貌,唐宋兩代遺蹟疊壓
    記者日前從洛陽文物考古部門了解到,史上發生「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還唐的玄武門,經過近一年的考古發掘,終於在千年之後「重見天日」。   玄武門遺址初現全貌,唐宋兩代遺蹟疊壓   玄武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陽城宮城大內的北門。
  • 玄武門之變時,高士廉的囚徒預備隊為什麼不去支援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爆發。但李世民當時能用於政變的兵力只有八百人,而李建成的兵力則有數千人。為了彌補巨大的兵力劣勢,長孫皇后的舅舅高士廉趕往長安大牢,發動囚徒做預備隊。「玄武門之變」開始後,高士廉立刻到長安大牢裡組建了大約幾百人的囚徒預備隊。
  •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已沒有多少權力,為何李淵還是沒鬥贏他?
    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不是鬥不過李世民,而是沒想到李世民敢孤注一擲地發動政變,從正常的鬥爭手段來說,李世民是無法和李淵,以及李建成爭鬥的,李淵以為一切盡在掌握。李淵是唐朝的頭牌,掌握著所有的權力,包括對李世民任免的權力,他可以一言而定李世民的生死和榮辱。
  • 辛酉政變:一場決定清朝走勢的驚險挑戰
    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在晚清時期,我國雖然仍在維繫著封建統治制度,但實際上,隨著各級政府的腐敗和落後,再加上外來思想的入侵,因此,整個中國社會也已經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之中了。而在鹹豐皇帝去世之後,清朝也隨即發生了一場大型的辛酉政變。
  • 玄武門之變的本質是什麼?是功臣對抗「兔死狗烹」命運的武力反抗
    從本質上說,玄武門事變的導火索,是由於李建成一系加快了「去李世民化」的步伐。面對這一局面,後者不甘被「兔死狗烹」,於是果斷進行了一場軍事冒險。而讓李世民如此果斷的,還有他父親李淵的態度。我們時常認為,李淵的「和稀泥」行為,是引發「玄武門事變」的罪魁;但縱觀史料我們可以發現,在李氏兄弟的爭權過程中,李淵顯然是支持李建成的,而且在李家的事業前期就有這個苗頭。
  • 如果李建成當上了皇帝,他會殺掉李世民嗎?還會有「貞觀之治」嗎?
    沒有發動玄武門之變前的李世民擁有秦王、太尉、司徒、尚書令、中書令、陝東道大行臺、雍州牧、涼州總管、上柱國、十二衛大將軍、天策上將等多個職務。分析一下李世民的官職。因為李世民的權力之大,幾乎可以和皇帝李淵相提並論,只不過李世民就只差一個皇帝的名號而已。所以李淵也在考慮要不要幹掉李世民了,只不過李淵開始玩權力制衡,將李建成和李元吉推倒了前臺,自己在幕後控制局勢。可以說李建成實際上是李淵的工具人,擋箭牌。所以李建成也很清楚自己的情況,就算手下人幾次三番勸諫他殺了李世民,李建成也沒有動手。
  • 小薩勒曼下狠手,沙特玄武門之變:抓20位皇子,逮捕298名高官
    沙特國內盛傳老國王病危,沙特王室開始爭奪權力,小薩勒曼則提前動手,開始徹底清洗沙特政壇,在3月6日,沙特王儲小薩勒曼出動軍隊,發動了沙特版本「玄武門之變」,把有繼承權的親叔叔全家人拘捕,威脅國王寶座的兩個親弟弟,也被薩勒曼控制。小薩勒曼給他們扣上的罪名很大:忤逆叛變,叛國,密謀推翻國王和王儲。
  • 最讓唐太宗傷心的是這件事,愛哭的他幾欲自殺,卻為何沒有落淚?
    他愛哭,哭親人,哭功臣,生離死別哭,做夢夢見了也哭,常常哭得稀裡譁啦。 有人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愛哭的帝王,這大體是對的。從新舊唐書到資治通鑑,有關李世民傷心、流淚乃至痛哭的記述不計其數,涉及到的人也非常多。 11年過去了,想起父親仍「泣數行下」李世民十幾歲就跟隨父親李淵徵戰沙場,出生入死。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李淵讓出皇位。
  • 兩篇墓志銘揭開謎底:在玄武門之變中,程咬金秦瓊幫沒幫李世民?
    程咬金在玄武門之變是立了大功的,這一點從《程銘》的記載中就能看出端倪:「公諱知節,字義貞,東平人也。 太宗之在秦邸,專徵是任,以公驍傑,引居幕府,授左三統軍……九年夏末,二兇作亂,太宗受詔,宣罰禁中,公任切爪牙,效勤心膂。事寧之後,頒乎大賚,賞絹六千匹、駿馬二匹、並金裝鞍轡及金胡瓶、金刀、金碗等物,加上柱國,授東宮左衛率。」
  • 「渭水之盟」中失去了什麼?為什麼讓李世民認為是奇恥大辱呢?
    發生在「玄武門之變」後沒多久,唐太宗李世民與前來侵犯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訂立的盟約。 後來,李淵建立了大唐,李世民又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剛剛坐上皇位,突厥人就帶領大兵,直逼長安城! 渭水之盟的經過 公元626年的夏天,對於李世民來說絕對是個永生難忘的夏天。那個夏天發生的兩件大事,影響著李世民的一生。
  • 從一品國公正二品上柱國當了三品官,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後降級了?
    很多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想的就是秦瓊被貶官了,而導致他貶官的原因就是秦瓊站錯了隊,他不支持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秦瓊當年不但參加了「玄武門事變」,而且還是功臣之一。《舊唐書.秦瓊傳》載「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他都跟著李世民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你說他還沒有參與到「玄武門事變」中,誰信?那這裡很多人或許都不明白,為何秦瓊有功,還會被貶官呢?其實錯了,秦瓊的正三品左武衛大將軍非是貶,而是升。《舊唐書.秦瓊傳》載「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
  •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的四大馬仔都是什麼下場
    武德九年六月,當秦王李世民率領諸位秦王府嫡系在玄武門狙殺李建成李元吉,太子府齊王府兵馬與玄武門禁軍及秦王府兵馬打的熱火朝天,箭都射到臨湖殿屋頂的時候,唐高祖李淵正和他的四大馬仔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等人在緊鄰玄武門的內湖裡優哉遊哉的划船,仿佛外面一切都與他們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