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紅酒
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
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清朝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都屬於宗室爵位。宗室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也就說皇室宗親。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其中,最大的就是和碩親王(簡稱親王),親王一般是皇帝的兄弟或者皇子,其他人一般是得不到這種殊榮的。和碩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待遇是非常優厚的。
親王下面是多羅郡王(簡稱郡王),郡王一般是親王的子侄。由於清朝的王爵不是世襲罔替,親王的嫡子只能被封為郡王,再下一代是貝勒(多羅貝勒),貝勒的下一代是貝子(固山貝子),然後一級一級降,直到降到最低一級的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為止不再下降。至於奉恩將軍再往下,也就是低於奉恩將軍的稱作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親王如果想保持他親王的位置給兒子,除非他立下大功,或者他兒子立下大功,否則就給你一級一級的降。至於待遇自然也跟著一級一級的降。清朝多羅貝勒的歲俸銀還有2500兩、祿米有2500斛,但到了奉恩將軍就只有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了。
當然,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是可以世襲罔替的,其中八個是開國之初就有立國之功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八大鐵帽子王」。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另外四位鐵帽子王屬於恩封,他們分別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其中,怡親王胤祥最厲害。胤祥是雍正的十三弟,因為雍正太愛這個弟弟,而且胤祥有大功,所以雍正給了他世襲罔替的特權。十三爺不僅自己是鐵帽子王的待遇,他的兒子一個承襲了他的鐵帽子王爵位,一個額外被封為郡王,相當於一家享受一個鐵帽子王和一個普通親王兩個爵位的待遇。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的,其他親王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當然,也有一些情況例外。比如有些親王比較受寵,他們的兒子經常會襲封為親王,再往後才降封郡王、貝勒等。比如定親王永璜的兒子、孫子襲封的都是親王。而有些不受待見甚至是得罪過皇帝的親王,兒子往往連郡王都襲封不到,比如恭親王常寧,他的兒子襲封貝勒。此外,那些不是嫡子或者不得寵,得不到恩封和襲封的宗室子弟,可以通過考試或者立下戰功獲得爵位,也就說所謂的「考封」和「功封」。「考封」和「功封」也是宗室子弟獲得爵位的一種重要方式。只要有能力,你就可以襲封王爵。由此可見,你就是皇室宗親,也得有真本事或者得寵,否則你同樣會越混越差。當然,混得再差,也是皇親國戚,日子過得也非常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