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這個兒子,綽號「聾子」卻撿了個鐵帽子王,宰相劉羅鍋裡有他

2021-01-16 八臂哪吒城

李保田、鄧婕、李丁、張國立等戲骨主演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可以說是開創了清宮劇的先河。雖是戲說,但其中的一個個情節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在這部可以稱作清宮劇豐碑的電視劇裡表演藝術家李丁飾演了劉墉的嶽父、一位表面上糊裡糊塗,實則大智若愚的老王爺——六王。在電視劇中,這位六王經常為了保護自己在朝堂之上當著乾隆的面裝聾作啞。關於這位裝聾作啞的六王所處的時間,有人推測,他的原型有可能是康熙的第十六子,綽號「十六聾」的允祿。

考古發掘出的莊親王墓地宮

綽號「聾子」,卻精通數學,掌管皇家禮樂

允祿,原名胤祿,雍正皇帝即皇帝位後,為了避諱,改名「允祿」,他是康熙皇帝第十六個兒子,在九子奪嫡的年代,也許是看到自己的諸位哥哥個個出類拔萃,在年齡上沒有任何優勢的允祿壓根就沒有爭奪皇位的心思,而是繼承了自己一生愛科學的父親康熙皇帝好學的一面,一心去研究數學、音樂。

《宰相劉羅鍋》中的六王爺

允祿和其他附庸風雅的皇族子弟不同,做學問十分嚴謹,數學方面,允祿曾經參與編纂了被稱為初等數學百科全書的《數理精蘊》,同時還在奉命掌管禮部期間,革新王朝禮樂,受到皇帝的多次嘉獎。

儘管允祿精通數學、音樂,也許是為了明哲保身,讓自己的諸位具有繼位希望的哥哥忘掉自己,在那個九子奪嫡風雲際會的康熙王朝,無論是在朝堂之上,還是在私下見面,允祿經常在諸位哥哥面前表現出一副愚鈍的形象,並經常裝作耳聾,還迴避一些尖銳的矛盾。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康熙的諸位皇子給允祿起了個外號「十六聾」,十六是他在諸位皇子中的年齡排序。

明哲保身,白白揀了一個鐵帽子王

表面上裝聾作啞的允祿實際上並不糊塗,雖然他在九子奪嫡當中並沒有公開站隊表示自己究竟支持自己的哪個哥哥,但是在私下裡,允祿和十三子允祥、十七子允禮一起,是皇四子胤禛的鐵桿支持者。

康熙末年,剛剛成年不久的允祿奉命掌管內務府,在此期間,允祿再次把寶壓在了四哥胤禛身上。明裡暗裡給予了胤禛諸多的幫助。

《雍正王朝》中康熙臨終時刻,隱約能看

皇子奪嫡的結果告訴我們,站隊正確是件多麼重要的事情,胤禛繼位之後,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弟弟們大加封賞。十三子允祥被封為怡親王、十七子允禮被封為果親王,十六子允祿雖然沒有突出的才學,雍正還是想方設法給了自己的這個弟弟一頂「鐵帽子」。

允祿過繼父親-莊親王博果鐸墓前的石牌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隨便找了個藉口,把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莊親王爵位賞賜給了允祿,並先後讓允祿擔任正藍旗漢軍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正黃旗滿洲都統。並在乾隆元年,奉命擔任任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工部事務,並因為工作成績突出,拿到了「雙份工資」——親王雙俸。

考古發掘,曾經埋葬他的地宮去年重見天日

乾隆三十二年農曆二月二十一日,(公元1767年3月20日),73歲的允祿去世,乾隆皇帝對自己的這個叔叔的去世表達了很大哀傷,親自寫了祭文,並賞賜錢財用來給允祿料理後事。

隨後,允祿被埋葬在早已建好多年位於北京房山的家族園寢中。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規模宏大的允祿園寢被土匪、軍閥盜掘,墓中的珍寶被洗劫一空。隨後,隨著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允祿園寢的地面建築逐漸消失。

考古發掘出的允祿地宮

2017年,允祿園寢所在位置開始建設住宅樓,隨著工程的進展,被長埋地下的允祿園寢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經過北京市文物部門的發掘,允祿園寢的地宮被清理出來,這位具有大智慧的康熙幼子、雍正密友的歷史遺蹟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本次考古發掘,共發現清代地宮4座、房址8處、牆址14處、灶址2處。

原創不易,感謝關注

相關焦點

  • 雍正登基,封康熙的2個兒子為鐵帽子王,除了胤祥,還有這個人
    康熙帝兒子眾多,再加上他在位時間很長,到了康熙晚年,兒子們都年富力強,可以為康熙出力,但同時也相互掣肘,讓康熙非常苦惱。在那場曠日持久的「九子奪嫡」中,雍正憑藉自己苦心經營和表現,最終贏得了康熙的青睞。在雍正的身後,十三爺胤祥一直是他的鐵桿跟隨者。
  • 他演《宰相劉羅鍋》出名,娶小16歲媳婦,如今兒子也是著名演員
    在之前的很多經典影視劇作品當中,有一些劇作裡塑造出來了一大批經典的影視劇形象,相信有很多人對此都非常熟悉,就比如說在90年代上映的《宰相劉羅鍋》,其中的幾個經典形象就讓人直到如今都記憶尤深,例如出演劉羅鍋的李保田老師,出演和珅的王剛老師等等。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是其中一支的始祖,兒子孫子皆皇帝
    我國是一個歷史文明悠久的大國,數千年的封建歷史歷經80餘個朝代,400餘位皇帝,這其中就產生了許多奇聞異事。唐朝時期有一位皇帝就很特殊,此人就是李顯。歷史上李顯是唐中宗,他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他的母親是武則天,他的弟弟李旦是唐睿宗,他的兒子是唐殤帝李重茂,他的侄子是唐宣宗李隆基。也就是說他的身邊加上自己一共出了六位皇帝,因此李顯也就得了一個六味帝黃丸的綽號。這樣的事情當真是十分罕見的了,可是清朝時期有一個人也比較傳奇。雖然他自己不是皇帝,但是他的兒子和孫子後來都做了皇帝,此人是誰呢?那就是醇親王奕譞。
  •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 絕大多數靠功勞獲得 只有一名例外
    在清朝近300年歷史裡,一共產生了12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那麼,要想得到鐵帽子王,是不是很容易呢?我們知道,皇帝的兒子一般被稱為「王」。明朝朱元璋共生育了26個兒子,除了皇太子和夭折的幼子外,其餘24個兒子全部封為親王。這些親王的嫡長子依然承襲親王爵位,其餘兒子則封爵為郡王。
  • 他是最特殊的鐵帽子王,他的兒子卻被削爵痛恨
    清朝一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 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包括了六位親王和兩位郡王; 因為允祥是唯一一位大清王朝中期的鐵帽子王,是唯一一位太平盛世的鐵帽子王,他既不是開國功臣,也不是在晚清列強入侵之際受封的鐵帽子王。
  • 明朝朱元璋的兒子全是王爺,為何清朝王爺鐵帽子王只有九位?
    其實,清朝鐵帽子王的要求很是嚴格,總計也沒有幾個。在明朝的歷史上,爵位的封爵是鬥勁眾多的。按照朱元璋的端方,皇帝的兒子全數都去親王,親王的嫡子仍是親王,其他兒子被封為郡王。在王朝建立的初期,這並沒有什麼問題。可是跟著皇族不竭的生育,皇族成員瘋狂的擴大。到了明朝末期,一個省的糧食總量,甚至還不夠分配給全省的皇族成員。認真的說,皇族成員過多、開支過大,是明朝經濟疲軟的緣故緣由之一。
  • 他是雍正最愛的弟弟,是大清第九個鐵帽子王,還是千年老寒腿
    除此之外,胤祥於皇子之中也是有閃光點的。誠然,好武力有八哥,論功績有太子,善齊射有十四弟,活潑創新也比不過老十胤禟,但是他卻是康熙最放心的皇子。太子胤礽被廢第一次被廢後,康熙擔心阿哥們結黨營私,因此就開始可以另他們於不固定的崗位任職和輪流隨同出塞了,可是在胤祥這個卻沒有變化,每每隨駕左右。
  •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幾乎一半是他的兒子,真是虎父無犬子
    導讀:每個朝代都會有幾個比較勇猛的將領,如唐朝有薛仁貴父子、北宋有楊家將、南宋有嶽飛。而清朝作為一個從關外打進關內的國家,將領之人何其重要。清朝將幾個勇猛的皇族將領追封為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又有兩層意思。
  • 《雍正王朝》裡胤祥如何保全他的「鐵帽子王」
    當皇帝覺得功臣威脅到自己之後,不管你有一塊「免死金牌」都還是得死。在《雍正王朝》裡面,堅決擁護四阿哥胤禛的十三阿哥胤祥,曾經被賜予了「鐵帽子王」的待遇。但是看似寶貴的「鐵帽子王」卻暗藏殺機。鄔先生的忠告在鄔先生選擇「半隱」並準備離京的時候,十三阿哥胤祥冒著寒風前來送行時。
  • 為什麼沒有漢人當鐵帽子王呢?
    吳三桂在崇禎末年被封為平西伯,在山海關投降多爾袞之後,多爾袞給他一個平西王的爵位。順治二年,吳三桂跟隨阿濟格剿滅李自成之後,被進為親王,但吳三桂沒有接受,依然是平西王。到了康熙元年,吳三桂害死南明永曆皇帝,康熙皇帝進封他為親王。鐵帽子王更高的爵位,似乎沒有。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鐵帽子王絕對是清朝所有王爺們最想得到的爵位封號,因為清朝的爵位,隔代是要降級的。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 一個普通的王爺,如果想成為鐵帽子王,需要滿足哪些要求?
    其實,清朝鐵帽子王的要求非常嚴格,總計也沒有幾個。在明朝的歷史上,爵位的冊封是比較泛濫的。按照朱元璋的規矩,皇帝的兒子全部都去親王,親王的嫡子還是親王,其他兒子被封為郡王。在王朝建立的初期,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隨著皇族不斷的生育,皇族成員瘋狂的擴大。到了明朝末期,一個省的糧食總量,甚至還不夠分配給全省的皇族成員。
  • 《武狀元蘇乞兒》鎮住廣州將軍的僧格林沁是鐵帽子王嗎
    《武狀元蘇乞兒》中有這麼一幕:周星馳扮演的八旗子弟蘇察哈爾燦向來飛揚跋扈。一次,他在妓院與別人發生爭執時,他的父親、吳孟達扮演的廣州將軍氣勢洶洶地帶兵前來替兒子出氣。可是,當對方亮出自己的身份——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在電影裡叫僧格林參)時,廣州將軍竟然被嚇得體如篩糠、魂飛魄散。僧格林沁親王真的是鐵帽子王嗎?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什麼是鐵帽子王。
  • 鐵帽子王和一般的王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會有這個叫法?
    「王」起初是周天子的稱號,各國諸侯尊周王為共同的天子。但到了東周時期,周天子地位急劇下降,諸侯已經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特別是到了戰國時期,一些諸侯也開始使用王的稱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王」這個稱號已經遠遠不能體現秦始皇至高無上的地位了,於是他創立了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清初開國八位鐵帽子王有六位和碩親王和兩位多羅郡王: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一般情況下,因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勳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代善家得了三個「鐵帽子王」  其實,皇太極這樣做只不過是「拿拿把」而已,他哪裡肯錯過這個他企盼已久的良機?他所以要「拿把」,主要是擔心大小貝勒們。他早已看明白,有的貝勒雖然口頭上表態擁護,其實卻在打著自已的「小算盤」。
  •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鐵帽子王?這物件也就是清朝的時候有,初期八個,靠的累累戰功戴上去的,中後期加了四個,說是對清朝的鞏固有助力的,這叫恩封。所以滿打滿算一共十二個。那麼他們有嘛特權呢?這最主要的一個按照官方的話說,叫世襲罔替。啥意思呢?
  • 混到要飯的地步,和珅也得跪安的清朝鐵帽子王,到底牛在哪?
    但是在鐵齒銅牙系列之中,有這麼一個人,叫金大菸袋。和珅與他鬥富,無意中知道了他的祖上身份是正紅旗旗主,二話不說,直接就給人跪了。今天,老袁就給大家說一說這混的再差,哪怕要飯去,旗人見了也得跪安的鐵帽子王。清朝「鐵帽子王」什麼意思?所謂「鐵帽子王」,不是真就頂著一個鐵帽子上朝。
  • 鐵帽子王並不「鐵」 清朝有三個鐵帽子王被殺掉
    所謂「鐵帽子王」,指的是清朝時期得到「世襲罔替」許可的親王或者郡王。有了「世襲罔替」許可,親王或者郡王的爵位,能夠不被遞減地傳襲給下一代。只要大清江山永固,這種爵位就可以永遠傳襲,跟「鐵帽子」一樣。正因為鐵帽子王的特殊性,所以清朝對鐵帽子王的授予極為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