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鐵帽子王」究竟有多大權力?你看看醇親王就知道了

2021-01-09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相信看過清朝相關的影視劇者,多多少少都知道在清朝有一個頭銜叫做"鐵帽子王"。

但是對於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究竟是官職,還是榮譽稱號呢,擁有鐵帽子王稱號的人物又到底有多大分量呢?對此一知半解者甚多。

一:什麼是鐵帽子王

清朝有封爵制度,而鐵帽子王則是其爵位的一種,但其是最高級別爵位。鐵帽子王的待遇和榮譽是其他封爵所無可比擬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權力就是父亡子受。當鐵帽子王亡故之後,則由其長子受封鐵帽子王稱號。而這份榮譽既然如此彌足珍貴,受封之人則必定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了,縱觀整個大清王朝,前後共計二百九十六年,但是只有少之又少的十二位鐵帽子王,由此便可看出其地位和分量了。

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有八位都是為大清王朝初期建立過赫赫戰功的,另外四位則是為晚清政權的穩固做出來巨大貢獻的。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前八位鐵帽子王中很多都未能將鐵帽子王的爵位傳承下去,並沒有按照鐵帽子王的規定真正的"父亡子受,永不降低爵位"。

清初獲封的代善禮親王在將爵位傳到第二世時,其第七子便因罪被降級成貝勒。而鄭親王,莊親王則皆被降為多羅郡王,而最著名的多爾袞被皇族剔名、玉蝶清除、挫骨揚灰更是人盡皆知。其餘肅親王、豫親王等也皆是沒有和原來所預想的那樣父亡子受、傳承永恆。

這般看來,似乎鐵帽子王並沒有什麼值得羨慕的了,反而是更讓人多了一份恐懼之意。

然而晚清時期的鐵帽子王的境遇則是完全不同了。

二:晚清的鐵帽子王——醇親王的機遇

醇親王是道光帝之子,自己在道光帝逝世時,尚未滿十歲。也就沒有能力和自己的哥哥們爭奪皇位了。然而這位鐵帽子王令人想不到的的是他卻是光緒皇帝的父親。

在醇親王的四哥,也就是當時的鹹豐帝駕崩之後,其唯一的子嗣登上皇帝位,號同治。

同治乃清軍入關之後的第八位皇帝。其在位期間遇到了很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但是當時的清政府以慈禧太后為權利中樞,故慈禧太后和同治帝便派遣曾國藩以及李鴻章、左宗棠等一干人等鎮壓起義運動。

最終,也確實如其所願,太平天國被鎮壓。與此同時,更是平定了陝西甘肅等一幹變亂,又興辦洋務運動。在當時的大環境的局限下,也可謂是一名有功績、有作為的皇帝了,甚至在同治帝在位期間,晚清政府還出現了清朝最後一個政治穩定的時局,同時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出現的最後一個政治穩定的局面——同治中興。

但是好景不長,同治帝英年早逝,時年一十九歲。

本該舉國悲切的事情,但是對於鐵帽子王醇親王個人而言,從某種角度來說卻是一次千古難逢的機遇。

三:光緒之父、宣統之祖——鐵帽子王醇親王

而更令人惋惜的是,同治帝沒有留下任何子嗣。故而慈禧在悲痛中萬般無奈的選擇了自己的外甥——光緒帝。

而光緒帝則是鐵帽子王醇親王之子。故而醇親王也就成了皇帝之父,又是慈禧的妹夫。兩重身份的加持,無疑讓醇親王走向了自己人生仕途和榮譽的頂峰。

母憑子貴在後宮爭寵戲中常常出現,子憑母貴而分正庶,這是中國一直以來的規矩,但是父憑子貴恐怕是史上罕見了。醇親王身份的轉變,讓他不僅得到了親王雙倍有餘的俸祿,更是在這個時候真正地獲得了大清王朝鮮有的爵位——鐵帽子王。

醇親王知世故,懂進退。又有了身份頭銜等各種加持,很快,在光緒十年,醇親王便頂替了恭親王成為了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了。

而在這之後,醇親王就算是逝世之後,鐵帽子王的榮光卻依舊,光緒帝亡故,因為同樣沒有留下子嗣,所以慈禧太后只好再次尋找可以繼承大統的皇家血脈,這次幸運的是宣統皇帝,就在這時被挑中,時年兩歲。

宣統帝名溥儀,也就是後來世人皆知的末代皇帝。他是光緒帝的侄子,但是於鐵帽子王醇親王而言,是光緒帝的兒子繼承大統還是由光緒帝的侄子繼承大統皆不重要,因為他們都是醇親王的孫子。

作為光緒帝的父親、宣統帝的祖父,鐵帽子王醇親王可謂是將鐵帽子王的權利和身份駛入了頂峰者了。

相關焦點

  • 清朝的鐵帽子王、親王、郡王有什麼區別
    在清朝時期,最高等級的爵位為親王(第一等爵)和郡王(第二等爵)。而且這兩個爵位只有清朝宗室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有資格獲封。但我們在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經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稱號,這個鐵帽子王又是什麼來歷呢?鐵帽子王就是指爵位可以世襲罔替,這是一項早在魏晉時代就有的爵位制度,只不過到了清朝換了個更酷的名字罷了。中國古代的爵位繼承制度是每一次被繼承都會降一個等級,以清朝為例:某位親王死後,他的兒子(一般為嫡子)繼承他的爵位就會被降到郡王,到孫子繼承的時候會被降到貝勒,曾孫繼承會被降到貝子,以此類推。
  • 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上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看《我的前半生》,了解清朝故事!我們本文來給各位讀者聊一下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眾所周知,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在建立之初立下功勳的皇室成員,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被奪爵或賜死,清朝的「鐵帽子王」究竟有多「鐵」?
    「鐵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一種俗稱,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清初設立世襲罔替的王爵,也只因為立國之初,這些皇親宗室對皇室與社稷有大功績。這些皇親宗室是先有極大的權力,才能成為「鐵帽子王」,而不是成為「鐵帽子王」後,才有了權力。入關初期,這些被封為世襲罔替的王,有參與議政權,基本都是八旗旗主,也掌握了兵權。所以那時的「鐵帽子王」相當有權,握著槍桿子嘛!
  • 歷史上清朝的鐵帽子王很厲害嗎?他們與普通王爺有什麼區別?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一個歷史小知識是關於歷史上清朝的鐵帽子王,我們總在關於清王朝的電視劇上聽到有人一旦談起鐵帽子王就會肅然起敬,甚至連清朝一品大學士兼軍機大臣見了鐵帽子王都要禮讓三分,那麼鐵帽子王真的有有這麼牛嗎?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除了慶親王,還有誰是「鐵帽子王」?
    第二次出現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2月3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不得罪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中,文章提到「在貪腐問題上,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接著,就是出現在3月2日「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呂新華在答記者問時提到「在反腐鬥爭中…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官方如此頻繁地使用這一清代歷史名詞,究竟有何深意?「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鐵帽子王」被奪去了爵位?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清朝有一官職叫鐵帽子王,如今相當於什麼官職?
    關注清朝歷史的人應該都聽說過鐵帽子王,地位很高,但是有多高?怎樣才能成為鐵帽子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清朝的鐵帽子王的地位相當於英王室的公爵,全國就那個幾個,可以世代相傳。縱觀清朝二百多年的歷史,鐵帽子一共有十二頂,其中八頂是開國初期賞出去的另外四頂是中晚期賞出去的。前八頂中有六頂是和碩親王,兩頂分封給多羅郡王。最晚分出去的三頂——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很倒黴,因為剛得到,往下傳了沒幾個後人清朝就亡了。想要成為鐵帽子王,首先必須是皇室宗親,其次還要有非常大的貢獻,比如開疆擴土。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王爵又分為親王和郡王。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 清朝牛X的鐵帽子王都有誰?他們的結局怎樣?
    清朝的「鐵帽子王」很有名氣,似乎戴上這頂鐵帽子的人都很牛,那麼縱觀滿清歷史,戴上鐵帽子的牛X人都有誰呢?他們的結局有都怎麼樣呢?下面,就盤點一下那些戴過「鐵帽子」的滿清牛人。二、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六子,也就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是唯一一個非帝王直系子孫受封的鐵帽子王。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這八位同時還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清初開國八位鐵帽子王有六位和碩親王和兩位多羅郡王: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
  •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 絕大多數靠功勞獲得 只有一名例外
    在清朝近300年歷史裡,一共產生了12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那麼,要想得到鐵帽子王,是不是很容易呢?我們知道,皇帝的兒子一般被稱為「王」。明朝朱元璋共生育了26個兒子,除了皇太子和夭折的幼子外,其餘24個兒子全部封為親王。這些親王的嫡長子依然承襲親王爵位,其餘兒子則封爵為郡王。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道光的兒子佔了幾位?
    清朝統治者吸取大明朝的王爺只要不犯錯誤,全是世襲罔替,導致龐大的皇族開支迫使財政癱瘓,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的教訓,規定親王承襲爵位,逐代遞減,無功績者幾代以後就成普通旗人了,解決了「王」的爵位只增不減的問題。但唯一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俸祿不減。
  • 鐵帽子王並不「鐵」 清朝有三個鐵帽子王被殺掉
    所謂「鐵帽子王」,指的是清朝時期得到「世襲罔替」許可的親王或者郡王。有了「世襲罔替」許可,親王或者郡王的爵位,能夠不被遞減地傳襲給下一代。只要大清江山永固,這種爵位就可以永遠傳襲,跟「鐵帽子」一樣。正因為鐵帽子王的特殊性,所以清朝對鐵帽子王的授予極為慎重。
  • 清朝鐵帽子王,看似硬核,其實一點也不「鐵」,經常「生鏽」
    與明朝相比,清朝對自己的宗室實在有點狠:明朝的宗室一般都離開京都,分封為藩,初期有權有錢,後來即使權力縮減,也都是大富大貴。但到了清朝,他們總結經驗,認為明朝對宗室太好,財政壓力過大,是導致滅亡的原因之一。所以清朝把宗室都圈在京城,沒有特殊情況不得出京,待遇上更是與無法明朝相比。
  • 八大鐵帽子王不止8位,沒有綠帽子王,他們都是那幾個王?
    熟悉清宮劇的朋友們,應該對於鐵帽子王是再熟悉不過了,郭德綱在相聲裡也是用于謙的爺爺是八大鐵帽子王綠帽子王來調侃于謙,可是這八大鐵帽子王究竟是那幾個王呢?什麼是鐵帽子王呢?所謂鐵帽子王就是清朝對於世襲罔替的親王的一種俗稱,難道爵位不是都是世襲罔替的嗎?
  • 清朝一官職,歷史上只出了兩位,鐵帽子王和八旗旗主都不敢得罪
    說到大清王朝,很多人腦海裡都會浮現出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簡直被電視劇提濫的名字,事實上,大清王朝從來不缺優秀的皇帝,更不缺優秀的皇子,但在清朝漫長的統治歷史中,能當上攝政王的卻是鳳毛麟角,堪堪只有兩位。
  • 十三爺胤祥在雍正時期權力有多大,不僅是鐵帽子王,還不用避諱
    我們看一下胤祥噹噹時到底有多大的權力。雍正繼位後的第二天,便任命胤祥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這對胤祥來說非常重要。因為胤祥在康熙晚年的時候並不受寵,被康熙冷落了十幾年的時間。新皇登基給自己這麼高的待遇,可見,雍正非常重視胤祥。當然,這還只是開始,胤祥之後的日子可以說更好。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家為何佔了三個?原因讓人不得不服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可能都知道,清王朝在開國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爺,他們不僅是皇帝的嫡系子孫,而且都曾對清王朝開基創業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他們的王位無論承襲多少代,爵位永遠不降,也就是「世襲罔替」,民間則俗稱他們為「八大鐵帽子王」。可以說,這八大鐵帽子王是絕對的牛人。可是你知道在這八大鐵帽子王當中,有一家就佔了三個嗎?
  • 【反腐】「鐵帽子王」是誰?翻翻歷史就知道
    那麼,這個「鐵帽子王」究竟說的是誰?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帶您一探究竟。(恭親王奕訢 圖片來自中國經濟網)「鐵帽子王」源於清代封爵制度享特權 共有12位「鐵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一種俗稱,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