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奪爵或賜死,清朝的「鐵帽子王」究竟有多「鐵」?

2021-01-09 歷史研習社

文|歐懷琳

明清兩朝設立王爵,是為了安撫、安頓宗室。「鐵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一種俗稱,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清初設立世襲罔替的王爵,也只因為立國之初,這些皇親宗室對皇室與社稷有大功績。這些皇親宗室是先有極大的權力,才能成為「鐵帽子王」,而不是成為「鐵帽子王」後,才有了權力。入關初期,這些被封為世襲罔替的王,有參與議政權,基本都是八旗旗主,也掌握了兵權。所以那時的「鐵帽子王」相當有權,握著槍桿子嘛!

滿清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封爵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因在戰爭中立下軍功而封爵,這稱為軍功封;另一種是因屬於皇帝的直系子孫而封爵,這叫做恩封。這些爵位,受封者的後代是可以承襲的。襲爵的方式也分為兩種:一種是降等承襲,這是一般的慣例,即逢子孫襲爵時,每代要遞降一個等級來承襲。但由親王遞降至鎮國公、郡王遞降至輔國公、貝勒遞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遞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遞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遞降至輔國將軍之後,就不再遞降了,以該爵一直承襲下去。另一種是原等承襲,這屬於特殊的皇恩浩蕩了,即由皇帝頒詔允許,某些爵位逢子孫襲爵時,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級來承襲,世代相承不變。若是沒有子嗣後代時,則以旁支後代奉始封祖先祀,並承襲該爵。這就叫做世襲罔替,也就是所謂的「鐵帽子王」。

鄭親王府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鐵帽子王」不過十二家,其中8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4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新、醇親王奕、慶親王奕勖。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豫親王府

鐵帽子王一般只有首任有實權,那是因為他們掌握實權,並為國家做出貢獻,才被封為「鐵帽子王」的,其後代如果不在朝廷負責實際工作,也就相當於一個機構的名譽主席,除了高工資,高待遇並無任何權力。鐵帽子王只是首任王爺的一個可以向人誇耀的名稱,屬於錦上添花。對其後代鐵帽子王除了經濟利益,其實還有一個隱藏的好處,能被封為「鐵帽子王」的,一般和皇家關係密切,所以只要有點能力,通常比較容易獲得朝廷的實權職位。

清初王室犯罪,懲罰並不嚴厲。史料記載,國初定,王以下及宗室有過犯,或奪所屬人丁,或罰金不加鞭責,非叛逆重罪,不擬死刑,不監禁刑部。隨著皇帝地位穩固,經過康熙與雍正兩位皇帝對宗室力量的調整,議政王大臣會議基本已經消失,這些親王、郡王、貝勒們對國家政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影響。皇親宗室也極受約束。所以,「鐵帽子王」的後代,如果不關心政事,基本上多過著衣食無憂的愜意生活。

恭親王府

清朝皇親宗室成員一旦出現問題,會依據案情內容,交宗人府以及戶部或刑部共同審理,最後皇帝也必須給予判決意見。不思檢點,有失身份風範者,都有可能受到懲處,或降級,或奪爵,或被圈禁發配。雖然清代封王爵承繼明朝制度,但清朝的王公與明代相比,只有封號、俸祿、莊園、府宅,沒有真正的封地,且他們必須住在北京,這也是為了便於管理。「鐵帽子王」雖然世襲罔替無須降等。但這不能代表其地位穩固,更不用說任性、無法無天了。因此雖然說世襲罔替,但是只要犯法,還是要被追究責任乃至奪爵的。就清朝12位 「鐵帽子王」而言,其中開國八王:

和碩禮親王,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和碩睿親王,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和碩鄭親王,共傳10世,17王,其中五人奪爵;

和碩豫親王,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和碩肅親王,共傳9世10王;

和碩莊親王,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多羅克勤郡王,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奪爵;

多羅順承郡王,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後封四王:

和碩怡親王,共傳8世9王,1人被奪爵;

和碩恭親王,共傳3世2王;

和碩醇親王,共傳2世2王;

最後的一位和碩慶親王,獲得1898世襲罔替的資格,還沒來得及世襲就被辛亥革命給替掉了。用中國明朝著名文學大師蘭陵笑笑生的話來講,就是「功名蓋世,無非大夢一場;富貴驚人,難免無常二字。」

我們發現乾隆之前的九位「鐵帽子王」的後代中有8位都有過被奪爵的經歷。王室被奪爵,通常與參與政治或是其他個人行為有關。如鹹豐末年,鄭親王端華與其異母弟肅順受遺詔共理朝政,但兩人與慈禧不合,被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肅順被殺,鄭親王端華被賜自盡。此外,禮親王的後代昭,在嘉慶二十年時被人控告凌辱大臣,並且對莊頭濫刑,因此被削爵。

所以清代「鐵帽子王」大部分雖然養尊處優,但並無實權,而一旦踏入政壇,同樣要擔驚受怕,並不是一種可以隨意亂來的護身符。

參考書目:

劉毅.清朝鐵帽子王[J].紫禁城,1990(4):6-9.

潘茂桐. 清朝皇族的12家鐵帽子王[J]. 檔案與社會, 2004(6):44-46.

劉田. 鐵帽子王也可「奪爵」[J]. 文史博覽, 2015(4):36-36.

佚名. 「鐵帽子王」溯源[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學, 2015(5):47-47.

佚名. 還原歷史真實鐵帽子王[J]. 檢察風雲, 2015(7):7-7.

北京日報. 清代的鐵帽子王其實不「鐵」[J]. 北京日報, 2015.

相關焦點

  • 清史專家:歷史上曾有「鐵帽子王」被賜死奪爵
    什麼是「鐵帽子王」  中國青年報:什麼是「鐵帽子王」?  李典蓉:所謂的「鐵帽子王」,是清代民間俗稱,這個稱謂也只出現在清代,指世襲罔替的王爵。王爵的後代可以承襲爵位,無需降等。事實上,明代的王爵就有分世襲與不世襲,清代承繼了這個制度,並加入滿洲本民族特色。  中國青年報:清朝總共封了多少個「鐵帽子王」?
  • 鐵帽子王並不「鐵」 清朝有三個鐵帽子王被殺掉
    所謂「鐵帽子王」,指的是清朝時期得到「世襲罔替」許可的親王或者郡王。有了「世襲罔替」許可,親王或者郡王的爵位,能夠不被遞減地傳襲給下一代。只要大清江山永固,這種爵位就可以永遠傳襲,跟「鐵帽子」一樣。正因為鐵帽子王的特殊性,所以清朝對鐵帽子王的授予極為慎重。
  • 清朝牛X的鐵帽子王都有誰?他們的結局怎樣?
    清朝的「鐵帽子王」很有名氣,似乎戴上這頂鐵帽子的人都很牛,那麼縱觀滿清歷史,戴上鐵帽子的牛X人都有誰呢?他們的結局有都怎麼樣呢?下面,就盤點一下那些戴過「鐵帽子」的滿清牛人。二、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六子,也就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是唯一一個非帝王直系子孫受封的鐵帽子王。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清代一種封爵制度後世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所謂「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
  • 鐵帽子王在清朝有幾個,是不是真的免死?
    鐵帽子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種爵位,而是在清朝時對一些功勞極大、爵位高並且世襲罔替的親王的統稱。從清朝入關到清帝退位,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這個稱呼直到乾隆皇帝時才出現,最早是指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道光的兒子佔了幾位?
    清朝統治者吸取大明朝的王爺只要不犯錯誤,全是世襲罔替,導致龐大的皇族開支迫使財政癱瘓,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的教訓,規定親王承襲爵位,逐代遞減,無功績者幾代以後就成普通旗人了,解決了「王」的爵位只增不減的問題。但唯一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俸祿不減。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圍觀】為什麼近期官方多次提「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前世今生
    外界包括媒體,紛紛猜疑「鐵帽子王」究竟是指誰,但筆者認為,官方多次提及「鐵帽子王」的背後深意,不是傳遞哪一個大老虎將會落網的訊息,而是釋放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層誓與尋租護租等利益集團做鬥爭,堅定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信號。「鐵帽子王」的前世今生:歷史上都有誰?
  • 【反腐】「鐵帽子王」是誰?翻翻歷史就知道
    那麼,這個「鐵帽子王」究竟說的是誰?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帶您一探究竟。(恭親王奕訢 圖片來自中國經濟網)「鐵帽子王」源於清代封爵制度享特權 共有12位「鐵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一種俗稱,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
  •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那麼在清朝歷史上,這個聽起來很霸氣的「鐵帽子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鐵帽子王?這物件也就是清朝的時候有,初期八個,靠的累累戰功戴上去的,中後期加了四個,說是對清朝的鞏固有助力的,這叫恩封。所以滿打滿算一共十二個。那麼他們有嘛特權呢?這最主要的一個按照官方的話說,叫世襲罔替。啥意思呢?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 清朝的「鐵帽子王」究竟有多大權力?你看看醇親王就知道了
    相信看過清朝相關的影視劇者,多多少少都知道在清朝有一個頭銜叫做"鐵帽子王"。但是對於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究竟是官職,還是榮譽稱號呢,擁有鐵帽子王稱號的人物又到底有多大分量呢?對此一知半解者甚多。一:什麼是鐵帽子王清朝有封爵制度,而鐵帽子王則是其爵位的一種,但其是最高級別爵位。
  • 鐵帽子王是啥麼?他們的來龍去脈到底是什麼?
    想必很過人都聽說過鐵帽子王,那麼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呢?相信很多人都是只聞其音不知其詳,下面就給大傢伙兒介紹一下到底啥是鐵帽子王。其實,所謂的「鐵帽子王」,是清代的一種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如下特囘權: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當然了,大餅是這麼畫的,具體怎麼樣,還得看皇帝的心情和個人表現,鐵帽子王的後代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 除了慶親王,還有誰是「鐵帽子王」?
    第二次出現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2月3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不得罪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中,文章提到「在貪腐問題上,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接著,就是出現在3月2日「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呂新華在答記者問時提到「在反腐鬥爭中…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官方如此頻繁地使用這一清代歷史名詞,究竟有何深意?「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鐵帽子王」被奪去了爵位?
  • 清朝鐵帽子王,看似硬核,其實一點也不「鐵」,經常「生鏽」
    與明朝相比,清朝對自己的宗室實在有點狠:明朝的宗室一般都離開京都,分封為藩,初期有權有錢,後來即使權力縮減,也都是大富大貴。但到了清朝,他們總結經驗,認為明朝對宗室太好,財政壓力過大,是導致滅亡的原因之一。所以清朝把宗室都圈在京城,沒有特殊情況不得出京,待遇上更是與無法明朝相比。
  • 清朝的鐵帽子王、親王、郡王有什麼區別
    在清朝時期,最高等級的爵位為親王(第一等爵)和郡王(第二等爵)。而且這兩個爵位只有清朝宗室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有資格獲封。但我們在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經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稱號,這個鐵帽子王又是什麼來歷呢?鐵帽子王就是指爵位可以世襲罔替,這是一項早在魏晉時代就有的爵位制度,只不過到了清朝換了個更酷的名字罷了。中國古代的爵位繼承制度是每一次被繼承都會降一個等級,以清朝為例:某位親王死後,他的兒子(一般為嫡子)繼承他的爵位就會被降到郡王,到孫子繼承的時候會被降到貝勒,曾孫繼承會被降到貝子,以此類推。
  • 他是最特殊的鐵帽子王,他的兒子卻被削爵痛恨
    鐵帽子王是清朝獨特的封爵制度,指世襲罔替的王爵,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和郡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一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 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包括了六位親王和兩位郡王;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你都知道是誰嗎?
    滿洲人有一個世襲的傳統,後輩人可以靠著祖上留下的戰功進行做官。而滿洲的這種世襲制度是每一代繼承就會在原有的基礎上降一級,可是清朝有八個人他們的爵位無論世襲多少代爵位等級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人們常常把這樣的爵位稱為鐵帽子。第一位:禮親王代善和碩禮烈親王代善。
  • 歷史上清朝的鐵帽子王很厲害嗎?他們與普通王爺有什麼區別?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一個歷史小知識是關於歷史上清朝的鐵帽子王,我們總在關於清王朝的電視劇上聽到有人一旦談起鐵帽子王就會肅然起敬,甚至連清朝一品大學士兼軍機大臣見了鐵帽子王都要禮讓三分,那麼鐵帽子王真的有有這麼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