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各個軍功顯赫嗎?他就不是

2021-01-09 木頭人侃歷史

鐵帽子王是皇太極稱帝後,封賞開國建功的八個人。爵位可以世襲,也就是爵位是世襲不變的,如果在爵位者因有罪被罷免,這個王爵的爵位改由親屬中的其他人承襲,但不會削除。這八個王爺都是靠軍功封的嗎?有一個是特例。

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熟悉清初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幾個人都是皇帝的子孫。因此,這一次封王,既考慮了戰功,又考慮了受封者的身份。

入關前所封這六個王都是嫡出的。代善,生母為努爾哈赤元妃佟佳氏所出。多爾袞、多鐸,生母為努爾哈赤大妃烏拉納喇氏所出。濟爾哈朗是舒爾哈齊的嫡六子,努爾哈赤侄子。豪格的生母為皇太極的繼妃烏拉納喇氏。嶽託,是代善的嫡長子。其中,代善是正紅旗旗主,多爾袞是鑲白旗旗主,濟爾哈朗是鑲藍旗旗主,多鐸是正白旗旗主,豪格是正藍旗旗主,嶽託是鑲紅旗旗主,因此這六個王,又被封為和碩親王,即一等親王。

這裡面沒有軍功的是多鐸。多鐸被封為旗主,是努爾哈赤生前確定的。天命七年(1622),努爾哈赤實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的三月以後,他就把他統領的兩個旗,一旗分給阿濟格和多爾袞,一旗分給嫡幼子多鐸。而這弟兄三個是一母所生,生母為努爾哈赤最後一個嫡妻大妃。

當時多鐸僅9歲(虛歲),努爾哈赤就暫領多鐸的一旗。天命十一年八月,努爾哈赤死後,多鐸就成為了一旗之主,因為滿蒙民族的習俗是父產傳於嫡幼子。此時的多鐸只有13歲。皇太極繼位後的天聰二年,15歲的多鐸與同母兄 17歲的多爾袞,才第一次隨從後金大軍出徵。當然,在清軍入關的戰役中,以及掃平明朝餘黨的過程中,多鐸是立下很大戰功的。

因此,13歲的多鐸以旗主受封為和碩親王,完全因為他是努爾哈赤的嫡幼子。根本不是因為憑軍功,而是靠關係。

相關焦點

  • 八大鐵帽子王聲名顯赫,多爾袞也是其中之一,但首位卻是他!
    八大鐵帽子王聲名顯赫,多爾袞也是其中之一,但首位卻是他!想必大家在看清朝的歷史劇時,都會常常聽到一個名詞,那就是鐵帽子王,那往往都代表著非常強大的地位與實力,那麼鐵帽子王到底代表著什麼樣的身份與地位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清朝初期的八大鐵帽子王是什麼時候形成的?都是哪個皇帝冊封的?
    清朝的鐵帽子王 所謂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其實直到乾隆時才叫起來。這八個人,因功勳卓著,同時又是皇室,因此被封為八大鐵帽子王。
  •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中六位早逝,死因你都想不到,最小的才27歲
    歷史學家--蕭一山(1902-1978)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登基稱帝,建國號「大清」,下旨分敘諸兄弟子侄軍功,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後來所謂「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借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的機會,恢復清初諸王最初的封號,並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這叫「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  乾隆重新審定「鐵帽子王」  清初所封的「八大鐵帽子王」中,豫親王多鐸、承澤親王碩塞、成親王嶽託、穎親王薩哈廉四人因病早夭。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暴死。其中嶽託41歲、多爾袞39歲、豪格38歲、多鐸36歲、薩哈廉33歲,碩塞只有27歲。  另一個「鐵帽子王」濟爾哈朗雖得善終,活得卻很艱難。
  • 清代的「鐵帽子王」都是一些什麼人?
    世襲罔替是其中的王爵,俗稱「鐵帽子王」。整個清代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另外四位是清朝中後期在政治鬥爭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的。清朝中後期所封賜的四位鐵帽子王是: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第十三子;和碩恭親王奕,道光帝第六子;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帝孫子綿性之長子。清朝初年所封的八大鐵帽子王,結局似乎多不圓滿。
  •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幾乎一半是他的兒子,真是虎父無犬子
    清朝將幾個勇猛的皇族將領追封為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又有兩層意思。一是清朝對有血緣關係、在建國初期戰功顯赫的親王,加封的爵號;二是相當於「鐵飯碗」的意思,但它比鐵飯碗更好使,不但自己可以享受這個封號和特殊待遇,自己後代也有人可以世襲此下去。清朝統治兩百年間,也就出了八個鐵帽子王而已。八個分別是: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豪格、塞碩、嶽託、勒克德渾。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清初「鐵帽子王」為何另四位宗室沒入選,看乾隆如何敲定最後名單
    名額相當有限,清初期,因功封的有八家,中後期,因恩封的有四家,有清一朝,共計十二家有「世襲罔替」王爵,俗稱「鐵帽子王」。清初的八位鐵帽子王(每家的始祖「親王」或「郡王」),在乾隆四十三年(1772年)乾隆帝借著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的機會,恢復清初諸王最初的封號,並將「世襲罔替」爵位制度明確頒布執行。也就是說,最終版的八家鐵帽子王人選,不是入關前後就有的,而是從乾隆43年明定後才開始的。
  •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但是在清朝的時候卻有這麼一群特殊的宗室存在,他們的爵位在世襲的時候不會像其他的爵位一樣被降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對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相比與其他一般的王爵,鐵帽子王享有更加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隔代不降爵。
  • 八大鐵帽子王不止8位,沒有綠帽子王,他們都是那幾個王?
    熟悉清宮劇的朋友們,應該對於鐵帽子王是再熟悉不過了,郭德綱在相聲裡也是用于謙的爺爺是八大鐵帽子王綠帽子王來調侃于謙,可是這八大鐵帽子王究竟是那幾個王呢?什麼是鐵帽子王呢?所謂鐵帽子王就是清朝對於世襲罔替的親王的一種俗稱,難道爵位不是都是世襲罔替的嗎?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家有三個,卻一直夾著尾巴做人,最後高壽善終
    清朝開國時有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說的是有八位宗室親王,為大清開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於是被封為「鐵帽子王」。所謂「鐵帽子王」,其實是民間的俗稱,真正的意思是指王爵世襲罔替,王爵的後人可以繼續繼承王爵,並不按代降等,同時可以配享太廟,受到後世歷代帝王的祭祀。
  •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而能戴上鐵帽子王稱號的王爺,那一個不是皇帝的貼心人啊,身上不兼著三五個職務,這都不可能。這裡必須強調一點,清朝這鐵帽子王,他的帽子是鐵的,戴上這稱號就成,但這帽子底下的人可就不一定了,指不定就會讓當朝的皇帝給你換了。那麼這十二個鐵帽子王是那十二個呢?接下來咱就聊聊,清朝這十二個鐵帽子王是咋來的?
  • 胤祥被封和碩怡親王,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清末他的後代如何?
    清朝有12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其中又分為清初以戰功分封的八大鐵帽子王以及清中後期以恩封的四個鐵帽子王,其中十三爺胤祥的鐵帽子王就是後者。能成為鐵帽子王,必然是對大清有大功的。當然,成為鐵帽子王之後也有特權:爵位世襲罔替,不降等;俸祿豐厚;有專門的鐵帽子王府。這是看得見的特權,看不見的、隱形的特權也很多。那麼,胤祥為什麼能成為如此貴重的鐵帽子王呢?
  • 八大鐵帽子王到底是誰?多爾袞就是其中的一個
    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清朝當時冊封的八大鐵帽子王吧,這個封號都是從清朝的君王和親王中比較顯赫的人物中封出來的,直接顯示出顯赫的地位和功績,一般都是對國家的建設那是戰功赫赫,流血流汗廝殺戰場的親王。歷史上眾多的親王也就只有八位出色的親王封為八大鐵帽子王,今天就一起看看都有誰吧。
  • 八大鐵帽子王的直系後代淪落到拉洋車,連皇帝都對他嗤之以鼻了
    但是在這個規矩之外,也有例外,那就是民間俗稱的「八大鐵帽子王」家族式永遠世襲的。原來,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在滿清的建立過程中立了大功,所以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可以說有清一朝,此八家都足以稱得上光耀顯赫了。今天的主角不是初代王爺,而是初代克勤郡王的一個子孫,名字叫做晏森。晏森是鐵帽子王克勤郡王家族最後一個王爺,也就是末代克勤郡王。
  • 鐵帽子王:清朝時期的承襲爵位,于謙祖上竟是8大鐵帽子王之一!
    今天小編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清朝那點事——鐵帽子王滿清鐵帽子王有正經和不正經之分。據著名"歷史相聲學家"郭德綱教授分析,于謙老師祖上就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綠帽子王!滿清鐵帽子王可不簡單,允許其子孫世世代代傳承其爵位,而且,級別不降!于謙老師祖上的鐵帽子王更了不得!別的幾個王的鐵帽子都不允許染色,只有于謙老師祖上倍受皇帝恩寵,允許染色。
  • 你知道什麼是「鐵帽子」嗎?「鐵帽子」是怎麼來的呢?
    你知道什麼是「鐵帽子」嗎?「鐵帽子」是怎麼來的呢?大清王朝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官員,他們可是非常有名的,為世人所敬佩,他們對這個國家做出了很多很多,是一些常人無法想像出他們到底付出了多少。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他們就受到了嘉獎很多,也就是說子孫後代也可以跟著享福。
  • 【反腐】「鐵帽子王」是誰?翻翻歷史就知道
    今年2月,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刊文《不得罪腐敗分子 就要得罪13億人民》,再次提到「鐵帽子王」。隨著反腐的不斷深入和「大老虎」的相繼落馬,「鐵帽子王」成了眼下出現頻率很高的熱詞。「在反腐鬥爭中,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發現多少查處多少,絕不封頂設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近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在回答有關反腐風暴問題時的表態,再次為「鐵帽子王」添了一把火。
  • 被奪爵或賜死,清朝的「鐵帽子王」究竟有多「鐵」?
    「鐵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一種俗稱,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清初設立世襲罔替的王爵,也只因為立國之初,這些皇親宗室對皇室與社稷有大功績。這些皇親宗室是先有極大的權力,才能成為「鐵帽子王」,而不是成為「鐵帽子王」後,才有了權力。入關初期,這些被封為世襲罔替的王,有參與議政權,基本都是八旗旗主,也掌握了兵權。所以那時的「鐵帽子王」相當有權,握著槍桿子嘛!
  • 想知道清宮劇中,八大鐵帽子王誰的權勢最大嗎?就看這篇吧
    可是真的刻畫清朝崛起的片子並不是很多,很多人並不清楚滿族是怎麼從部落到大清帝國的。今天小編就借《孝莊秘史》來聊一下郭德綱口中常損于謙的鐵帽子王吧。天命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26年,英明神武的努爾哈赤突然去世了。努爾哈赤除了打仗厲害以外,還有很多兒子,他們有一個八王制度,有四大貝勒和九小貝勒組成,這時候幾個貝勒都有自己的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