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八大鐵帽子王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2021-01-16 歷史AB面

清朝建國之後為宗室和功臣制訂了等級森嚴的爵位制度,其中宗室爵位包括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多個等級,而且為了防止爵位泛濫,清朝還制訂了降襲制度,就是說在世代承襲的過程中爵位的等級會遞減,比如親王爵在下一代承襲的時候會降一等變成郡王爵,以此類推。但是在清朝的時候卻有這麼一群特殊的宗室存在,他們的爵位在世襲的時候不會像其他的爵位一樣被降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對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相比與其他一般的王爵,鐵帽子王享有更加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隔代不降爵。

縱覽清朝整代,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分別是和碩禮親王代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豫親王多鐸、和碩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和碩怡親王允祥、和碩恭親王奕訢、和碩醇親王奕譞以及和碩慶親王奕劻。和後面四位恩封的鐵帽子王不同,前面八位可都是為大清開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掙來的,今天咱們就來說一下這八位「功封」鐵帽子王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禮親王代善

首先要說的是一門三個鐵帽子王的代善家族。代善一家除了他自己被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外,他的長子嶽託和他的孫子勒克德渾也都被封為郡王,也都是世襲罔替。代善祖孫三人都是大清赫赫有名的戰將,跟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四處徵戰,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代善在皇太極取得後金大汗職位以及之後稱帝的過程中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順治五年,代善病逝,諡曰烈,配享太廟,嶽託與勒克德渾也分別於崇德三年和順治九年病逝。

睿親王多爾袞

說完代善祖孫三人,咱們再來說一對兒同胞兄弟,他們就是多爾袞和多鐸。對於多爾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在很多的清宮劇中多爾袞被描寫成一個十分有野心的人,不僅娶了歷史上著名的孝莊皇后,還成為了順治朝實際把持朝政的人,雖然對於他是否娶了孝莊還有待考證,但是他的權勢確實是極大的。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極死後,他與代善共同擁立福臨繼位,就是後來的順治帝,由於順治繼位時只有5歲,所以多爾袞成為了當時清朝的最高統治者,並被尊為「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多爾袞在出徵的路上去世,時年39歲,死後的多爾袞被尊為義皇帝,廟號成宗,配享太廟,不過之後他的尊號被廢除,並從宗室中除籍,陵墓也被毀,直到乾隆朝的時候才又被重新恢復王爵。豫親王多鐸是多爾袞的同母兄弟,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擊敗李自成、殺史可法、俘南明福王,多鐸的一生可謂是戰功彪炳,順治六年,多鐸身染天花而死,時年36歲。

肅親王豪格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因軍功被晉封為親王,順治登基後與多爾袞不對付的豪格因言語衝撞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死於獄中。順治八年,親政後的福臨為豪格昭雪,恢復了他原來的爵位。莊親王碩塞是皇太極的第五子,曾隨多鐸擊敗李自成,因功晉升為親王,順治十一年去世,其子襲爵。最後要說到的這位鐵帽子王是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中唯一一位不是帝王直系子孫的,也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順治十二年去世。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清代一種封爵制度後世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所謂「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代的封爵制度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其中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託(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不過,許多人在看清朝時期的電視劇或書籍時,往往還會看到一個稱呼:鐵帽子王。聽上去感覺很酷,似乎比親王更高一個等級。那麼,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鐵帽子王並非爵位,而是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一般爵位都要遵行「降等承襲」的規則,即每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一個等級。比如親王去世後,他的兒子(一般是嫡長子)繼承爵位時就要降為郡王。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鐵帽子王是啥麼?他們的來龍去脈到底是什麼?
    想必很過人都聽說過鐵帽子王,那麼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呢?相信很多人都是只聞其音不知其詳,下面就給大傢伙兒介紹一下到底啥是鐵帽子王。其實,所謂的「鐵帽子王」,是清代的一種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如下特囘權: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當然了,大餅是這麼畫的,具體怎麼樣,還得看皇帝的心情和個人表現,鐵帽子王的後代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道光的兒子佔了幾位?
    清朝統治者吸取大明朝的王爺只要不犯錯誤,全是世襲罔替,導致龐大的皇族開支迫使財政癱瘓,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的教訓,規定親王承襲爵位,逐代遞減,無功績者幾代以後就成普通旗人了,解決了「王」的爵位只增不減的問題。但唯一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俸祿不減。
  • 鄔思道為何不建議十三爺接受「鐵帽子王」?他究竟在忌憚什麼?
    鄔思道為何不建議十三爺接受「鐵帽子王」?他究竟在忌憚什麼?最近,小編又把歷史好劇由二月河先生的小說改編成的《雍正王朝》刷了一遍。只能說老戲骨各個演技炸裂,全程無尿點啊!只是到了雍正登基,鄔思道走的時候,對十三爺說的那些話,有些疑惑。
  • 【圍觀】為什麼近期官方多次提「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前世今生
    他在回答相關記者關於反腐問題時提到,「在反腐鬥爭中……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這已是這個詞今年第三次被官方用在反腐問題上。那麼,問題來了:「鐵帽子王」是誰?為什麼官方近期頻頻提及「鐵帽子王」?一起來「漲姿勢」吧!
  • 清朝鐵帽子王,看似硬核,其實一點也不「鐵」,經常「生鏽」
    與明朝相比,清朝對自己的宗室實在有點狠:明朝的宗室一般都離開京都,分封為藩,初期有權有錢,後來即使權力縮減,也都是大富大貴。但到了清朝,他們總結經驗,認為明朝對宗室太好,財政壓力過大,是導致滅亡的原因之一。所以清朝把宗室都圈在京城,沒有特殊情況不得出京,待遇上更是與無法明朝相比。
  • 清代的「鐵帽子王」都是一些什麼人?
    世襲罔替是其中的王爵,俗稱「鐵帽子王」。整個清代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另外四位是清朝中後期在政治鬥爭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的。清朝初年的八位鐵帽子王是: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和碩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第五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第六子。另還有兩位多羅郡王: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鐵帽子王並不「鐵」 清朝有三個鐵帽子王被殺掉
    所謂「鐵帽子王」,指的是清朝時期得到「世襲罔替」許可的親王或者郡王。有了「世襲罔替」許可,親王或者郡王的爵位,能夠不被遞減地傳襲給下一代。只要大清江山永固,這種爵位就可以永遠傳襲,跟「鐵帽子」一樣。正因為鐵帽子王的特殊性,所以清朝對鐵帽子王的授予極為慎重。
  • 除了慶親王,還有誰是「鐵帽子王」?
    第二次出現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2月3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不得罪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中,文章提到「在貪腐問題上,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接著,就是出現在3月2日「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呂新華在答記者問時提到「在反腐鬥爭中…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官方如此頻繁地使用這一清代歷史名詞,究竟有何深意?「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鐵帽子王」被奪去了爵位?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的晚景與後事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清朝牛X的鐵帽子王都有誰?他們的結局怎樣?
    清朝的「鐵帽子王」很有名氣,似乎戴上這頂鐵帽子的人都很牛,那麼縱觀滿清歷史,戴上鐵帽子的牛X人都有誰呢?他們的結局有都怎麼樣呢?下面,就盤點一下那些戴過「鐵帽子」的滿清牛人。清初因功戴上鐵帽子的王爺一、和碩禮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徵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 【反腐】「鐵帽子王」是誰?翻翻歷史就知道
    今年2月,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刊文《不得罪腐敗分子 就要得罪13億人民》,再次提到「鐵帽子王」。隨著反腐的不斷深入和「大老虎」的相繼落馬,「鐵帽子王」成了眼下出現頻率很高的熱詞。「在反腐鬥爭中,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多少查處多少,絕不封頂設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近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在回答有關反腐風暴問題時的表態,再次為「鐵帽子王」添了一把火。
  • 清史專家:歷史上曾有「鐵帽子王」被賜死奪爵
    什麼是「鐵帽子王」  中國青年報:什麼是「鐵帽子王」?  李典蓉:所謂的「鐵帽子王」,是清代民間俗稱,這個稱謂也只出現在清代,指世襲罔替的王爵。王爵的後代可以承襲爵位,無需降等。事實上,明代的王爵就有分世襲與不世襲,清代承繼了這個制度,並加入滿洲本民族特色。  中國青年報:清朝總共封了多少個「鐵帽子王」?
  • 鐵帽子王:清朝時期的承襲爵位,于謙祖上竟是8大鐵帽子王之一!
    今天小編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清朝那點事——鐵帽子王滿清鐵帽子王有正經和不正經之分。據著名"歷史相聲學家"郭德綱教授分析,于謙老師祖上就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綠帽子王!滿清鐵帽子王可不簡單,允許其子孫世世代代傳承其爵位,而且,級別不降!于謙老師祖上的鐵帽子王更了不得!別的幾個王的鐵帽子都不允許染色,只有于謙老師祖上倍受皇帝恩寵,允許染色。
  • 大清最後一位「鐵帽子王」,他死了,八旗軍也完了
    「鐵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親王的地位高,享有世襲罔替的特權。那麼大清到底有多少位鐵帽子王?關於這個問題,一般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八大鐵帽子王,這八位都是大清開國之初的大功臣,個個戰功赫赫,如豪格、多爾袞等。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你都知道是誰嗎?
    人們常常把這樣的爵位稱為鐵帽子。第一位:禮親王代善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徵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圖魯」。這個代善以前是滿清的太子可是最後卻被廢了,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代善又主持立福臨為帝。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其中兩個被削爵。
  • 清朝的「鐵帽子王」究竟有多大權力?你看看醇親王就知道了
    相信看過清朝相關的影視劇者,多多少少都知道在清朝有一個頭銜叫做"鐵帽子王"。但是對於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究竟是官職,還是榮譽稱號呢,擁有鐵帽子王稱號的人物又到底有多大分量呢?對此一知半解者甚多。一:什麼是鐵帽子王清朝有封爵制度,而鐵帽子王則是其爵位的一種,但其是最高級別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