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帽子王是清朝獨特的封爵制度,指世襲罔替的王爵,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和郡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一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
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包括了六位親王和兩位郡王;
清朝中後期共四位鐵帽子王,都是親王;
他們分別是:
一、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被稱為"古英巴魯圖"。
二、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
三、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四、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是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親王。
五、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後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
六、和碩莊親王(原稱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莊親王。
七、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
八、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
九、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
十、和碩恭親王:奕欣,道光帝六子,奕欣為道光第六子,鹹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
十一、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奕譞是道光第七子,鹹豐年被封為醇郡王。
十二、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綿性長子,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孫,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光緒十年,被封慶郡王。
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中,最特殊的一位就是和碩怡親王允祥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允祥是唯一一位大清王朝中期的鐵帽子王,是唯一一位太平盛世的鐵帽子王,他既不是開國功臣,也不是在晚清列強入侵之際受封的鐵帽子王。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於雍正是至關重要的,在雍正的心目中,他與八位開國立下卓著戰功的鐵帽子王一樣重要。
允祥死後,雍正悲痛不已,不僅將他的名字改回胤祥,不用避諱自己的名字,還因為三阿哥允祉在胤祥喪禮上不顯憂色,而將他削爵幽禁,雍正對胤祥的感情可見非同一般。在缺少親情的皇室家庭裡,雍正和胤祥深厚的感情也算是一段傳奇。
然而,關係這麼鐵的哥倆,他們的後代卻沒有延續他們的這種感情,雍正的兒子弘曆和胤祥的兒子弘昌弘晈幾近決裂,胤祥的兒子也被乾隆革去貝勒之位。
這是為什麼呢?
弘昌是怡親王允祥第一子,因為他不認同雍正的爭儲,允祥在世的時候,就曾經將弘昌圈禁在家裡,允祥死後才被雍正帝釋放,乾隆帝繼位後晉封貝勒。弘皙逆案後,弘昌被乾隆革去貝勒,他是被捲入弘晳案件的4位同輩參與者中,惟一一位身後沒有得到賜諡的人,看來乾隆對他怨恨最深。
弘晈是怡親王允祥第四子,乾隆帝認為弘晈本應革退王爵,但允祥的爵位是雍正親賜的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於是乾隆認為「此王爵,系皇考特旨,令其永遠承襲」,才寬保留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