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和奕譞作為皇族,為什麼要支持慈禧發動辛酉政變?

2021-01-08 深更讀史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逼近北京,鹹豐皇帝急忙拖家帶口的逃往了熱河,只留下了自己不太待見的奕與洋人交涉。鹹豐在籤訂《北京條約》後不久就病死了,他唯一的兒子6歲的載淳即位。

鹹豐在也知道自己的兒子還小,稍有不慎可能會萬劫不復。所以在他死前還是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

他選了載垣、端華以及大學士肅順等八個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帝,這也就是顧命八大臣。為了防止這些人權傾朝野,操控朝政,出現鰲拜式的人物,他又授予皇后「御賞」印章,同時授予兒子載淳「同道堂」印章,不過皇帝還小,由慈禧掌管,規定這些顧命大臣擬定的聖旨,必須同時加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

看似是一個完美的安排,但沒想到鹹豐剛死,慈禧等人就發動了辛酉政變,推翻了這一切,掌握了政權。

在這個過程當中,鹹豐的兩個好兄弟給了慈禧巨大的幫助。一個是恭親王奕,另一個就是醇郡王奕譞。這兩位都是道光的兒子,是鹹豐的弟弟。

奕和奕譞作為皇族,為什麼要支持慈禧發動政變?

奕曾經是鹹豐強有力的競爭者,因太能幹而遭到鹹豐猜忌,一直被棄而不用,他雖然貴為親王,卻從無實權。身為皇族,甚至就連被重用的肅順等人都看不上,可以說是處處被人排擠,早就憋屈的不要不要的。

但如果讓他發動政變,自己做皇帝,顯然又做不到,那麼自然很容易與慈禧等人一拍即合,成為一個戰壕裡的戰友。

其實這也難怪,雖然鹹豐死了,但掌權的是肅順,誰知道回到北京後,奕會有什麼下場,所以只能先下手為強,這樣也可以放手一搏,成功了還能混個一官半職。

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道光帝去世時,奕譞卻還不到十歲。很明顯,他不可能與奕詝爭奪皇位,對此也形不成什麼威脅。

鹹豐帝即位後,冊封自己的這個七弟為醇郡王。在這之後的十年裡,他一直都過著非常安逸的日子,他也沒有什麼野心,說白了也沒什麼能力,只不過出身好而已。

在他二十出頭的時候,在鹹豐和慈禧的安排及撮合下,奕譞與葉赫那拉·婉貞成婚了。這個婉貞是慈禧的妹妹,那麼自然地奕譞就和她們家族綁在了一起。

辛酉政變中,奕譞親自捉拿了顧命八大臣之首肅順,並押往北京。為慈禧成功實施政變立下汗馬功勞。

當然,奕譞自然也因為巨大的功勞而得到了不少封賞,同治三年更是加封他為親王。

一時間,成為了朝中炙手可熱的人物,其權勢可以和恭親王奕欣旗鼓相當。

與聰明外露、果決剛毅的六哥恭親王相比,奕譞表現得非常低調,說的好聽點是大智若愚。但不可否認,這兩位在辛酉政變後,都扭轉了之前鹹豐朝時期自己的被動局面。

相比之下,奕譞雖然沒有達到奕欣那樣的高度,但其也先後擔任過領侍衛內大臣、總理海軍事務大臣等重要職位,還掌握著清朝皇宮內最精銳的部隊神機營長達30多年。

相關焦點

  • 辛酉政變是哪一年?辛酉政變的過程及成功原因?
    辛酉政變是哪一年辛酉政變是哪一年,顧名思義,是辛酉年即1861年鹹豐病死的那一年。辛酉政變是哪一年和清朝的命運息息相關。因為自那一年後,慈禧、慈安剷除政敵八大臣後開始垂簾聽政,自那一年後,權欲膨脹的慈禧手握清政府的最高權力,屈膝列強,竭力維護清朝的統治。
  • 慈禧的上位之路——辛酉政變
    慈禧太后,在現在的我們眼中,可謂是晚清的象徵,各種遭受屈辱,籤訂條約的事件,都讓我們哀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確實,清朝的最後幾十年,都是由這位慈禧太后掌控著最高統治權。這個女人為什麼能在那個時候掌握這麼大的權力呢?這和慈禧極強的政治野心有關。這幾天,我就來帶大家經歷一回慈禧的上位之路。
  • 「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改變晚清政局的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又稱「北京政變」,是發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清文宗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1860年9月英法聯軍逼近北京,京城震動。慈禧先讓人建議,因為皇帝年幼,無法處理朝政,所以要由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實際上是要掌握實權。她明目張胆的要權行為自然而然遭到了輔政八大臣的堅決抵制,載垣等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的理由加以反對。
  • 辛酉政變後,慈禧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專權的?
    辛酉政變是清朝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政變,旨在打倒鹹豐帝定下的顧命八大臣,奪取最高政權。縱觀清朝歷史,可以發現清政府的混亂就是在辛酉政變之後開始的,本就是日薄西山的清朝在慈禧的手中則更落一層樓。雖然在慈禧太后統治清朝的近半個世紀裡,也出現了「同光之治」這樣的治世,但這只不過是封建帝制的迴光返照。慈禧太后一系列諸如重用漢臣、興辦女學、變法新政等等政策都是為了維護滿清的統治。與各國籤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不顧國家的損失。
  • 辛酉政變:一場決定清朝走勢的驚險挑戰
    而在鹹豐皇帝去世之後,清朝也隨即發生了一場大型的辛酉政變。對於整個清朝社會來說,這場政變可謂是具有著劃時代意義的,在此次政變結束之後,整個清朝的統治制度也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變,從此之後,由皇太后掌握統治局面的政體就此形成,可以說,辛酉政變的出現也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了皇權的進一步發展。
  • 1861年「叔嫂同謀」的辛酉政變,慈禧為何如此輕易取得權力?
    晚清時期,對中國國內政治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情莫過於1861年辛酉政變,此次血腥政變直接導致了慈禧太后的上臺,這直接決定了中國之後50年的政局。辛酉政變可謂乾淨利落,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叔嫂同謀」,僅用兩個月就幾乎完全控制局面,鹹豐皇帝的政治安排打破,而其對手肅順一黨呢?幾乎完全無還手之力。
  • 「辛酉政變」背後女主角的那些事兒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皇帝同治,其中的一個女人就是晚清歷史後來的掌權者慈禧。接下來就是圍繞在他們和權臣之間的鬥爭,他們之間的鬥爭也隨著鹹豐的離開而變得越來越激烈。後來就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我們的慈禧太后當時還只是個貴妃,新皇帝登基後,作為親生母親成為西太后,為了取得最高統治權,她開始聯繫在北京有著大權的恭親王,一是因為他手握重權並且也是親王,也有一顆想要得到重用為家族爭光的心,二是因為恭親王對八大臣也是早有不滿,所以兩位太后挑中了他,準確的來說是慈禧。
  • 清朝末期的辛酉政變,帶來了一連串的影響,像是推動了多米諾骨牌
    歷史上在清朝中後期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事件,這場大事影響了後續的一連串外交和內務的選擇,這就是辛酉政變。在這場辛酉政變中的主角就是慈禧,我們可以看到慈禧在這場事件中的表現是很搶眼的。小編這就來為大家講講這段辛酉政變的故事。看這場故事之前先要來個深呼吸,這個故事真是太跌宕起伏了。
  • 辛酉政變中 顧命八大臣做錯了什麼 導致了身敗名裂的下場?
    辛酉政變中敵對的雙方——懿貴妃對肅順一黨的不滿,早有伏筆。「初,詔謁陵出都,實闢夷兵,而諱其行,行日之期,猶有詔言:『君死社稷。』獨肅順先具行裝,備路齎。自都啟行,供張無辦,后妃不得食,惟以豆乳充飯,而肅順有食擔,供御酒肉。後御食有膳房,外臣不敢私進,孝貞、孝欽兩後不知其由,以此切齒於肅順。」
  • 無人敢動的一棵樹,慈禧帶頭砍三斧子,光緒帝大哭,是真的嗎
    關於慈禧砍這棵銀杏樹的說法,野史多有記載,例如晚清官員胡思敬的《國聞備乘》、溥儀回憶錄《我的前半生》都有提到,不過說法不太一樣。奕譞生前是支持慈禧的,兩人有什麼恩怨,為什麼慈禧要砍掉他墓邊的樹呢?事情當然沒這麼簡單。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所以說此後兩百多年裡,只誕生了4位鐵帽子王,他們分別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怡親王胤祥,就是我們提到的主人公,他是康熙的十三皇子,也是雍正皇帝最器重的弟弟。因為他幫助雍正奪嫡,幫助雍正治理天下,所以得到了鐵帽子王的封號。恭親王奕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也是鹹豐皇帝的弟弟。
  • 歷史假想│光緒帝有機會發動政變,推翻慈禧太后的操控嗎?
    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皇帝,似乎不能要求他太多了。光緒在位三十三年,「親政」十一年。這期間,光緒到底有沒有心,或者有沒有那麼一點點希望,推翻慈禧太后的統治,活出自己的人生呢?慈禧太后畫像光緒皇帝,名愛新覺羅載湉,出生於1871年,父親是道光皇帝之子、鹹豐皇帝之弟、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原本,光緒並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他原本只是皇族的旁支,是同治皇帝載淳的族弟。
  • 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上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第一,醇親王奕譞幫助慈禧奪權奕譞的生母是道光皇帝的莊順皇貴妃烏雅氏,跟鹹豐皇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不過奕譞除了在10歲時鹹豐登基後被冊封為「醇郡王」之外,此後就沒得到什麼實質性的恩典了。但是在鹹豐死後的那半年間,他卻數次被封,比如什么正黃旗漢軍都統、御前大臣等等,而這一年,奕譞才21歲。
  • 慈禧會用人懂權謀,深諳君臣大義,為何卻頻頻上演兔死狗烹的悲劇
    鹹豐帝去世,小皇帝載淳、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受制於掌權的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勝保立即上書:「昌言將入清君側,肅順等頗忌憚之。」勝保明確表示了自己的立場,表示堅決支持慈禧太后執掌大權,公開支持太后垂簾聽政。這道奏摺給慈禧帶來了很大的鼓舞,因為勝保手握兵權,屬於實力派,慈禧很需要他的支持。如此,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就有了軍事力量的支持,心裡就更加有底了。
  • 慈禧是大才女?故宮發現一封慈禧親筆信,和印象中的不一樣
    1861年8月,月光皎潔的晚上,逃往熱河逃避戰亂的鹹豐不甘心地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慈禧擦去眼角的淚,面目上的悲傷轉為狠厲,鹹豐已經走了,他不得不為自己的孩子多做打算,她巧用妙計,密謀發動「辛酉政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扳倒顧命八大臣,伴隨同治帝的登機開始了垂簾聽政的一生,拉開了執權大清朝半個世紀之久的序幕。