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三花談歷史。我們知道,由李氏家族開創的大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大一統王朝。它繼承了隋朝時的政治基礎,而且進一步發展。至唐太宗時期已經形成四方臣服,八方來朝的盛世局面。唐太宗也被叫做「天可汗」。世人每每提起歷史上有名的帝王時,都會說兩個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但是儘管唐太宗治國賢明,他身上還是有這一個抹不去的汙點。那就是一場殺兄弒弟的政變,也稱玄武門之變。
長久以來,玄武門之變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難以了解的千古之謎。關於這場政變的背後是眾說紛紜的討論,李世民是如何策劃這場政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有沒有給秦王設伏?秦王李世民真的是被逼無奈才殺兄弒弟嗎?這種種的問題距今都已不可考證。但不容置喙的是,在這次政變後,秦王李世民順理成章地繼承了本該由嫡長子繼承的皇位。唐高祖不久後就將皇位禪讓給李世民,即唐太宗。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自此在後世史書中就成了不忠不義不孝的代表人物。
成者王,敗者寇。自古以來,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可是令人好奇的是,秦王李世民到底經歷了什麼,才致使他向自己的兄弟舉起了屠刀。這個原因要探求到李氏家族的崛起。李家四個兒子,都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李淵對這四個孩子都是既嚴加教導又寵愛有加,兄弟之間都是一副孝悌友愛的樣子。可是自從李淵起兵後,尤其是建成,世民和元吉都漸漸擁有了自己的勢力,並且還在一步一步壯大。李淵在初期是很看好這種情況,畢竟多一份力量,李家的霸業也就多一份保障。兄弟幾個在南徵北戰打天下的時候確實團結協作。可這一切都在打進隋朝都城的那一刻變了。
從來都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李氏兄弟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李淵建立唐朝後,立太子這件事就被提上了議程。大臣們紛紛要求李淵儘快為李唐王朝立下太子。按照嫡長子繼承的古制來說,李建成無可厚非的成為了太子。這一下不得了,有人開始坐不住了。這個人就是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從少年起兵,為父親和李家南徵北戰、出生入死。說他對皇位沒有想法是不可能的。秦王李世民不是嫡長子,但他為這個位子奔忙了這麼多年,他當然不會心甘情願的讓出機會。可壞就壞在,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又沒有犯什麼大錯,他還有軍功在身和弟弟李元吉的支持。自己怎麼才能把大哥拉下皇位呢?李世民針對這個問題好好的謀劃了一番。
李世民受封秦王。按照父親李淵的意思,李世民主管大唐的軍事方面,也就是要一直在外打仗,皇位想都不要想。可是秦王的身邊聚攏著一批能臣謀士,這些人的前途都系在李世民一個人的身上。他們當然更希望自己效忠的君主能夠登上皇位。所以無論是自己的意願還是手下人的希冀,李世民都必須要奪得這個皇位。而且換個角度想,今天歷史是李世民成功了,可如果李建成真的如願成為皇帝,不見得他就可以容得下自己這個戰功赫赫、擁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弟弟。所以說,威脅二字,從來都是相對的。
話說李世民基本確定了自己的目標,正在朝堂上和太子齊王一夥勢力鬥得如火如荼、不可開交時,作為父親的李淵也洞察到了自己三個兒子關係之間的變化。從李淵的角度來說,他是不願意這樣的局面出現的。十個手指都是指指連心,手心手背都是肉,怎麼能夠任他毀傷。可是李世民的能力他也看到了,李淵心裡明白,太子和齊王註定鬥不過秦王李世民。所以他心裡的天平開始慢慢向太子一黨傾斜。這一傾斜不得了,秦王李世民策劃了好幾起針對太子的陰謀不僅沒有得逞而且還引起了太子一黨的警覺,開始對秦王勢力步步緊逼。特別是對於太子差點起兵謀反這件事,李淵也只是把太子召進宮中批評教育幾句了事。看到父親對太子如此偏心,心中最後的親情也被磨滅了。他終於下定了最後的決心,決定先發制人。
李世民先是告發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與后妃有染,扣他們一個不孝的大帽子。並且趁著李淵在行宮處還沒有回來,將建成元吉二人宣進宮中受審,並且不讓他們帶任何人馬和武器。當李建成和李元吉踏進玄武門的一刻,秦王一派早就埋伏好的軍士,在李世民的帶領下衝出來,迅速擊殺了太子和齊王,宣告了玄武門之變的勝利。而後當李淵回到長安時,被迫退位給秦王。
一場沾滿血的政變以秦王的勝利就此結束。好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