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最特殊的鐵帽子王,他的兒子卻被削爵痛恨

2021-01-16 騰訊網

鐵帽子王是清朝獨特的封爵制度,指世襲罔替的王爵,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和郡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一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

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包括了六位親王和兩位郡王;

清朝中後期共四位鐵帽子王,都是親王;

他們分別是:

一、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被稱為"古英巴魯圖"。

二、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

三、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四、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是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親王。

五、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後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

六、和碩莊親王(原稱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莊親王。

七、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

八、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

九、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

十、和碩恭親王:奕欣,道光帝六子,奕欣為道光第六子,鹹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

十一、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奕譞是道光第七子,鹹豐年被封為醇郡王。

十二、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綿性長子,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孫,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光緒十年,被封慶郡王。

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中,最特殊的一位就是和碩怡親王允祥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允祥是唯一一位大清王朝中期的鐵帽子王,是唯一一位太平盛世的鐵帽子王,他既不是開國功臣,也不是在晚清列強入侵之際受封的鐵帽子王。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於雍正是至關重要的,在雍正的心目中,他與八位開國立下卓著戰功的鐵帽子王一樣重要。

允祥死後,雍正悲痛不已,不僅將他的名字改回胤祥,不用避諱自己的名字,還因為三阿哥允祉在胤祥喪禮上不顯憂色,而將他削爵幽禁,雍正對胤祥的感情可見非同一般。在缺少親情的皇室家庭裡,雍正和胤祥深厚的感情也算是一段傳奇。

然而,關係這麼鐵的哥倆,他們的後代卻沒有延續他們的這種感情,雍正的兒子弘曆和胤祥的兒子弘昌弘晈幾近決裂,胤祥的兒子也被乾隆革去貝勒之位。

這是為什麼呢?

弘昌是怡親王允祥第一子,因為他不認同雍正的爭儲,允祥在世的時候,就曾經將弘昌圈禁在家裡,允祥死後才被雍正帝釋放,乾隆帝繼位後晉封貝勒。弘皙逆案後,弘昌被乾隆革去貝勒,他是被捲入弘晳案件的4位同輩參與者中,惟一一位身後沒有得到賜諡的人,看來乾隆對他怨恨最深。

弘晈是怡親王允祥第四子,乾隆帝認為弘晈本應革退王爵,但允祥的爵位是雍正親賜的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於是乾隆認為「此王爵,系皇考特旨,令其永遠承襲」,才寬保留王號。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幾乎一半是他的兒子,真是虎父無犬子
    清朝將幾個勇猛的皇族將領追封為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又有兩層意思。一是清朝對有血緣關係、在建國初期戰功顯赫的親王,加封的爵號;二是相當於「鐵飯碗」的意思,但它比鐵飯碗更好使,不但自己可以享受這個封號和特殊待遇,自己後代也有人可以世襲此下去。清朝統治兩百年間,也就出了八個鐵帽子王而已。八個分別是: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豪格、塞碩、嶽託、勒克德渾。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你都知道是誰嗎?
    人們常常把這樣的爵位稱為鐵帽子。第一位:禮親王代善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徵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圖魯」。這個代善以前是滿清的太子可是最後卻被廢了,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代善又主持立福臨為帝。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其中兩個被削爵。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是其中一支的始祖,兒子孫子皆皇帝
    唐朝時期有一位皇帝就很特殊,此人就是李顯。歷史上李顯是唐中宗,他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他的母親是武則天,他的弟弟李旦是唐睿宗,他的兒子是唐殤帝李重茂,他的侄子是唐宣宗李隆基。也就是說他的身邊加上自己一共出了六位皇帝,因此李顯也就得了一個六味帝黃丸的綽號。這樣的事情當真是十分罕見的了,可是清朝時期有一個人也比較傳奇。
  • 清朝鐵帽子王,看似硬核,其實一點也不「鐵」,經常「生鏽」
    所以清朝把宗室都圈在京城,沒有特殊情況不得出京,待遇上更是與無法明朝相比。不過,清朝的鐵帽子王是個例外,鐵帽子王的襲爵方式是世襲罔替,無需降等!有點類似於企業中的高級合伙人。雍正也確實待他不薄,封其為鐵帽子王。恭親王奕訢,道光帝六子;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慶親王奕劻,乾隆十七子永璘嫡孫。
  • 胤祥被封和碩怡親王,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清末他的後代如何?
    除了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外,其餘的都是努爾哈赤的子孫,其中,代善、多爾袞、多鐸三人為努爾哈赤的兒子,豪格和碩塞是皇太極的兒子,嶽託是代善的兒子,而勒克德渾是代善的孫子。他們都是在清初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有了鐵帽子王的稱號,其親王爵位世襲罔替。如果說八大鐵帽子王以功封的鐵帽子王,那麼,沒有立下什麼戰功的胤祥之所以成為鐵帽子王則是以恩封獲得的。
  • 大清最後一位「鐵帽子王」,他死了,八旗軍也完了
    「鐵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親王的地位高,享有世襲罔替的特權。那麼大清到底有多少位鐵帽子王?關於這個問題,一般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八大鐵帽子王,這八位都是大清開國之初的大功臣,個個戰功赫赫,如豪格、多爾袞等。
  • 八大鐵帽子王聲名顯赫,多爾袞也是其中之一,但首位卻是他!
    八大鐵帽子王聲名顯赫,多爾袞也是其中之一,但首位卻是他!想必大家在看清朝的歷史劇時,都會常常聽到一個名詞,那就是鐵帽子王,那往往都代表著非常強大的地位與實力,那麼鐵帽子王到底代表著什麼樣的身份與地位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  當然,牛是賜了,但皇太極同時做了另一件事,即由薩哈廉生前最看重的兒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承繼「鐵帽子王」王位,算是對薩哈廉的酬報。  為「鐵帽子」丟了性命  「鐵帽子王」之間的關係並不完全和諧,特別是皇太極死後,大清入主中原,形勢複雜多變,權力之爭更為激烈。
  • 見證八大鐵帽子王后代,坐吃山空,由富變窮,有人三代蝸居兩居室
    八大鐵帽子王的後人坐吃山空,到最後,有的甚至是兩三代人擠在狹窄的兩間房子中。他們到底經歷了些什麼?鐵帽子王的後人們又是如何講述其家族興衰史的? 一、睿親王多爾袞的後代 據歷史學家考證,才略和膽識一點兒也不亞於皇太極的多爾袞後無男丁。不過,他以弟弟多鐸的兒子多爾博為嗣子,其家族算是被繼承了下來。
  • 大清帝國的 12 位鐵帽子王爺
    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相比於其他親王,這12位親王享有非同尋常的特權,所以才被稱為「鐵帽子王」。他們享有的特權有三:第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祿優厚;第三,王府世襲罔替。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道光的兒子佔了幾位?
    清朝統治者吸取大明朝的王爺只要不犯錯誤,全是世襲罔替,導致龐大的皇族開支迫使財政癱瘓,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的教訓,規定親王承襲爵位,逐代遞減,無功績者幾代以後就成普通旗人了,解決了「王」的爵位只增不減的問題。但唯一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俸祿不減。
  • 他是雍正最愛的弟弟,是大清第九個鐵帽子王,還是千年老寒腿
    誠然,好武力有八哥,論功績有太子,善齊射有十四弟,活潑創新也比不過老十胤禟,但是他卻是康熙最放心的皇子。太子胤礽被廢第一次被廢後,康熙擔心阿哥們結黨營私,因此就開始可以另他們於不固定的崗位任職和輪流隨同出塞了,可是在胤祥這個卻沒有變化,每每隨駕左右。胤祥本人聰穎好學,不僅會漢語滿語蒙語,而且喜歡文學,書法和圖畫都有造詣:作詩有《春晝》《月夜》《試馬》等三十二首。
  • 清朝近300年歷史,才有12位鐵帽子王,足以見得其地位特殊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有一種王爺叫做鐵帽子王,想必在看清朝相關的歷史資料或者影視作品的時候,我們都會聽到鐵帽子王這樣的稱呼,只是最開始我們對其不是特別熟悉了解,甚至不清楚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東西,其又有著一些什麼特權呢?
  • 《雍正王朝》裡胤祥如何保全他的「鐵帽子王」
    在《雍正王朝》裡面,堅決擁護四阿哥胤禛的十三阿哥胤祥,曾經被賜予了「鐵帽子王」的待遇。但是看似寶貴的「鐵帽子王」卻暗藏殺機。鄔先生的忠告在鄔先生選擇「半隱」並準備離京的時候,十三阿哥胤祥冒著寒風前來送行時。鄔先生表示敬佩十三阿哥胤祥的「俠王」為人,於是奉勸十三阿哥胤祥辭掉雍正賞賜的「鐵帽子王」這樣才能保全自己。
  • 康熙這個兒子,綽號「聾子」卻撿了個鐵帽子王,宰相劉羅鍋裡有他
    在這部可以稱作清宮劇豐碑的電視劇裡表演藝術家李丁飾演了劉墉的嶽父、一位表面上糊裡糊塗,實則大智若愚的老王爺——六王。在電視劇中,這位六王經常為了保護自己在朝堂之上當著乾隆的面裝聾作啞。關於這位裝聾作啞的六王所處的時間,有人推測,他的原型有可能是康熙的第十六子,綽號「十六聾」的允祿。
  • 雍正登基,封康熙的2個兒子為鐵帽子王,除了胤祥,還有這個人
    康熙帝兒子眾多,再加上他在位時間很長,到了康熙晚年,兒子們都年富力強,可以為康熙出力,但同時也相互掣肘,讓康熙非常苦惱。在那場曠日持久的「九子奪嫡」中,雍正憑藉自己苦心經營和表現,最終贏得了康熙的青睞。在雍正的身後,十三爺胤祥一直是他的鐵桿跟隨者。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鐵帽子王絕對是清朝所有王爺們最想得到的爵位封號,因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級的。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
  • 清史專家:歷史上曾有「鐵帽子王」被賜死奪爵
    2015年全國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呂新華的一句「鐵帽子王」,紅遍大江南北。  一時間,「鐵帽子王」成為權力不受約束的代名詞。和大多數網友想像不同的是,真正歷史上的「鐵帽子王」,「不僅沒法任性,而且權力很小」。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副教授、清史專家李典蓉坦言。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不過,許多人在看清朝時期的電視劇或書籍時,往往還會看到一個稱呼:鐵帽子王。聽上去感覺很酷,似乎比親王更高一個等級。那麼,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鐵帽子王並非爵位,而是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一般爵位都要遵行「降等承襲」的規則,即每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一個等級。比如親王去世後,他的兒子(一般是嫡長子)繼承爵位時就要降為郡王。
  •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清朝他有一個規定,您這爵位到手之後,想要往下傳,給兒子,這就必須削一個等級才能傳下,傳給孫子,就再削一個等級,削到輔國將軍這爵位的時候,就不削了,可以一直傳下去了。就跟那徵收遺產稅一個意思,往後一傳,他總要卡你點東西下來。而要是按上世襲罔替這四個字,就能將爵位完整的保留給下一代。就這鐵帽子王的工資可不少,年薪一萬兩,祿米一萬斛(也就是十萬鬥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