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為什麼近期官方多次提「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前世今生

2021-01-18 羊城晚報



看點

  

今年兩會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呂新華用「火」了兩個詞:一個是「任性」,另一個就是「鐵帽子王」。


他在回答相關記者關於反腐問題時提到,「在反腐鬥爭中……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這已是這個詞今年第三次被官方用在反腐問題上。


那麼,問題來了:「鐵帽子王」是誰?為什麼官方近期頻頻提及「鐵帽子王」?一起來「漲姿勢」吧!



這幾天「鐵帽子王」成為中國政治語言中的新熱詞。這個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有名詞,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指世襲罔替的王爵。筆者注意到,今年以來,這個歷史上的特有名詞被官方多次提及。

  

最早是出現在《人民日報》1月15日頭版評論員文章《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永遠在路上》中,文章說「腐敗沒有『鐵帽子王』,反腐敗絕不封頂設限」。


第二次是出現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2月3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不得罪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中,文章提到「在貪腐問題上,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


接著,就是出現在3月2日「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呂新華在答記者問時提到「在反腐鬥爭中…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

  

熟悉中共政治和中國政治語言的人清楚,在涉及腐敗等敏感問題上,官方如此頻繁使用同一個非常態性的「政治術語」,很大可能是高層領導人甚至是最高領導人的意志或講話。


再看下時間節點,發現1月13日習近平在中央紀委五中全會發表了重要講話。官方首次提到「鐵帽子王」,正是出現在最高黨報「一論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講話」之中。因此,不排除「腐敗沒有『鐵帽子王』」說法,源自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

  

外界包括媒體,紛紛猜疑「鐵帽子王」究竟是指誰,但筆者認為,官方多次提及「鐵帽子王」的背後深意,不是傳遞哪一個大老虎將會落網的訊息,而是釋放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層誓與尋租護租等利益集團做鬥爭,堅定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信號。


「鐵帽子王」的前世今生:歷史上都有誰?


「鐵帽子王」是清代一種封爵制度後世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所謂「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封建社會時稱為「世襲罔替」,民間則俗稱為「鐵帽子王」,意思是他們的爵位永遠不會被降級。


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以下特權:


一是「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8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這8位同時還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4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清初開國8位鐵帽子王有6位和碩親王和2位多羅郡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和碩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努爾哈赤之孫代善長子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薩哈璘次子


清朝中後期所恩封的4位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

和碩恭親王:奕訢,道光帝六子

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

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綿性長子


北京王府分布圖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


一般情況下,因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


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勳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首位禮親王為努爾哈赤次子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為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徵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首位鄭親王為努爾哈赤侄子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首位睿親王為努爾哈赤14子多爾袞


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諡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首位豫親王為努爾哈赤15子多鐸


多鐸是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首位肅親王為皇太極長子豪格


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後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諡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首位莊親王為皇太極第5子碩塞


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莊親王。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首位克勤郡王為代善長子嶽託


嶽託是禮親王代善的長子,自幼隨父祖徵戰,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但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嶽託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首位順承郡王為代善之孫勒克德渾


勒克德渾的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首位怡親王為康熙皇帝第13子允祥


允祥是聖祖玄燁第十三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乾隆年間,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首位恭親王為道光皇帝第6子奕訢


奕訢為道光第六子,鹹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訢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訢病逝。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首位醇親王為道光皇帝第7子奕譞


奕譞是道光第七子,鹹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葉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葉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過世,其子載灃襲爵。



首位慶親王為乾隆皇帝17子嫡孫奕劻


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孫,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光緒十年,被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奕劻貪財在晚清無人可與其匹敵,堪稱「晚清第一貪」。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


現在知道啥是「鐵帽子王」了吧?


至於政協發言人說的鐵帽子王到底是誰,呵呵,小編也在琢磨呢……


來源 | 綜合人民網、中國新聞網

編輯 | Sofia


點擊下方大拇指,支持中央繼續大力反腐!


相關焦點

  • 【黨建學習】官方為啥多次提到「鐵帽子王」
    這幾天,「鐵帽子王」成為中國政治語言中的新熱詞。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清代一種封爵制度後世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所謂「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
  • 除了慶親王,還有誰是「鐵帽子王」?
    第二次出現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2月3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不得罪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中,文章提到「在貪腐問題上,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接著,就是出現在3月2日「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呂新華在答記者問時提到「在反腐鬥爭中…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官方如此頻繁地使用這一清代歷史名詞,究竟有何深意?「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鐵帽子王」被奪去了爵位?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不過,許多人在看清朝時期的電視劇或書籍時,往往還會看到一個稱呼:鐵帽子王。聽上去感覺很酷,似乎比親王更高一個等級。那麼,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鐵帽子王並非爵位,而是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一般爵位都要遵行「降等承襲」的規則,即每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一個等級。比如親王去世後,他的兒子(一般是嫡長子)繼承爵位時就要降為郡王。
  • 鐵帽子王並不「鐵」 清朝有三個鐵帽子王被殺掉
    所謂「鐵帽子王」,指的是清朝時期得到「世襲罔替」許可的親王或者郡王。有了「世襲罔替」許可,親王或者郡王的爵位,能夠不被遞減地傳襲給下一代。只要大清江山永固,這種爵位就可以永遠傳襲,跟「鐵帽子」一樣。正因為鐵帽子王的特殊性,所以清朝對鐵帽子王的授予極為慎重。
  • 鐵帽子王:清朝時期的承襲爵位,于謙祖上竟是8大鐵帽子王之一!
    今天小編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清朝那點事——鐵帽子王滿清鐵帽子王有正經和不正經之分。據著名"歷史相聲學家"郭德綱教授分析,于謙老師祖上就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綠帽子王!滿清鐵帽子王可不簡單,允許其子孫世世代代傳承其爵位,而且,級別不降!于謙老師祖上的鐵帽子王更了不得!別的幾個王的鐵帽子都不允許染色,只有于謙老師祖上倍受皇帝恩寵,允許染色。
  •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鐵帽子王?這物件也就是清朝的時候有,初期八個,靠的累累戰功戴上去的,中後期加了四個,說是對清朝的鞏固有助力的,這叫恩封。所以滿打滿算一共十二個。那麼他們有嘛特權呢?這最主要的一個按照官方的話說,叫世襲罔替。啥意思呢?
  • 政協發布會花絮:翻譯並未直譯「鐵帽子王」
    歡樂的氣氛並沒有就此結束,呂新華接著說,反腐鬥爭發現多少要查處多少,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大家都知道吧,這個看翻譯怎麼翻。」呂新華跟現場媒體記者們又笑了起來。  針對「任性」,現場翻譯用了「capricious」,即任性的,並且用其他詞彙對該語境予以了補充。
  • 為什麼沒有漢人當鐵帽子王呢?
    鐵帽子王更高的爵位,似乎沒有。當年皇太極繼承汗位的時候,由四大貝勒共同主政,皇太極排行老四,三位兄長都是「兄長貝勒」。後來三貝勒莽古爾泰犯錯,被降為和碩貝勒。可見,這個「兄長貝勒」的地位比和碩貝勒更高,也比親王更高,但存在的時間很短。吳三桂等人的王爵,性質類似於鐵帽子王,其中的靖南王耿仲明死得早,到了康熙年間,靖南王的王爵已經傳了兩次,傳到了耿精忠手裡,全都沒有降爵。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這叫「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大案迭起,互相陷害,有人因爭「鐵帽子王」掉了腦袋,也有人被摘掉「鐵帽子王」,黜除宗籍。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駕崩。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兩位「鐵帽子王」為奪取皇位展開激烈爭鬥。最後,多爾袞提出一項折中方案:立年方六歲的皇九子福臨為帝,由自己與鄭親王暫且輔政。這項方案得到了諸王的贊同,以代善為首的」八大鐵帽子王「及宗室諸王焚香告天宣誓,又對睿、鄭二攝政王作了任命。
  • 【反腐】「鐵帽子王」是誰?翻翻歷史就知道
    今年2月,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刊文《不得罪腐敗分子 就要得罪13億人民》,再次提到「鐵帽子王」。隨著反腐的不斷深入和「大老虎」的相繼落馬,「鐵帽子王」成了眼下出現頻率很高的熱詞。「在反腐鬥爭中,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多少查處多少,絕不封頂設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近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在回答有關反腐風暴問題時的表態,再次為「鐵帽子王」添了一把火。
  • 大清最後一位「鐵帽子王」,他死了,八旗軍也完了
    「鐵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親王的地位高,享有世襲罔替的特權。那麼大清到底有多少位鐵帽子王?關於這個問題,一般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八大鐵帽子王,這八位都是大清開國之初的大功臣,個個戰功赫赫,如豪格、多爾袞等。
  • 歷史上誰曾是鐵帽子王?
    原標題:什麼是丹書鐵券和鐵帽子王?但一些有大功的宗室親貴,被封為親王或郡王,則是世襲罔替,王爵可以一直繼承下去,也就是說,子孫代代有人可以戴上「王」這個鐵帽子。
  • 鐵帽子王是啥麼?他們的來龍去脈到底是什麼?
    想必很過人都聽說過鐵帽子王,那麼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呢?相信很多人都是只聞其音不知其詳,下面就給大傢伙兒介紹一下到底啥是鐵帽子王。其實,所謂的「鐵帽子王」,是清代的一種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如下特囘權: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當然了,大餅是這麼畫的,具體怎麼樣,還得看皇帝的心情和個人表現,鐵帽子王的後代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 清代的「鐵帽子王」都是一些什麼人?
    世襲罔替是其中的王爵,俗稱「鐵帽子王」。整個清代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另外四位是清朝中後期在政治鬥爭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的。清朝初年的八位鐵帽子王是: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和碩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第五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第六子。另還有兩位多羅郡王: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政協回應「大老虎」傳聞:沒有不受查處鐵帽子王
    歡樂的氣氛並沒有就此結束,呂新華接著說,反腐鬥爭發現多少要查處多少,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大家都知道吧,這個看翻譯怎麼翻。」呂新華跟現場媒體記者們又笑了起來。  針對「任性」,現場翻譯用了「capricious」,即任性的,並且用其他詞彙對該語境予以了補充。
  • 八大鐵帽子王不止8位,沒有綠帽子王,他們都是那幾個王?
    熟悉清宮劇的朋友們,應該對於鐵帽子王是再熟悉不過了,郭德綱在相聲裡也是用于謙的爺爺是八大鐵帽子王綠帽子王來調侃于謙,可是這八大鐵帽子王究竟是那幾個王呢?什麼是鐵帽子王呢?所謂鐵帽子王就是清朝對於世襲罔替的親王的一種俗稱,難道爵位不是都是世襲罔替的嗎?
  • 他是最特殊的鐵帽子王,他的兒子卻被削爵痛恨
    鐵帽子王是清朝獨特的封爵制度,指世襲罔替的王爵,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和郡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中後期共四位鐵帽子王,都是親王; 他們分別是: 一、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被稱為"古英巴魯圖"。
  • 清朝的鐵帽子王、親王、郡王有什麼區別
    但我們在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經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稱號,這個鐵帽子王又是什麼來歷呢?鐵帽子王就是指爵位可以世襲罔替,這是一項早在魏晉時代就有的爵位制度,只不過到了清朝換了個更酷的名字罷了。而鐵帽子王則不受此影響,無論繼承多少代人,都會保持原來的爵位,即親王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的還是親王爵位,孫子繼承的時候也是親王爵位。因此,所謂鐵帽子王,其實本身就是親王或郡王,只是因為他們對國家做出了特別重大的貢獻,從而獲得了可以惠及子孫的特權。除了子孫繼承爵位方面外,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郡王享有的權利和待遇並沒什麼不同。
  • 被奪爵或賜死,清朝的「鐵帽子王」究竟有多「鐵」?
    「鐵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一種俗稱,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清初設立世襲罔替的王爵,也只因為立國之初,這些皇親宗室對皇室與社稷有大功績。這些皇親宗室是先有極大的權力,才能成為「鐵帽子王」,而不是成為「鐵帽子王」後,才有了權力。入關初期,這些被封為世襲罔替的王,有參與議政權,基本都是八旗旗主,也掌握了兵權。所以那時的「鐵帽子王」相當有權,握著槍桿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