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過人都聽說過鐵帽子王,那麼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呢?相信很多人都是只聞其音不知其詳,下面就給大傢伙兒介紹一下到底啥是鐵帽子王。
其實,所謂的「鐵帽子王」,是清代的一種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如下特囘權:
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當然了,大餅是這麼畫的,具體怎麼樣,還得看皇帝的心情和個人表現,鐵帽子王的後代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有清一代,共有十二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首位禮親王為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為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徵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即一六三六年,晉封和碩禮親王。
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十世,十二人襲爵,兩人被奪爵。
而首位鄭親王為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濟爾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也就是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
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十世,十七王,其中五人被奪爵。
首位睿親王為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即聰明的統帥的意思,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
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即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三十九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諡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十一世,除去追封的,共八王。
首位豫親王為努爾哈赤15子多鐸,多鐸是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九世,十三王,其中兩人被奪爵。
首位肅親王為皇太極長子豪格,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後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
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囘雪,恢復原封諡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肅親王世爵共傳九世,十王。
首位莊親王為皇太極第5子碩塞,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莊親王,莊親王一支共傳八世,十一王,其中兩人被奪爵。
首位克勤郡王為代善長子嶽託,嶽託是禮親王代善的長子,自幼隨父祖徵戰,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但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
崇德三年,嶽託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十三世,十七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首位順承郡王為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克德渾的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十世,十五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首位怡親王為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允祥,允祥是聖祖玄燁第十三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乾隆年間,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怡親王世爵共傳八世,九王。
首位恭親王為道光皇帝第六子奕訢,奕訢為道光第六子,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鬼子六,鹹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囘變得到了奕訢的大力支持配合。
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訢病逝,恭親王世爵共傳三世,兩王。
首位醇親王為道光皇帝第七子奕譞,奕譞是道光第七子,鹹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葉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即葉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過世,其子載灃襲爵。
首位慶親王為乾隆皇帝十七子嫡孫奕劻,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孫,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光緒十年,被封慶郡王,慈禧六十大壽時封為親王,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一九一八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
略微一盤點,原來這些鐵帽子王們都是努爾哈赤他們家的,外姓人功勞再大也沒有封為「鐵帽子王」的,這些「鐵帽子王」們作為清朝封爵最高、地位最為顯赫的權囘貴群體,不僅位高權重,而且世襲罔替,形成了一個腐朽墮落的既得利益集團。
他們依仗權勢,把持朝政,安插黨羽,貪汙受賄,因循守舊,阻撓改革,對國家政治和社會造成了極大消極影響,是清朝走向腐朽沒落的重大推手,不客氣的說,都是些禍國殃民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