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遺址初現全貌,唐宋兩代遺蹟疊壓

2021-01-16 新財網

  記者日前從洛陽文物考古部門了解到,史上發生「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還唐的玄武門,經過近一年的考古發掘,終於在千年之後「重見天日」。

  玄武門遺址初現全貌,唐宋兩代遺蹟疊壓

  玄武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陽城宮城大內的北門。《河南志》記載:「(宮城)北面二門,東曰安寧門,西曰玄武門。隋名,南當應天門。玄武門北曰曜儀城。」《唐兩京城坊考》記載:「(宮城)北面二門,中玄武門,隋名。南當應天門。」

  玄武門與應天門都具有重要地位,但兩者又有所不同。應天門外是皇城官署區,而玄武門外是護衛宮城的駐軍所在。如果說,應天門是隋唐時期皇帝開展政治、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那麼,玄武門則是宮中軍事事件的主要發生地。

  在隋唐洛陽城玄武門下,發生過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改周復唐事件——「中宗復位」。一代女皇武則天,自此退出歷史舞臺。此外,發生在隋唐長安城的「玄武門之變」,則開啟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儘管玄武門的地位如此重要,但長期以來,人們對它的了解僅限於少量史料記載。20世紀80年代,考古人員結合史料記載和勘探試掘,確定玄武門遺址位於洛陽市老城區唐宮路以北、玄武門大街以南、定鼎北路以東的原洛陽唐宮玻璃市場內。直到去年2月,由國家文物局批覆的玄武門遺址發掘工作正式啟動,這座城門才重回人們的視野。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隊長石自社說,通過工作人員近一年的考古發掘,玄武門的建築形制、沿革變化基本明朗。

  如今,玄武門遺址已初現全貌。遺址之上,唐代城門、墩臺、門道路土、城垣、馬道、磚鋪道路等與北宋宮殿建築基址、水渠、花坑等遺蹟上下疊壓。考古資料顯示,玄武門東西寬約35米,為單門道過梁式建築結構,兩側城門墩臺東西與城牆相接,城牆內側有東西長約50米的直坡式馬道。至北宋時期,玄武門被廢棄。

  北宋花坑遺蹟中發現牡丹種植跡象

  玄武門為何被廢棄?石自社說,洛陽作為北宋時的西京,雖然宮城的大格局得以保留,但宮城內的形制布局有所變化。比如,北宋的宮城正殿為太極殿,其作用雖與武周時期的明堂相當,但建造的位置比明堂偏北了不少。這一變化使得宮城的中心向北偏移,宮城內部的形制布局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玄武門作為隋唐時期宮城大內北門被廢棄。

  玄武門被廢棄後,北宋時期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宮殿。這座宮殿東西面闊五間、南北進深四間,宮殿的東西兩側建有南北向廊道,廊道之外又建有花圃。

  「根據花圃中花坑遺蹟的土質、行距、株距等信息,我們推測當時種植的是牡丹。」石自社說,花坑遺蹟中的土壤顯然不是本地土,而是專門調配用來種植的「客土」。這種專門調配而成的沙性土壤與原生土組合,具有保水、保肥、透氣的優點,很適合牡丹的生長。此外,花坑遺蹟的布局顯示,所種植物的株距為70釐米至100釐米,與現代牡丹的種植習慣相吻合。

  「花坑遺蹟兩側的過道呈現出一寬一窄交替式布局,寬的地方是人的觀賞通道,窄的地方是牡丹的生長空間。這與當代牡丹園的規劃方式如出一轍。種種跡象表明,這裡種的就是牡丹。」石自社說,這說明當時牡丹的栽培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具有了較高的園藝水平。

  仍有不少問題等待考古人員去探索

  石自社介紹,隋唐洛陽城歷經隋唐、五代與北宋時期,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雖曾多次大規模營建修葺,但基本格局沒有重大變化。

  1954年起,考古人員通過詳細勘探和重點發掘,探明了隋唐洛陽城城址規模和格局,20世紀80年代後又在宮城進行大規模考古工作,宮城中心區平面布局、宮皇城水系脈絡均已基本清晰,為研究中國古代時期都城的空間規劃、管理制度和居民生活奠定了重要基礎。

  此前發掘的隋唐洛陽城的宮城正門應天門,不僅在中國都城建設史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建築格局對後世都城以及日本、朝鮮等亞洲國家都城建制產生了深遠影響,如北宋汴梁宣德樓、元大都崇天門、明清紫禁城午門,均由應天門這種形式演變而來。

  「而玄武門遺址的發掘,對研究人員了解隋唐至宋宮城的形制布局具有重要意義,對於研究中國古代都城的形制變化和沿革關係具有重要價值,同時為下一步的遺址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石自社說。

  記者了解到,雖然玄武門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但仍有許多疑問需要考古工作者去探索。比如,考古人員在玄武門遺址內側(南側)發現了一座內甕城遺址,這顯然不是為防禦而設,是否與玄武門外的駐軍有關?考古人員在玄武門遺址外側(北側)的東西兩側發現對稱分布的建築基址,這種建築的形制是什麼樣子的?是不是城門的管理機構所在?疊壓在唐代遺址之上的宋代花坑遺蹟中是否確實種植著牡丹,孢粉檢測會得出何種結果?我們拭目以待。

  (記者 王勝昔 通訊員 劉嘉儀)

相關焦點

  • 重慶合川猴清廟遺址出土唐代存錢罐 存千枚銅錢
    目前,合川猴清廟遺址正在發掘,記者昨日隨市文物考古所相關負責人趕到現場,進行了一番打探。  遺址包含六大文化層  據介紹,猴清廟遺址位於合川區銅溪鎮紗帽村二社,東距合川城區約3公裡。遺址面積約2.6萬平方米,目前已發掘面積約有600平方米。為配合地下文物保護,市文物考古所考古隊於5月10日進駐,開始發掘工作。
  • 唐九成宮遺址考古新發現實證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
    4號殿遺址位處九成宮遺址的西南隅。發掘顯示,4號殿遺址地層堆積保存較好,由現地表到隋代殿基散水深約5.4—6.2米,自東北往西南漸趨增厚,基本可反映遺址的沿用、廢棄和變遷過程。發掘表明:4號殿址坐北朝南,初建於隋代,唐代沿用隋代殿基並整體有所增高抬升,外圍且有增建和擴建。殿體由殿階基、西慢道、殿面礎石和殿基周匝散水四部分構成。
  • 文化|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北京市豐臺區,金中都城牆遺址之西城牆高樓村遺址。(新華社記者陳鍾昊攝)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時隔二十五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 發現重要學術價值
    發掘顯示,4號殿遺址地層堆積保存較好,由現地表到隋代殿基散水深約5.4—6.2米,自東北往西南漸趨增厚,基本可反映遺址的沿用、廢棄和變遷過程。李春林說,因東北部被城區九成宮路和停車場佔壓,4號殿殿址已揭露出來的部分僅是殿基的西半部。發掘表明:4號殿址坐北朝南,方向為354°。初建於隋代,唐代沿用隋代殿基並整體有所增高抬升,外圍且有增建和擴建。
  • 安徽省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遺址簡介
    鳳陽明中都皇故城是朱元璋所建都城的內城,現已久廢1982年國務院把明中都皇故城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又將「圜丘、方丘、觀星臺、塗山門等四個遺址作為明中都附屬建築列入保護範圍」。 2013年12月國家文物局批准鳳陽縣明中都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立項。
  • 遵義習水土城鎮黃金灣遺址清理出大量先秦兩漢遺蹟
    新華網貴陽2月16日電 貴州考古人員近日對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清理出大量先秦兩漢時期珍貴遺蹟遺物,取得了赤水河流域漢代考古學研究的重大突破。  據介紹,黃金灣遺址位於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村新陽組,2009年調查發現,處於黃金灣小河與赤水河交匯處的赤水河東岸,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貴州赤水河流域規模最大的一處兩漢時期古遺址。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金灣考古隊隊長張改課說,如此密集分布、類型多樣漢代的甕(瓦)棺葬群在貴州赤水河流域屬首次發現,特別是2座瓦棺葬在貴州省境內尚屬首次發現。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重要成果: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了解到這些遺址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
    1月13日,記者探訪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的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了解到這些遺址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62年輝煌歷史。
  • 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
    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在井山頭遺址沒有發現之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孫國平主任一直在思考:中國海洋文化從哪裡、在何時起源?之前為什麼浙江、江蘇、上海沒有發現貝丘遺址?河姆渡文化來自於哪裡?直到有一天,孫國平無意中在田螺山遺址不遠處發現貝殼和早期陶片在一起,於是有了井山頭遺址的考古發掘。
  • 成都浣花溪畔的「北鬥七星柱」遺蹟
    「北鬥七星柱」遺址位於成都浣花溪畔,青羊橫街南端萬裡橋橋頭。目前「北鬥七星柱」遺址僅存三根石柱,均呈四稜柱狀,呈「品」字形排列,質地為紅砂巖,均有嚴重風化痕跡。現為成都市青羊區文物保護單位。「北鬥七星柱」遺蹟不在交通要道,平常不為人注意。
  • 羅城遺址:楚文化入湘最早的切入點之一
    華聲在線1月9日訊(文/圖記者 吳岱霞)9日羅子國遺址(羅城遺址)考古發掘及專家現場會在嶽陽市屈原管理區河市鎮舉行。根據考古發掘成果,來自武漢大學、鄭州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的專家認為:羅城遺址是目前所知典型楚文化進入湖南最早的地點之一。(羅城遺址。)
  • 餘姚井頭山遺址比河姆渡遺址早約10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餘姚市發現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位於三七市鎮三七市村,分布面積7000平方米,年代為公元前6300年至公元前5800年,比附近發現的河姆渡遺址早大約1000年,是寧波市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蹟。
  • 湖南平伍高速伍市塘沙屋遺址發掘情況介紹
    2017年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嶽陽市文物管理處、平江縣文物管理所,抽調業務人員組建了平江(湘贛界)至伍市高速公路項目文物調查勘探隊,調勘發現高速公路項目沿線涉及文物點共計5個,分別為位於三市鎮的石灣裡遺址、大園裡遺址,三陽鄉的泗洲塘墓地,長壽鎮的鵝公嶺墓群和伍市鎮的塘沙屋遺址。
  • 浦津渡遺址唐代鐵人鐵牛欣賞:馬車止分享
    浦津渡遺址唐代鐵人鐵牛欣賞馬車止分享蒲津渡是歷史上的著名古渡口,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西約13公裡處的蒲州古城西門外。考古發掘的蒲津渡遺址是唐開元十二年(724年)修建的「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的遺蹟。遺址附近還發現有明代石碑一通和50米石堤。
  • 保靖四方城遺址重要考古成果首次集中發布
    本報訊(記者 龍 堯)日前,湘西州田野考古基礎知識培訓班暨四方城遺址保護利用座談會在保靖縣舉行,座談會上首次集中發布了保靖縣四方城遺址重要考古成果,並就四方城遺址的保護及利用進行深入座談。副州長李平,州文旅廣電局及保靖縣相關負責人參加座談。
  • 上海廣富林文化遺址考古遺址展示館對外開放
    9月26日,被譽為「上海文化之根」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對外開放了考古遺址展示館。據悉,該展示館面積達2960平方米,主體由三個獨立展廳和一個正廳構成,裡面展出了159組文物,其中具有明顯楚文化特徵的青銅尊也揭開了塵封千年的面紗,與世人見面。
  • 「考古中國」聚焦井頭山、石峁等五大遺址,揭示早期中國文明
    井頭山遺址、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相對位置示意圖經考古發現,村落居住區外側活動臺地、廢棄物傾倒區、食物和工具加工區以及灘涂區等聚落要素,並發現露天燒火坑、近海岸的食物儲藏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遺蹟。印信臺套缸3、4、套缸6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遊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都邑性聚落,在距今約5900至3800年主體時段內,遺址的文化與聚落經歷了初興、強盛、漸變、突變及衰落等階段性變化。
  • 日本旅行,青森三內丸山遺蹟,日本最大繩文時代聚落!
    青森三內丸山遺蹟是日本最大的繩文時代聚落,現則以登錄世界遺產為目標,期望讓更多人看見當地特有的繩文遺蹟。館內除了有繩文時遊館及三丸博物館,帶領遊客詳細介紹繩文用具及歷史外,戶外的復原遺蹟群:豎穴住居、大型掘立柱式高臺、掘立柱式茅屋,更清楚展現了過往繩文時代的生活樣貌,絕對是來到青森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
  • 馬鞍山加快推進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近年來,馬鞍山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以創建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契機,出臺政策法規、健全體制機制、強化展示利用,切實做好凌家灘遺址和文化的傳承保護,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一是完善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