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是其中一支的始祖,兒子孫子皆皇帝

2021-01-09 月下泛史

我國是一個歷史文明悠久的大國,數千年的封建歷史歷經80餘個朝代,400餘位皇帝,這其中就產生了許多奇聞異事。唐朝時期有一位皇帝就很特殊,此人就是李顯。

歷史上李顯是唐中宗,他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他的母親是武則天,他的弟弟李旦是唐睿宗,他的兒子是唐殤帝李重茂,他的侄子是唐宣宗李隆基。也就是說他的身邊加上自己一共出了六位皇帝,因此李顯也就得了一個六味帝黃丸的綽號。

這樣的事情當真是十分罕見的了,可是清朝時期有一個人也比較傳奇。雖然他自己不是皇帝,但是他的兒子和孫子後來都做了皇帝,此人是誰呢?那就是醇親王奕譞。

清朝時期王爺封號那麼多,全都放在一起未免讓人分不清。可是奕譞這個醇親王的封號卻很有分量,不是哪一個王爺想要就能得到的。而這又涉及到了清朝的一個著名的封爵制度,那就是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鐵,含有鐵飯碗的意思。在地位待遇優於一般王爺的同時,他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世襲罔替。簡單地說就是,別的王爺世襲次數都是有限的,每承襲一次,承襲者的爵位都要在前一任的基礎上降一等,可是這個規則對於鐵帽子王不適用。

清朝歷史上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有八位都是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功勳卓絕,所以得以永久封爵。餘下的四位都是後來恩封的,而奕譞就是第一任醇親王。

在道光皇帝的幾個兒子裡,奕譞排行第七。在其兄弟之中,鹹豐排行老四,恭親王排行第六。歷史上,奕譞雖然沒有六哥那樣精明能幹有名氣,可是能成為鐵帽子王之一,沒有過人的實力可是不行的。

因為兄弟關係,四哥鹹豐登基之後,十歲的奕譞就被冊封為醇郡王。可是鹹豐英年早逝,在當時混亂的局面下如何站穩腳跟呢?奕譞跟六哥做了同樣的選擇,那就是支持慈禧。

在辛酉政變之前,奕譞就是步軍統領,掌握了京師衛戍的軍權,因為期間立下的功勞,奕譞和六哥恭親王后來都得到了慈禧的重用。三年之後,奕譞由郡王成為親王,雖然沒有六哥那樣風光,可是奕譞依靠自己的勤勉能幹,很了解慈禧的作風。後來恭親王被罷免之後,奕譞出來主掌大局就是很好的證明。此外,奕譞還有一個關係非六哥可比,那就是自己的嫡福晉。

奕譞的嫡福晉名叫葉赫那拉·婉貞,是慈禧的胞妹,也就是說奕譞是慈禧的妹夫。這層關係雖然在晉升道路上佔有不小的關係,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奕譞在仕途顯達的同時,卻連最基本的親情關係都無法享受。

在慈禧的兒子同治帝英年早逝之後,為了一己私慾,慈禧選中了奕譞的兒子載湉過繼於鹹豐帝,登基為帝,也就是光緒皇帝。雖然奕譞緊跟著又被加封為親王世襲罔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鐵帽子王,可是父子關係自此有了君臣之別。對此奕譞雖然一百個不願意,可也是無可奈何。

光緒十六年的時候,51歲的奕譞撒手人寰,就在他為兒子光緒一事抱憾終生的時候,歷史卻又是如此的戲劇性。光緒駕崩之後,奕譞的孫子又被慈禧下旨抱養宮中,這也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身世。

生前戰戰兢兢為慈禧辦事,又因為兒子光緒的關係,奕譞得以躋身鐵帽子王之一,可是單就個人能力來說,奕譞還是可圈可點的。在其主政的後十年,與恭親王主政的前二十年相比,幾乎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沒有中止,而且在海軍、鐵路、電信方面還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相關焦點

  • 清朝初期的八大鐵帽子王是什麼時候形成的?都是哪個皇帝冊封的?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十二等,如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等。而鐵帽子王則是王爵中最為尊貴的一種,它不像其他爵位,每過一代就會降一個等級,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爵。因此,這個王爵被民間俗稱為鐵帽子王。
  •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幾乎一半是他的兒子,真是虎父無犬子
    而清朝作為一個從關外打進關內的國家,將領之人何其重要。清朝將幾個勇猛的皇族將領追封為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又有兩層意思。一是清朝對有血緣關係、在建國初期戰功顯赫的親王,加封的爵號;二是相當於「鐵飯碗」的意思,但它比鐵飯碗更好使,不但自己可以享受這個封號和特殊待遇,自己後代也有人可以世襲此下去。清朝統治兩百年間,也就出了八個鐵帽子王而已。
  • 清朝另類鐵帽子王:兒子孫子都是皇帝,結局卻大不一樣!
    清朝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很厲害的存在,這不是說他們的頂戴是鐵玩意兒,而是說他們的親王爵位世襲罔替,並且較一般的親王享有更為優厚的待遇。在晚晴便有這麼一位比較特殊的鐵帽子王,他的兒子和孫子都做了皇帝,他本人也是風光一時。那麼他的兒子和孫子最後結局是什麼呢?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當時,清朝國家規制尚不健全,凡事都要參照大明會典行事。希福搬出《大明會典》一書開始查閱,果然在上面找到這樣的記載:「凡親王薨,初祭,賜一牛。 」  當然,牛是賜了,但皇太極同時做了另一件事,即由薩哈廉生前最看重的兒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承繼「鐵帽子王」王位,算是對薩哈廉的酬報。
  • 八大鐵帽子王聲名顯赫,多爾袞也是其中之一,但首位卻是他!
    八大鐵帽子王聲名顯赫,多爾袞也是其中之一,但首位卻是他!想必大家在看清朝的歷史劇時,都會常常聽到一個名詞,那就是鐵帽子王,那往往都代表著非常強大的地位與實力,那麼鐵帽子王到底代表著什麼樣的身份與地位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清朝他有一個規定,您這爵位到手之後,想要往下傳,給兒子,這就必須削一個等級才能傳下,傳給孫子,就再削一個等級,削到輔國將軍這爵位的時候,就不削了,可以一直傳下去了。就跟那徵收遺產稅一個意思,往後一傳,他總要卡你點東西下來。而要是按上世襲罔替這四個字,就能將爵位完整的保留給下一代。就這鐵帽子王的工資可不少,年薪一萬兩,祿米一萬斛(也就是十萬鬥糧食)。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家為何佔了三個?原因讓人不得不服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可能都知道,清王朝在開國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爺,他們不僅是皇帝的嫡系子孫,而且都曾對清王朝開基創業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他們的王位無論承襲多少代,爵位永遠不降,也就是「世襲罔替」,民間則俗稱他們為「八大鐵帽子王」。可以說,這八大鐵帽子王是絕對的牛人。可是你知道在這八大鐵帽子王當中,有一家就佔了三個嗎?
  • 清朝的鐵帽子王、親王、郡王有什麼區別
    在清朝時期,最高等級的爵位為親王(第一等爵)和郡王(第二等爵)。而且這兩個爵位只有清朝宗室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有資格獲封。但我們在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經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稱號,這個鐵帽子王又是什麼來歷呢?鐵帽子王就是指爵位可以世襲罔替,這是一項早在魏晉時代就有的爵位制度,只不過到了清朝換了個更酷的名字罷了。中國古代的爵位繼承制度是每一次被繼承都會降一個等級,以清朝為例:某位親王死後,他的兒子(一般為嫡子)繼承他的爵位就會被降到郡王,到孫子繼承的時候會被降到貝勒,曾孫繼承會被降到貝子,以此類推。
  • 八大鐵帽子王到底是誰?多爾袞就是其中的一個
    在清朝嚴禁的等級制度分為十二等級,其中的鎮國將軍等一共三個將軍又各自分類三個等級,嚴格的來說應該是十四個等級,只是當時的有一個是嫡親的親王應該封為是長子,只因為這個等級始終沒有執行過就不算在十二等級中了,直接就去除了。
  • 混到要飯的地步,和珅也得跪安的清朝鐵帽子王,到底牛在哪?
    【老袁侃一侃】:很多朋友都看過有關和珅的電視劇:作為清朝的巨貪,和珅在與任何人比財富的時候,都是不怵的。但是在鐵齒銅牙系列之中,有這麼一個人,叫金大菸袋。和珅與他鬥富,無意中知道了他的祖上身份是正紅旗旗主,二話不說,直接就給人跪了。今天,老袁就給大家說一說這混的再差,哪怕要飯去,旗人見了也得跪安的鐵帽子王。清朝「鐵帽子王」什麼意思?
  • 胤祥被封和碩怡親王,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清末他的後代如何?
    清朝有12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其中又分為清初以戰功分封的八大鐵帽子王以及清中後期以恩封的四個鐵帽子王,其中十三爺胤祥的鐵帽子王就是後者。能成為鐵帽子王,必然是對大清有大功的。當然,成為鐵帽子王之後也有特權:爵位世襲罔替,不降等;俸祿豐厚;有專門的鐵帽子王府。這是看得見的特權,看不見的、隱形的特權也很多。那麼,胤祥為什麼能成為如此貴重的鐵帽子王呢?
  • 清朝的「鐵帽子王」究竟有多大權力?你看看醇親王就知道了
    相信看過清朝相關的影視劇者,多多少少都知道在清朝有一個頭銜叫做"鐵帽子王"。但是對於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究竟是官職,還是榮譽稱號呢,擁有鐵帽子王稱號的人物又到底有多大分量呢?對此一知半解者甚多。一:什麼是鐵帽子王清朝有封爵制度,而鐵帽子王則是其爵位的一種,但其是最高級別爵位。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道光的兒子佔了幾位?
    清朝統治者吸取大明朝的王爺只要不犯錯誤,全是世襲罔替,導致龐大的皇族開支迫使財政癱瘓,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的教訓,規定親王承襲爵位,逐代遞減,無功績者幾代以後就成普通旗人了,解決了「王」的爵位只增不減的問題。但唯一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俸祿不減。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清朝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都屬於宗室爵位。宗室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也就說皇室宗親。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其中,最大的就是和碩親王(簡稱親王),親王一般是皇帝的兄弟或者皇子,其他人一般是得不到這種殊榮的。和碩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待遇是非常優厚的。
  • 想知道清宮劇中,八大鐵帽子王誰的權勢最大嗎?就看這篇吧
    如果去數中國的清宮劇有多少,估計誰也數不清楚,清朝的皇帝們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可以拍的東西,不論是康熙的英明還是雍正的勤勉,甚至乾隆的十全武功,都值得搬上熒幕。可是真的刻畫清朝崛起的片子並不是很多,很多人並不清楚滿族是怎麼從部落到大清帝國的。
  • 鐵帽子王並不「鐵」 清朝有三個鐵帽子王被殺掉
    所謂「鐵帽子王」,指的是清朝時期得到「世襲罔替」許可的親王或者郡王。有了「世襲罔替」許可,親王或者郡王的爵位,能夠不被遞減地傳襲給下一代。只要大清江山永固,這種爵位就可以永遠傳襲,跟「鐵帽子」一樣。正因為鐵帽子王的特殊性,所以清朝對鐵帽子王的授予極為慎重。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8位還是在清朝開國的時候所冊封的。所以說在和平時期,想要獲得鐵帽子王的封號,要麼跟皇帝的關係很好,比如說怡親王胤祥,要麼就是立下了大功勞,比如說恭親王奕。一、12位鐵帽子王都是誰?1、清初8位創業期的鐵帽子王。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王爵的地位最高,僅次於皇帝。王爵又分為親王和郡王。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你都知道是誰嗎?
    而滿洲的這種世襲制度是每一代繼承就會在原有的基礎上降一級,可是清朝有八個人他們的爵位無論世襲多少代爵位等級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人們常常把這樣的爵位稱為鐵帽子。第一位:禮親王代善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徵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圖魯」。這個代善以前是滿清的太子可是最後卻被廢了,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