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逼近北京,鹹豐皇帝急忙拖家帶口的逃往了熱河,只留下了自己不太待見的奕與洋人交涉。鹹豐在籤訂《北京條約》後不久就病死了,他唯一的兒子6歲的載淳即位。
鹹豐在也知道自己的兒子還小,稍有不慎可能會萬劫不復。所以在他死前還是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
他選了載垣、端華以及大學士肅順等八個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帝,這也就是顧命八大臣。為了防止這些人權傾朝野,操控朝政,出現鰲拜式的人物,他又授予皇后「御賞」印章,同時授予兒子載淳「同道堂」印章,不過皇帝還小,由慈禧掌管,規定這些顧命大臣擬定的聖旨,必須同時加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看似是一個完美的安排,但沒想到鹹豐剛死,慈禧等人就發動了辛酉政變,推翻了這一切,掌握了政權。
在這個過程當中,鹹豐的兩個好兄弟給了慈禧巨大的幫助。一個是恭親王奕,另一個就是醇郡王奕譞。這兩位都是道光的兒子,是鹹豐的弟弟。
奕和奕譞作為皇族,為什麼要支持慈禧發動政變?
奕曾經是鹹豐強有力的競爭者,因太能幹而遭到鹹豐猜忌,一直被棄而不用,他雖然貴為親王,卻從無實權。身為皇族,甚至就連被重用的肅順等人都看不上,可以說是處處被人排擠,早就憋屈的不要不要的。
但如果讓他發動政變,自己做皇帝,顯然又做不到,那麼自然很容易與慈禧等人一拍即合,成為一個戰壕裡的戰友。
其實這也難怪,雖然鹹豐死了,但掌權的是肅順,誰知道回到北京後,奕會有什麼下場,所以只能先下手為強,這樣也可以放手一搏,成功了還能混個一官半職。
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道光帝去世時,奕譞卻還不到十歲。很明顯,他不可能與奕詝爭奪皇位,對此也形不成什麼威脅。
鹹豐帝即位後,冊封自己的這個七弟為醇郡王。在這之後的十年裡,他一直都過著非常安逸的日子,他也沒有什麼野心,說白了也沒什麼能力,只不過出身好而已。
在他二十出頭的時候,在鹹豐和慈禧的安排及撮合下,奕譞與葉赫那拉·婉貞成婚了。這個婉貞是慈禧的妹妹,那麼自然地奕譞就和她們家族綁在了一起。
辛酉政變中,奕譞親自捉拿了顧命八大臣之首肅順,並押往北京。為慈禧成功實施政變立下汗馬功勞。
當然,奕譞自然也因為巨大的功勞而得到了不少封賞,同治三年更是加封他為親王。
一時間,成為了朝中炙手可熱的人物,其權勢可以和恭親王奕欣旗鼓相當。
與聰明外露、果決剛毅的六哥恭親王相比,奕譞表現得非常低調,說的好聽點是大智若愚。但不可否認,這兩位在辛酉政變後,都扭轉了之前鹹豐朝時期自己的被動局面。
相比之下,奕譞雖然沒有達到奕欣那樣的高度,但其也先後擔任過領侍衛內大臣、總理海軍事務大臣等重要職位,還掌握著清朝皇宮內最精銳的部隊神機營長達3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