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上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2021-01-09 方圓文史

看《我的前半生》,了解清朝故事!我們本文來給各位讀者聊一下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

眾所周知,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在建立之初立下功勳的皇室成員,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由於他們戰功卓著,故而才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太廟的殊榮。

至於其他4位,則屬於典型的「恩封」,也就是在清朝中後期受到皇帝冊封的,他們分別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其中除了怡親王胤祥是雍正年間授封的之外,其餘三位都是在清朝後期,即鹹豐朝後才逐一授封的。

清朝的「鐵帽子王」,地位很高,享有的特權也更多!首先來說,他們的爵位世襲罔替,傳到後代也不降爵;其次,每年還能領到朝廷的一大筆錢(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此外,朝廷還會賞給他們一座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府」。

所以由此可見,朝廷對於這些鐵帽子王的關注程度還是非常之高的。

那既然這樣,為何慈禧太后在給大清朝選皇帝的時候,只看中醇親王家的兩個孩子呢?

我們知道,鹹豐皇帝去世後,由懿貴妃的兒子載淳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貴,懿貴妃也因此被冊封為太后,上尊號為「慈禧」。

但很不幸的是,同治皇帝在十九歲的時候就病逝了,由於其膝下無子,因此只能在那些親王中選擇。

而最後我們也都知道了,慈禧太后先是選了醇親王奕譞的第二子載湉當皇帝,也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光緒皇帝。等到光緒去世之後,慈禧太后又在彌留之際下令將年僅三歲的溥儀(奕譞之孫,醇親王載灃之子)送進了宮,登基當皇帝,即後來的宣統皇帝!

一個親王家,連續出兩個皇帝,這樣的事在歷史上的確是少見的。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皇帝還只是叔侄關係,而不是父子關係。這究竟是為何呢?原因有二!

第一,醇親王奕譞幫助慈禧奪權

奕譞的生母是道光皇帝的莊順皇貴妃烏雅氏,跟鹹豐皇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不過奕譞除了在10歲時鹹豐登基後被冊封為「醇郡王」之外,此後就沒得到什麼實質性的恩典了。

但是在鹹豐死後的那半年間,他卻數次被封,比如什么正黃旗漢軍都統、御前大臣等等,而這一年,奕譞才21歲。

同治三年的時候,奕譞被賜以「加親王銜」的榮譽,在同治十一年正式被授予親王。等到他的兒子載湉繼位之後,他便被賜予親王「世襲罔替」,成為了清朝名副其實的鐵帽子王。

而奕譞之所以會得到這些殊榮,主要是因為他在辛酉政變中,幫助慈禧禧捉拿了肅順,將大權從「顧命八大臣」手中給奪了回來。正因如此,奕譞才得到了慈禧給予的這些殊榮。

第二,醇親王老婆的後臺大

醇親王一共有四個老婆,其中大老婆便是慈禧太后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早年因選秀失敗,而指配給醇親王奕譞做嫡福晉。

因此在慈禧掌權之後,自然要特別關照妹妹一家。不過慈禧的妹妹卻是個苦命人,與奕譞一共育有四子一女,但除了第二子載湉當了皇帝之外,其餘四個孩子都相繼夭折了。備受打擊的她,不久便病逝了!

慈禧對醇親王一家,有一種莫名的情愫,雖說她與當時恭親王奕的關係要好,但當她真正掌權之後,奕的地位就一日不如一日了,等到光緒繼位之後,奕數次失寵,地位江河日下。

總的來說,奕譞一家之所以會受到慈禧太后的如此看重,除了奕譞早年間幫助慈禧奪權之外,跟她的妹妹也有著很大的關係。當然了,這也是慈禧權力欲望的表現,她想將清朝掌控在自家人手中。

但不管怎麼說,醇親王一家在晚清時期,還算是比較風光的。

就像溥儀在其著作《我的前半生》中說的那樣:

「我在醇王府裡看見過祖父留下不少親筆寫的格言家訓,有對聯,有條幅,掛在各個兒孫的房中,有一副對聯是:『福祿重重增福祿,恩光輩輩受恩光』」。

因此僅從這一條來看,奕譞對其還是很滿意的,而這也說明了,當時他備受朝廷恩典,地位極高。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本文的全部內容了,其實關於這樣的故事在溥儀的著作《我的前半生》中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晚清這段歷史的話,這本書就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

雖說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於晚清歷史的書籍,但對於皇家之事,我想溥儀更具有發言權,畢竟人家本來就是過來人,懂得自然要多,要準確一些。

今天,我就將這本歷史巨作推薦給你,通過末代皇帝溥儀的敘述,來看一下晚清帝王家的恩怨情仇。

這是一本『無刪減珍藏版』,原價99元,現在活動價僅售69元,也就一頓飯錢而已,卻能讓我們了解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一生,同時找尋出清王朝滅亡的原因,以及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等。

喜歡的讀者可以直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哦!

相關焦點

  • 鐵帽子王並不「鐵」 清朝有三個鐵帽子王被殺掉
    所謂「鐵帽子王」,指的是清朝時期得到「世襲罔替」許可的親王或者郡王。有了「世襲罔替」許可,親王或者郡王的爵位,能夠不被遞減地傳襲給下一代。只要大清江山永固,這種爵位就可以永遠傳襲,跟「鐵帽子」一樣。正因為鐵帽子王的特殊性,所以清朝對鐵帽子王的授予極為慎重。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道光的兒子佔了幾位?
    清朝統治者吸取大明朝的王爺只要不犯錯誤,全是世襲罔替,導致龐大的皇族開支迫使財政癱瘓,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的教訓,規定親王承襲爵位,逐代遞減,無功績者幾代以後就成普通旗人了,解決了「王」的爵位只增不減的問題。但唯一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俸祿不減。
  • 清朝的「鐵帽子王」究竟有多大權力?你看看醇親王就知道了
    相信看過清朝相關的影視劇者,多多少少都知道在清朝有一個頭銜叫做"鐵帽子王"。但是對於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究竟是官職,還是榮譽稱號呢,擁有鐵帽子王稱號的人物又到底有多大分量呢?對此一知半解者甚多。一:什麼是鐵帽子王清朝有封爵制度,而鐵帽子王則是其爵位的一種,但其是最高級別爵位。
  •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 絕大多數靠功勞獲得 只有一名例外
    在清朝近300年歷史裡,一共產生了12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那麼,要想得到鐵帽子王,是不是很容易呢?我們知道,皇帝的兒子一般被稱為「王」。明朝朱元璋共生育了26個兒子,除了皇太子和夭折的幼子外,其餘24個兒子全部封為親王。這些親王的嫡長子依然承襲親王爵位,其餘兒子則封爵為郡王。
  • 清朝的鐵帽子王、親王、郡王有什麼區別
    在清朝時期,最高等級的爵位為親王(第一等爵)和郡王(第二等爵)。而且這兩個爵位只有清朝宗室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有資格獲封。但我們在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經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稱號,這個鐵帽子王又是什麼來歷呢?鐵帽子王就是指爵位可以世襲罔替,這是一項早在魏晉時代就有的爵位制度,只不過到了清朝換了個更酷的名字罷了。中國古代的爵位繼承制度是每一次被繼承都會降一個等級,以清朝為例:某位親王死後,他的兒子(一般為嫡子)繼承他的爵位就會被降到郡王,到孫子繼承的時候會被降到貝勒,曾孫繼承會被降到貝子,以此類推。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是其中一支的始祖,兒子孫子皆皇帝
    清朝時期王爺封號那麼多,全都放在一起未免讓人分不清。可是奕譞這個醇親王的封號卻很有分量,不是哪一個王爺想要就能得到的。而這又涉及到了清朝的一個著名的封爵制度,那就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的鐵,含有鐵飯碗的意思。在地位待遇優於一般王爺的同時,他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世襲罔替。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8位還是在清朝開國的時候所冊封的。所以說在和平時期,想要獲得鐵帽子王的封號,要麼跟皇帝的關係很好,比如說怡親王胤祥,要麼就是立下了大功勞,比如說恭親王奕。一、12位鐵帽子王都是誰?1、清初8位創業期的鐵帽子王。
  • 鐵帽子王在清朝有幾個,是不是真的免死?
    鐵帽子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種爵位,而是在清朝時對一些功勞極大、爵位高並且世襲罔替的親王的統稱。從清朝入關到清帝退位,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這個稱呼直到乾隆皇帝時才出現,最早是指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
  • 明朝朱元璋的兒子全是王爺,為何清朝王爺鐵帽子王只有九位?
    在清朝統治時代,經常會出現一個詞語,那就是鐵帽子王。那麼什麼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一種鬥勁通俗的說法,其實就是清朝最高級別的爵位。一樣平常來說,皇帝的兒子都是王爺,可是清朝並不是如許。那麼,在清朝統治時代,若是想成為一名鐵帽子王,必要滿足哪些前提呢。
  •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清朝他有一個規定,您這爵位到手之後,想要往下傳,給兒子,這就必須削一個等級才能傳下,傳給孫子,就再削一個等級,削到輔國將軍這爵位的時候,就不削了,可以一直傳下去了。就跟那徵收遺產稅一個意思,往後一傳,他總要卡你點東西下來。而要是按上世襲罔替這四個字,就能將爵位完整的保留給下一代。就這鐵帽子王的工資可不少,年薪一萬兩,祿米一萬斛(也就是十萬鬥糧食)。
  • 被奪爵或賜死,清朝的「鐵帽子王」究竟有多「鐵」?
    「鐵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一種俗稱,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清初設立世襲罔替的王爵,也只因為立國之初,這些皇親宗室對皇室與社稷有大功績。這些皇親宗室是先有極大的權力,才能成為「鐵帽子王」,而不是成為「鐵帽子王」後,才有了權力。入關初期,這些被封為世襲罔替的王,有參與議政權,基本都是八旗旗主,也掌握了兵權。所以那時的「鐵帽子王」相當有權,握著槍桿子嘛!
  • 清朝另類鐵帽子王:兒子孫子都是皇帝,結局卻大不一樣!
    清朝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很厲害的存在,這不是說他們的頂戴是鐵玩意兒,而是說他們的親王爵位世襲罔替,並且較一般的親王享有更為優厚的待遇。在晚晴便有這麼一位比較特殊的鐵帽子王,他的兒子和孫子都做了皇帝,他本人也是風光一時。那麼他的兒子和孫子最後結局是什麼呢?
  • 胤祥被封和碩怡親王,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清末他的後代如何?
    清朝有12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其中又分為清初以戰功分封的八大鐵帽子王以及清中後期以恩封的四個鐵帽子王,其中十三爺胤祥的鐵帽子王就是後者。能成為鐵帽子王,必然是對大清有大功的。當然,成為鐵帽子王之後也有特權:爵位世襲罔替,不降等;俸祿豐厚;有專門的鐵帽子王府。這是看得見的特權,看不見的、隱形的特權也很多。那麼,胤祥為什麼能成為如此貴重的鐵帽子王呢?
  • 清朝牛X的鐵帽子王都有誰?他們的結局怎樣?
    清朝的「鐵帽子王」很有名氣,似乎戴上這頂鐵帽子的人都很牛,那麼縱觀滿清歷史,戴上鐵帽子的牛X人都有誰呢?他們的結局有都怎麼樣呢?下面,就盤點一下那些戴過「鐵帽子」的滿清牛人。清初因功戴上鐵帽子的王爺一、和碩禮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徵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除了慶親王,還有誰是「鐵帽子王」?
    第二次出現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2月3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不得罪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中,文章提到「在貪腐問題上,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接著,就是出現在3月2日「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呂新華在答記者問時提到「在反腐鬥爭中…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官方如此頻繁地使用這一清代歷史名詞,究竟有何深意?「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鐵帽子王」被奪去了爵位?
  • 吳三桂是親王還是郡王?為什麼沒有漢人當鐵帽子王呢?
    順治二年,吳三桂跟隨阿濟格剿滅李自成之後,被進為親王,但吳三桂沒有接受,依然是平西王。到了康熙元年,吳三桂害死南明永曆皇帝,康熙皇帝進封他為親王。鐵帽子王更高的爵位,似乎沒有。當年皇太極繼承汗位的時候,由四大貝勒共同主政,皇太極排行老四,三位兄長都是「兄長貝勒」。後來三貝勒莽古爾泰犯錯,被降為和碩貝勒。可見,這個「兄長貝勒」的地位比和碩貝勒更高,也比親王更高,但存在的時間很短。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這八位同時還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清初開國八位鐵帽子王有六位和碩親王和兩位多羅郡王: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王爵又分為親王和郡王。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