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鐵帽子王到底是誰?多爾袞就是其中的一個

2021-01-09 百家號

在清朝嚴禁的等級制度分為十二等級,其中的鎮國將軍等一共三個將軍又各自分類三個等級,嚴格的來說應該是十四個等級,只是當時的有一個是嫡親的親王應該封為是長子,只因為這個等級始終沒有執行過就不算在十二等級中了,直接就去除了。

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清朝當時冊封的八大鐵帽子王吧,這個封號都是從清朝的君王和親王中比較顯赫的人物中封出來的,直接顯示出顯赫的地位和功績,一般都是對國家的建設那是戰功赫赫,流血流汗廝殺戰場的親王。歷史上眾多的親王也就只有八位出色的親王封為八大鐵帽子王,今天就一起看看都有誰吧。

第一名就是睿親王:多爾袞 ,出生在高種族的愛新覺羅多爾袞出生在明萬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多爾袞是清朝第一代睿親王,在努爾哈赤的子嗣中排名第十四子,多爾袞有勇有謀,才智過人在皇太極登基建國之時立下汗馬功勞,後來清朝入關,就從新冊封多爾袞為攝政王,因為當時的皇帝順治帝年僅6歲,多爾袞也就成為清朝最高級別的蔣王。

第二名就是豫親王:多鐸 ,他的來頭可不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上面就是一胞兄弟多爾袞,出生帝王之家的多鐸在戰場上真是百戰百勝,性格也比較剛強,當時跟隨皇太極出徵攻打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此後屢破明軍多鐸年紀14歲。封帥之時21歲,他帶領的軍隊在攻擊錦州戰勝後直接擊潰大明一代名將祖大壽,先皇去世後皇太極登基繼位,那一年是1636年,多鐸直接就被冊封為管理禮部的碩豫親王,後因攻打朝鮮戰績赫赫又加封掌兵部事。

第三名就是禮親王:代善,他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也是英勇善戰,在討伐女真部落攻打明朝和蒙古的戰役上立下赫赫戰績,在自己的父親努爾哈赤失去後更是努力推崇自己的叔叔皇太極登上皇位,皇太極登基後代善就性變,大肆收斂財務,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更是對下屬苛刻,皇太極1636年就冊封代善為碩禮親王,而且是世代都能繼承的高官。代善是努爾哈赤兒子中最長壽的一個。

第四名就是肅親王:豪格 ,在11個皇太極的兒子中是長子,肩上的擔子也不輕,身為皇長子的豪格自然就成為了第一代肅親王,主要是長官戶部事宜,生母就是大名鼎鼎的赫那拉氏,1636年就跟隨皇太極徵戰朝鮮,多爾袞進攻明朝之時豪格更是成為左膀右臂,曾經也因為自己的錯誤被降級為君王,後來在戰場上又打勝仗了,從新封為親王。

第五名就是鄭親王:濟爾哈朗 ,他從一出生就被受努爾哈赤和母親的喜愛,從名字看出父母是希望濟爾哈朗快樂幸福一生,賜予了眾多的祝福,從小就在自己的父親宮中成長和眾多的感情自然就好了很多,就連皇太極對他也是加倍寵愛,濟爾哈朗從青年時代起就追隨努爾哈赤南徵北討,戰功顯著,成為當時皇太極四大親王之一,濟爾哈朗的晚年是相當幸運的,壽終57歲。

八大鐵帽子王是清朝為了給戰功顯著的親王最高的位置,其王位可以世襲罔替。也就是說,這些王的子孫每一代都有一個人襲封為王。如果襲王犯法,只判其人,不削其爵,由別的後裔承襲。事態變遷歷史終究會成為過去,看到這裡的看客你還知道八大鐵帽子王中剩下的三個是誰嗎?可以評論留言哦,小編會整理一下到時候在寫給大家看吧。

相關焦點

  • 八大鐵帽子王聲名顯赫,多爾袞也是其中之一,但首位卻是他!
    八大鐵帽子王聲名顯赫,多爾袞也是其中之一,但首位卻是他!想必大家在看清朝的歷史劇時,都會常常聽到一個名詞,那就是鐵帽子王,那往往都代表著非常強大的地位與實力,那麼鐵帽子王到底代表著什麼樣的身份與地位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其中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託(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想知道清宮劇中,八大鐵帽子王誰的權勢最大嗎?就看這篇吧
    今天小編就借《孝莊秘史》來聊一下郭德綱口中常損于謙的鐵帽子王吧。天命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26年,英明神武的努爾哈赤突然去世了。努爾哈赤除了打仗厲害以外,還有很多兒子,他們有一個八王制度,有四大貝勒和九小貝勒組成,這時候幾個貝勒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 清朝初期的八大鐵帽子王是什麼時候形成的?都是哪個皇帝冊封的?
    而鐵帽子王則是王爵中最為尊貴的一種,它不像其他爵位,每過一代就會降一個等級,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爵。因此,這個王爵被民間俗稱為鐵帽子王。 分別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八個人,因功勳卓著,同時又是皇室,因此被封為八大鐵帽子王。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幾乎一半是他的兒子,真是虎父無犬子
    而清朝作為一個從關外打進關內的國家,將領之人何其重要。清朝將幾個勇猛的皇族將領追封為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又有兩層意思。一是清朝對有血緣關係、在建國初期戰功顯赫的親王,加封的爵號;二是相當於「鐵飯碗」的意思,但它比鐵飯碗更好使,不但自己可以享受這個封號和特殊待遇,自己後代也有人可以世襲此下去。清朝統治兩百年間,也就出了八個鐵帽子王而已。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你都知道是誰嗎?
    滿洲人有一個世襲的傳統,後輩人可以靠著祖上留下的戰功進行做官。而滿洲的這種世襲制度是每一代繼承就會在原有的基礎上降一級,可是清朝有八個人他們的爵位無論世襲多少代爵位等級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人們常常把這樣的爵位稱為鐵帽子。第一位:禮親王代善和碩禮烈親王代善。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家為何佔了三個?原因讓人不得不服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可能都知道,清王朝在開國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爺,他們不僅是皇帝的嫡系子孫,而且都曾對清王朝開基創業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他們的王位無論承襲多少代,爵位永遠不降,也就是「世襲罔替」,民間則俗稱他們為「八大鐵帽子王」。可以說,這八大鐵帽子王是絕對的牛人。可是你知道在這八大鐵帽子王當中,有一家就佔了三個嗎?
  • 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各個軍功顯赫嗎?他就不是
    鐵帽子王是皇太極稱帝後,封賞開國建功的八個人。爵位可以世襲,也就是爵位是世襲不變的,如果在爵位者因有罪被罷免,這個王爵的爵位改由親屬中的其他人承襲,但不會削除。這八個王爺都是靠軍功封的嗎?有一個是特例。
  • 【圍觀】為什麼近期官方多次提「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前世今生
    「任性」,另一個就是「鐵帽子王」。他在回答相關記者關於反腐問題時提到,「在反腐鬥爭中……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這已是這個詞今年第三次被官方用在反腐問題上。那麼,問題來了:「鐵帽子王」是誰?為什麼官方近期頻頻提及「鐵帽子王」?一起來「漲姿勢」吧!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家有三個,卻一直夾著尾巴做人,最後高壽善終
    清朝開國時有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說的是有八位宗室親王,為大清開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於是被封為「鐵帽子王」。所謂「鐵帽子王」,其實是民間的俗稱,真正的意思是指王爵世襲罔替,王爵的後人可以繼續繼承王爵,並不按代降等,同時可以配享太廟,受到後世歷代帝王的祭祀。
  •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有興趣的同學聽一下,把這咱就當做這個問題的一個補充。首先最開始是八大鐵帽子王,其實也不是一開始就定下來的,而是在乾隆年間才有的說法。那麼這八個王爺可以追溯到努爾哈赤的時代,這會清朝還叫後金呢?那會清朝也沒啥文化底蘊,畢竟就是打白山黑水之間走出來的奴隸制外加部落制,這麼個一個國家,文字都是按照蒙古文現造出來的。
  • 爭奪帝位失敗,還能掌握軍權,其後人成為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不過皇帝只有一個,一旦爭奪失敗,下場非常慘。當然,有時候也有特殊的狀況,清朝建立之初,就出現了皇位爭奪戰。而且失敗的一方,還掌握了軍權,後人還成為八大鐵帽子王之一。這個人就是豪格。  1643年,皇太極猝然崩逝於盛京後宮,生前未立下遺旨讓誰接班。這樣皇位就空下來了,有很多皇子都想爭奪皇位。尤其是那些掌握八旗軍的皇子,手裡本錢更多。而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支持者非常多,很多人都想擁立他做皇帝。當然,他有個很厲害的對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
  • 見證八大鐵帽子王后代,坐吃山空,由富變窮,有人三代蝸居兩居室
    這是清初因功勞而被冊封的諸王,為後來八大鐵帽子王的設立奠定了基礎。 不過,鐵帽子王的出現是1778年乾隆為多爾袞平反時才有,這些王爺有著比親王還高的特權。既可以世襲罔替,也可以不因隔代傳位而降級,還可以每年享受著俸銀1萬兩和俸米1萬斛。
  • 清代的「鐵帽子王」都是一些什麼人?
    其中世襲罔替是指子孫繼承爵位時,可以按照父親、祖父原來的等級來承襲,無須降等,世代相承不變。到了宋代,世襲罔替基本被取消。明代時,皇族封爵為世襲罔替。至清代時,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世襲罔替是其中的王爵,俗稱「鐵帽子王」。
  • 除了慶親王,還有誰是「鐵帽子王」?
    第二次出現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2月3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不得罪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中,文章提到「在貪腐問題上,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接著,就是出現在3月2日「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呂新華在答記者問時提到「在反腐鬥爭中…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官方如此頻繁地使用這一清代歷史名詞,究竟有何深意?「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鐵帽子王」被奪去了爵位?
  • 【反腐】「鐵帽子王」是誰?翻翻歷史就知道
    那麼,這個「鐵帽子王」究竟說的是誰?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帶您一探究竟。自皇太極設立「鐵帽子王」制度始,經順治、康熙、雍正數朝,「八大鐵帽子王」已名存實亡。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見王爵制度紊亂,遂對其作了重新審定,把王爵分為「軍功」和「恩封」兩部分。凡是戰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襲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遞降」,即每襲一次降一等,至奉恩將軍截止。從此劃清了「鐵帽子王」與一般王爵的界限。
  •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但是在清朝的時候卻有這麼一群特殊的宗室存在,他們的爵位在世襲的時候不會像其他的爵位一樣被降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對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相比與其他一般的王爵,鐵帽子王享有更加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隔代不降爵。
  • 什麼是「鐵帽子王」 都有誰是「鐵帽子王」?
    一般情況下,因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並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勳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