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2021-01-09 寂寞的紅酒

文/寂寞的紅酒

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

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清朝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都屬於宗室爵位。宗室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也就說皇室宗親。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其中,最大的就是和碩親王(簡稱親王),親王一般是皇帝的兄弟或者皇子,其他人一般是得不到這種殊榮的。和碩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待遇是非常優厚的。

親王下面是多羅郡王(簡稱郡王),郡王一般是親王的子侄。由於清朝的王爵不是世襲罔替,親王的嫡子只能被封為郡王,再下一代是貝勒(多羅貝勒),貝勒的下一代是貝子(固山貝子),然後一級一級降,直到降到最低一級的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為止不再下降。至於奉恩將軍再往下,也就是低於奉恩將軍的稱作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親王如果想保持他親王的位置給兒子,除非他立下大功,或者他兒子立下大功,否則就給你一級一級的降。至於待遇自然也跟著一級一級的降。清朝多羅貝勒的歲俸銀還有2500兩、祿米有2500斛,但到了奉恩將軍就只有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了。

當然,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是可以世襲罔替的,其中八個是開國之初就有立國之功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八大鐵帽子王」。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另外四位鐵帽子王屬於恩封,他們分別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其中,怡親王胤祥最厲害。胤祥是雍正的十三弟,因為雍正太愛這個弟弟,而且胤祥有大功,所以雍正給了他世襲罔替的特權。十三爺不僅自己是鐵帽子王的待遇,他的兒子一個承襲了他的鐵帽子王爵位,一個額外被封為郡王,相當於一家享受一個鐵帽子王和一個普通親王兩個爵位的待遇。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的,其他親王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當然,也有一些情況例外。比如有些親王比較受寵,他們的兒子經常會襲封為親王,再往後才降封郡王、貝勒等。比如定親王永璜的兒子、孫子襲封的都是親王。而有些不受待見甚至是得罪過皇帝的親王,兒子往往連郡王都襲封不到,比如恭親王常寧,他的兒子襲封貝勒。此外,那些不是嫡子或者不得寵,得不到恩封和襲封的宗室子弟,可以通過考試或者立下戰功獲得爵位,也就說所謂的「考封」和「功封」。「考封」和「功封」也是宗室子弟獲得爵位的一種重要方式。只要有能力,你就可以襲封王爵。由此可見,你就是皇室宗親,也得有真本事或者得寵,否則你同樣會越混越差。當然,混得再差,也是皇親國戚,日子過得也非常滋潤。

相關焦點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除此之外,清代宗室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王爵——「鐵帽子王」,即《清史稿·皇子世表》所記載的「惟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以佐命殊勳,世襲罔替」之特殊爵位。清代的「鐵帽子王」中有「親王」爵位,亦有「郡王」爵位,除了承襲方式不同外,其餘待遇大致相同。只不過,念在這些王爵的先輩都是清朝建國初期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後世會對他們高看一眼,更為敬重而已。
  • 清朝的鐵帽子王、親王、郡王有什麼區別
    在清朝時期,最高等級的爵位為親王(第一等爵)和郡王(第二等爵)。而且這兩個爵位只有清朝宗室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有資格獲封。但我們在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經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稱號,這個鐵帽子王又是什麼來歷呢?鐵帽子王就是指爵位可以世襲罔替,這是一項早在魏晉時代就有的爵位制度,只不過到了清朝換了個更酷的名字罷了。中國古代的爵位繼承制度是每一次被繼承都會降一個等級,以清朝為例:某位親王死後,他的兒子(一般為嫡子)繼承他的爵位就會被降到郡王,到孫子繼承的時候會被降到貝勒,曾孫繼承會被降到貝子,以此類推。
  •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親王和郡王的爵位與稱呼,因清宮劇的泛濫而為人們所熟知,作為清朝宗室中的高等爵位,兩者共同構築了滿清皇室的宗親勳貴,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較大的區別,不但體現在爵位的規格上,更體現在授予的條件乃至繼承的安排上。
  • 鐵帽子王在清朝有幾個,是不是真的免死?
    鐵帽子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種爵位,而是在清朝時對一些功勞極大、爵位高並且世襲罔替的親王的統稱。從清朝入關到清帝退位,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這個稱呼直到乾隆皇帝時才出現,最早是指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
  •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 絕大多數靠功勞獲得 只有一名例外
    在清朝近300年歷史裡,一共產生了12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那麼,要想得到鐵帽子王,是不是很容易呢?我們知道,皇帝的兒子一般被稱為「王」。明朝朱元璋共生育了26個兒子,除了皇太子和夭折的幼子外,其餘24個兒子全部封為親王。這些親王的嫡長子依然承襲親王爵位,其餘兒子則封爵為郡王。
  • 吳三桂是親王還是郡王?為什麼沒有漢人當鐵帽子王呢?
    順治二年,吳三桂跟隨阿濟格剿滅李自成之後,被進為親王,但吳三桂沒有接受,依然是平西王。到了康熙元年,吳三桂害死南明永曆皇帝,康熙皇帝進封他為親王。鐵帽子王更高的爵位,似乎沒有。當年皇太極繼承汗位的時候,由四大貝勒共同主政,皇太極排行老四,三位兄長都是「兄長貝勒」。後來三貝勒莽古爾泰犯錯,被降為和碩貝勒。可見,這個「兄長貝勒」的地位比和碩貝勒更高,也比親王更高,但存在的時間很短。
  • 清朝鐵帽子王,看似硬核,其實一點也不「鐵」,經常「生鏽」
    ▲明朝王爺外封為藩王清朝宗室封爵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14級,襲爵方式有兩種:「世襲罔替」和「按次降級」。▲清朝皇帝列表但也不是無限度的向下降為庶人,而是降到若干級別後就不再降了,畢竟多少要給貴族留點面子。比如親王降至鎮國公答,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等就停止了。
  • 鐵帽子王和一般的王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會有這個叫法?
    「王」起初是周天子的稱號,各國諸侯尊周王為共同的天子。但到了東周時期,周天子地位急劇下降,諸侯已經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特別是到了戰國時期,一些諸侯也開始使用王的稱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王」這個稱號已經遠遠不能體現秦始皇至高無上的地位了,於是他創立了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
  • 清朝初期的八大鐵帽子王是什麼時候形成的?都是哪個皇帝冊封的?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十二等,如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等。而鐵帽子王則是王爵中最為尊貴的一種,它不像其他爵位,每過一代就會降一個等級,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爵。因此,這個王爵被民間俗稱為鐵帽子王。
  • 被奪爵或賜死,清朝的「鐵帽子王」究竟有多「鐵」?
    「鐵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一種俗稱,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清初設立世襲罔替的王爵,也只因為立國之初,這些皇親宗室對皇室與社稷有大功績。這些皇親宗室是先有極大的權力,才能成為「鐵帽子王」,而不是成為「鐵帽子王」後,才有了權力。入關初期,這些被封為世襲罔替的王,有參與議政權,基本都是八旗旗主,也掌握了兵權。所以那時的「鐵帽子王」相當有權,握著槍桿子嘛!
  • 八大鐵帽子王不止8位,沒有綠帽子王,他們都是那幾個王?
    熟悉清宮劇的朋友們,應該對於鐵帽子王是再熟悉不過了,郭德綱在相聲裡也是用于謙的爺爺是八大鐵帽子王綠帽子王來調侃于謙,可是這八大鐵帽子王究竟是那幾個王呢?什麼是鐵帽子王呢?所謂鐵帽子王就是清朝對於世襲罔替的親王的一種俗稱,難道爵位不是都是世襲罔替的嗎?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這八位同時還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清初開國八位鐵帽子王有六位和碩親王和兩位多羅郡王: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
  •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鐵帽子王?這物件也就是清朝的時候有,初期八個,靠的累累戰功戴上去的,中後期加了四個,說是對清朝的鞏固有助力的,這叫恩封。所以滿打滿算一共十二個。那麼他們有嘛特權呢?這最主要的一個按照官方的話說,叫世襲罔替。啥意思呢?
  • 清朝牛X的鐵帽子王都有誰?他們的結局怎樣?
    清朝的「鐵帽子王」很有名氣,似乎戴上這頂鐵帽子的人都很牛,那麼縱觀滿清歷史,戴上鐵帽子的牛X人都有誰呢?他們的結局有都怎麼樣呢?下面,就盤點一下那些戴過「鐵帽子」的滿清牛人。清初因功戴上鐵帽子的王爺一、和碩禮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徵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 從禮親王代善家族爵位傳承,看清朝「鐵帽子王」制度的確立全過程
    在大清王朝定鼎天下、一統江山的過程中,一共產生了八位卓越功勳的「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而這八位初代「鐵帽子王」,不僅自己獲得了極高的權勢與地位,就連其子孫後代也享受到了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殊榮。
  • 清代的「鐵帽子王」都是一些什麼人?
    至清代時,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世襲罔替是其中的王爵,俗稱「鐵帽子王」。整個清代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另外四位是清朝中後期在政治鬥爭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的。
  • 鐵帽子王並不「鐵」 清朝有三個鐵帽子王被殺掉
    所謂「鐵帽子王」,指的是清朝時期得到「世襲罔替」許可的親王或者郡王。有了「世襲罔替」許可,親王或者郡王的爵位,能夠不被遞減地傳襲給下一代。只要大清江山永固,這種爵位就可以永遠傳襲,跟「鐵帽子」一樣。正因為鐵帽子王的特殊性,所以清朝對鐵帽子王的授予極為慎重。
  • 除了慶親王,還有誰是「鐵帽子王」?
    第二次出現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2月3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不得罪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中,文章提到「在貪腐問題上,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接著,就是出現在3月2日「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呂新華在答記者問時提到「在反腐鬥爭中…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官方如此頻繁地使用這一清代歷史名詞,究竟有何深意?「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鐵帽子王」被奪去了爵位?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武狀元蘇乞兒》鎮住廣州將軍的僧格林沁是鐵帽子王嗎
    《武狀元蘇乞兒》中有這麼一幕:周星馳扮演的八旗子弟蘇察哈爾燦向來飛揚跋扈。一次,他在妓院與別人發生爭執時,他的父親、吳孟達扮演的廣州將軍氣勢洶洶地帶兵前來替兒子出氣。可是,當對方亮出自己的身份——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在電影裡叫僧格林參)時,廣州將軍竟然被嚇得體如篩糠、魂飛魄散。僧格林沁親王真的是鐵帽子王嗎?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什麼是鐵帽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