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變:一場決定清朝走勢的驚險挑戰

2021-01-08 銘史淺道

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在晚清時期,我國雖然仍在維繫著封建統治制度,但實際上,隨著各級政府的腐敗和落後,再加上外來思想的入侵,因此,整個中國社會也已經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之中了。而在鹹豐皇帝去世之後,清朝也隨即發生了一場大型的辛酉政變。對於整個清朝社會來說,這場政變可謂是具有著劃時代意義的,在此次政變結束之後,整個清朝的統治制度也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變,從此之後,由皇太后掌握統治局面的政體就此形成,可以說,辛酉政變的出現也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了皇權的進一步發展。

辛酉政變的背景與過程

在公元1856年時,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英法聯軍就開始對中國發動了侵略。而在1860年,英法聯軍正式進入北京,此時鹹豐皇帝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帶著皇后、貴妃以及各位重要的大臣逃往到了熱河地區。當時,由於中央地區仍然需要一個掌權的人來處理與英法聯軍之間的國家往來,在這種情況之下,恭親王奕就被留了下來與侵略者周旋。當時,由於清朝的實力較為軟弱,因此,迫於無奈之下,奕也只能籤訂了《北京條約》。此時,雖然說,奕幫助國家成功維護了統治,但是那些逃亡到任何地區的權臣卻認為奕是他們政治上的敵人。就這樣,奕也成為了各位大臣們排擠的對象。

而到了1861年時,鹹豐駕崩,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唯一的兒子載淳也就繼承了皇位,雖然此時國家內已經有了皇帝的出現,但是由於載淳的年紀還比較小,因此,各位大臣也就成為了國家權力的代理人。但是,身為皇太后的慈禧卻對這種安排並不滿意。雖然說慈禧在之前並不是皇后,但是由於它是載淳的親生母親,因此,她也登上了聖母皇太后之位,在這個時候,由於兒子的年紀還比較小,所以慈禧太后也向眾臣提議,要求她與母后皇太后兩人共同以垂簾聽政的方式處理朝政。就這樣,此時的慈禧對於皇權也有著巨大的渴望。

雖然說在這個時候,朝廷中的各位權臣並不贊同這樣的想法,但是,慈禧太后卻並不打算放棄。最終,慈禧太后希望能夠籠絡奕與文祥,對反對她的八個輔政大臣進行打擊,而在接到了慈禧的求救信號後,奕與文祥也決定進入皇宮中,成為慈禧太后的手下。

辛酉政變最終的結果與影響

在1861年十月份時,經過多次申請,奕終於來到了熱河地區並拜見了慈禧太后,而在慈禧太后與母后皇太后兩人共同接見了奕之後,他們三個人也對北京地區發動的政變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規劃。當奕回到北京之後,他就籠絡了當時掌握兵權的侍郎勝保,此時,他們也為發動政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當時,慈禧太后以新任皇帝年幼為由,便帶著他提前回到了北京。而在後來的日子中,她也以各種藉口解除了禁衛軍的兵權。這樣一來,八位輔政大臣在北京城內的勢力範圍就被最大程度地瓦解。

在這種情況之下,當慈禧太后帶著皇帝正式回到北京之後,她與奕和文祥就進行了碰面,而在兩三人碰面後的第二天,奕就拿著蓋有玉璽的聖旨,解除了朝廷中其他反對他們掌權的大臣的職務,在此後的日子中,慈禧更是以各種名義對這八位輔政大臣進行了治罪,而與此同時,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慈禧太后也公然向侵略者表明了求和的想法。

在她看來,如果說能夠得到侵略者的支持的話,那麼她的統治過程也將變得更加順利。雖然說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來看,慈禧太后的種種行為是對於國家主權的一种放棄,但在慈禧太后本人看來,籠絡侵略者的行為卻能夠讓他她獲得更大的權力。在辛酉政變結束之後,中國國內的政治體制就發生了巨大轉變,此時,清政府就從封建中央集權統治開始向半殖民地政權進行了轉變。而這也使得中國即將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中去。

辛酉政變對於整個清朝以及社會歷史的特殊意義

在慈禧太后正式上位之後,作為中外反動勢力的連接者,她先後幫助外國侵略者對國內的「反動勢力」進行了不斷的鎮壓,可以說在慈禧太后掌權的四十七年間,她也促使著清朝社會進一步淪為了列強們統治的半殖民地。當時《煙臺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以及《辛丑條約》的籤訂,都是由慈禧太后主張完成的,在她的引領之下,清政府非但沒有轉危為安,獲得更好的統治發展機會,反而整個中國都蒙受了外國侵略者無盡的屈辱。

在辛酉政變發生之後,整個清朝的社會體制也出現了一種新的轉變,那就是由皇太后與領班的軍機大臣進行勾結,從而獲得更多的權力與更好的地位。當時,軍機處對於清朝政府而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機構,在這種情況之下,掌權者對於軍機處的控制就顯得更加關鍵,而在慈禧太后正式開始垂簾聽政之外,軍機大臣也紛紛成為了由她所掌控的對象。

結語

縱觀整個封建社會發展進程就能夠發現,一直以來,皇權都是整個封建社會中最主要的權力,而在辛酉政變發生以前,皇權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自辛酉政變發生之後,皇太后卻從後宮走入了前朝,可以說這樣的統治局面也是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

從此之後,晚清時期的皇帝就成為了皇太后手下的傀儡。對於晚清時期的統治來說,皇太后的上位非但沒有讓整個清朝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反而將中國的發展進一步拉入深淵。從後期籤訂的種種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就能夠發現,在慈禧太后真正上位後,整個中國也開始了一段漫長的屈辱歷史。

參考資料:《苦命皇帝鹹豐》、《論辛酉政變》、《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相關焦點

  • 辛酉政變是哪一年?辛酉政變的過程及成功原因?
    辛酉政變是哪一年辛酉政變是哪一年,顧名思義,是辛酉年即1861年鹹豐病死的那一年。辛酉政變是哪一年和清朝的命運息息相關。因為自那一年後,慈禧、慈安剷除政敵八大臣後開始垂簾聽政,自那一年後,權欲膨脹的慈禧手握清政府的最高權力,屈膝列強,竭力維護清朝的統治。
  • 清朝末期的辛酉政變,帶來了一連串的影響,像是推動了多米諾骨牌
    歷史上在清朝中後期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事件,這場大事影響了後續的一連串外交和內務的選擇,這就是辛酉政變。在這場辛酉政變中的主角就是慈禧,我們可以看到慈禧在這場事件中的表現是很搶眼的。小編這就來為大家講講這段辛酉政變的故事。看這場故事之前先要來個深呼吸,這個故事真是太跌宕起伏了。
  • 辛酉政變後,慈禧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專權的?
    辛酉政變是清朝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政變,旨在打倒鹹豐帝定下的顧命八大臣,奪取最高政權。這場政變可以說是決定了清朝未來的命運,因為自政變之後,慈安、慈禧兩宮太后開始垂簾聽政,但慈安太后不喜政事,慢慢慈禧的權力越來越大,她權欲之大甚至不惜讓自己的親兒子同治皇帝絕後,因為只有另立一個「載」字輩的皇帝慈禧才能是太后,才能繼續垂簾聽政,但是「載」字輩的皇帝只能過繼給鹹豐皇帝才能繼承大統,如此一來同治皇帝就絕後了。不過後來的溥儀「入繼同治,兼祧光緒」,這才讓同治和光緒二帝後繼有人。
  • 慈禧的上位之路——辛酉政變
    確實,清朝的最後幾十年,都是由這位慈禧太后掌控著最高統治權。這個女人為什麼能在那個時候掌握這麼大的權力呢?這和慈禧極強的政治野心有關。這幾天,我就來帶大家經歷一回慈禧的上位之路。慈禧正是想到聯合奕訢,趁回到北京時發動一次政變。奕訢聽說消息後,非常欣喜,於是打扮成商人模樣,去到熱河求見慈禧。幾個小時內,慈禧與他就做好了詳盡的計劃。幾天後,奕訢連忙趕回北京,籠絡軍隊,做好了發動政變「可能的一切準備」。慈禧這邊,鹹豐的靈柩也準備走上大路,慢悠悠地向北京進發。路上,慈禧以小皇帝年幼體弱為由,請求先走小路去往北京。
  • 奕和奕譞作為皇族,為什麼要支持慈禧發動辛酉政變?
    看似是一個完美的安排,但沒想到鹹豐剛死,慈禧等人就發動了辛酉政變,推翻了這一切,掌握了政權。在這個過程當中,鹹豐的兩個好兄弟給了慈禧巨大的幫助。一個是恭親王奕,另一個就是醇郡王奕譞。這兩位都是道光的兒子,是鹹豐的弟弟。奕和奕譞作為皇族,為什麼要支持慈禧發動政變?
  • 「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改變晚清政局的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又稱「北京政變」,是發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清文宗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1860年9月英法聯軍逼近北京,京城震動。正是基於這些,在接到兩宮太后的求援信號後,奕和文祥決定要幫助兩宮太后除掉輔政八大臣。10月,奕經多次申請,才得以以「奔喪」的名義趕到熱河。在大行皇帝的靈前一番哭祭之後,他謁見了兩宮太后,和兩宮太后密謀了許久,最後決議在北京發動政變。奕回到北京後,籠絡駐紮在京、津一帶掌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作好了發動政變的一切準備。
  • 「辛酉政變」背後女主角的那些事兒
    大清帝國是我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清朝歷史的後期發生了一系列的戰爭,也就是這些戰爭進一步催化了清王朝的滅亡。在與英法兩國的第二次交戰失敗後也就是歷史上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又一次被迫的籤定了不公平的《天津條約》,但英法兩國並不滿意於此,又攻入了北京,並且犯下了火燒圓明園的罪孽。
  • 1861年「叔嫂同謀」的辛酉政變,慈禧為何如此輕易取得權力?
    晚清時期,對中國國內政治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情莫過於1861年辛酉政變,此次血腥政變直接導致了慈禧太后的上臺,這直接決定了中國之後50年的政局。辛酉政變可謂乾淨利落,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叔嫂同謀」,僅用兩個月就幾乎完全控制局面,鹹豐皇帝的政治安排打破,而其對手肅順一黨呢?幾乎完全無還手之力。
  • 辛酉政變中 顧命八大臣做錯了什麼 導致了身敗名裂的下場?
    辛酉政變中敵對的雙方——懿貴妃對肅順一黨的不滿,早有伏筆。「初,詔謁陵出都,實闢夷兵,而諱其行,行日之期,猶有詔言:『君死社稷。』獨肅順先具行裝,備路齎。自都啟行,供張無辦,后妃不得食,惟以豆乳充飯,而肅順有食擔,供御酒肉。後御食有膳房,外臣不敢私進,孝貞、孝欽兩後不知其由,以此切齒於肅順。」
  • 這才是真實的清朝同光中興官員,清代最後的輝煌!
    北京某官員,另外對於女性來說,當時留指甲是一種潮流,清朝是滿人進關,滿人女子具有手指纖長的優勢,還有蓄甲的習慣,所以對於當時的漢人女子來說,追隨滿人的風俗習慣是一件非常潮流的事情,禮部侍郎毛昶熙,彈劾軍隊的貪汙分子,鎮壓中原捻軍和南方的太平天國運動。滿族某官員,很多人都會發現這些官員的指甲都很長。
  • 清朝言官形同虛設 但發起飆來連鐵帽子王都拉下馬
    清朝的言官包括兩種。一是都察院御史,一是六科給事中。他們都可以被稱為言官。按照順治皇帝在1653年頒發的一份上諭顯示,言官權力很大:「凡事關政治得失,民生休戚,大利大害,應興應革,切實可行者,言官宜悉心條陳奏,直言無隱。」這就意味著,言官所涉及的領域很寬。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是其中一支的始祖,兒子孫子皆皇帝
    這樣的事情當真是十分罕見的了,可是清朝時期有一個人也比較傳奇。雖然他自己不是皇帝,但是他的兒子和孫子後來都做了皇帝,此人是誰呢?那就是醇親王奕譞。清朝時期王爺封號那麼多,全都放在一起未免讓人分不清。可是奕譞這個醇親王的封號卻很有分量,不是哪一個王爺想要就能得到的。而這又涉及到了清朝的一個著名的封爵制度,那就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的鐵,含有鐵飯碗的意思。
  • 三花談歷史:一場政變,他手沾兄弟鮮血,玄武門之變緣何發生
    那就是一場殺兄弒弟的政變,也稱玄武門之變。長久以來,玄武門之變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難以了解的千古之謎。關於這場政變的背後是眾說紛紜的討論,李世民是如何策劃這場政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有沒有給秦王設伏?秦王李世民真的是被逼無奈才殺兄弒弟嗎?這種種的問題距今都已不可考證。但不容置喙的是,在這次政變後,秦王李世民順理成章地繼承了本該由嫡長子繼承的皇位。
  • 清朝另類鐵帽子王:兒子孫子都是皇帝,結局卻大不一樣!
    清朝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很厲害的存在,這不是說他們的頂戴是鐵玩意兒,而是說他們的親王爵位世襲罔替,並且較一般的親王享有更為優厚的待遇。在晚晴便有這麼一位比較特殊的鐵帽子王,他的兒子和孫子都做了皇帝,他本人也是風光一時。那麼他的兒子和孫子最後結局是什麼呢?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道光的兒子佔了幾位?
    清朝統治者吸取大明朝的王爺只要不犯錯誤,全是世襲罔替,導致龐大的皇族開支迫使財政癱瘓,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的教訓,規定親王承襲爵位,逐代遞減,無功績者幾代以後就成普通旗人了,解決了「王」的爵位只增不減的問題。但唯一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俸祿不減。
  • 清朝侍衛有什麼奇葩講究?上崗之前先澆尿,睡覺口含竹條不能側躺
    ▲慈禧太后劇照作為御前侍衛,他的傳奇之處在於「辛酉政變」時,為抓捕顧命大臣肅順曾出力不少;普通之處在於,他被西太后慈禧賞賜黃馬褂併入宮做侍衛後,就一直只是個普通的景運門侍衛。不過大家也都知道,清朝時期的大內侍衛是個肥缺,因為屬於守衛宮禁要職,所以其薪資極高、賞賜極豐,外臣送的節禮也很豐富。當然,這樣的神秘職業自然也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講究與禁忌,最終在清朝時才由富察·阿巴力罕通過晚年自述的方式為外界所知。首先,大內侍衛上崗前得先澆一泡「童子尿」。
  • 馬上評|多重「政變」衝擊美國這一「民主神壇」
    有人將此稱為「政變」。如果從以非傳統方式改變政權來定義政變的話,顯然這是一起多重「政變」。除了那些衝進國會大廈試圖否定拜登當選的川普支持者外,川普本人堅持不承認大選、煽動支持者集結也是一種「政變」,而據CNN報導稱一些對川普忍無可忍的內閣成員擬援引美國憲法第25條修正案來迫使川普下臺,也是某種形式的「政變」。
  • 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上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看《我的前半生》,了解清朝故事!我們本文來給各位讀者聊一下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眾所周知,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在建立之初立下功勳的皇室成員,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